南哲新聞|對話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走出去需要優秀的「翻譯」

2020-12-11 南京大學哲學系

2019年8月10日至12日,《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召開。《中國佛性論》是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的專著,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佛性論的專著,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賴永海教授,賴永海教授表示,優秀的翻譯,對包括漢傳佛教在內的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特別是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是非常有意義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本次研討會對於中國佛教文化走出去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賴永海:實際上,佛教本來不是中國的,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但是佛教在中國走了兩千年,走的是一條中國化的路,已經成為中國古代三大思潮之一,現如今,中國佛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怎麼走出去?實際上漢傳佛教以前在這一點做得很不好。

如果從佛教三大系統來看,漢傳佛教應該是地域最廣,人口最多,但是漢傳佛教在西方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甚至比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還小。這裡面肯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語言,翻譯的人也不多,所以整個漢傳佛教在西方的影響一直不大。

現在把《中國佛性論》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出版,就是做這樣一個工作,不同的是,這次翻譯有一個很大的團隊,是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翻譯團隊作為班底,然後又匯集了一大批海內外的專業人士,他們都是非常有研究、有造詣的一批專業人士,分工翻譯《中國佛性論》,確保這本書翻譯的質量。另外,還有一批海外學者確保翻譯的語言表述、思維模式,讓歐美的當地人能夠看得懂,能夠理解它,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翻譯成文本是一回事,翻譯成讓異國他鄉的人,包括他們的學者,他們的民眾能夠看得懂,能夠理解它,認同它,這一點更重要,因為這是流傳廣度和生命力的重要表現。

這一次翻譯的形式,一開始我是不太贊同,因為《中國佛性論》是由一個博士一個人翻出來的,日本版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人翻譯出來的。英譯的搞這麼大的一個隊伍、一個團隊,有點興師動眾了。

但是後來圍繞《中國佛性論》翻譯工作變成打造一個團隊,有五六十個人,能把它比喻成一個譯場,這次來的海內外學者,都是沒有拿一分錢的義工,都是用情懷來做事,他們想藉助這個機會打造一個高水準的漢英互譯團隊。

如果這個團隊能夠打造得好,不但《中國佛性論》能翻譯得好,對以後包括漢傳佛教在內的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特別是在英語世界,可以說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方面是我們以前的一個短板,這個對於中國文化,特別是優秀中國文化走出去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

對今後中國佛教學術經典的出版翻譯工作有哪些期待和建議?

賴永海:中國佛教學術經典的出版翻譯也要走本土化的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所以在中國能夠生根,能夠源源不絕,經久不衰兩千年,最根本原因是它從翻譯開始,到後來的傳播,是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到一塊,變成一個中國的文化,所以它能夠紮根,能夠發展。

中國文化如果僅僅是一個書本,放在圖書館,不是在社會上流傳,那它傳播的廣度、深度、影響力都很有限。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很重要的是就要走本土化的路,就是讓本地人一看,不管是語言表述或者是它的思想,他覺得蠻熟悉的,蠻好的,蠻喜歡的,合他的口味。

這就是說,我們的翻譯出版工作,不管是佛教或者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翻譯出來,出版成書,同時還要讓這種東方智慧,能夠在西方得到認同,得到理解,得到傳播,所以出版翻譯也要走本土化的路,要逐漸跟本土文化交融起來。

所以,一本書翻譯出版很簡單,但你能不能走上社會,能不能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有多少人懂你,多少人能夠認同,這個才是成敗的關鍵!

鳳凰網佛教對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賴永海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王蕾)

(本文轉自鳳凰網)

編輯 | 叢藝偉 責編 | 劉雨軒

相關焦點

  • 淨因法師:打造優秀翻譯團隊 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
    本次國際研討會對於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經典的翻譯事業,促進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淨因法師。淨因法師表示,想要中國文化走出去,就需要一支優秀的翻譯團隊,團隊中需要有優秀的人才,有共同理念,共同信仰,且行動一致,建立這樣一支優秀的翻譯團隊,是要有機緣和積累的。
  • 淨因法師:翻譯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
    編者按:2019年8月10日至12日,《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召開。
  • 淨因法師:佛教成功傳入中國 翻譯起關鍵作用
    本次國際研討會對於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經典的翻譯事業,促進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淨因法師。淨因法師表示,佛教在中國傳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翻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好的翻譯,決定了一種文化在新國度傳播的生命力。
  • 百年南哲(上)| 名家與源流——哲學系系史回顧
    方先生本來專長於西洋哲學研究,受南哲的學統影響而致力於中西比較哲學和文化哲學,特別鍾情於中國哲學文化中「飽滿酣暢的生命情調與精神」,倡言「生命美學」,被臺港學者稱為新儒家中的「詩哲」。唐先生起初極為推崇西方的邏輯分析方法,因而在學術上拒絕了歐陽竟無的佛學教授和方東美的「生命體驗」;經歷新實在論、黑格爾思想而後,唐先生回歸到了中國傳統哲學,開始力圖在會通中西基礎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先生治學博採眾家之長,對中、西、印哲學與文化思想無不盡心研究,在南哲的學術文化建設上厥功至偉。
  • 對話弘恩法師:漢傳佛教經典翻譯 中國僧眾不能缺位
    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參與《中國佛性論》翻譯工作的山東大靈巖寺住持弘恩法師,對於當代漢傳佛教經典海外傳播現狀,弘恩法師表示:中國佛教積累了兩千多年的豐富義理,最應該發聲的是中國的佛教界,尤其是中國僧眾。
  • 與世界對話的中國文化符號——專家談中國文化名人如何「走出去」
    原標題:與世界對話的中國文化符號   「中國傳記文學作家的優秀作品傳播出去,是我們的一份文化責任。」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在中國傳記文學「走出去」論壇暨「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首發式上這樣表示。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要「走出去」首先面臨的是語言障礙。
  • 南哲記憶 | 聖凱:十年生涯,一生師生
    一、南京大學生活的三次「善緣」南京大學哲學系是中國大學裡的佛學研究重鎮,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培養了近百位佛學研究的博士。我有幸成為南哲畢業的一名學子,倍感榮幸,亦充滿感恩。我在中國佛學院完成了四年本科與三年研究生,因留學機會的多次錯失,所以想在國內尋找繼續求學的高校。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8日,在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和未來」研討會上,外國文學領域的資深出版人彭倫對當下翻譯出版界的「文化走出去」熱潮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聲勢浩大,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中國作家在海外頻頻獲得重磅獎項,也提升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信。
  • 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承辦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在北京、天津兩地舉辦,包括杜光民在內的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41名出版翻譯界代表、出版家和漢學家,在為期6天的研修活動中與中國作家、出版商、學者圍桌共話,共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鋪路架橋。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2018年10月12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 文化"走出去"呼喚翻譯精品意識
    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電影、電視劇、圖書出版物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產品。
  • 鄭振煌:翻譯佛教經典 必須要有實修經歷
    鳳凰網佛教對話鄭振煌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王蕾)編者按:2019年8月10日至12日,《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召開本次國際研討會對於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經典的翻譯事業,促進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鄭振煌教授。鄭振煌教授表示,佛教的經論,不是在談哲學,而是在談如何修身養性,如何讓我們解脫煩惱,這是完全從實修的角度來談的。如果翻譯者本身沒有實修的經歷,那翻譯者看不懂經文的。
  • 培育人才 交流互鑑 2018佛教英語培訓班開班
    、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光孝寺方丈、珠海普陀寺方丈明生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香港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師,珠海市民宗局副局長張利民,廣東省民族宗教委宗教工作一處處長符永培,廣東省民族宗教委宗教工作一處副處長張薇,中國佛教協會《法音》編輯部主任張琪,珠海市香洲區民族宗教局副局長李慶旗,李嘉誠基金會慈山寺項目秘書長倪偲瀚,南京大學副教授郭啟新
  • 鄒馨磐:一帶一路:讓文化翻譯「走出去」
    鄒馨磐:一帶一路:讓文化翻譯「走出去」 2017年07月21日 15: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鄒馨磐 字號 關鍵詞:文化翻譯;中介;漢語;需要;
  • 專家學者探討翻譯如何助力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主辦方供圖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記者李娜)首屆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13日在京開幕。與會嘉賓表示,翻譯對文化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翻譯以中醫藥為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時,要充分考慮到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本次研討會由北京語言大學主辦。
  • 文化走出去,別被「神翻譯」絆一跤
    這段對話,發生在記者昨天在南京參加的一個文化沙龍上。以「文化走出去」為主題的漫談,很快就聚焦到當下層出不窮的「神翻譯」上。在劇院工作的韓明還舉了一個例子:「有次我陪外國友人去看戲,發現《單刀會》竟然被翻譯成『LordGuan Goes to the Feast』(關老爺去宴會),想想也是醉了!」
  • 如見故人·喜不自勝|對話黃友義:翻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荔枝新聞聯合江蘇衛視《似是故人來》節目推出10期「如見故人·喜不自勝」特別策劃。對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等業界泰鬥。從中醫到武術,從文字到宗教,從建築到舞蹈,從農耕到手藝……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 陳月紅:歐美主動譯介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
    與會的三峽大學副教授陳月紅梳理了歷史上歐美主動譯介中國古籍經典的過程,探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出路。「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成為塑造中國形象、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由此也受到了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翻譯領域,與之相關的討論不斷深入,從最開始以原語文本為導向的「怎麼譯」,逐漸發展為關注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問題。
  • 南哲學術|賴永海:掃出兩千年不見蹤影的《樂經》
    賴永海:掃出兩千年不見蹤影的《樂經》作者簡介賴永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時人談論傳統文化,常以「四書五經不論王夫之是以「六經」廣義概說儒家經典,抑或他曾親覽「六經」,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直到明清之際,包含《樂經》在內的「六經」一直對中國歷史上思想家產生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六經」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筆者的專業側重於傳統哲學思想研究,對於儒家的禮樂文化一直很少涉獵,故對於《樂經》本身不敢置評、妄議。
  • 書香南哲丨洪修平:專業與興趣相結合
    例如在我前兩年發表的文章中(《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2期《重提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兼論傳承發展中國佛教文化的兩個向度》)強調了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對於信徒而言當然是有意義的,但佛教難道僅僅是對其信徒有意義嗎?這就是我所關注的問題:儒佛道這三大主幹乃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幹,如今我們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對這三大主幹都要努力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