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臘月十八,
家裡已經備起了年貨。
你,踏上回家的路了嗎?
2020你好!
1月4日,黃顙口鎮花果村下梁灣,一戶人家門前支起爐灶。殺魚、剔刺、揉面、上鍋、切絲、晾曬……
新鮮出爐的魚面
紅薯是許多陽新人都喜愛的食材
忙碌而歡樂的農家小院
妯娌親友間的協作,熱氣騰騰間的談笑,一張張濃香四溢的魚面就出鍋了。
食物往往讓人想家,《舌尖上的中國》裡曾說到,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製作苕粉 嚴躍新 攝
憶年味
陽新人的童年味道離不開紅薯,在那個食物匱乏的年代,紅薯的豐收,激發了媽媽們無限的創造力。晾曬後的薯粉和魚肉、芋頭、麵粉,可以製作成團年飯桌上各種佳餚……那是媽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鄉情的味道。
村裡一直堅持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魚面
芋頭丸子 柯紅蕾 攝
花果村下梁灣的婦人們聚在一起做魚面
魚面
在陽新縣黃顙口鎮花果村下梁灣,這個擁有300年歷史的村子裡,共住有200多戶人家。
68歲的賈姨已經在村子裡生活了40年,說不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她也和村裡的婦人們一起學做魚面。
「每年都做,過年一定要吃的」。
和村裡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兒子在溫州務工多年,孫女兒都已參加工作。
「聽說他們今年要回來過年,我早早就囤好了苕粉,魚面一定要做夠,不光過年要吃,還要準備一些他們帶走。」
早上7:00,賈姨就和村子裡80多歲的老婆婆開始生起了爐灶,魚面製作的講究,火要旺要勻,不然蒸面時受熱不均、口感不好,魚要鮮活的鰱魚,肉質鮮嫩,和苕粉是黃金搭檔。
或竹條、或瓶罐,都在這擀麵、攤面的過程中派上用場,手法嫻熟一氣呵成。
攤涼後的麵皮捲成條狀,切絲後自然捲曲,最後放置在院中晾曬,煮、炒,下火鍋都是難得的美味。
這味道不僅是兒時的記憶,更是塵封的故鄉。窗外是寒風雨雪,屋內熱氣騰騰,這一番忙碌下來,等待的就是你那句:「我回來了」。
芋頭丸子
過年!很多人心中期待的就是能在家吃頓團圓飯。
對於忙碌的一整年的人,廚房的流水聲、起起落落的切菜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煙火氣總能讓內心豐沛滿足。
在城裡,紅薯和芋頭都能直接在市場採購,但因工序複雜,很多家庭也只能在春節才能嘗到這又香又Q的芋頭丸子。
曾經,它膨脹了多少黃石人的腰圍?
芋頭洗淨去皮蒸爛,熟透後和苕粉揉成麵團。肉、豆芽、粉絲、蓮藕、紅蘿蔔餡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隨意搭配,同樣的做法,還可以做成芋餃。
苕粉肉
普通的苕經過靈巧的雙手,搖身一變成了「紅燒肉」,代表了家人的勤勞智慧。
農家沒有機器磨製苕粉,就拿苕在粗糙的瓦罐上打磨,將磨製的苕渣,過濾、沉澱、晾曬、熬煮……
如今,陽新人把苕粉燒製成待客佳餚款待遠來的客人。
將成形的苕粉切塊,加調料炒制這道苕粉肉便做成了。
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春節裡吃一口家鄉味兒
鄉愁在氤氳的熱氣中升騰
蕩漾在漫起的笑意裡
你記憶中的陽新年味還有哪些?
來下方留言區聊聊吧
希望您能通過這些味道
感受陽新人間的煙火氣息
在繁雜的製作工藝和產品演變中
見證生活的變遷
製作丨今日陽新融媒體製作中心
來源丨東楚晚報記者 李娜/文 周巍 胡靖/攝,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主編丨馬婷婷
監製丨周明
感謝閱讀支持我們請點好看、寫留言一起互動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