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印度電影「人生起跑線」有點像是「三個傻瓜」以及「來自星星的傻瓜」的綜合體,在笑彈與催淚彈兼具的溫馨喜劇包裝之下,還擔負著社會批判的重任。片中不僅大大諷刺了富人「自私的尺度」遠大於窮人,也對印度社會搶入名校的升學亂象與貧富差距之大有著嘲諷與悲憫的描寫。不過因為結局劇情的太過理想化,使得這些原本應該是視頻主題的內容最後顯得有些虛假,反而是片中有兩個次要角色的設計,讓這部片有了感人的力量與更深刻的「無法融入的悲哀」主題,也讓我聯想到一本出色的小說:「無聲告白」。
電影的故事並不複雜,一對富有但進不了上流社會的夫妻,在妻子嚮往名校光環的強力動機下,開始為了送小孩進名校的申請作準備,過程中笑料百出,有錢人各種光怪陸離的奇招層出不窮,最後甚至搬到貧民窟搶佔貧窮入學保障名額。也就是在這裡,片中最動人的角色-自己貧窮但捨得分享的窮人珊普拉卡希(德巴克杜布耶爾飾)-登場了。這個角色的塑造超級成功,尤其是他從不懷疑人性本善的真誠特質多次讓我感動到掉眼淚。看他跳到車子前面製造假車禍幫主角拉吉(伊凡卡漢飾)籌學費、看他為了拉吉女兒皮婭抽籤成功雖然自己兒子沒上也要出錢慶祝、看他原本怒氣衝衝想向學校告發卻因為看到皮婭的天真可愛而下不了手,這種人性中的樸實善良在演員的好演技詮釋下實在是難以抵擋的催淚彈啊!
這個精神感動了主角拉吉,所以即使他已經私下捐款將珊普兒子就讀的公立國小改頭換面,還是有了結局前他向校長自首的大逆轉,不過更大的逆轉是這位女校長竟然在此露出了商人辦學「一切向錢向權看」的真面目。雖然這個劇情安排實在很扯,但是校長的一段臺詞卻讓這部片除了「教育亂象」這個主題外有一個更深一點的觸及面,那就是「融入自己不屬於的階級」過程中的痛苦。校長究竟說了什麼呢?女校長向拉吉透露自己小時候家境不好就讀名校的心底創傷,周圍的同學都來自上流社會,那種大家在背後的竊竊私語、那種身份地位比不上人家而被輕視的痛楚、那種永遠也不會被接納的孤獨感,她一輩子都不可能忘掉。
特殊的華裔身份對伍綺詩的成長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本「無聲告白」就是以一個華裔男性與美國白人女性結婚之後生下三個小孩所組成的混血家庭為主要人物,以70年代俄亥俄州一個虛構的封閉大學城為背景,以家庭中倍受寵愛、表現傑出的大女兒莉迪亞離奇死亡為故事開端,敘述生活在美國必須面對的、在種族、階級上難以跨越的鴻溝,以及女性在當時社會上所受到的局限、在個人理想與照顧家庭間的心理拉扯,還有父母對單一子女過高期待下對所有孩子們所造成的傷害。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感動,雖然事後仔細分析覺得作者在故事的設計與情節推動上某些地方可能有市場考察而有稍許想當然耳,對導致人物行動的原因也略微有點表面化。
但是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描寫實在是非常細膩,她以全知觀點深入家中五個成員的內心(包括父母兩人過去年輕時的成長心情),我們可以感受每個身份心裡的難處,也很容易找到自己最在乎的共鳴點。(例如我就對其中媽媽瑪芮琳因為家庭無法完成人生理想的悲情十分有感。而書中的華裔父親詹姆斯這個角色的成長過程,就是讓我在欣賞電影時產生聯想的原因。詹姆斯是中國移民第二代,父母是愛荷華州一所私立貴族中學的工友及廚房幫傭(事實上他們是因為這所學校對員工子女有通過測試可以免費入學的福利才千裡迢迢從加州移居到此的)。詹姆斯通過了考試,進入這所學校就讀,12年中,他從來不曾感到自在。
詹姆斯的同學都是來自白人社會中非富即貴的階級,他是唯一的東方面孔、他不敢讓同學知道在校園中打雜的工友與廚娘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沒有朋友、他從來不曾融入這個原本他不可能進入的社會階級。即使後來詹姆斯進入哈佛取得博士學位、成為俄亥俄州一所大學的教授,這種「無法融入」的陰影仍然跟隨著他一輩子,讓他在任職學校與所居住的社區中永遠是個邊緣人。而電影「人生起跑線」中的女校長,也有著相同的陰影,這個陰影則把她帶入假借嚴格入學限制對上流階級進行報復的心態中。
這種「無法融入」的痛苦是一個很深沈很現實的主題,所以當電影稍稍觸及這個主題,卻緊接著以拉吉在學生表演會上慷慨陳詞以及把女兒轉出私校的行動做個甜美煽情大結尾時,我們知道這部電影還是一部給窮人看的迷幻娛樂安慰片。富人可以發善心花錢彌補自己從窮人那裡所剝奪來的好處,但是要富人放棄自己已經得到的好處?現實中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應該是零吧?階級的鴻溝有這麼容易跨越的話,它就不叫「鴻溝」了呀!總之,這部片讓我們了解印度目前的教育兩極化以及貧富差距問題,是很有誠意的作品,可惜太過美好的結局大大減弱了它的批判力度,對社會問題本質的影響可能有限。
但是片中以窮人角色來詮釋「Sharing is Caring」主題,還有女校長角色所帶出階級間「無法融入」的深層心理影響,還是讓欣賞本片別有一番感動與趣味。當然,如果您讀過「無聲告白」也有同樣的聯想不吝一起交流分享、或是因為讀了這篇心得也想讀讀這本小說的話,就更是我欣賞這部電影更大的額外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