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0日至12日,《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召開。《中國佛性論》是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的專著,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佛性論的專著,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賴永海教授,賴永海教授表示,優秀的翻譯,對包括漢傳佛教在內的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特別是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是非常有意義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本次研討會對於中國佛教文化走出去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賴永海:實際上,佛教本來不是中國的,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但是佛教在中國走了兩千年,走的是一條中國化的路,已經成為中國古代三大思潮之一,現如今,中國佛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怎麼走出去?實際上漢傳佛教以前在這一點做得很不好。
如果從佛教三大系統來看,漢傳佛教應該是地域最廣,人口最多,但是漢傳佛教在西方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甚至比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還小。這裡面肯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語言,翻譯的人也不多,所以整個漢傳佛教在西方的影響一直不大。
現在把《中國佛性論》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出版,就是做這樣一個工作,不同的是,這次翻譯有一個很大的團隊,是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翻譯團隊作為班底,然後又匯集了一大批海內外的專業人士,他們都是非常有研究、有造詣的一批專業人士,分工翻譯《中國佛性論》,確保這本書翻譯的質量。另外,還有一批海外學者確保翻譯的語言表述、思維模式,讓歐美的當地人能夠看得懂,能夠理解它,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翻譯成文本是一回事,翻譯成讓異國他鄉的人,包括他們的學者,他們的民眾能夠看得懂,能夠理解它,認同它,這一點更重要,因為這是流傳廣度和生命力的重要表現。
這一次翻譯的形式,一開始我是不太贊同,因為《中國佛性論》是由一個博士一個人翻出來的,日本版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人翻譯出來的。英譯的搞這麼大的一個隊伍、一個團隊,有點興師動眾了。
但是後來圍繞《中國佛性論》翻譯工作變成打造一個團隊,有五六十個人,能把它比喻成一個譯場,這次來的海內外學者,都是沒有拿一分錢的義工,都是用情懷來做事,他們想藉助這個機會打造一個高水準的漢英互譯團隊。
如果這個團隊能夠打造得好,不但《中國佛性論》能翻譯得好,對以後包括漢傳佛教在內的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特別是在英語世界,可以說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方面是我們以前的一個短板,這個對於中國文化,特別是優秀中國文化走出去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
對今後中國佛教學術經典的出版翻譯工作有哪些期待和建議?
賴永海:中國佛教學術經典的出版翻譯也要走本土化的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所以在中國能夠生根,能夠源源不絕,經久不衰兩千年,最根本原因是它從翻譯開始,到後來的傳播,是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到一塊,變成一個中國的文化,所以它能夠紮根,能夠發展。
中國文化如果僅僅是一個書本,放在圖書館,不是在社會上流傳,那它傳播的廣度、深度、影響力都很有限。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很重要的是就要走本土化的路,就是讓本地人一看,不管是語言表述或者是它的思想,他覺得蠻熟悉的,蠻好的,蠻喜歡的,合他的口味。
這就是說,我們的翻譯出版工作,不管是佛教或者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翻譯出來,出版成書,同時還要讓這種東方智慧,能夠在西方得到認同,得到理解,得到傳播,所以出版翻譯也要走本土化的路,要逐漸跟本土文化交融起來。
所以,一本書翻譯出版很簡單,但你能不能走上社會,能不能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有多少人懂你,多少人能夠認同,這個才是成敗的關鍵!
鳳凰網佛教對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賴永海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王蕾)
(本文轉自鳳凰網)
編輯 | 叢藝偉 責編 | 劉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