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質量大師,管理必修課,網友:都是先驅者

2020-12-13 那些職場規則

約瑟夫·朱蘭是當今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與戴明齊名,是舉世公認的現代質量管理領軍人物之一。朱蘭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質量的"適用性"理念,將人性尺度納入質量範疇,以"大質量"促使質量管理從最初的統計方法向經營管理方向得以拓展,建立了質量管理的螺旋型提高模式。朱蘭第一個把帕累託分布引入質量管理,提出了"二八法則"並予以廣泛應用。他的「質量計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三部曲,為企業的質量管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論。

菲利浦·克勞士比是另一位質量管理名師,他用醫生的眼光,創造的"零缺陷"概念,深刻地衝擊著管理哲學的傳統理念,不但賦予了質量管理更為宏觀的視野,而且改變了質量管理的思維角度,試圖在有限理性和完美意識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均衡。戴明、朱蘭、克勞士比三人,共同開創了質量管理的新時代。他們同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費根鮑姆、日本質量管理之父石川馨等人,譜寫了當代質量管理運動的協奏曲。

戴明、朱蘭和克勞士比三人,並稱世界質量管理運動的領軍人物。

縱觀三人各自的質量管理思想,可以發現,他們的思想有異有同。這三位大師根據各自的特點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都已經成為質量管理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三位大師的質量管理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在對質量內涵的理解上,三人都一致認為質量不僅僅意味著相應的規格和標準,更重要的是顧客的需要。戴明認為,真正的質量是立足於用戶需要,追求不斷提高用戶滿意程度而形成的。朱蘭提出了質量的「適用性」這個概念。克勞士比認為質量要符合要求,而這個要求就是用戶的需求。

第二,三人都對以往質量與成本正相關的觀點予以徹底顛覆。以往人們普遍認為,高質量必然導致高成本,他們三人從各自不同角度論證了高質量不但不會導致高成本,反而會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能力。

第三,三人都認為質量不能完全依賴檢驗。戴明和克勞士比都提出了事先預防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戴明側重在組織中建立系統改善;克勞士比提出用「零缺陷」這個質量工作標準來實現;朱蘭則認為檢驗對於質量的提高沒有決定性的意義,他認為質量的人事方面是關鍵。

第四,三人都認為主要的質量問題是源自系統,而不是源自工人。戴明認為85%的生產失誤責任在於管理者而不是操作者。據說,福特公司曾經派質量副總裁去請戴明做顧問,卻被戴明拒絕。被拒絕的原因是:戴明認為質量是高管層尤其是總裁決定的,所以他有一個規矩,非總裁來請決不出山。朱蘭的 80:20法則也是針對管理者因素提出的。克勞士比也認為零缺陷管理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動,高層領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五,三人都提出質量改進是一個持續過程,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和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戴明認為,解決當下問題並不是改善,充其量不過是恢復常態。克勞士比設定的預防過程,就是一個持續的質量改進過程。朱蘭的「質量環」和「突破歷程」也論證了這一點。

第六,三人都強調質量改進應該打破部門隔閡,在把企業當做一個整體的條件下進行。戴明「管理十四點」中的「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朱蘭的「質量環」及「三部曲」、克勞士比的零缺陷管理和四項原則,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部門之間的合作對質量改進的重要性。

第七,三人都強調質量改進過程中「人」的重要性,都反對見物不見人的傳統質量觀。

然而,三位大師的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以及人生感悟各不相同,因此,他們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使質量管理理論異彩紛呈。

戴明堅信,應用統計方法是解決質量問題的重要工具。戴明甚至反對舉辦有關「全面質量控制」的研討會,他認為統計質量控制就已經很「全面」了。日本科技聯盟的常務董事小柳認為,戴明在統計方面很傑出,但他缺乏實踐經驗而且「沒有把質量作為整體來把握」。小柳在1964年6月22日給朱蘭的信中寫道:「坦率地說,戴明好像在工業生產中的經驗不足,並且他從未把『質量』當作一個完整的包括產品、流程和操作(包括人力操作)的實體來看待。」

戴明過於重視統計的傾向,也受到了朱蘭的批評。朱蘭認為統計的確是必不可少的,但除此之外還需要很多其他的東西。他甚至認為戴明的觀念「狹隘、自私」。朱蘭指責戴明過多地運用了統計學理論而不是管理學理論。在他的自傳中,朱蘭這樣描述戴明:「當一些方法不多的數學家到工業界中開闊了眼界時,戴明卻沒有。他固守自己的狹隘的專長,這是他專長中最好的一個,但他的思想看上去對其他事物都是封閉的」。

朱蘭的方法與戴明的方法相比,少了幾分機械性,對人際關係的強調更重一些,這可能恰恰與他在實際生活中不擅長此項有關。正是人際關係處理上的挫折,使朱蘭對這一問題的重要性銘記在心。朱蘭一直對他的教訓念念不忘,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了無數的人際關係問題,不僅僅是自己的,而且是普遍存在於其他人之間,存在於客戶的經理們和僱員之間類似的問題」。因而,朱蘭將人性尺度加入到質量範疇之中,他以人際關係擴展了質量的內涵,將質量管理從狹隘的統計範疇擴展到管理範疇。

朱蘭與戴明觀點還有截然相反的地方,比如戴明「管理十四點」中的「消除員工的焦慮」,鼓勵員工在企業中放開手腳和思路,減除員工的思想負擔。對此,朱蘭極為反對,這很有可能同朱蘭一生的種種傷痛和磨難有關。也許,在朱蘭眼裡,適度的焦慮能夠使人體驗到生命的真諦。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戴明和朱蘭各偏向了一個極端。

克勞士比注重用超前的思想指導行為實踐,強調用管理和組織過程而不是用統計學科的方法來改善企業的狀況,這一點與戴明極為不同。他運用醫學和商學的交叉思維來解構質量,從整體的需要和行動的目的出發,提出了「完整性」的「質量哲學」。同朱蘭相比,克勞士比更像一個智者。

總的來說,戴明和克勞士比更多地從哲學角度來闡述質量問題,並主張公司應將質量作為一種概念來接受。而朱蘭一直致力於質量體系的計劃與實施,他的研究範圍側重在質量管理的方法論上。

正是因為他們的質量管理思想有著各自不同的風採,他們之間的爭論也從未間斷。身為「理論學派」代表的戴明,固執地認為接受「實踐學派」克勞士比學說的那些經理們是容易受騙上當的,而不接受統計方法培訓的管理高層是愚蠢的。克勞士比的門徒們反擊道,戴明把數學和統計學的意義賦予了質量,朱蘭致力於質量的工程學和數理方面的挖掘,但他們的思想充其量只是「數量哲學」,而克勞士比的管理思想才是「完整性」的「質量哲學」。克勞士比的後繼者顯然認為自己推崇的宗師要比戴明和朱蘭更加技高一籌。但這不過是一家之言。不管有多少爭論,這三位大師以及他們運用各自的聰明智慧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都為質量管理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質量大師:戴明、朱蘭和克勞士比的思想比較
    戴明、朱蘭和克勞士比三人,並稱世界質量管理運動的領軍人物。 縱觀三人各自的質量管理思想,可以發現,他們的思想有異有同。 這三位大師根據各自的特點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都已經成為質量管理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 影響世界的十四位質量管理大師
    德魯克:「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權威性就是成就!」陳春花:「在近百年的管理實踐中,不敢外界環境如何變遷,科學技術生產力如何發展,管理大師那些經典研究成都恆過中所提出來的管理問題依然存在,他們所總結的管理經驗依然有效,他們所研究的管理邏輯依然普遍,他們所創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 世界三大國際管理教育認證體系
    在世界MBA教育與商學院的發展過程中,先後出現了與MBA教育有關的三大國際認證體系。AACSB成立於1916年,由商學院、社團和其他機構組成的非盈利組織,致力於提高和促進工商管理學和會計學高等教育水平,是工商管理和會計學專業學士、碩士、博士等學位項目的首要認證機構。其發起成員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  AACSB認證首先關注的是教育質量,其商學認證標準的大部分規定都與教育質量密切相關。
  • 向世界提供質量管理的「中國方案」
    向世界提供質量管理的「中國方案」——中國質量獎與世界三大質量獎比較分析與解讀□ 本報記者 徐建華今年9月,全國「質量月」期間,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和市場監管總局在上海共同舉辦的「省部級幹部建設質量強國專題研討班
  • 質量大師戴明的介紹
    本文作者:張堅若要問眾多質量大師中,誰是最著名的一個?答案就是,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戴明博士。戴明看起來姓戴,事實上人家是美國人。早先,戴明的學術在美國並不受重視。1950年,戴明赴日本講學,這幾天的講學的學員是當時日本傑出的企業家們,戴明將西方先進的質量管理理論悉數傳授給了這些學員,並將當時的講義版權捐贈給了日本主辦方。應當說,這次講學,無論對戴明本人還是日本產業界,都產生了深刻影響。1951年,日本產業界用戴明的講義版權費成立了戴明質量獎,為成立最早的世界三大質量獎之一。
  • 你所崇拜的"管理大師"也許都是"企業巫師"
    成功的宗師級管理專家在世界各地處於頂級的顯赫地位,他們在演講中告訴巴塞隆納或者班加羅爾的中層管理者世界將去往何方以及原因何在——每場收費6萬美元。管理大師只是更為龐大的管理冰山上最顯而易見的頂尖,而整座冰山還包含了商學院、管理諮詢機構以及大量的商業媒體。
  • 飛升加寵物 《誅仙》高手三大熱門必修課
    想成為奇幻世界中的絕對主角嗎?只要你能夠完成《誅仙》高手三大熱門必修課,就能實現夢想,成為修真界頂尖高手!追風逐月、星海飛馳——飛行系統御劍飛行、追風逐月、星海飛馳,是每一位修真者的夢想。當初次進入《誅仙》世界之後,那些駕馭飛寶遨遊天際的身影就牢牢的記錄在了你我的心底。
  • 情緒管理,是人生的必修課
    情緒管理,是人生的必修課趙卓文(廣州市同創卓越房地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9月7日,廣州烏雲密布,雷雨不斷。美國網球公開賽16進8的比賽中,世界排名第一的德約科維奇由於輸掉了一局,在退場前情緒沒控制好,隨手把球往後擊打了一下。沒想到,球竟然不偏不倚,打中了司線員的喉嚨。司線員當即倒地。後果很嚴重。世界第一當場被判負,並且要扣除本屆比賽的所有獎金和積分,還要追加處罰。
  • MBA財經:你所崇拜的"管理大師"也許都是"企業巫師"
    Friedman)等人的管理書籍備受推崇。 在印度,管理大師得到了過去只有實業大師才享有的崇高地位。成功的宗師級管理專家在世界各地處於頂級的顯赫地位,他們在演講中告訴巴塞隆納或者班加羅爾的中層管理者世界將去往何方以及原因何在——每場收費6萬美元。
  • 朋友圈管理大師什麼梗?朋友圈管理大師由來介紹
    1、朋友圈管理大師張銘恩是什麼梗,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日前微博爆出胡冰卿說張銘恩教她撕徐璐的事情,而後又被網友們扒出理線說過的張銘恩很少發朋友圈;2、有網友挖出演員李現曾經在採訪中表示,張銘恩很少發朋友圈,是因為性格所致;3、然而事實是,張銘恩的朋友圈實際發過很多,只不過是屏蔽了其他人,於是被網友們稱為朋友圈管理大師;4、朋友圈管理大師
  • 來自中國西南的民辦教育先驅者,讓更多學生走向世界舞臺
    人世界排名前20錄取數:14人世界排名前50錄取數:37人2017-2019 名校錄取情況表(節選)成實外教育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民辦教育的先驅者,基本的治學理念為基於以人為本,以教育服務為中心,以教天下英才為師者責任,以實現中華夢想而育才為家國責任
  • 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也是在「反浪費」
    (8月17日《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大學生希望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但卻有近四成大學生對個人時間管理不滿意。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都有很強的學習動力與欲望,希望更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但不少大學生自制能力差,或是因為懶惰,或是欠缺合理規劃時間的能力,導致個人時間管理並不理想。大學生正是精力充沛、學習能力強的年齡,又擁有學習的最佳環境與氛圍,因此,具有成為「時間管理大師」的諸多優越條件。
  • 朋友圈管理大師是什麼意思 朋友圈管理大師什麼梗
    朋友圈管理大師是什麼意思 朋友圈管理大師什麼梗時間:2020-06-27 22: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朋友圈管理大師是什麼意思 朋友圈管理大師什麼梗 朋友圈管理大師在網上刷爆了,這個主要說的就是張銘恩,梗的具體來源下面會有詳細的介紹,想要了解朋友圈管理大師張銘恩這個梗的小夥伴
  • 空間管理大師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出自梁正賢空間管理大師
    前有羅志祥時間管理大師,後有梁正賢空間管理大師,相信不少小夥伴最近都有在關注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故事情節過於貼近生活,深受觀眾喜愛,其中的一個人物角色梁正賢被人唾棄,稱為空間管理大師,那麼這個梗是什麼意思呢?下面跟小編一起看下空間管理大師梗的意思介紹。  空間管理大師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介紹
  • 郭建華:時間管理應是基層幹部必修課
    原標題:時間管理應是基層幹部必修課   當前,首都深化改革全面發力,鄉鎮基層工作任務遠超以往。千針萬線、繁忙煩瑣,想要不出現顧此失彼、厚此薄彼的情況,就得做好時間管理。這越來越成為基層幹部的一門必修課了。
  • 家理律師事務所榮獲ALB「律所先驅者」大獎
    2020年10月21日,湯森路透旗下的知名法律媒體《亞洲法律雜誌》(ALB)公布了2020「律所先驅者」獲獎榜單,家理律師事務所憑藉獨有的業務模式及管理制度榮登榜單(中國地區僅10家入榜)。據悉,這是ALB首次推出「律所先驅者」榜單,也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上少有關注的創新力榜單。
  • 世界10位管理大師及其思想精髓(管理實踐必讀)
    因此,進入德魯克管理世界的捷徑就是從認識管理人員的責任、員工的責任和企業的責任開始。(文/那國毅,北京光華管理研修中心教授)2、波特的思想作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和競爭戰略方面公認的權威,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可稱作「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商學院教授」。
  • 精益管理名人名言
    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Konosuke Matsushita(1894-1989)創立「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等管理制度,被人稱為「經營之神」。 對於產品質量來說,不是100分就是0分。任何產品只要存在一絲一毫的質量問題,都意味著失敗,100-1=0。
  • 戴明:世界質量管理日本精益管理之父
    領導了席捲全球的質量革命,因對世界質量管理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而享譽全球,被譽為「質量管理之父」。 戴明博士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大量的諮詢實踐工作,時間長達40多年。他的客戶包括製造業、服務業、電信業、政府機構,以及大學和研究機構。
  • 通識課程我們面臨的三大困境
    事實上,由於「兩課」、英語、軍訓等都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甚至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要求,數理化等又是理工科進一步學習專業必不可少的基礎課,因此,各高校很難根據通識教育理念和目標自主設計公共必修課,而是把通識教育的重任交給了「通識教育選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