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邢臺女青年李漢英經人介紹,與沙河市一名教師步入婚姻殿堂,婚後夫妻恩愛,相濡以沫。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本應是一個幸福家庭,不幸的是兒子被檢查出患有自閉症,從此李漢英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盼望著能治好他的病,這一堅持就是30餘年。
離開傷心之地
十年前,丈夫因病撒手人寰,李漢英受到沉重的打擊。整整五年,她腦子一片空白,看到家裡一物一景,就想到和丈夫生活中幸福的點滴,瞬間淚如雨下。這個坎怎麼也邁不過去,後來她乾脆選擇回到邢臺生活,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
離別總是不舍,在沙河市生活了近25年,她把整個青春留在了沙河。向親戚朋友道別時,大家極力勸說挽留,最終未能改變她的決定。帶著兒子來到邢臺,見到自己的母親,一面是丈夫的離去,一面是兒子患自閉症,她委屈得像個孩子似的,趴在母親腿上哭了。
有一段時間,李漢英在邢臺市區租房子居住,每天堅持帶著兒子去街上溜達,讓他嘗試著接受這個世界。李漢英說,兒子小時候曾經上過一個學期的小學,由於無法和其他孩子交流,經常被同學欺負,後來離開學校,就一直待在家裡。「帶兒子出來溜達,希望能改善他的病況。」
擺攤理髮回報社會
2010年前後,李漢英和兒子成為低保對象,住進4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靠低保金維持生活,生活依然拮据。有一次,母親去看望李漢英娘兒倆時,聊到今後的生活,鼓勵李漢英出去打工。李漢英告訴母親,兒子小時候不去外邊理髮,自己就學會了理髮,今後可以帶著兒子擺攤理髮掙錢,理髮價格定為2元,殘疾人免費,這樣可以有收入,又能回報社會。李漢英的想法得到母親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番商量,李漢英在邢臺街頭設立了主要為中老年人服務的流動「兩元理髮」攤。
那時候,李漢英出攤時帶著兒子,清早和上午在元街,下午三點則去橋東區清風樓廣場,並上門為行動不便者理髮。有時下午出攤途中,她會順便拐到養老院,免費為老人們理髮。後來,她的善行善舉被多家媒體跟蹤報導,引來讀者點讚。其中一名讀者這樣寫道:「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眾善奉行,知恩報恩為社會服務。一個生活中的女強人,放大心胸看事,站穩腳跟做人,能徵服自己,才是最偉大的人。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沒有做不成的事,可敬,可學!」
為了深入了解李漢英的工作,記者來到她擺攤的地方進行採訪。在邢臺橋西區紫金公園西門,記者看到一輛掛有「理髮三元」硬紙片的電動三輪車,車兜裡有序擺放著電推子、梳子、刮刀等理髮工具,另外還有顧客臨時存放的蔬菜。一旁兩鬢斑白的李漢英正在忙著給顧客理髮,其他顧客坐在凳子上排隊等待,她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站在小黃河岸邊發呆。
李漢英告訴記者,她在邢臺堅持流動理髮10多年,目前一天能服務20餘人。從最開始的2元,後來2.5元,現在漲到了3元。她說,感謝政府和城管部門的照顧,單身媽媽沒有工作,還帶著一個自閉症的兒子,如果不是社會關照的話,自己跟兒子就得去要飯了,從內心裡感激社會。
一旁的侯德義老人接話說,他是橋西區東前留村村民,這次跟村裡5個鄰居專程來這裡理髮。他說,在這裡理髮6年多了,對李漢英的手藝非常認可,理髮便宜,服務態度好,大家願意來。另一個老年理髮顧客說,對於老年人來說,一般理髮館的價格是十分昂貴的,老年人大多不會去理髮館。李漢英的這一舉動,解決了很多老年人的理髮問題。
希望兒子能獨立生存
記者見到李漢英的兒子,他今年30多歲,脖子上掛著一部老年人手機,看起來挺壯,但和一般中年男子不同的是,他的目光裡多了些許呆滯,無法和人交流,反應總是慢半拍。當記者問其用手機經常跟誰聯繫時,他吞吞吐吐地說跟姐姐,或因不願意交流,便迅速離開了。
李漢英介紹,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也幫他找過掃馬路的工作,因為不機靈被辭退了。雖然在別人眼中,兒子是個智力殘疾的人,但在她眼裡,卻是一個聰明的兒子。李漢英說,老伴在世的時候,發現兒子特別有音樂天賦,給他購置了手風琴等樂器,一邊教他如何操作,一邊教他唱歌。「我兒子學得非常快,直到現在,好多顧客都說他唱歌好聽。」
談到兒子問題,李漢英堅信國家越來越強大,福利越來越好,社會會保障兒子生活的。李漢英說,自己現在有高血糖、膽結石,真怕自己哪天就撐不住了,現在多陪陪兒子,希望他能獨立生存。「家人經常為我寬心,說將來把我兒子送到社會福利院。」
截至發稿前,李漢英給記者發來微信,希望通過報導,能找到一名願意接受自閉症患者的音樂老師,教她兒子正規學習音樂。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申潤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