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熱疾病」 專家稱了解發病機制可預防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不容忽視的「熱疾病」

  本版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目前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運動愛好者在這期間進行體育鍛鍊,尤其要注意預防與暑熱有關的「熱疾病」。

  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郭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熱疾病是在高溫環境下運動較長時間,人體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等而導致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主的急性疾病。

  多種因素可影響人體在熱環境下的散熱,包括:溼度、發熱、呼吸系統疾病、脫水、心臟病、精神疾病、肥胖、藥物、酒精和年齡等。服用抗抑鬱、安眠藥的人更容易受極端熱環境影響。

  郭黎表示,熱疾病或因此導致的死亡是可預防的。據一項國外調查資料顯示,在1979~2003年間,熱疾病導致的死亡在美國已發生8015起。在2001年,有300人死於熱疾病。

  而按照發病機制,熱疾病可分為:熱痙攣、日射病、熱衰竭、和中暑四種類型。郭黎強調,熱疾病這四種分型是相對的,而通常表現為混合型。

  熱痙攣

  據一份病案記載,一名17歲體重90公斤的足球運動員參加上午的訓練,此時室外溫度35℃,相對溼度80%。該運動員在1小時訓練後自訴腹部和腿部疼痛(15分鐘前他並沒有中斷訓練補充水分)。由此,根據上述症狀可以判斷該運動員很可能發生了熱痙攣。

  該症狀常在運動停止後發生,持續約3分鐘後緩解。主要表現為肌肉痙攣、疼痛,此時體溫可能正常,神智清醒。同時痙攣呈對稱性、陣發性,伴肌肉收縮痛。痙攣以四肢、咀嚼肌及腹肌等經常活動的肌肉多見,尤以腓腸肌為重。郭黎強調,熱痙攣若不能妥善處理,就可能發展為熱衰竭。

  熱痙攣發生後應停止運動並置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果汁或運動型飲料。隨著熱痙攣緩解,運動者應注意在隨後的幾小時應避免激烈運動。如1小時後仍未緩解應尋求醫學處理。

  日射病

  由於太陽輻射直接作用於無防護的頭部,致使顱內受熱而溫度升高,腦膜和腦組織充血所致。

  症狀為頭暈、劇烈頭痛、眼花、耳鳴、噁心、嘔吐、興奮不安或意識喪失,體溫可能升高。皮膚顏色隨體溫升高而發紅、心率顯著上升。

  郭黎提示,在戶外運動時應戴帽子保護頭部,並注意降溫,這樣能起到較好的保護效果。

  熱衰竭

  在一場籃球比賽當中,有運動員出現輕度頭疼、噁心,並感覺身體虛弱。儘管他補充了水分,但仍然大汗淋漓。此前,他已經在該體育館訓練3天,同時該館無空調設施。此時室內溫度38℃,相對溼度80%。據此症狀可以判斷該運動員很可能出現熱衰竭。

  熱衰竭起病迅速,首先出現大汗、面色蒼白、肌肉痙攣、頭暈、頭痛、心悸、噁心、嘔吐、便意、皮膚溼冷、脈搏細弱、呼吸淺且快、血壓下降,繼而暈厥。發生熱衰竭時,體溫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環衰竭。

  熱暈厥發生後應停止運動並置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果汁或運動型飲料;快速降低體溫,比如衝冷水澡、用冷水或冰袋給頭部降溫,有條件的可轉移置空調房間,並減少衣物以利散熱。

  如發生熱暈厥應注意一日內不能再進行激烈運動,以確保疲勞和脫水完全消除。

  中暑

  病案記載,一名高中籃球運動員在8月中旬37℃的環境下訓練,他訓練非常刻苦,在隨後的幾分鐘裡出汗非常厲害。他的教練發現他注意力減退,情感反應淡漠,定向力障礙,活動減少,語言缺乏連貫性,對周圍環境的理解和判斷低於正常水平。隨後還發現他出汗減少,且語無倫次。由此判斷,該運動員很可能出現中暑。

  中暑的主要症狀為高熱及神經系統症狀。開始時大量出汗,以後「無汗」。皮膚潮紅、少汗或無汗,皮膚發熱而乾燥,頭暈、噁心、搏動性頭痛、意識模糊,多數有驟起昏迷,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危及生命。

  如出現中暑,應立即尋求醫學處理,並立即將患者置於陰涼區域,移除多餘衣物、裝備和頭盔等,並立即快速散熱。比如:將患者置於冷水浴缸中;在頭部、腋窩和腹股溝出置放冰袋;用溼床單或溼衣服包裹病人並給強力風扇,以增加蒸發散熱。

相關焦點

  • 帶狀皰疹「偏愛」女性和中老年 疫苗預防不容忽視
    來源:經濟日報在2020年母親節來臨之際,葛蘭素史克舉辦線上專家分享活動,邀請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保健科副主任醫師鄭東旖醫生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周城醫生,就中老年高發的帶狀皰疹疾病以及疫苗預防價值進行了科普分享,並藉此呼籲關注提升中老年
  • 克雅氏病發病哪個年齡段?發病機制是什麼?和狂牛症有什麼關係?
    患者可出現睡眠障礙,人格改變,共濟失調,身體、肌陣攣,發病後1年內死亡。該疾病通常有染色體家族遺傳傾向,並報告了新的克雷茲費爾德病(該疾病可能與牛海綿狀腦病有關)。BSD的潛伏期為2~30天,這是因為疾病種類不同。2、發病機制是什麼?在1984-1985年間, BSE最初被認為是牛的一種新的神經疾病。那個時候,英國的牛場發現牛群得了一種傳染病。
  • 專家列出寶寶夏天高發疾病,媽媽們早知道早預防
    高溫高溼也是一些病原體的滋生地,寶寶的抵抗力比成人差很多,很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寶媽們千萬需要注意。很多寶媽不知道寶寶夏季都有哪些高發的疾病,下面專家列出寶寶夏天高發疾病,媽媽們早知道早預防!傷寒傷寒和副傷寒,是由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
  • 澳大利亞科學家稱手淫可預防癌症糖尿病等疾病
    原標題:澳大利亞科學家稱手淫可預防癌症糖尿病等疾病   據國外媒體報導,對於手淫的危害,一直就有很多荒誕的說法。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公共健康專家安東尼·桑特拉和身為高級講師的同事斯普林·切諾亞·庫珀指出,手淫實際上能夠帶來很多健康益處。   桑特拉和庫珀表示,手淫能夠預防很多疾病,其中包括膀胱炎、糖尿病和癌症。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據悉,該論文由中科院院士王福生領銜,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發表,研究團隊包括了代表中國臨床研究最高水平的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預防疾病,疫苗最方便有效!中老年人可接種這些疫苗預防疾病
    中老年人群可接種這些疫苗 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5億,佔總人口的18.1%,是全球唯一一個老年人過億的國家,預計到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接近5億,人口老齡化為中老年疾病負擔加劇奠定了人口基礎。
  • 心梗、流感、鼻炎,專家們教你預防「冬季高發病」
    心梗、流感、鼻炎,專家們教你預防「冬季高發病」 2020-12-18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乙流發病年輕化低齡化 專家提醒:流感高峰持續
    來源標題:乙流發病年輕化低齡化今冬這波流感高峰,乙型流感病毒發病趨於年輕化、低齡化。目前患兒總數有所減少,但流感高峰仍然在持續。兒科專家提醒,學齡前兒童容易出現合併腦炎、心肌炎,或者是熱性驚厥等嚴重併發症,家長應予重視。
  • 如何預防輸入性傳染病? | ASK專家
    輸入性傳染病按病原種分類可以分為:1.病毒性傳染病,如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熱、中東呼吸症候群、西尼羅病毒病等,這類傳染病多會出現發熱或伴神經系統、或伴出血、或伴皮疹等症狀。2.細菌性傳染病,如O104大腸桿菌感染,這類傳染病多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道症狀。
  • 肛周膿腫不能自愈但可預防,專家支招
    肛周膿腫是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簡稱,是一種很常見的肛腸疾病,它是指肛門周圍軟組織發生急慢性化膿性感染而形成膿腫的結果。肛周膿腫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發病急驟,肛門部墜痛劇烈難忍,如不及時治療,形成的膿腫易向周圍軟組織間隙擴散形成新的膿腫,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 光澤苔蘚,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想預防疾病的發生,需注意個人衛生
    家族性疾病很少見。01常見發病的部位有哪些?常見症狀有什麼?病因是什麼?1、常見發病的部位有哪些?小腹,前臂,胸部,大腿內側,肩甲等部位為常見的發病位置。2、常見症狀有什麼?但有報導稱,患者可以同時或先後患這兩種疾病,提示兩者在發病機制上存在相關性。免疫病理研究表明,白苔蘚的浸潤細胞主要為CD68染色的T淋巴細胞混合組織細胞巨噬細胞和Langerhans細胞,以及表達S-100蛋白的未檢測細胞。CD4 +淋巴細胞多於CD8 +淋巴細胞。許多HLA抗原在白細胞中表達。(2)病理病因病因尚不清楚。過去,人們認為它與肺結核有關。
  • 專家稱甲型流感患者發病前一天起有傳染性
    據中國之聲7時45分報導,隨著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蔓延,公眾對於這種新疾病的關注也在持續升溫,什麼時候是病毒傳染性最強的時候?在平時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主任醫師張彥平為我們進行了解答。中國之聲:「張先生,你好。
  • 發現細菌性腦膜炎發病機制
    細菌性腦膜炎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可怕疾病,症狀出現後只需幾個小時就可奪走患者的生命。英國諾丁漢大學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發現腦膜炎細菌衝破人體天然防禦機制並攻擊大腦的機制。此發現有可能導致更有效的腦膜炎療法和疫苗。
  • 7月有兩大兒童急性感染性疾病易發!專家:預防可喝小兒健夏方
    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從6個月起發病逐漸增加,1~3歲發病風險最高。 2、皰疹性咽峽炎流行於春夏季節,特別是夏季高發。各年齡段均可患病,7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為易感人群。 覃三春說,很多家長今年不太重視這兩大疾病,主要覺得孩子出門都戴著口罩,基本就不會被傳染。
  • 意專家發現肌營養不良症的發病機制
    新華網羅馬1月26日電 (報導員範士達)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杜氏肌營養不良症的發病機制,利用藥物幹預這一機制可能有利於控制這種疾病的發展。  在正常情況下,如果肌肉發生損傷,一種特殊幹細胞會去修補,這種細胞名為成肌細胞。
  • 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多種疾病 增強抵抗力4種疫苗不可少
    疫苗是預防、控制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生物製品,對保障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說,為控制傳染病發展,根據我國國情,1978年衛生部提出了計劃免疫工作,有計劃地實施預防接種。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傳染病監測系統;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較低水平。目前,我國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
  • 肛腸疾病遷延不愈也可致命!專家:莫將疾病當成痔瘡一概而論
    肛腸疾病並非只有痔瘡,也並非全是小病,遷延不愈的肛腸疾病同樣會致命。今天下午召開的「第六屆顧氏外科流派學術可持續發展肛腸疾病大師論壇」上,專家釐清市民朋友的認知誤區:肛腸疾病導致失血性貧血、肛周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等,很可能危及人的性命。市民一旦出現便秘、便血等症狀,還應及時前往專科醫療機構排查病因,莫因疏忽大意導致病情延誤。
  • 流感高發 專家:發病時間48小時內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
    流感高發 專家:發病時間48小時內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 2019-01-22 17:06:00來源:央廣網
  • 高熱驚厥對小孩的危害大,病因和發病機制比較複雜,但不能忽視
    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和其他抽搐急性疾病,無高熱驚厥史。患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很複雜,遺傳因素可能在疾病的發生中起關鍵作用。患者可能具有臨床症狀,例如完全失去知覺,凝視眼睛,斜視或上仰,回頭,抽搐,呼吸暫停甚至瘀青。高熱驚厥是年齡依賴性和自限性疾病,總體預後良好。
  • 預防疾病第一步,了解自己的家族遺傳史
    在面對醫生時,就可以拿出調理準確、信息確切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幫助醫生快速、全面地確定你們應該進行哪些檢查和篩查,最終幫助你和家人了解自己的健康風險,提前進行預防。家族健康史的作用通過家族健康史,你可以了解自己、孩子、孫子孫女們對於哪些疾病的患病風險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