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母親陪伴自閉症兒子30餘年 街頭擺攤理髮回報社會

2020-12-23 燕趙都市報

20世紀80年代初,邢臺女青年李漢英經人介紹,與沙河市一名教師步入婚姻殿堂,婚後夫妻恩愛,相濡以沫。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本應是一個幸福家庭,不幸的是兒子被檢查出患有自閉症,從此李漢英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盼望著能治好他的病,這一堅持就是30餘年。

離開傷心之地

十年前,丈夫因病撒手人寰,李漢英受到沉重的打擊。整整五年,她腦子一片空白,看到家裡一物一景,就想到和丈夫生活中幸福的點滴,瞬間淚如雨下。這個坎怎麼也邁不過去,後來她乾脆選擇回到邢臺生活,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

離別總是不舍,在沙河市生活了近25年,她把整個青春留在了沙河。向親戚朋友道別時,大家極力勸說挽留,最終未能改變她的決定。帶著兒子來到邢臺,見到自己的母親,一面是丈夫的離去,一面是兒子患自閉症,她委屈得像個孩子似的,趴在母親腿上哭了。

有一段時間,李漢英在邢臺市區租房子居住,每天堅持帶著兒子去街上溜達,讓他嘗試著接受這個世界。李漢英說,兒子小時候曾經上過一個學期的小學,由於無法和其他孩子交流,經常被同學欺負,後來離開學校,就一直待在家裡。「帶兒子出來溜達,希望能改善他的病況。」

擺攤理髮回報社會

2010年前後,李漢英和兒子成為低保對象,住進4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靠低保金維持生活,生活依然拮据。有一次,母親去看望李漢英娘兒倆時,聊到今後的生活,鼓勵李漢英出去打工。李漢英告訴母親,兒子小時候不去外邊理髮,自己就學會了理髮,今後可以帶著兒子擺攤理髮掙錢,理髮價格定為2元,殘疾人免費,這樣可以有收入,又能回報社會。李漢英的想法得到母親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番商量,李漢英在邢臺街頭設立了主要為中老年人服務的流動「兩元理髮」攤。

那時候,李漢英出攤時帶著兒子,清早和上午在元街,下午三點則去橋東區清風樓廣場,並上門為行動不便者理髮。有時下午出攤途中,她會順便拐到養老院,免費為老人們理髮。後來,她的善行善舉被多家媒體跟蹤報導,引來讀者點讚。其中一名讀者這樣寫道:「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眾善奉行,知恩報恩為社會服務。一個生活中的女強人,放大心胸看事,站穩腳跟做人,能徵服自己,才是最偉大的人。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沒有做不成的事,可敬,可學!」

為了深入了解李漢英的工作,記者來到她擺攤的地方進行採訪。在邢臺橋西區紫金公園西門,記者看到一輛掛有「理髮三元」硬紙片的電動三輪車,車兜裡有序擺放著電推子、梳子、刮刀等理髮工具,另外還有顧客臨時存放的蔬菜。一旁兩鬢斑白的李漢英正在忙著給顧客理髮,其他顧客坐在凳子上排隊等待,她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站在小黃河岸邊發呆。

李漢英告訴記者,她在邢臺堅持流動理髮10多年,目前一天能服務20餘人。從最開始的2元,後來2.5元,現在漲到了3元。她說,感謝政府和城管部門的照顧,單身媽媽沒有工作,還帶著一個自閉症的兒子,如果不是社會關照的話,自己跟兒子就得去要飯了,從內心裡感激社會。

一旁的侯德義老人接話說,他是橋西區東前留村村民,這次跟村裡5個鄰居專程來這裡理髮。他說,在這裡理髮6年多了,對李漢英的手藝非常認可,理髮便宜,服務態度好,大家願意來。另一個老年理髮顧客說,對於老年人來說,一般理髮館的價格是十分昂貴的,老年人大多不會去理髮館。李漢英的這一舉動,解決了很多老年人的理髮問題。

希望兒子能獨立生存

記者見到李漢英的兒子,他今年30多歲,脖子上掛著一部老年人手機,看起來挺壯,但和一般中年男子不同的是,他的目光裡多了些許呆滯,無法和人交流,反應總是慢半拍。當記者問其用手機經常跟誰聯繫時,他吞吞吐吐地說跟姐姐,或因不願意交流,便迅速離開了。

李漢英介紹,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也幫他找過掃馬路的工作,因為不機靈被辭退了。雖然在別人眼中,兒子是個智力殘疾的人,但在她眼裡,卻是一個聰明的兒子。李漢英說,老伴在世的時候,發現兒子特別有音樂天賦,給他購置了手風琴等樂器,一邊教他如何操作,一邊教他唱歌。「我兒子學得非常快,直到現在,好多顧客都說他唱歌好聽。」

談到兒子問題,李漢英堅信國家越來越強大,福利越來越好,社會會保障兒子生活的。李漢英說,自己現在有高血糖、膽結石,真怕自己哪天就撐不住了,現在多陪陪兒子,希望他能獨立生存。「家人經常為我寬心,說將來把我兒子送到社會福利院。」

截至發稿前,李漢英給記者發來微信,希望通過報導,能找到一名願意接受自閉症患者的音樂老師,教她兒子正規學習音樂。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申潤科 文/圖)

相關焦點

  • 文理學院后街"紅豆餅母親"帶著自閉症兒子擺攤賣餅受關注
    ,看著眼前勤快的母親與懂事的兒子,記者很難把他們與「朋友圈」文字裡描述的「智障和啞巴」聯繫在一起。劉小梅說,自己那時候什麼都不懂,還是經人提醒去了湖南省兒童醫院,「醫生做了一系列檢查,說是自閉症。」劉小梅說那個時候,她「就仿佛跌進了黑暗的谷底。」此後,就像所有自閉症孩子的母親一樣,開始四處地尋醫問藥,甚至用「偏方」依舊沒有用。醫生說自閉症又叫孤獨症,現在病因不明,也還沒有特效藥,唯一的方法就是終生幹預、康復治療。
  • 養育自閉症兒子15年,媽媽呼籲關愛自閉症從來就不是英雄壯舉
    還記得孩子剛被診斷的那段時光,你是如何從零開始學習一門原本陌生遙遠的自閉症教育課程的嗎?在漫長的幹預路上,你又是如何換一種視角陪伴孩子慢慢成長的?在阿根廷,有一位叫Carina Morillo的媽媽,她是自閉症人士社會融入的倡導者,也是阿根廷非盈利組織Fundación Brincar的創始成員和總裁,該組織自2010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改善自閉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 母親為自閉症兒子放棄公司做公益:如果我死了,兒子怎麼辦?
    為了讓多多不和社會完全脫節,周靜和丈夫嘗試帶他外出旅行,2019年周靜帶著多多和女兒一同去武夷山旅行一家人在張家界武陵源遊覽時,走到半山腰,多多突然坐在一個擺攤賣山貨的老奶奶的板凳上,站在一旁的老奶奶看到不斷鬧騰的多多,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避而不及,而是主動上來問候了幾句,拿著幾個橘子塞到多多的防寒服兜裡,她溫和地對周靜說,一定要照顧好這個孩子,他也不容易。臨別時,老奶奶向他們一家人揮手告別。
  • 單身母親被兒子「折磨」20年,背後故事虐哭澳洲網友
    原創 Cheryl 精英說自述:朱迪•夏普編輯:Cheryl我是一位單親媽媽,兩個孩子的母親。和所有母親一樣,我對孩子的到來滿懷期待,很快,我的大兒子蒂姆出生了。
  • 65歲北京大爺街頭理髮20載 CBD旁擺攤一次只要6塊錢
    很多來京的外來務工者都在這做著小本買賣,街頭剃頭也成了該棚戶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65歲的謝師傅在外擺攤剃頭20載,他將自己的命運和棚戶區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剃頭師傅謝志明1999年從單位退休。因為退休前他在單位學過理髮,所以退休後,他便繼續靠這門手藝賺錢養家。他最開始剃頭的地方是在朝陽門,後來來了化石營村,這一呆就是13年,「在這兒呆踏實了。」
  • 《我的影子在奔跑》:張靜初與自閉症兒子的故事
    比如這個《我的影子在奔跑》由田壯壯擔任藝術總監、張靜初主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今日發布了名為「12個世界」的特別版海報,這12款海報由9個自閉症孩子親手繪製而成,鮮豔的色彩,充滿想像的構圖,讓這組海報充滿愛與溫情。《我的影子在奔跑》講述了身患自閉症的修直在媽媽田桂芳的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的故事。影片原定於2013年上映,後來由於宣傳費用難籌、和原發行公司解約等等原因沉默了5年。
  • 街頭理髮師:城市夾縫中的人生
    今年50歲的李阿姨來北京有30年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她在海澱的一家國營理髮店工作。新世紀初,隨著國營理髮店的倒閉,她開始在私營理髮店打工,但「受不了那裡的氛圍,幹了幾個月就不幹了」。2005年,35歲的她經人介紹與丈夫結婚生子,然而2010年的一次意外事故導致丈夫去世,還欠下了一筆債款。為了還債,她變賣了海澱的房屋,帶著女兒搬到東城區租房為生。
  • 「單親媽媽遺棄自閉症兒子」:前夫拒付撫養費,這種男人不配為人
    「單親媽媽遺棄自閉症兒子」,如若不是走投無路,她怎麼會想著遺棄自己的親生兒子?5月13日,在浙江杭州,一名6歲的自閉症男童被母親遺棄。幾天後,民警找到了他的母親。該女子28歲,離異,她說前夫從沒給過小孩撫養費,為給小孩治病,實在是走投無路了。她之前去福利院踩過點,覺得環境比較好。目前該女子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多家公益組織表示願意幫助孩子。
  • 母親的流動理髮攤位,撐起了孩子們的一片天
    李嫂看這裡中老年男人多,有商機,就支了一個流動理髮攤位。因為是街頭簡易理髮,沒有洗頭的地方,剪一次頭髮收費五元,低價理髮,剛好又是在中老年扎堆的地方,她的理發生意很好。李嫂用理髮的錢,繳納孩子們的學費,和一家人的生活費。創建衛生城市那幾天不讓出攤,她就不出來擺攤理髮。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臺北街頭母親節即景
    趁著難得的好天氣,許多人選擇帶媽媽外出,或吃大餐慶祝,或逛街購物,用陪伴感謝媽媽一直以來的辛苦付出。  早在節前,臺北各大百貨公司、飯店餐廳以及街頭小店,都紛紛推出打折促銷活動,藉以招攬客人。例如臺北小巨蛋對面的一家理髮店,4月起就推出「護髮5折、2人行燙染8折」的優惠活動。  許多人選擇帶媽媽外出吃大餐慶祝母親節,這也讓熱門餐廳變得一桌難求。
  • 河南「爆米花女孩」乞討遭質疑,曾獲10餘萬元社會捐助
    5年前,河南平頂山冬夜的街頭上,9歲的齊聰(化名)在爺爺爆米花的小攤旁借著昏黃的路燈光寫作業曾讓不少人動容。女孩的境遇一時間引來了大量的關注和捐助,截至2013年1月,社會各界已經給齊聰捐助了10餘萬元。
  • 500斤小夥離世 單親媽媽為回報社會捐獻遺體
    還記得去年的今天,瀋陽晚報曾刊登一位單親母親照料體重達500斤腦癱兒子的故事嗎?12月18日晚,23歲的張航郡因為肺內感染導致心衰,離開了這個世界。單親母親馬女士將兒子的遺體捐出用於醫學研究使用,希望能為社會盡一份力,回報社會對他們一家的關愛。
  • 將兒子從自閉兒培養成博士,以琳創始人走進校園科普自閉症
    、青島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的自閉症研究專家方靜,帶著丈夫以及曾患自閉症、現在香港讀博的兒子,一起走進青島市宜陽路小學,舉辦「不歧視、不注視、愛與你同在」自閉症科普宣講活動。201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和預防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自閉症發病率為68:1,也就是說,平均每68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自閉症患者。
  • 兒子確診自閉症後,媽媽開始跟時間賽跑
    兩歲的兒子被確診自閉症在兒子圓寶被診斷出自閉症之前,李美玲認為自己的人生很自由。出生於1989年的獨生女,武漢本地人,家庭經濟條件尚可,大學念了平面設計,順利地上班、戀愛、結婚。她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沒有被任何事情束縛過。但她的自由感很快就被截斷了。如今,在她的人生裡,凡事都必須以圓寶為首考慮。
  • 媽媽成就自閉症兒子:10歲鋼琴10級 手風琴8級
    16年風風雨雨,龐芝華陪伴兒子走過了萬千坎坷。「他喜歡小火車,經常對著火車模型著迷。」10月17日下午,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家屬院內,不斷有樂器的聲音從屋內傳出,那是包涵正在練習手風琴。  一場歡喜一場夢  兒子確診自閉症  1993年,龐芝華的第一個孩子因意外去世。2000年,小包涵出生,由於痛失第一個孩子,面對小包涵的到來,龐芝華顯得格外歡喜。
  • 單親母親免費理髮11年傳遞溫暖:23年前帶著女兒遷居星沙受人幫助...
    6月6日,許冬花在長沙縣梨江社區為一名男孩理髮。圖/記者謝長貴1997年,許冬花孤身一人帶著女兒,從瀏陽來到星沙,幾乎身無分文。 做志願者11年來,許冬花已經免費剪過上萬次頭髮,有時是在社區門口擺攤,有時提供上門服務,更多的時候,她會跟著志願者團隊一起去各個福利院,她笑著對記者說:「長沙縣的敬老院我全都去過。」
  • 我是一個自閉症患者的母親,想帶著兒子環遊世界
    2010年,文章和李連杰主演的電影《海洋天堂》上映了。那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自閉症患者和他父親之間發生的故事。  今天故事的講述者就是當年那部電影所改編的原型。她叫田惠萍,是一位自閉症人的母親,也是一家自閉症教育機構的創始人。她的兒子楊弢(tāo)是一位自閉症人士,今年33歲。
  • 德化學子黃有賾:父親去世,母親患病!想當醫生或老師將來回報社會
    黃有賾(左)和母親、妹妹在一起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陳彩雲隱瞞了自己患有乳腺癌的病情,但兒子黃有賾還是在高考前偶然發現了她的病歷。雖然生活因母親的病情變得更加困難,但黃有賾沒有退縮,認真學習的他在2020年的高考中取得了547分的成績。面對身邊與社會一直以來的溫情幫助,黃有賾母子也心懷感恩。
  • 陪伴孤獨的25年——訪中國第一家自閉症服務機構「星星雨」
    1989年,田惠萍四歲的兒子楊弢被診斷為自閉症,當時全國只有三家醫院能診斷自閉症,而為自閉症患兒和家庭提供專業支持服務的機構為零。1993年,田惠萍女士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自閉症服務機構——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今年是星星雨成立的25周年,《菁kids》採訪了星星雨創始人田惠萍女士、星星雨現任執行主任孫忠凱先生,通過星星雨見證中國自閉症服務行業發展的這25年。
  •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害怕理髮?| 特教分享
    許多家長都會反應大部分自閉症孩子都怕理髮、不愛理髮,這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自閉症患者的感覺統合失調、觸覺和聽覺過於敏感說起。1、可能身體特定部位過於敏感自閉症孩子身體的某些部位可能過於敏感,如頭部、上臂和手掌。他們可能會感覺洗頭、梳頭或理髮是十分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