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銷量被歐洲反超,中國應該重啟補貼?

2021-01-21 EV之家ev450

2017年-2019年歐洲和中國電動汽車相關投資

資料來源: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

「我們非常痛苦。」

很難想像,這句話居然出自曾毓群近期的公開演講——作為寧德時代,中國最大動力電池生產商的掌門人,曾毓群幾乎每次參與公開活動,都會暢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成績,以及寧德時代的龍頭地位。

這次卻不一樣。

讓曾毓群「非常痛苦」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世界冠軍的地位,被歐洲取代。在8月的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他還呼籲政策制定者「不要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我們把基礎設施全做完了,人家(歐洲)開始熱賣。」

曾毓群如此疾呼,引發了業內對中歐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較量的熱烈討論。

部分從業者和消費者疑慮,歐洲反超中國奪冠,是否意味著自2009年「十城千輛」以來,中國投入巨大構建的新能源汽車優勢,正在減弱;還有人認為,中國政府需繼續大力扶持,才能保住優勢,重新奪回冠軍。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雖然歐洲新能源汽車狂飆突進式的發展令人感嘆,但其目前世界冠軍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企業和投資界重金砸出來的。除此之外,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地域分布、車型特點和面臨的挑戰,都和十年前的中國極為相似。

一方面,歐洲的高額補貼不可能一直存在,一旦補貼退坡,新能源汽車銷量能否保持快速增長是個問題;另一方面,歐洲眼下增勢最快的B端客戶如出行公司等總量有限,電動汽車發展相對滯後的私人市場和很多歐洲「窮國」市場能否打開,也未可知。

中歐間的新能源汽車較量,形勢可能沒那麼糟糕,誰能最終勝出還不確定。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已經歷過10年補貼的中國,以被歐洲反超為由,再提保持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直接補貼,即便能讓中國重新拿回冠軍,也無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只會讓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市場化愈行愈遠。

1

歐洲50萬輛VS中國48.6萬輛

2015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名,並連續四年蟬聯冠軍。但今年以來,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歐洲第一次超過中國,拿下冠軍。

8月13日,德國獨立汽車分析師Matthias Schmidt發布了一篇名為《歐洲電動汽車市場超過中國》的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1-7月,歐洲新能源汽車註冊量達到50萬輛,其中包括26.9萬輛純電動和23.1萬輛插混車。

2020年1-7月歐洲和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

資料來源:European Electric Car Report、中汽協,

註:白色為純電動,綠色為插混

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1-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48.6萬輛,其中包括純電動37.8萬輛,插混車10.8萬輛。論總數,歐洲比中國多1.4萬輛,但論純電動,中國仍比歐洲多近11萬輛。

需要指出的是,Matthias Schmidt報告中採用的是歐洲車輛註冊數,而中汽協採用的是銷量。如果論註冊量,中國和歐洲的差距更大。

上險數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只有不到39萬輛上險,比中汽協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還要少4萬多輛。

Matthias Schmidt報告還預測,隨著歐洲碳排規則進一步加嚴,再加上特斯拉銷量恢復、大眾MEB車型等更多車型上市,今年全年,歐洲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達到100萬輛。

而歐盟相關組織European Alternative Fuels Observatory(EAFO)的預測更為樂觀,認為只要疫情不再反彈,今年歐洲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就可能超過100萬輛,幾乎是去年全年的兩倍,市佔率則從去年的3%增加到7%-10%。

如果不是曾毓群提示,可能很多人不會意識到,歐洲已經成為新的新能源汽車世界冠軍。但實際上,從2019年開始,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就開始加速發展。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歐洲新註冊的電動乘用車(包括純電動、插混、氫燃料車型)達到55.86萬輛,同比增長45%,遠超整個乘用車市場1.2%的增幅。

2019年歐洲可替換能源汽車(APV)新註冊數量

材料來源:ACEA

註:橫坐標從左至右分別為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非電池驅動的可替換能源汽車

此後,歐洲電動汽車市場一路向上。

即便在2020年3月之後,歐洲汽車產業整體受疫情影響很大,但電動汽車市場仍保持了較快增長,只有4月銷量比上年同期有所降低。

2015年-2020年曆月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

資料來源:InsideEVs

根據EAFO的統計,到2020年上半年,歐洲新能源汽車汽車銷量達到41.4萬輛,不僅超過中國,成為同期世界冠軍,還以高達57%的同比增幅,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新能源汽車銷量正增長的經濟體。

資料來源:EAFO

歐洲電動汽車一路高歌猛進,歐洲汽車媒體和分析機構也爭相報導。不少分析人士直呼,超過中國奪冠,說明歐洲對新能源汽車的巨大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

2

歐洲覺醒,投資回流

愈發加嚴的碳排標準,是歐洲電動汽車迅速發展的外在動力。

根據歐盟Regulation (EU) 2019/631規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歐盟境內95%的新登記乘用車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需降低到95g/km(相當於4.1 L汽油/100km);到2021年,全部新車需達到此要求,2030 年開始,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降至 59.375 g/km。

如果不達標,企業面臨高額罰款;如果想達標,就必須生產更多的電動汽車。

今年5月,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ransport & Environment, T&E)在一篇名為《電動汽車能戰勝新冠疫情嗎?》(Can electric cars beat the COVID crunch?)的報告中指出,早在2009年,歐盟就對碳排規則加嚴達成一致,並在2014年重申此事。

不過,在近10年中,整個歐洲的汽車產業並未重視歐盟的決定,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也行動緩慢。相對的是,2009年,中國以「十城千輛」為開端,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新能源汽車推廣,各車企紛紛入局。

自此,中歐兩國的電動汽車發展差距開始加大。一大風向標是,投資力度。

2017年-2019年歐洲和中國大陸地區電動汽車相關投資

資料來源:T&E

據T&E統計,2017年中到2018年中,中國電動汽車的相關投資額約為217億歐元,其中也包括多家合資歐系車企,而歐洲只有32億歐元。但到了2019年,歐洲的相關投資猛增至600億歐元,中國則縮減至171歐元,落後於歐洲。

T&E報告稱,歐洲600億的電動汽車相關投資中,477億來自以大眾為首的主機廠,122億則來自動力電池相關企業,如Northvolt、LG化學、Umicore等。另外,充電基礎設施製造和運營商如Ionity等的投資也有明顯增加。

2019年各車企和電池企業在歐洲各國投資布局

資料來源:T&E

歐洲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相關投資的分布地域性很強。

2019年,歐洲投資最多的德國,投資額度達到400億歐元。其中主要包括大眾汽車在Zwickau、Emden、Hannover、Dresden等地的工廠,以及特斯拉柏林工廠的投資。投資第二名的是捷克,66億投資主要來源也是大眾在該國的電動車生產。

緊隨捷克之後的是義大利、法國、瑞典、英國等。

顯然,德國已經成為整個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的領頭羊和中心。不只是該國車企和電池企業,德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也相當大,成為德國甚至歐洲電動汽車銷量飛漲的關鍵。

3

強力補貼,用戶蜂擁而至

「雖然我們預料到補貼會帶動銷量,但有這麼多顧客,還是讓我們很震驚。(really struck us)」

Wolfgang Huber是德國柏林一家電動汽車經銷商,短短20天內,就有大約3000名顧客提交了購買電動汽車的在線申請,其中300人已經籤訂合同。他在臉書上發文,請還沒提到車的用戶不要著急,並對補貼帶來的客流量震驚不已。

得益於強力補貼,另一家德國線上汽車銷售平臺Carfellows的電動汽車銷量翻了10倍。目前,該平臺還推出了Smart EQ的租賃活動,月租只需9.9歐元。該平臺介紹,3天內,就有大約1000名客戶希望租車,該車已經供不應求。

「這是我們的黃金時代。」Carfellows的發言人Rainer Westdoerp這樣感慨。

一線經銷商反饋如此積極,可以想像德國電動汽車的補貼力度之強,發展速度之快。2018年及之前,挪威一直是歐洲電動汽車的先行者和銷量冠軍,但從2019年起,德國就取代挪威成為歐洲第一大電動汽車市場。

2020年1-6月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TOP7國家

資料來源:CleanTechnica

註:橫坐標從左至右依次是德國、法國、英國、挪威、瑞典、荷蘭、義大利

今年1-6月,德國再次以13萬輛的銷量,以絕對優勢成為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這一數字也超過了去年全年10.88萬輛的成績。

如上述德國經銷商所說,該國電動汽車熱銷,首先有賴於政府力度強大、且多次增加的補貼。

2019年11月4日,大眾汽車旗下首款ID.車型純電動ID.3在德國工廠下線。當天,德國總理默克爾政府就和車企高管商議增加電動汽車購置補貼,插混車補貼由此前的3000歐元增至4500歐元;購買價格高於4萬歐元的電動汽車,可獲最高5000歐元補貼。

這還不夠。

今年6月,德國政府再次大幅提高電動汽車補貼額度,以應對疫情對德國汽車產業的打擊,並進一步加快電動汽車發展。

德國最新電動汽車補貼

資料來源:wallbox

根據德國最新補貼政策,售價4萬元及以下的純電動新車可以獲得9000歐元的補貼,政府和相關車企分別負擔2/3和1/3,超過4萬歐元的純電動新車補貼為7500歐元,沒有領取過補貼的舊純電動也可以得到5000歐元的補貼。

插混車型(包括未領過補貼的舊車)可獲得3760-6750歐元的補貼。新補貼政策是德國綠色復興(green recovery)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預計將投入220億歐元,其中200億歐元用於補貼發放,其餘20億歐元用於幫助企業加快電動汽車研發。

除了政府補貼,根據德國各城市不同情況,購買電動汽車的用戶還可以獲得最高1500歐元的地方補貼。

投入如此巨大,德國有明確目標。2019年10月,德國通過「2030氣候行動計劃」2030(Climate Action Programme)。根據該計劃,德國計劃到2030年,全國電動汽車總量達到1000萬輛,充電站數量達到100萬個。

為實現這個目標,德國聯邦和地方政府對購買電動汽車充電樁的用戶也提供補貼。

比如,購買22千瓦充電樁的最高補貼3000歐元、100千瓦充電樁最高補貼1.2萬歐元、100千瓦以上充電樁最高補貼3萬歐元。根據地域不同和充電樁類型,部分德國城市還對購買充電樁提供不同比例的補貼,有的達到3000歐元。

今年6月3日,德國政府通過了13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希望刺激消費,幫助國家儘快從疫情中復甦。該計劃將充電樁建設也納入其中,要求德國的加油站也要安裝充電樁。

德國1300億歐元經濟刺激計劃宣傳圖

資料來源:德國財政部

此外,電動汽車在德國不同城市還享有停車費減免、公交車道行駛等特別待遇。

如此不遺餘力地刺激電動汽車消費,除了德國,還有法國。

2020年5月,法國宣布了一項80億歐元的經濟復甦計劃,將電動汽車的購買補貼由此前的6000歐元提高至7000歐元。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這項計劃的發布會上表示,法國需要一個有激勵性的目標,以在未來5年內,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年產量達到100萬輛,成為歐洲最大的清潔汽車生產國。

「我們的國民需要買更多汽車,特別是清潔汽車。不是未來2年、5年,或者10年需要,現在就需要。」馬克龍說。

但不是所有歐洲國家都有德國和法國等富國這樣打的推廣力度。

4

地域分布不均,窮國沒錢補貼

地域分布不平衡,是目前歐洲電動汽車發展的問題之一。

ACEA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前3名的國家,德國、法國和英國,銷量之和超過整個歐洲電動汽車銷量的76%。總體來看,國家經濟越發達,電動汽車銷售越好,反之,國家經濟水平越低,電動汽車市場越差。

2020年上半年,歐洲每10萬居民中電動汽車註冊量

資料來源:ACEA

對於疫情之後,歐洲電動汽車銷售形勢遠好於燃油車的狀況,一位歐洲的汽車行業高管認為,電動汽車銷量激增,並不是因為消費者在疫情之後更願意買電動車,而是因為政府有實力補貼、刺激消費市場。

根據ACEA的統計信息,目前,歐盟27個成員國中,26個國家都有電動汽車補貼政策。

但今年銷量保持增長,甚至快速增加的國家不多。一些經濟強國,如瑞典的電動汽車市佔率達到26%,德國和法國的市佔率也有9%。而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市佔率只有3%,波蘭則僅為1%。

上述高管認為,在歐洲的經濟弱國,尤其是南歐國家,國民失業率上升,購買力下降,電動汽車銷量難以增長。像德國這樣的製造業強國,挪威這樣的石油和天然氣富國,有能力為電動汽車推廣提供各種補貼、免稅優惠,而多數國家沒有這種調條件。

另外,T&E分析師Julia Poliscanova認為,有些歐洲國家的電動汽車銷量不升反降,並不在於沒有補貼,而是補貼規則不合理。

以波蘭為例,Julia Poliscanova介紹,該國雖然對電動汽車有購置補貼,但公司購車被排除在外,而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電動汽車的主要用戶都來自B端客戶,波蘭這種規定無疑拖了電動汽車發展的後腿。

5

B端消費增速快,C端需求較弱

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大增,最大貢獻來自B端用戶。

T&E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起,歐洲公司用戶註冊的電動汽車逐年增長,並在2019年達到36.9萬輛,佔全年總銷量的66%。尤其是純電動汽車佔比上升最快,從2018年的1.4%漲到2019年的2.4%。

歐洲公司用戶註冊電動汽車佔比

資料來源:T&E

2020年,歐洲B端和C端銷售的具體數據我們沒有拿到。不過,T&E在分析報告中指出,雖然有政府補貼加持,但電動汽車的購置成本的優勢仍不夠明顯,疫情等因素很可能繼續限制個人用戶的電動汽車購買力。

相比之下,B端用戶更注重車輛全生命周期成本。同時,多國政府對公司註冊電動汽車的減稅優惠也很有吸引力。以德國為例,公司購買定價低於6萬歐元的電動汽車,每月只需繳納車價0.25%的稅款,而燃油車的繳稅率為1%。

因此,T&E報告認為,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B端用戶仍將是歐洲電動汽車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隨著動力電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私人市場有望逐步打開。

在歐洲的B端電動汽車用戶中,出行企業是十分重要的組成。

2020年3月,electrive的統計數據顯示,歐洲的共享汽車運營商中,只運營純電動汽車的比例達到45%;既運營純電動,又運營燃油車的比例為20%;只運營燃油車的比例則為35%。

歐洲共享汽車電動化,是各地政府和電動車企合力推動的結果。

政策方面,法國、英國、挪威等歐洲國家,以及提出禁售傳統燃油車時間表,部分城市也開始劃定燃油車的禁行區域。同時,不少歐洲城市如巴黎、布拉格等均對共享電動汽車有政策優惠或資金鼓勵。

企業布局方面,歐洲傳統的以純運營商為主的共享汽車市場,正迎來越來越多車企或有車企背景的運營企業。

以大眾和斯柯達成立的合資公司WeShare為例。

WeShare在歐洲的擴張計劃

資料來源:大眾集團官網

2019年6月,WeShare的共享電動車在德國首都柏林投入運營。目前,該企業在柏林一地就有1500輛e-Golf運營,是柏林最大的共享電動汽車運營商。

2020年,WeShare將把共享電動汽車業務擴展至巴黎、馬德裡、德國慕尼黑、義大利米蘭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等城市,車輛總數達到8400輛。

未來,隨著歐洲攤牌標準繼續加嚴,以及車企不斷投入,歐洲共享電動汽車的市場有望繼續快速走高。

2018年9月,歐洲法國調研機構ipsos mori,就「不買電動汽車的原因」,對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匈牙利、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和瑞典9個國家的4500名消費者進行了消費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價格高,是消費者不買電動汽車的最大原因。

「不買電動汽車的原因是什麼」選項支持率

資料來源:ipsos mori

如今,在德國、法國、挪威等國的強力補貼之下,歐洲電動汽車銷量飛速增長,只用半年時間就反超中國奪冠。不過,和10年前的中國市場類似,即便有了政府補貼,願意購買電動汽車的個人消費者仍然相對有限。

而且,在財力難以維持高補貼的許多歐洲國家,電動汽車更加難以吸引普通消費者。

同時,大眾、寶馬、奔馳等車企紛紛入局出行領域,既為搶佔未來的出行市場,也能在獲得政府補貼的同時,有效消納自家的電動汽車產能,一如中國近幾年湧現的主機廠或關聯企業直接參與共享電動汽車運營現象。

今年8月,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館援引德國《商報》的報導稱,7月,德國政府收到購買電動車及插混車的補貼申請達到19993份。截至7月底,共收到申請69606份,同比增長79%。也讓人想起中國補貼發放時,車企喜獲紅包的場面。

從「十城千輛」算起,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走了10年多,既有連年蟬聯世界冠軍、電動汽車走出國門、部分核心零部件進步的成績,也有「騙補」、結構性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

2019年,中國補貼大幅退坡之際,歐洲補貼接續,並持續提高補貼標準,僅用半年就超過中國奪冠,可以說是重金造就的世界冠軍——一如當年的中國。

但高位增長能持續多久,是否會遇到中國曾經遭遇的問題,還未可知。畢竟,電動汽車成本還沒有和燃油車打平,不論對於歐洲還是中國,電動汽車真正實現市場化,依然任重道遠。

補貼能成就冠軍,僅靠補貼卻難以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

眼下,讓眾多中國企業痛苦的,恐怕不該是被歐洲反超,而應該是如何在補貼多年之後,找到市場化之路,不懼外資對手的直面挑戰。(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相關焦點

  • 日媒:最多可獲1.2萬歐元補貼,歐洲前10月電動汽車銷量超中國
    據日經中文網12月8日消息,在歐洲,純電動汽車(EV)等電動汽車的銷售正在激增。今年前十月比上年同期增長2.1倍,銷量超過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市場。 作為擺脫新冠疫情的經濟復興政策,歐洲各國政府增加購車補貼的影響突出。此外,由於2021年嚴格的尾氣排放規定將正式啟動,各車企正在積極推出電動汽車。
  • 銷量狂飆的歐洲新能源市場,能給中國什麼啟示?|汽車產經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也曾表示憂慮: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應該「起了個大早,但是趕了個晚集」。 當然,盲目地爭奪世界第一可能並無太大意義。但是,像德國滲透率從7%到20%僅用半年這樣的發展速度,對於將新能源視為汽車行業「彎道超車」機遇的中國來說,想必不缺少一定的參考意義。
  • BloombergNEF:預計2040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佔全球的25%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隨著美國和歐洲政府推動電動汽車技術發展,中國將成為未來20年電動汽車製造商的主要戰場。報告中指出,在2018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之後,明年亞洲國家的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200萬輛。
  • 電動自行車成歐洲消費爆款 法意買車國家補貼英國眼饞
    受益於政府補貼和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渴望,歐洲電動自行車在疫情之後風生水起,甚至到了缺貨的地步。 一直以來,電動自行車在歐洲都是一種十分尷尬的存在,五六年前年前英國版《學徒》做過一期和電動自行車有關的商業項目,一輛當地製造的電動自行車售價1200英鎊,立即有選手很納悶地問:為什麼自行車要電動的?在家庭擁有汽車的比例高到8成以上的西歐,自行車的功能一直都是「健身工具」多過日常通勤,最大的好處就是益於增強心血管健康,降低血壓,以及鍛鍊肌肉,等等。
  • 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大幅上升 Q1銷量增38%
    彭博社報導,2017年第一季度歐洲電池電動汽車銷量上漲38%,歐盟國家、挪威和瑞士的電動汽車註冊量達到32,627,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23,703。  網易汽車5月10日報導  據汽車新聞媒體Leftlanenews報導,近期有報導稱電動汽車終於在歐洲開始迅速發展。
  • BloombergNEF:2023年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350萬輛
    BloombergNEF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隨著美國和歐洲政府推動綠色汽車的發展,中國將成為未來20年電動汽車製造商的主要戰場。BloombergNEF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100萬輛之後,亞洲國家明年的電動汽車年銷量將達到200萬輛。2015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並在政府補貼購買和鼓勵企業研發的幫助下,一直保持著這一頭銜。研究人員表示,儘管中國目前佔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一半以上,但其它地區將開始迎頭趕上。
  • 麥肯錫發布《2020電動汽車指數》德國2021年電動汽車年產量要超中國?
    德國2021年或成全球最大電動汽車生產國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共售出230萬輛電動汽車,比2018年增長9%,歐洲正在成為電動汽車的熱點。2019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與去年相比增長了44%,達到60萬輛以上。
  • 歐洲電動汽車發展哪家強?
    但具體到各個國家,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則差異較大。德國——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電動汽車目標完成率正落後於其他國家,而英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則在加緊、優先發展電動汽車以及對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的挪威也已經宣布,可能將以極大的激勵措施來促進電氣化交通。去年在挪威註冊的純電動汽車比歐洲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儘管挪威只佔歐洲汽車市場份額的1%。
  •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廝殺激烈 財政補貼額度再縮緊
    電動汽車購置補貼已經推動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約佔全球銷量的50%。政府部門計劃在2020年12月前完全取消補貼,並於2019年6月開始逐步削減,聲稱電動汽車生產的成本已經足夠便宜,消費者購買時也就不再需要政府的資助。
  • 沒了補貼的純電動汽車未來該怎麼辦?
    最近,有國內媒體報導稱,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在「網際網路汽車交通」高峰論壇上透露,純電動汽車的技術研發目標是:如果到2020年取消補貼,純電動車可與燃油車競爭。
  • 電動汽車歷經100年強勢回歸,而這一次的中心在中國
    其中,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123萬輛,成為電動汽車數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歐洲82萬輛,美國76萬輛。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也是電動汽車保有量增速最快的市場。近三年來,中國市場電動汽車保有量增速分別為282%、210%、190%,均超過美國、歐洲和其他地區。在2015年,中國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只有31萬輛,還低於美國的40萬輛。而自2016年開始,中國已經快速反超,並將差距持續擴大。
  • 全球電動汽車普及最高的挪威,告訴中國:補貼不能停,後果很嚴重
    直接上數據:2018年挪威的電動汽車銷量可是大漲了40%,份額佔比用一句話形容最生動——挪威的汽車裡,每3輛就有1輛是電動汽車!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統計數據,挪威電動汽車銷量佔整個車市的34.2%!這個普及率相當高,是第二名荷蘭的將近5倍!而2019年上半年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普及率是4.2%!挪威電動汽車普及率是我國的近9倍!
  • 「中國製造」汽車乘風破浪直航歐洲,歐洲航線開通緩解艙位緊張
    其中,上汽自主品牌海外銷量達到14萬輛,克服海外疫情不利影響逆勢大漲24.7%;作為中國單一品牌出口冠軍,MG品牌在歐洲實現銷量近2萬輛,新能源產品佔比近50%。此次發往歐洲的國產品牌汽車90%以上為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各國政策監管收緊和補貼力度加大的背景之下,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增,不少中國車企搶抓機會,加大出口,加上全球運輸需求增長,導致航運艙位「一艙難求」。此次自營航線開通,將更好保障我國汽車業供應鏈的穩定。
  • 前瞻電動汽車產業全球周報第78期:什麼情況?電動汽車扎堆出事
    韓國在周日宣布,打算調整他們的電動汽車補貼方案,部分車型可能會因此而失去享受補貼激勵的資格。外媒在報導中表示,調整後的電動汽車補貼方案,預計會將諸如特斯拉在內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從獲得補貼的資格中移除。報告預測,到2040年,大眾的電動汽車年銷量將達112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公司;豐田預計將成為僅次於大眾的第2大電動汽車公司,2040年銷量將達650萬輛;特斯拉2040年預計將銷售490萬輛電動汽車,位居全球第3。寧德時代曾毓群:今年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將超中國「我預測今年歐洲的電動汽車銷售量將超過中國。
  • 電動汽車補貼退10%,特斯拉卻漲價四千五,有何貓膩?
    千呼萬喚始出來,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終於落地!而且一下延長到了2022年。是「毒藥」,但得先成為「救命藥」新能源汽車或電動汽車補貼從2009年算起,按原先計劃,實施十年的政策到今年年底應該退出歷史舞臺。
  • 國產電動汽車除了會「騙取補貼」,還要被「狼」追著才能進步
    提起國產汽車,尤其是燃油車,最近兩年的形勢要比前幾年好很多。雖然有了轉機,銷量也能夠保證,但是遠比合資車的銷量,國產汽車的銷量還是少的可憐。而現在又出現了一個電動汽車,電動汽車的「下場」應該不會比燃油車的好,因為燃油車發展了幾十年,還是有一定的基礎。再加上現在燃油車的技術不斷成熟,而相比較電動汽車的更新換代速度之快,電動汽車的淘汰可能就是幾年的時間。而燃油車拼的是技術,電動汽車拼的是創新。
  • 麥肯錫預測:2021年德國電動汽車產量將超過中國
    近兩年來,歐洲車企紛紛進軍電氣化,大眾、奔馳、寶馬等企業都制定了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在歐洲車企電氣化轉型如火如荼的時候,麥肯錫發布了《2020年電動車指數報告》,報告指出,德國電動汽車產量最快將在2021年超過中國。
  • 電動汽車怎麼補貼,電動汽車怎麼補貼介紹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知識是電動汽車怎麼補貼,那麼大家對電動汽車怎麼補貼有所了解嗎,>電動汽車怎麼補貼又是如何的呢,電動汽車怎麼補貼對大家也是比較重要的知識,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電動汽車怎麼補貼,希望能幫到大家。
  • 前瞻電動汽車產業全球周報第90期:重磅規劃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比亞迪10月份銷售純電動汽車14919 輛 同比增長96.61%比亞迪發布公告稱,今年10月份,該公司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3217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14919輛,同比增長96.61%。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4158輛,與去年同期的205187輛相比,同比下滑34.62%。
  • 韓國電動汽車補貼政策惹爭議
    韓國電動汽車補貼政策惹爭議  本報駐韓國記者 邰 舉  韓國多部委於10月30日聯合發布《未來汽車的普及和市場化戰略》,呼應文在寅總統的綠色新政。其中電動汽車補貼政策的調整廣受關注。  一個背景是,今年上半年,特斯拉拿到42.2%的政府電動汽車補貼,接近補貼總額的一半,同期銷量也接近半數。  補貼限制政策引導降低價格  環境部官員當天表示,韓國政府已經「決定引入補貼限制政策,以引導售價高昂的電動汽車降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