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的嶽丈——崇德士紳徐乃宣

2022-01-01 語溪文史

      徐乃宣是民國初期崇德縣聲望很高的知名鄉紳。辛亥革命前夕,他與同邑馬昭懿等,與革命黨人陳英士秘密聯繫,為光復縣城出謀劃策。中華民國成立後,徐乃宣先後擔任縣軍政長、縣督學、縣教育會長等職,人稱徐三老爺。民國時期,崇德流傳一句話:「徐三老爺跺跺腳,崇德縣裡要震震動。」可見徐三老爺的厲害。

  徐乃宣(1865年~1929年),字力臣,號芮蓀,光緒九年(1883)考取秀才,後以貢生入太學,學問深厚。徐乃宣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徐學全,曾為五品官員;祖父徐廷鑾,做過黃巖、富陽等地的縣學訓導;八世祖徐學思的弟弟徐甘來,則是呂留良的授業恩師。徐氏先祖為明朝年間從德清縣遷居崇德,故稱清溪徐氏

  徐乃宣家在崇福橫街西寺弄東側,即原明代布政使勞永嘉府第的前二進房屋。勞府的老宅當年是如何變成徐府新居的,如今恐怕沒有人講得清楚了,不過,這一變化的時間節點,很可能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徐乃宣育有二子二女,長子徐家雋,次子徐家黻,長女徐力民,次女徐警民。

  說起徐乃宣,崇德老一輩人對他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行善積德,功在庇寒。1915年,他在崇德東嶽廟創辦崇德縣貧兒院,自任院長,招收住院學生40人,外加通學生(跑校生)10人,除開設一般文化課程外,由技師教授藤工和毛巾編織。貧兒院經費由縣公益費支出,不收學費,還酌量供給住院生衣服、膳食,使貧苦學生各有謀生本領。崇德縣貧兒院開創了書塾與職業教育並行的先例。1923年,崇德縣貧兒院停辦後,他又多年擔任崇德縣救濟院孤兒所主任之職。據1929年第一卷第二十一期《浙江民政月刊》記載,孤兒所常年經費不足,除延請教師授課及供給膳宿外,已無餘款。孤兒所全賴徐乃宣與救濟院長兼育嬰所主任馬義新等勸善募捐,勉力維持。

  第二件事是慧眼擇婿。1913年,崇德縣舉行小學會考,當時的作文題目是「五金之中何者為貴論」。石門灣考生豐子愷逆向思維,以「賤金貴鐵」為中心思想,大加發揮,立意新穎,閱卷老師頗為讚賞。督學徐乃宣調閱考卷,深以為然,再細觀其人——雖然靦腆,但相貌清秀,神思睿明。詢之,乃當年與自己考取同科秀才的豐鐄之子(豐鐄後中舉人)。徐乃宣慧眼識英才,便央人到豐家為長女徐力民說媒。當時豐鐄已故,豐母鍾雲芳覺得徐家乃崇德望族,自感家道中落,便婉言謝絕這門親事。後徐乃宣再次央媒上門說親,鍾雲芳終為徐家誠意所感動,遂允婚事。同年,16歲的豐子愷與18歲的徐力民訂婚

  1918年農曆二月,豐子愷與徐力民舉行婚禮。徐家全副嫁妝,除四櫥十六箱、枕山、被山等,連米、水甚至做壽材的木料也用紅綾包裹隨嫁。此外,徐家還陪嫁了一個名叫愛鳳的姑娘及姑娘日後出門的嫁妝,意思是這一生不必麻煩男家。新娘陪嫁之多,一時轟動石門灣。後來,豐子愷東渡日本留學,也得到徐乃宣的大力資助。豐子愷子女之名,也盡由他們很有學問的外公取定,所取之名皆有出典。豐子愷曾撰寫過一篇隨筆《取名》,來揣摩嶽父取名之深意。

1975年追悼會上,妻徐力民率七子女瞻仰遺容

  

       豐子愷晚年在隨筆《老汁鍋》中再一次談及他的嶽丈:「我的嶽父徐芮蓀先生,在鄉當律師,一有收入,便偕老妻赴上海、杭州等處遊玩,盡情享樂。有一時,我在上海當教師,我妻在城東女學求學,經常分居。聽到老夫婦來上海,非常高興,我倆也來旅館同居,陪兩老一同遊玩。我曾寫一對聯送我嶽丈:觀書到老眼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並非虛談,卻是紀實。可惜過分曠達,對子女養而不教。兒子靠父親勢力,獲得職業,但世態炎涼,父親一死,兒子即便失業,家境慘敗。抗日戰爭期間,我帶了嶽母向大後方逃難,我的妻舅及其子女在淪陷區,都不免饑寒。」

  觀書到老眼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豐子愷送給嶽丈的對聯,堪稱非常到位的評價。

相關焦點

  • 士紳與萬年橋的故事
    [1]後來,「士」與「紳」逐漸合併成「士紳」一詞。士紳是傳統鄉村社會的地方精英,他們經常調解民眾間的糾紛,並為興修水利、橋梁等公益事業籌款或參與組織事宜,對於基層治理、秩序穩定、文化傳播等起到巨大作用,但隨著社會制度的轉型,士紳逐漸沒落,其事跡大多已經不為後人所知曉。然而士紳精神其實對今天的鄉賢精神與鄉村振興有很大的啟示與借鑑意義。
  • 士紳:江南教育變革的推手
    在地方志中,關於士紳捐資助學的記載比比皆是,或修造貢院、興辦書院,或捐修校舍、津貼學生,客居異地的士紳則捐資修建會館。與其他地區士紳相比,江南士紳更為突出,宋代以降,特別是清代,江南書院由士紳捐辦的比例居全國第一。明清時期「土興於學,民興於業,義田義塾之設,比比皆是」。作為科舉制度的得益者,江南士紳深刻感受到舉業的巨大益處,為保持家族的持久興旺,他們竭力敦促家族子弟參加科舉。
  • 文學評論︱「士紳」,是一把帶血的劍 ——讀張生全《最後的士紳家族》
    「士紳」,是一把帶血的劍——讀張生全《最後的士紳家族》
  • 小央美美術教育:中國現代傑出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豐子愷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豐子愷者,本名豐潤,字子愷,浙江崇德石門灣人也。從此,他就取名叫「豐子愷」了。後來寫文、作畫均用此名。豐子愷豐子愷在早期作畫時,曾用TK署名。那是「子愷」二字的英文拼寫縮寫。當時的子讀作「TSU」。人道是豐子愷有一副菩薩心腸,這話可不假。
  • 陽臺裝修,嶽丈送了個「搓板洗衣池」,全瓷磚粘貼,說是能用50年
    新家裝好搬進來已經幾個月了,直到這幾天鄰居來我家玩,我才知道我家陽臺裝修的時候,嶽丈送的帶搓板的洗衣池多「獨一無二」,鄰居大大的誇讚了一番,說整個城市難找到第二個,因為是全瓷磚粘貼,而且搓板是大理石切割的,嶽丈送來的時候就說,能用50年,既漂亮又實用,有個會手藝活兒的好嶽丈,真是驕傲啊
  • 士紳與三元裡抗英
    在一個只是由為數不多的官員來治理的地域廣袤的農業帝國中,士紳是中央政權不可不倚重的力量。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合作,州縣官根本不用指望在當地收取租稅、維持治安。對朝廷來說,在安定時期,士紳的支持是重要的;而在動亂時期,更是決定性的。  在鴉片戰爭中,廣東有三種不同層次的鄉勇。最高一級是「勇」,他們受到緊密的控制,是由正規軍官指揮的。第二級是由士紳創辦的。
  • 李叔同與學生豐子愷的「邂逅」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豐子愷曾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豐子愷在弘一法師的五十大壽上送來了自己精心繪畫的50幅《護生畫集》,弘一法師很是高興,並且很快為護生畫配上了文字,並且希望在自己今後的60至100歲大壽時,豐子愷能為其續上第2-6集。
  • 豐子愷的月亮
    2豐子愷喜歡畫月亮,不超過兩筆就能畫完的那種。他總在滿月下,畫一個女子的等待。有少女的背影纖細,有也許是人到中年,小肚子墜墜。有人也許還在望著月亮許願天長地久。有人只敢期盼當下圓滿。3有天文愛好者隆重指出,豐子愷把兩個月亮畫錯了
  • 豐子愷的人性與佛心:變幻無常中,始終保持自由自在的精神
    了不起的師範 豐子愷一生中有個最著名的老師——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幾乎是豐子愷精神上的父親。但很多人不知道,豐子愷的第一任老師,是自己的生父。 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石門灣一個殷實家庭,祖上幾代都開染坊。
  •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明清婺州士紳文化及啟示--以金華五都錢村為例
    文章從《金華府志》《湯溪縣誌》《五都錢錢氏家譜》的考察,明清時期五都錢村已出現士紳階層,士紳在增強家族內部管理的同時對於文化的傳播與弘揚起到了積極作用。綜上所述,五都錢村士紳似乎並未在古代科舉歷史上湧現出風雅名宦,而是處於科舉文化的邊緣地帶。那麼,到底是什麼在影響五都錢村古代士紳鄉賢的科舉仕途呢?
  • 王先明|權紳化趨向:士紳與晚清的制度變遷
    正是在這種制度性變遷過程中,不僅傳統社會中相對穩定的官、紳、民利益-權力制衡關係猝然破解,而且將士紳階層直接推向權力重構中心,在「新政」的體制更易中,形成了佔據地方各項權力資源的士紳——權紳。在傳統社會官、紳、民基本利益-權力結構中,無論對於鄉民還是對於官府而言,地方秩序的穩定和利益調節,通常都倚重於士紳階層。
  • 人生不開懷,需讀豐子愷
    很多人愛看豐子愷的漫畫。愛他筆下看似隨隨便便,但卻妙趣橫生,常常蘊含著大大哲理的漫畫。一輪新月,一棵垂柳,三兩孩童,往往就是一副明媚的作品。我們喜歡豐子愷,是因為不管是寫散文還是畫漫畫,他都能看到平淡生活中最溫柔,最深遠的部分。
  • 魯迅與豐子愷「撞車」翻譯《苦悶的象徵》
    而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由《上海時報》連載,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兩位譯者幾乎同時翻譯同一本日本文藝論著,並同時出版,這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界頗為鮮見。當時,人們很是好奇,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中譯本在翻譯質量上,哪一本更好?豐子愷說:「他(指魯迅)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詞。
  • 陳曉平:從「丁龍」看士紳如何遮蔽庶民
    捐建哥大漢學系的華僑Dean Lung失落了姓名、籍貫,這是士紳遮蔽庶民的結果。本文引用新發現的史料對Dean Lung籍貫再作探討,並審視士紳群體在遮蔽庶民方面的高度「默契」。掌握話語權力的「精英」自覺篩選,讓符合自己口味的東西進入「歷史」,「庶民」的歷史則被遺忘。搶救「庶民」的歷史,或許是新時代賦予歷史學者的新使命。
  • 豐子愷:阿咪
    豐子愷(1898—1975)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翻譯家和美術音樂教育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1914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業於名師李叔同和夏丏尊。
  • 在豐子愷翻譯中輕輕飄過的「未來主義」
    儘管「未來主義」藝術運動未曾在中國真正發生過,但它卻在包括豐子愷在內的中國作者的藝術史書寫中留下了痕跡:如在1928年,豐子愷編述的第一本藝術史著作《西洋美術史》中,作者以幾乎沒有任何個人傾向的筆調輕輕點出了在當今世界藝壇還有一個「未來派」存在;在1934年編譯的《近代藝術綱要》中,豐子愷認為,「這只能看做近代生活的一種記錄,間隔的顫動時代的弊病,發作的表記。
  • 給我的孩子們-豐子愷 電子書分享
    豐子愷作為一個著名漫畫家,文章不多。這篇《給我的孩子們》的文章裡表露了對孩子的讚美。對他們那種純真、毫不掩飾、由心流露的特點的喜愛、讚美、甚至崇拜。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 晚清士紳如何保衛儒家祖產,智鬥基督教會
    而在晚清,浙江湖州也發生過類似的一件事,當地士紳卻是將教會告上了美國的法庭,最終追回了文廟舊地。被錯賣的「荒地」竟是文廟地基1902年,庚子國變的餘焰剛剛消逝不久,兩宮迴鑾坐定京城,一度飽受摧殘的教會也重整旗鼓,再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