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可以說是顧躍鳴的真實寫照,處於鬧市區的工作室安安靜靜,是他潛心創作的聖地。
向我們介紹他的經典作品的時候,六十幾歲的顧老師起勁得像個孩子。
在紫砂陶刻業內,顧躍鳴是鼎鼎大名的陶刻藝術家,和江健翔、陳國良等等大師都是幾十年的莫逆之交。
百度搜索一下,跳出來的個人履歷十分精彩,書法受教於著名書法家周慧珺老師,紫砂藝術受教於恩師何道洪大師,屢次獲得國際大獎。
但是如此一個擁有豐富人生的藝術大師卻鮮少見到他在各個平臺的營銷炒作。這次與顧老師聊天,他也再三強調,如果要寫文章,只要多提他的藝術觀點就行。
好的書法是優秀陶刻的前提條件,1980年顧躍鳴參加了第一屆宜興書法比賽一舉奪得第一名,接下裡的每一屆比賽裡金獎都被他收入囊中,終於在第六次參加比賽時,直接被委員會收編為評委。
正是這幾次經歷完完全全打開了顧躍鳴在當時紫砂圈的知名度,一時間各種刻繪邀約紛至沓來。
在那麼多年的紫砂陶刻過程中,顧躍鳴老師總結出了一套他自己的刻繪理論。從陶刻技術而言,在紫砂花瓶、雜件、掛盤上刻繪和在紫砂壺上刻繪有本質區別:紫砂壺是立體的,有線條結構的。
為了更好得了解紫砂特性了解紫砂壺的結構變化,1995年的時候他轉而開始學習制壺。至此以後他的陶刻開始講究留白,講究位置布局,講究壺型與字體的搭配。
這些講究吸引了很多著名紫砂藝術家前來合作,這其中就包括他後來幾十年的好兄弟江健翔、施小馬和陳國良大師。
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顧躍鳴老師開始更加重視起紫砂壺的文化內涵。
在他心目中,陶刻和壺刻是有本質區別的,壺刻就是起到為紫砂壺錦上添花的作用,需要與壺作者溝通制壺心境,溝通文化內裡,方能將壺與刻完美結合,而不是純粹為了表現自己的技術高超而胡劃一通。
至此為止,顧老師在業內名聲大噪,很多人拿著壺上門,重金只求一副刻繪。但他堅持自己的底線和準則,看著有些人基本功都沒打紮實的壺,他會客氣得請人進門,幫壺作者指出壺的缺點弊病,告訴他們「這壺沒法刻」。
時間久了,他的規矩傳開了,慢慢登門的人也少了,曾有人開玩笑得說過他有錢不賺,太傻。顧躍鳴毫不在意「錢是掙不完的,藝術也是研究不完的,兩相比較,我選擇對得起良心的。」
顧躍鳴如今的藝術成就,離不開他紮實的書法技藝,離不開他不斷的研究思考,更離不開他的人品和初心。
藝術家大抵如此,帶著自己的追求堅守一生,難能可貴也可敬可贊!
匠人志
顧躍鳴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陶刻家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
1958年生於陶都之鄉,書法受教於著名書法家周慧珺老師,紫砂藝術受教於恩師何道洪大師。顧躍鳴在1985年到1990年,在丁蜀鎮企事業單位(眾多五朵金花陶瓷公司)書法比賽連續五屆一等獎,後面不允許參賽,只能作為評委,為鮑志強,毛國強,徐安碧,譚泉海等幾位評獎,包括潘持平,施小馬,陳國良都會與顧躍鳴合作。後來在宜興市舉辦個人書畫展,又被市政府看重,引薦到北京去展覽,他的刻繪作品,都能把書法,國畫水墨氣韻,應用於紫砂篆刻,風格獨特。
主要藝術成就:
被美國世界藝術中心授予「世界名人成就獎」;為「吉尼斯世界之最」《天下第一壺》書畫陶刻;《大智茶具》由顧躍鳴、施小馬、江健翔合作,獲2015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大千對壺》獲首屆北京「華藝杯」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銅獎,併入編《中國紫砂圖典》及國家郵政發行的明信片;《抱樸壺》獲「國際·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被中國紫砂博物館、天津美術館永久收藏;《清鳴壺》獲安徽省博物院「紫泥春華」收藏展最佳陶刻金獎;《大唐風韻壺》獲第七屆「中陶杯」中國陶瓷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魚罩壺》獲第七屆中國陶瓷藝術節,宜興首屆「曼生杯」陶刻大賽銀獎;《無垢壺》被中國少林寺永久收藏;《漢壁壺》被吉林省博物院永久收藏,並出版《收藏集》;《漢風系列》獲江蘇省工藝美術「藝博杯」第三屆陶藝創新作品展評銅獎並被中國紫砂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