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容忽視的「熱疾病」
本版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目前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運動愛好者在這期間進行體育鍛鍊,尤其要注意預防與暑熱有關的「熱疾病」。
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郭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熱疾病是在高溫環境下運動較長時間,人體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等而導致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主的急性疾病。
多種因素可影響人體在熱環境下的散熱,包括:溼度、發熱、呼吸系統疾病、脫水、心臟病、精神疾病、肥胖、藥物、酒精和年齡等。服用抗抑鬱、安眠藥的人更容易受極端熱環境影響。
郭黎表示,熱疾病或因此導致的死亡是可預防的。據一項國外調查資料顯示,在1979~2003年間,熱疾病導致的死亡在美國已發生8015起。在2001年,有300人死於熱疾病。
而按照發病機制,熱疾病可分為:熱痙攣、日射病、熱衰竭、和中暑四種類型。郭黎強調,熱疾病這四種分型是相對的,而通常表現為混合型。
熱痙攣
據一份病案記載,一名17歲體重90公斤的足球運動員參加上午的訓練,此時室外溫度35℃,相對溼度80%。該運動員在1小時訓練後自訴腹部和腿部疼痛(15分鐘前他並沒有中斷訓練補充水分)。由此,根據上述症狀可以判斷該運動員很可能發生了熱痙攣。
該症狀常在運動停止後發生,持續約3分鐘後緩解。主要表現為肌肉痙攣、疼痛,此時體溫可能正常,神智清醒。同時痙攣呈對稱性、陣發性,伴肌肉收縮痛。痙攣以四肢、咀嚼肌及腹肌等經常活動的肌肉多見,尤以腓腸肌為重。郭黎強調,熱痙攣若不能妥善處理,就可能發展為熱衰竭。
熱痙攣發生後應停止運動並置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果汁或運動型飲料。隨著熱痙攣緩解,運動者應注意在隨後的幾小時應避免激烈運動。如1小時後仍未緩解應尋求醫學處理。
日射病
由於太陽輻射直接作用於無防護的頭部,致使顱內受熱而溫度升高,腦膜和腦組織充血所致。
症狀為頭暈、劇烈頭痛、眼花、耳鳴、噁心、嘔吐、興奮不安或意識喪失,體溫可能升高。皮膚顏色隨體溫升高而發紅、心率顯著上升。
郭黎提示,在戶外運動時應戴帽子保護頭部,並注意降溫,這樣能起到較好的保護效果。
熱衰竭
在一場籃球比賽當中,有運動員出現輕度頭疼、噁心,並感覺身體虛弱。儘管他補充了水分,但仍然大汗淋漓。此前,他已經在該體育館訓練3天,同時該館無空調設施。此時室內溫度38℃,相對溼度80%。據此症狀可以判斷該運動員很可能出現熱衰竭。
熱衰竭起病迅速,首先出現大汗、面色蒼白、肌肉痙攣、頭暈、頭痛、心悸、噁心、嘔吐、便意、皮膚溼冷、脈搏細弱、呼吸淺且快、血壓下降,繼而暈厥。發生熱衰竭時,體溫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環衰竭。
熱暈厥發生後應停止運動並置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果汁或運動型飲料;快速降低體溫,比如衝冷水澡、用冷水或冰袋給頭部降溫,有條件的可轉移置空調房間,並減少衣物以利散熱。
如發生熱暈厥應注意一日內不能再進行激烈運動,以確保疲勞和脫水完全消除。
中暑
病案記載,一名高中籃球運動員在8月中旬37℃的環境下訓練,他訓練非常刻苦,在隨後的幾分鐘裡出汗非常厲害。他的教練發現他注意力減退,情感反應淡漠,定向力障礙,活動減少,語言缺乏連貫性,對周圍環境的理解和判斷低於正常水平。隨後還發現他出汗減少,且語無倫次。由此判斷,該運動員很可能出現中暑。
中暑的主要症狀為高熱及神經系統症狀。開始時大量出汗,以後「無汗」。皮膚潮紅、少汗或無汗,皮膚發熱而乾燥,頭暈、噁心、搏動性頭痛、意識模糊,多數有驟起昏迷,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危及生命。
如出現中暑,應立即尋求醫學處理,並立即將患者置於陰涼區域,移除多餘衣物、裝備和頭盔等,並立即快速散熱。比如:將患者置於冷水浴缸中;在頭部、腋窩和腹股溝出置放冰袋;用溼床單或溼衣服包裹病人並給強力風扇,以增加蒸發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