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上海的除夕,家家都是「圓桌派」丨
▲一個上海普通家庭的年夜飯。供圖/圖蟲·創意
每到春節,整個上海空了一半。
繁忙都市氣息散去,
老上海小市民的底子就顯露出來,
這種市民氣息也延伸在年夜飯的飯桌上。
▼
作為「魔都」,上海的年夜飯也不乏一些國際化的菜,諸如把和牛、生蠔、龍蝦、法式甜點安排進菜單裡的。但大多數上海人還是更傾向於回歸本幫本味,可能是一年到頭「瞎吃八吃」久了,過年還是想傳統一回。或者說在家庭年夜飯籌備小組裡,平日吃Brunch、吃Buffet的Michael和Sofia實在是沒剩什麼發言權。
▲去飯店裡吃年夜飯,對現在的人來說也早已不是新鮮事。供圖/視覺中國
「魔都」年夜飯其實並不「魔性」,即便是在周璇唱《夜上海》的年代,滬上大佬杜月笙家裡也就吃吃普通菜式。杜的秘書胡敘五回憶杜公館過年,「無非是鹹肉風雞,時鮮蔬菜,再加幾盤熱炒,一個暖鍋」,「所供餚饌,家常菜倍覺有味,若用上海參魚翅,反不是吃年夜飯的格局」。
▲上海一家飯店推出的年夜飯套餐菜單。供圖/圖蟲·創意
大佬家隨意些,小民家則講究些,殊途同歸,終究講求一個「家」字。張羅一桌好菜,為的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圍桌落座。上海過年得吃「圓臺面」,「承辦」年夜飯的家裡總擺上一張圓桌,屋子小的人家就備個可伸縮摺疊的,實在沒有就問鄰居借一張,總之全家人都得坐在一起。
先上冷盤:圓臺面的儀式感
在上海,「吃圓臺面」除了字面意思,還可以引申為(飯店裡)吃宴席。即便是在家中自己做的年夜飯,也要吃出在飯店裡一樣的儀式感。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買熟菜。三林大紅腸、燻雞、白斬雞、醬鴨、烤鴨、鹽水鴨、爆魚、土豆色拉、四喜烤麩等等,都是現成的。在精明的上海人眼裡,那些本就是「飯店菜」,買回家裡吃,那是實惠又不「坍臺」的。
▲白斬雞總是上得了臺面的。供圖/視覺中國
開袋即食的熟菜,午後便已擺上檯面。廚房內外,人們開始忙活起晚上的重頭戲。傳言上海男人會做菜的說法大概是真的,穿個圍兜忙前忙後的不少。勤快的人家,或者不乏打下手者的廚房,一些熟食店裡的菜比如烤麩、爆魚之類也會自己做,露一下手藝、吃一份心意。
▲四喜烤麩。供圖/圖蟲·創意
烤麩搭配香菇、木耳、金針菜、花生「四喜」,鹹甜口感最受上海人喜愛,還討了好口彩。烤麩舊時代有「靠夫」抱大腿的寓意。我本人更喜歡它宛如coffee兄弟的「洋氣」語調,兩者都是咖啡色,coffee是「苦中有甜」,coffu則是「甜中有鹹」,皆可品人生之味。
▲爆魚。供圖/圖蟲·創意
至於爆魚,為了避免客人以為是「鮑魚」結果是「青魚」(主要有烏青魚、草青魚等)的尷尬和失落,經常被寫作「燻魚」。其實也沒有煙燻的步驟!做法不難,先炸後醃,但因為耗時耗油,家裡做的就少了,過年可以小小地浪費一下。
▲既沒有「龍」,也沒有「蝦」的龍蝦片。來源/網絡
和爆魚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上海小囡的童年回憶——(沒有龍也沒有蝦的)龍蝦片。也是因為費油,所以多在節慶時才吃的「奢侈品」(雖然本身是廉價的……)。家裡孩子多的話,龍蝦片一上桌,等不到開席可能就被吃得精光。
▲油爆蝦。供圖/視覺中國
家裡無非兩個灶頭,一熱炒一蒸煮。滿滿一桌菜,又無暖氣加持,往往是擺得起的涼菜當家,算是時間和空間賽跑。作為海邊的都會,又是移民城市,上海人飯桌上的水產要豐盛些。浙江人帶來的蔥油海蜇皮、鰻鯗(海鰻幹)也成了經典的上海年味。作為涼菜,和先前的熟食一起,早早擺上桌面。甚至,油爆蝦、糖醋排骨等上海名菜都有冷、熱兩個版本,口感風味各有千秋。
▲糖醋排骨。供圖/視覺中國
再上熱菜:不知道怎麼燒就紅燒
中國人的年夜飯,無非雞鴨魚肉。這些光靠冷菜自然可以滿足,但還欠些體面,所以熱菜必須「硬」:紅燒獅子頭(明顯的揚州移民烙印)、紅燒魚、紅燒蹄髈、紅燒肉……一定要大魚大肉。紅燒是上海菜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上海人稱自己的菜係為「本幫菜」,其實就是本地菜的意思,和蘇幫菜、徽幫菜等相區別。本幫菜的特色是「濃油赤醬」,當你一時不知道如何處理食材的時候,那就放點醬油吧。
▲看上圖你就知道什麼是濃油赤醬了。供圖/視覺中國
濃油赤醬的料理和如今上海人自詡的口味清淡大相逕庭,所以紅燒肉裡可以放些百葉結、白蘿蔔或是筍類解解膩。不少人家裡,年夜飯會有竹筍 肉這道菜。竹筍寓意節節高是全國通用的了,可在上海這多少有點不可思議,因為「竹筍 肉」早已在滬語裡引申為「打板子」、「打屁股」的意思,從而成為一種「童年噩夢」的象徵。不過似乎美味當前,也就不會顧及這麼多。
▲竹筍 肉。供圖/匯圖網
年時大菜,萬變不離雞鴨魚肉蝦,一些本幫名菜如鱔絲、圈子(大腸)、小黃魚甚至醃篤鮮,雖然原料也未必便宜,但在老上海人眼裡還是有點不上檯面,不足以登上年夜飯的大雅之席。
壓軸主菜:全家都要福
壓軸之作,若是在大酒樓裡,要數「八寶鴨」——一道將鴨子開背掏空,填入糯米以及筍丁、肉丁、香菇丁等「八寶」配料,蒸熟食用的功夫菜。想想就複雜考究的製作流程、誘人的視覺衝擊和豐富的味覺層次,著實是令人可以期待一年的重磅年菜。
▲八寶鴨。來源/網絡
若是在尋常百姓家,壓軸大菜通常會像杜月笙家那樣,上一個暖鍋。暖鍋搞出了一定的程式,所以也就有了專屬的稱謂——「全家福」。雖然家家配料不盡相同,總是各有各福的團圓菜式。
冬天吃暖鍋本就是人的天性,「一鍋純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這是梁實秋的北平年景;鍋裡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點綴著蛋餃和配菜,就是安徽人胡適家裡的「一品鍋」。在上海,蛋餃、肉皮、麵筋是「全家福」裡的主力,其他鹹肉、肉丸、豬肚甚至鱔絲、蛤蜊等不一,配菜則有黃芽菜、粉絲等,仿佛是沸騰著的「全家桶」。
▲全家福,江浙一帶人家年夜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供圖/圖蟲·創意
蛋餃成為「全家福」的主力,和它自身金黃、元寶形狀有關,也是招財進寶的意思。張愛玲曾在《半生緣》裡借人物之口吐槽說:「蛤蜊也是元寶,芋艿也是元寶,餃子蛋餃都是元寶,連青果同茶葉蛋都算是元寶——我說我們中國人真是財迷心竅,眼睛裡看出來,什麼東西都像元寶。」
▲蛋餃。供圖/圖蟲·創意
財迷歸財迷,對於童心未泯的人來說,做蛋餃卻是頗有趣的年節廚房活動。傳統的上海蛋餃,是用鐵勺做出來的。灶上開小火將鐵勺燒熱,肉皮塗抹出油後取出,鐵勺中倒入預先調好的蛋液,輕輕地轉動手腕使其鋪滿勺底。只聽得蛋液滋滋作響,不必等其完全凝固,便夾小團肉糜放在中央。邊上蛋液稍凝,用筷尖小心挑起一邊以迅雷之勢蓋上肉糜,旋即側翻鐵勺,合攏兩面,待蛋液全部凝固,蛋餃即成。
▲製作蛋餃。供圖/圖蟲·創意
飯後點心:比飯菜更年味
一般來說,中國人的一餐是沒有吃甜點的習慣的。過年則不同,點心甚至比正餐更令嗜甜的上海人期待。如果把年夜飯比做一場春節聯歡晚會,點心好比《難忘今宵》的謝幕曲。可上海人偏偏在這個時間點上要謝幕、開幕、謝幕、開幕幾次,常常是吃了八寶飯還要吃湯圓,吃了湯圓還要吃春卷的。
▲八寶飯。供圖/視覺中國
八寶飯是最經典的點心。照道理應該是最後一道菜了,八寶飯一上桌,八寶匯聚、四平八穩。傳統的八寶飯是用糯米飯拌上糖和豬油,放蓮子、紅棗、金橘脯、桂圓肉、蜜櫻桃、蜜冬瓜、瓜子仁等果料,撒上紅、綠梅絲做成。光明食品有速凍八寶飯,老牌糕團店沈大成、喬家柵、王家沙之類當然也有做好的賣。不少人家裡還是會手工做,講究的連豆沙也要自己炒,一炒便是兩個小時,過年送人也是特別能拿得出手的。
▲酒釀圓子。供圖/視覺中國
在全國範圍內,年夜飯的南北對決可以簡化為餃子對湯圓,上海自然是「湯圓派」。黑洋酥(黑芝麻、豬油、糖混合)和鮮肉分出了甜、鹹二宗。實心小圓子做的酒釀圓子就更是人見人愛,可以說是見過不愛吃小籠生煎的,見過不愛吃粢飯油條的,沒見過不愛吃酒釀圓子的。此外還有水果羹裡加小圓子的,算是一種升級版,平時吃得不多,視覺上有點像湯圓版的八寶飯。
▲春卷。供圖/圖蟲·創意
春卷是另一項可以和餃子對立起來的「南方系」年味美食。和湯圓一樣,經典的上海春卷也有甜、鹹兩種。甜口以豆沙為餡,鹹口則是以黃芽菜、肉絲、香菇為餡的「三絲春卷」,將表皮炸至金黃,外脆裡熱,吱吱作響。
▲大白兔奶糖。供圖/圖蟲·創意
吃完幾輪的點心後,年夜飯便告一段落。人們從餐廳轉場到客廳繼續閒聊,或者看看春晚。茶几上的果盤裡擺放著水果和各種糖果。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軋糖、話梅糖、酒芯巧克力、陳皮梅、五香豆、瓜子、花生、鴨胗幹、萬年青餅乾……
▲上海人的童年回憶——萬年青餅乾。來源/網絡
過年的神奇之處在於,童年美味重現,大人也一下子回到小時候。一頓甜鹹油膩暴飲暴食後的你,當然可以嘴上拒絕,暫時不吃,但是你還是會忍不住拿了揣兜裡,擇日而食。就算雙手也忍住了,臨告別時主人還是會再抓一把往你兜裡塞。壓歲錢都拿了,糖果還好意思不收麼?
-END-
文丨Face
編輯丨伊森
圖編丨Geethan
設計丨Q年
封圖丨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