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奮箕衝村:林下經濟好模式 冬蓀種植見成效

2020-12-22 天眼新聞

11月18日,走進鎮寧縣本寨鎮奮箕衝村的冬蓀種植基地裡,扒開松針,一個個冬蓀蛋破土而出,長勢良好,工人們正忙著採摘成熟的冬蓀。

近年來,奮箕衝村依託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林內庇蔭、溼潤、涼爽的環境資源,發展起林下冬蓀種植業。同時,高效利用殘餘基料,促進林木生長,提高經濟效益,開闢了農民增收新渠道。

張士芹是冬蓀基地項目負責人,他說:「去年4月我到畢節大方參觀朋友的冬蓀種植基地,無意間發現鎮寧本寨的氣候條件很適合冬蓀生長,於是引進了項目開始種植。」

為了發展壯大冬蓀種植產業,張士芹多次前往畢節學習種植技術,試驗育種,通過幾個月的摸索,奮箕衝村冬蓀仿野生種植已初見成效。

目前,奮箕衝村共種有520畝冬蓀,畝產生鮮冬蓀1300斤,冬蓀乾貨100斤以上,每斤售價在300至380元之間,今年按每斤340元的價格已經全部預售給織金一家公司,預計可以收入1700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預計明年內擴種到1500畝,採取銷售種植一條龍服務,將菌種分配到各家各戶種植,再按照每斤300元的價格回收,實現全產量訂單銷售,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據了解,冬蓀每年2至5月份種植,10月份開始採收,每種一次可採收三年,主要銷往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目前已帶動全村40餘戶貧困戶就業。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牟元媛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相關焦點

  • 鎮寧紅坪村:林下種冬蓀 致富「新引擎」-新華網
    農戶採摘冬蓀  11月23日,記者走進鎮寧自治縣本寨鎮紅坪村冬蓀試種植區域,放眼望去,大片的松林裡,一個個雪白的冬蓀從土壤中冒出,農戶們穿行在林間,小心翼翼地把冬蓀摘起,放在身後的桶裡。丁昌平說,在種植冬蓀的準備過程中,他還時常帶領村支兩委四處觀摩,學習一些先進的冬蓀種植技術。  如今,6個月過去了,依託村子裡林地種出來的冬蓀,效果竟然比預期還好,個頭、口感等方面品質上佳,大大鼓舞了村支兩委發展林下冬蓀產業的信心。
  • 陳明軍:把冬蓀種植打造成致富產業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後,穿巖村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探索出了一條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發展路子,而且衍生出一個個致富的傳奇故事。   這當中,就有棄商從業、種上漫山遍野的冬蓀帶領群眾致富的陳明軍。   見到陳明軍的時候,他正在帶領合作社的社員們採收冬蓀。陳明軍說,要趁著好天氣,及時採收冬蓀。在他的面前,破土而出的冬蓀簇擁在一起,一叢叢,一堆堆,長勢喜人。
  • 吳剛平到鎮寧關嶺調研小黃姜產業發展工作
    吳剛平一行來到鎮寧、關嶺相關街道的小黃姜種植基地,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小黃姜種植情況,與相關負責同志座談,詳細聽取相關縣區小黃姜產業發展情況及規劃,就如何優化產業布局、厚植產業優勢明確了指導要求。座談會上,在詳細聽取匯報後,吳剛平對鎮寧、關嶺小黃姜產業發展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 鎮寧:小黃姜「接二連三」
    11月,貴州各地迎來溫暖的「小陽春」,時逢生薑採收時節,各地姜農都趕在這個好天氣,完成最後的採收工作。 在鎮寧自治縣丁旗街道辦塘堡村的青岡坡上,無數綠枝倔強地從青色大石頭下鑽出頭來,在冬季的豔陽中茁壯生長。青岡坡下,數以百計的農戶正在俯身採姜,花花綠綠的頭巾點綴在青岡坡下,一派積極奔向新生活的場景。 「老闆明天還要人嗎?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靈山:冬種馬鈴薯 鞏固脫貧成效
    駐村工作組與群眾一起種植馬鈴薯。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鵬鈞 攝工作隊員給群眾分發馬鈴薯種。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鵬鈞 攝廣西新聞網靈山12月12日訊(通訊員 李鵬鈞 實習生 唐飛敏)近日,靈山縣太平鎮清水村引導群眾發展冬種馬鈴薯,提高土地產能,增加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成效。清水村是十三五貧困村,2019年整村實現脫貧摘帽,今年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 金萬博杜仲知多少:杜仲葉林模式種植
    杜仲是杜仲科杜仲屬植物,為我國特有經濟樹種,已被國家列為二類重點保護植物。杜仲喜溫暖溼潤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嚴寒,成株在-30℃的條件下可正常生存,我國大部地區均可栽培,適應性很強,對土壤沒有嚴格選擇,但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溼潤、排水良好的壤土最佳。
  • 紫雲:林下經濟「蹚」出致富路
    2019年7月,紫雲自治縣發揮浪風關林場2.3萬畝森林資源優勢,盤活林下空間資源,著力打造林下經濟樣板,引進深圳優纖貝集團,紫雲自治縣平臺公司—紫雲鴻順林業生態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與其進行合作,優纖貝集團負責技術、管理、市場銷售,採取「龍頭企業+平臺公司+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國有浪風關林場提供資源組織實施,村級合作社具體負責協調工作,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用產業到戶、資金入股分紅、投工投勞、參與管理等方式實現利益聯結
  • 林下經濟: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近年來,黔東南州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重要抓手,重點實施林下特色種植、林下特色養殖、林產品精深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四大工程」,開展基地建設、主體培育、品牌創建、科技支撐、市場營銷「五大行動」,健全組織領導、政策保障、統籌調度、要素保障、宣傳發動、責任落實「六大機制」,全力創建全國林下經濟發展示範州。
  • 鎮寧馬廠鎮緊抓時機 做好小黃姜種植技術培訓
    驚蟄到來,鎮寧自治縣各地抓緊春耕生產。走進馬廠鎮,農戶們正忙著翻土、開溝,為今年的小黃姜種植做準備。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村民穩定脫貧致富,切實推動科學安全用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馬廠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做好新一年的種植培訓。
  • 白銀會寧:冬小麥種植促增收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動員老百姓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不斷更新冬小麥品種,藉助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冬小麥產量和質量。會寧縣党家峴鄉毛家坪村黨支部書記王永乾:因為地理位置優勢,雨水多,產量高,平均每戶種植冬小麥15畝左右,通過鄉政府和村委會溝通增加了一些優良品種,以後想打造一個冬小麥品牌,讓老百姓增加收入。
  • 依託發展林下經濟闖出一條綠色發展的「特色路」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樺南林業局職工便開始零星種植紫蘇。由於該局森林廣袤,地處北緯45°黃金黑土帶,因此在這裡種植的紫蘇α-亞麻酸含量更高。紫蘇全株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具有低糖、高纖維、高胡蘿蔔素、高礦質元素等,還含有抑制活性氧預防衰老的有效成分,其經濟價值很高。紫蘇這種植物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
  • 水城縣坪寨鄉:天門冬種植託起群眾增收致富夢
    近年來,水城縣坪寨鄉積極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想辦法、謀出路,因地制宜種植天門冬。基地建成後,流轉土地的老百姓除了可獲得流轉費,還能到基地務工,實實在在拿到雙份「薪資」,有效助力精準脫貧。另外天門冬的塊根是常用的中藥,因此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坪寨鄉播落村村民顏琴說,我們的土地流轉出來種天門冬,比種包穀好,我們流轉出來還可以打點零工,一畝能得500塊錢的流轉費,打小工是90塊錢一天,比種包穀划算。  在基地裡,記者發現,除了有像顏琴這樣的年輕人外,還有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手腳利落,幹起活來一點也不含糊。
  • 華寧林下套種中藥材促增收
    近年來,華寧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不斷完善「三棵樹」產業發展思路,核桃產業發展逐步深入人心,全縣核桃種植面積已達28.17萬畝。針對全縣核桃掛果面積少,周期長見效慢,土地利用率低等情況,華寧縣因地制宜,出臺實施方案,鼓勵龍頭企業在核桃林地裡套種中藥材,以短養長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林農收入。12月14日,筆者來到青龍鎮大石洞村核桃種植基地,樹下套種的天門冬長勢喜人。縣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正在向種植戶講解天門冬和核桃管護技術要領。
  • 劉建新一行到大地、羊場、湧溪調研林下產業和秋冬種
    ,到大地鄉、羊場鎮、湧溪鄉調研林下產業和秋冬種,各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陪同。當得知天門冬藥用價值好、產量高、效益大時,劉建新表示肯定,並要求做好後續管護,讓藥材能安全越冬。林下種植天門冬 (楊通航 攝)  據了解,今年大地鄉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大地方村虎圈衝組流轉百姓土地1000畝用於種植天門冬。
  • 鎮遠縣2019年秋冬種和林下經濟現場觀摩會走進羊場
    鎮遠縣2019年秋冬種和林下經濟現場觀摩會走進羊場 發布時間:2019-11-28 17:31:56   作者:羅祖軍   來源:鎮遠網
  • 遠安縣鄉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近年來,茅坪場鎮積極探索林業特色產業、發展林下經濟,以點帶面,助農增收。一是培育一類新型產業。大力支持曉坪村菌香苑專業合作社等食用菌種植大戶探索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鼓勵開展林下竹蓀種植,2020年林下種植竹蓀菌50畝。二是推進林業特色產業。
  • 鎮寧:小黃姜產業帶來紅紅火火的日子
    鎮寧自治縣寧西街道和平社區居民朱凱去年種植的小黃姜喜獲豐收,賺得盆滿缽滿,這讓他笑口常開。他種植小黃姜20多年了,以前都是小打小鬧,沒有規模。當2018年貴州省委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鎮寧因地制宜選擇小黃姜作為主導產業之一,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完善和延長產業鏈,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實現「訂單式」發展。良好的政策,朱凱流轉20多畝土地,種植25畝小黃姜,面積比以前增加幾倍。
  • 施秉:林下種植「金疙瘩」 深耕健全產業鏈
    11月底,寒風呼呼吹在臉上,這幾天林子裡的風大了起來,施秉縣甘溪鄉甘溪村林下魔芋種植基地管理小組組長譚宗能搓了搓正在寫字的手,坐在小板凳上的他,要把今天出工的人數和名字再核對一遍。順著譚宗能手指的方向,一大片林下土地被開墾得整整齊齊,用來保溫的松針葉也已然鋪整完畢,土地5公分下,一顆顆魔芋種正在『沉睡』,等待來年盛夏遇見光明。施秉縣甘溪鄉,林下資源豐富,氣候溼潤,非常適合魔芋生長。2019年,甘溪鄉引進貴州中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開發林下資源,種植魔芋,開啟了「借地生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