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斷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變化,近幾年人們發現很多外出打工或者學習的孩子,往往回家呆不到幾天就急匆匆的又走,很多父母想和孩子多聚一會兒,但是又有著各種牽絆,是使他們不能夠長久的相聚。那麼在農村,年輕人每次回家沒住幾天,又急匆匆的走了,咋回事?老農說了3句話,道出了實情。
一、因為上學和工作迫不得已
相比於農村生活,在城市往往更加拘束,更加的沒有自由,即便是回老家,想多呆幾天也是不可以的。很多孩子外出都是因為上學和工作而迫不得已,即便是回家也有著時間的限制,上學會有假期或者請假工作更是如此。外出工作和學習都不容易,每天都有每天的任務,如果休息一天,那一天就沒有收穫啊,沒有賺到錢,這對於如今如此的生活壓力,顯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即便是思鄉心切,但往往也不能夠從心所欲的相聚。
二、年代不同與家裡人生活習慣差距大
近幾十年的社會高速發展變化的大家也看在眼裡,這就導致了很多家裡的老人與新一代的年輕人,思想和生活習慣上嚴重脫節。如果短時間相聚的話,那確實是一種親情關係,也會非常融洽,但是長時間的相聚相守,反而會滋生很多矛盾。很多人也是認識到這個問題,為了避免大家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造成的不愉快,所以每次相聚的時間都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這樣也更能保證親情之間的延長,下一次見面也能更加的親切。
三、習慣了城市,回到農村反而不習慣
雖然說農村如今得變化已經很大了,但是與城市相比,在各個方面還是有所不足,很多年輕人在外面待的久了,生活習慣漸漸的也隨之改變了,如果突然回到農村,顯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習慣。然而最大的習慣是思想上的差距,比如說城裡人掙錢多,為了節約時間,寧可下館子吃飯也不做飯,但是在鄉下就不同人們更願意親自動手去做,哪怕再忙也是如此。 再比如說,城市冬天燒天然氣燒電,但是到農村就要燒煤燒柴。無論是環保和便捷上,兩者差距都是極大的,住慣了城裡,回到鄉下不習慣也是正常的。
無論社會怎樣變,但是親人之間的關係是永遠也不會變的,如今的生活壓力大了,人們也都各自忙各自的事業,但是請不要忘記,你在農村的父母,有時間多抽空回去看看。或許比起你給予的物質生活,他們更需要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