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3個教育潛規則。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確,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世上沒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3個教育潛規則。放下手機,陪伴才會是最長情的告白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信每一對父母對這句話都不會有異議。可仔細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是怎麼陪孩子的呢?
孩子興致勃勃和我們講學校裡的事,我們卻津津有味地低頭看抖音;
孩子嘰嘰喳喳問著十萬個為什麼,我們卻忙於回復微信,偶爾抬頭敷衍地說一句「嗯」「是」。
周末,好不容易抽出時間陪孩子到遊樂場玩玩,可依然是孩子玩自己的,父母換個地方刷手機。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裡,有個孩子走上臺高喊:「我覺得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因為我想跟爸媽說說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在看手機。」
一旦自己哭鬧起來,爸媽就把手機當成穩住他的「法寶」,以為手機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有止哭的奇效。
殊不知,孩子卻堅定了自己的認知:「爸媽的孩子是手機,我是手機的孩子。」
當孩子說出了那句:「拜託你們放下手機多陪陪我」時,臺下許多孩子都抹起了眼淚。
是啊,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很多,可卻沒有想過,這些時間裡有多少是專注的陪伴,有多少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沉溺手機忽略了學習,可卻沒有反省過自己,我們不也是沉溺手機,忽略了最重要的親情嗎?
今年7月,當全國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有一個女孩的名字火遍了大江南北,她就是武亦姝。
明明是《中國詩詞大賽》的冠軍,卻偏偏是個理科學霸。她以總分613分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理科實驗班新雅學院,成了無數父母心目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我們不能光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也要看看「別人家的父母」。武亦姝的爸爸每天堅持在下午4:30以後不用手機。孩子讀書,他就在旁邊專心陪著讀書。這一陪,就是十幾年。
身為父母,我們誰也不會否認,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只不過我們錯誤地以為,只要陪伴的時間夠長,孩子就會感到幸福。
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於3-11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明明父母就在身邊,可對自己卻毫無回應,這樣的陪伴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更會給孩子造成「爸媽不愛我」的錯覺。
原來,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父母的愛是有期限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有效。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手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第三者」。如果心不在,那麼就不能說是我們在陪孩子成長,而是孩子陪著我們看手機。要知道,陪伴孩子的質量,比時間的長短重要百倍。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對孩子最深的「詛咒」
在《超級育兒師》節目中,有一位媽媽覺得自己12歲的孩子全身都是問題:厭學、不和人交流,不尊重父母。
身心疲憊的媽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只好向節目組求助。可育兒專家在觀察了母子倆的相處模式後卻說,真正有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媽媽自己。
在孩子心情不好時,媽媽會強迫孩子跟她溝通;當孩子正上網放鬆時,媽媽會毫無預警地拔掉網線……她就像孩子的影子一樣,讓孩子逃之不及。
遺憾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犯著同樣的錯誤:以「為你好」為名,從不肯和孩子分清界限。殊不知這樣的傷害,給孩子留下的創傷絕不亞於暴力。
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這樣說:
「打籃球有什麼用,還不如把時間放在學習上!」
「我偷看你手機,還不是怕你走錯了路!」
「你別天天和你那同桌混在一起,他成績比你還差!」
等到孩子大了之後,我們又說:
「你聽媽的,報金融專業好,你喜歡的那專業不好找工作!」「畢業了就去考公務員,別去私企混。工資高有什麼用,又不穩定。」「女孩子就要早點結婚生孩子,明天就給我相親去!」
我們毫無界限感地幹涉孩子的一切,恨不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可是我們是否想過,看似完美的人生對孩子來說,真的幸福嗎?我們總是抱怨,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可孩子卻不懂得感恩。可是我們卻沒有靜下心來想想,這種沒有界限感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忘我的自私。
這樣的愛越多,親子關係就會越惡化,孩子不僅不幸福,更無法實現真正的獨立。
其實,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世上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而有間,保持合適的界限感;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最好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我們要做的,不是毫無界限地插手孩子的任何事,而是目送他去闖蕩,並在他受傷的時候,給他一個溫暖的港灣。
規則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去年2月,在北京張自忠路地鐵站,一個小夥子進站時,一名男子尾隨其後趁機溜了進來。之後,這名男子的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刷卡進站。
出站的時候,小夥子碰巧又遇到了這名男子,竟發現他們一家四口刷一張卡,「抱團」出了站。事情發生時,男子的其中一個孩子見父母逃票成功,竟然還在哈哈大笑。
很難想像,在父母這樣的示範下,這兩個孩子未來會成長成什麼樣的人。
很多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總以為規則會束縛孩子天性,更覺得恪守規則的人都是「死腦筋」。當孩子違反規則時,我們不僅沒有批評,還覺得孩子「聰明」,懂得「變通」,長大了不會吃虧。
可殊不知,規則並不僅僅是「束縛帶」,更是「保護傘」。
還記得2017年,寧波動物園「老虎吃人」事件嗎?一名男子為了逃掉130元的門票,選擇從公園東北角的「獅林虎崖」翻牆入園,卻因為失手掉入老虎圈,被老虎叼走後當場咬死。
為人父母,誰會願意孩子受到一丁點的傷害。可孩子年紀尚小,不願意被束縛是天性使然。而這時候,父母就該告訴孩子,你若守規則,規則就會成為保護傘,護你周全;你若無視規則,規則就會變成利刃,傷你於無形。
再來看一個研究,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在對139名孩子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發現:父母越早給孩子立下清晰、合理的規矩並貫徹始終,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都會發展得越出色。
可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規則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保護傘,更是孩子成長、成才的助推器。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遵守規則不僅不是「傻」和「笨」的表現,而且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只有對規則保持敬畏,孩子才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更能用規則保護自己。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高爾基說過:「單單愛孩子,這是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於教養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
如果說愛孩子不過是天性使然,那麼有遠見、懂教育的父母,便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
我們要明白,即便我們再愛孩子,也無法一生一世護他周全。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只有我們懂得,在高質量陪伴的同時要注意界限感,我們才能與孩子保持疏而有密,親而有間的親子關係;
只有我們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時也要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我們才能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原來,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折斷孩子的翅膀,給他全方位的保護。而是給孩子插上翅膀,讓他在屬於自己的天空裡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