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刀為筆、坯為紙、爐為硯,一壺覽盡萬裡河山!

2020-12-22 淘壺人紫砂藝術館
吳鳴弟子李峰

中國山水萬裡,紫砂文化百年,我刻在壺上不只是山水,更多的是一種陶刻精神。——李峰

李峰老師的作品,真的值得吹一波——

創新的陶刻與泥繪結合裝飾手法,先刻出山水畫面,再施以泥繪工藝,以細膩的筆觸、精細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立體、生動、多彩的畫卷,其中色澤的搭配與過渡、畫面虛實之有度,如山水畫呼之欲出,意境高古,畫面絕美。

李峰《四方觚菱》

要做到這樣的水準,不僅要求制壺者在書畫上頗有造詣,更要精通五色土之泥性掌握,方能做出這樣精美的畫面。

不得不提到李峰老師的成長曆程。

他早年在彩陶廠從事上釉,泥繪的工作經歷,為他以後從事陶刻奠定了基礎。從離開彩陶工藝廠從事陶刻以來,隨著對陶刻一步步深入理解,每個階段對山水畫的認識理解都不一樣。漸漸的融入了自己的風格,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刻繪手法。

李峰《正四方》

刀為筆、坯為紙、爐為硯—成就了陶刻李峰當代「清靈優雅」陶刻手法,李峰行走在此意境之中,用刀多變,刀隨筆意、獨闢蹊徑。

李峰《正四方》

李峰老師的作品以天然色泥為底,加以中國山水畫的陶刻,把陶藝、書畫、山水融為一體。更是把實用性、觀賞性、收藏性融合於自己的作品之中。

李峰《正四方》

所謂「知其白,守其黑」,李峰在陶刻過程中,在處理某一部分的同時,就考慮到其未處理的另一部分,把握事物的整體,使其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李峰《石瓢》

每日午飯後,李峰都會靜心練習描繪山水畫幅,在他的書桌前,練習下來的紙張早已堆成厚厚一疊。

李峰《石瓢》

陶刻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陶刻需要不斷的練習積累,在注重手法上的技巧的同時,更需要注重書畫功夫以及人格氣質,這也是李峰一直在努力追求的。

李峰《漢鐸》

陶刻山水,需先熱愛中國山水,李峰尤愛中國的山與水,並不因名中帶峰。更因正直如高山,善良如流水。因此也多次去過黃山,廬山,長江等名山河流。觀山水之美融於陶刻中,所以看李峰老師刻的山有了形水有了靈。

李峰《漢鐸》

外觀李峰的作品,你會發現細節之中陶刻與泥繪間的融合恰到好處,恰恰是這一恰到好處般的融合給人以「美」的體驗。不再單單認為這是一把壺,而更是一件藝術品,呈現出來的是一種高古的韻味。

李峰《四方玉龍》

陶刻自然輕靈至心,這便是李峰的陶刻風格,只一眼,會意山水之中正善,定格於「人生意於初見山水中」的意境之中。

李峰《四方玉龍》

李峰個人簡介

李峰 1972年出生於宜興丁蜀鎮,1992年涉足紫砂陶刻行業。經歷十多年的摸索和磨練,於2009年創立私人工作室。有幸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高級工藝師-吳鳴為師,潛心學習紫砂陶刻,技藝進一步得到提高。現為助理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分會會員。

國大師吳鳴(左)與李峰(右)

獲獎經歷

2015年作品《富春山色》 在第八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藝術節「寧朗杯」陶刻大賽中榮獲銀獎。

2016年作品《山水》陶板 在宜興市第二屆陶刻作品展暨「蟲二杯」陶刻大賽中榮獲銀獎。

2017年作品《刻繪山水》 榮獲首屆「中超利永」杯原創紫砂大獎賽——技藝銀獎。

2017年作品《山水》陶板在第二屆江蘇省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銅獎。

2018年作品《泥刻陶繪山水洋桶壺》被北京恭王府博物館收藏。

相關焦點

  • 一硯一江湖
    今日收拾書房,我將高閣之硯從匣中取出,靜置桌面。思頓後,將筆墨、紙張擱其側。一瞬間,山水氤氳。風雨飄搖,岸邊蘆葦低垂,戴鬥笠的釣魚老人氣定神閒,小篷船靜定,魚竿虛置。我用手慢慢地摩挲硯石,冷石漸漸溫潤,質感越發細膩。此硯為一本書的大小,色為深豬肝紅,由不規則的一塊石頭打磨刻成,基本為長方形。
  • 遼之硯:一硯一故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硯,與筆、墨、紙並稱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石硯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兼具觀賞、收藏價值。千年歷史 曾為宮廷御硯「關東山裡奇寶開,藍天紅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遼硯,真品獨秀四寶齋。」遼硯,興於遼金時代,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因深得蕭太后的厚愛,遼硯曾被封為御硯。
  • 「器曰」為您解讀 筆之魁、墨之冠、紙之最、硯之首
    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製的。「器曰的毛筆敏銳,筆毫聚在一起,鋒穎尖銳如錐,毛料根根出鋒、筆身挺直。
  • 說文解字: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筆、墨、紙、硯
    這種強大生命力,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種生命力的根,就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的體現方式,就是漢文字。而所有中華文化是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交流融合,內涵豐富。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今天我門一起來說說:筆、墨、紙、硯。據考證,書寫工具的發展是聿、隸、筆、筆。
  • 【方志四川•非遺】以刀為筆的周敏和他的霧山石刻
    以刀為筆的周敏和他的霧山石刻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在綿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霧山石刻技藝,是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為了拯救這門民間工藝,當時的江油縣人民政府於1979年將武都鎮的霧山石刻藝人鄧文請進李白紀念館,從事霧山石刻雕刻的同時,也招收學員進行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培訓。1982年,鄧文的兒子鄧國軍被招進李白紀念館。1983年,李白紀念館職工彭耘拜鄧國軍為師,學習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十多年後的1997年,周敏進入李白紀念館,成為鄧國軍的弟子。在這裡,他一幹就是二十多個年頭。
  • 為什麼說「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文房中的四大法寶,它們還有一個雅稱叫「文房四士」。中國古代的人最開始是寫書法的,經常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而這四寶大致應該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是必需品。
  • 一硯一世界
    可研墨、或掭筆,硯自唐宋以來成了文人墨客書桌的「座上賓」,更被奉為珍品收藏。有著上千年文化積澱的硯臺製作,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待後人的傳承與拓展。  德山腳下,就有這樣一位民間業餘制硯師符興輝,他做的素硯不加工藝點綴,純粹研墨,給人以簡靜大方之氣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帶著好奇心走近符興輝的硯臺世界。  「石有石品,人有人格。
  • 毛筆書法:文房四寶——紙與硯篇
    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是我們進行書法創作時常用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書寫工具,可以達到更好的書寫效果,為我們的書法創作增色。此篇為文房四寶之紙與硯臺篇。一、書法用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續,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可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時至今日,造紙業已經高度發達,市場出現了各種各樣用途的各異、質量各異的紙。此篇筆者主要講的是書法朋友們書寫時用的書法用紙。
  • 我走過萬裡河山,萬裡河山都是他
    黃泉之主孟婆身邊常伴一女子,黃泉之人稱之為——江東郡主。*狂風大作,黃沙席捲,緩緩出現一名身穿黑紗的女子,雪肌玉膚,唇為黑色,姿色極為妖嬈。她手中拎著酒葫蘆,香肩半露,晃晃悠悠的走到了孟婆身邊。說完就把手裡的白色燈籠往桌上一拍。孟婆頗有些無語的把桌上那一碗孟婆湯給放到了別處。「阿香,你又來吃酒。」說完就拿起了桌上的燈籠看了一番,一看又是那兩個字。
  • 茂名高州市花重金修建墨硯湖公園,重塑一筆一硯一山出狀元的奇景
    據介紹:高州學硯湖公園工程,已被定為2019年政府的重點建設工程項目,根據2019年2月21日至23日召開的高州市人大第十六屆四次會議決定,動工建設墨硯湖公園工程。從學硯湖公園規劃圖中了解到:規劃總用地225畝,其中湖水面積約100畝。公園東起石鼓垌,南至碌礫村;西至筆架山森林公園,北至站前路湖光山色樓盤周邊。
  • 明正德碧海騰蛟銅暖硯
    不過,充滿智慧的古人隨之發明了暖硯,就是為了用硯溫墨,防止筆墨凍結,以便揮毫流暢。最早記載暖硯的文字是唐人張說在《張燕公集》中的《暖硯銘》:「筆鋒曉凍,墨池夜結,香炭潛燃,推寒致熱。」唐明皇有一方製作精巧的暖硯,《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內庫中有七寶硯爐一所,曲盡其巧。每至冬寒硯凍,置於爐上,硯冰自消,不勞置火。冬月帝常用之。」
  • 文學作品欣賞:煮一壺月光
    曾約蒹葭水畔煮月西廂,陶罐汲水於湘,星光洗壺於情夢,我輕歌為柴,你曼舞為爐,煙波江上,一曲紅塵伴斜陽。三生石前,你儂我儂,情亦深深,意也長長。燃一盞心燭照亮孤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何處夢鄉,在水一方你水袖輕揚,在山一隅我清歌迴腸,相思調彈瘦曲水,不眠夜望斷月光。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蔡老先生詳細解釋了「稼軒」二字的刀法,有如著名的「漢八刀」,刀鋒犀利,回鋒剛勁,行刀蒼勁平穩,入石三分。兩字結構平穩灑脫,刀法穩健,足見其功力。   何為涵星硯?   最早關於涵星硯的記載是宋代何薳《春渚紀聞 龍尾溪研不畏塵垢》一文:「涵星研,龍尾溪石,『風』字樣,下有二足,琢之甚薄」。
  •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好筆好墨硯吧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書房伴隨古代讀書人度過一年又一年,在書房內,一幅懸掛在牆上的畫、一盆散發幽香的墨蘭、一把鎮紙、一個座右銘無不打上主人的烙印,書房中的擺設可謂主人喜好和個人情志的最主要體現,好的筆墨紙硯能為你的書房增色不少哦,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好筆好墨硯吧!
  • 唐紋的銀壺用什麼爐燒水最好?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銀壺逐漸走進很多家庭,然用銀壺燒水經常會有些疑問:銀壺用什麼爐燒水比較好呢?銀壺用電磁爐燒水為什麼燒不開呢?銀壺可以用明火燒水,壺底會燒穿嗎?銀壺用電陶爐燒水,壺會變形嗎?另外就是電加熱,在電加熱中有很多的器具選擇,如電熱絲加熱爐、遠紅外加熱爐、具有防屏蔽功能的電磁爐加熱爐等等。通常使用的最多的是電陶爐和光波爐這兩種,因為簡單方便,加熱時間也比較快。
  •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筆、墨、紙、硯,被稱為中國文房四寶。在古代成為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同時,文房四寶作為書寫工具與記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蘊含著太多的情感與記憶,關係著文明與文化的傳承。文房四寶更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古典君分享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硯磨霧起 筆染雲生》
    作品:《硯磨霧起 筆染雲生》墨作為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與筆、紙、硯齊名。一錠佳墨質堅如玉、色澤黑潤、落紙如漆、歷久不褪且香味濃鬱。書法用墨的變化與水、筆速節奏、字體、紙筆、筆法和意境息息相關。用濃墨時,以墨下凝滯筆毫為度,用筆需沉浸於紙內而不能浮於紙面。
  • 文房墨寶-「天壇硯(盤古硯)」
    天壇硯(盤谷硯)作為文房用具由來已久,以濟源仰韶文化時期的研磨器為硯的前身來說,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從濟源1986年漢墓出土的四龍戲珠硯看,距今也有2000餘年。而見之於有文字描述的最早記載是韓愈的《天壇硯銘》,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天壇硯(盤谷硯)是中國當今少數幾個僅有的傳承歷史在千年以上的石硯雕刻技藝。
  • 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
    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之一:華燈初上夜渲染得美輪美奐霓虹點靚旖景都市交匯字裡行間捧一掬詩魂繾綣纏綿夢境邊緣夢裡縈迴眼神無盡甜蜜縈念不由自主猶如枝頭鸞鳳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之二:你將我遺落天涯,我踏著別夢穿越,有你的地方便是我心靈追隨的方向:春暖花開桃紅綠柳三月風輕柔別樣舒適
  • 何為養壺?所謂「一壺事一茶」
    何為養壺?所謂「一壺事一茶」細細道來(一)     新入手的紫砂壺,開壺是其次,所謂「一壺事一茶」,重要是的選擇茶葉。為何這樣說呢,今日為大家主要講解紫泥用什麼茶來養:     「一壺事一茶」既一把壺只泡一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