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薦皮藝軍教授《中國人的私德》
這是一本剖析、總結人類道德、行為和靈魂的書。個人理解,人的言行可以對私德的外在表現形式起到支撐作用,由內而外,進而產生「公德」這個顯性結果。
據檢索,「私德」一詞好像並非皮藝軍教授首倡,但肯定是首位將私德作為課題和專業述語並系統化闡述的學者。在公德(集體主義)壓倒一切的語境下,私德的確立將使道德之議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更加完整且趨於平衡。這對私德的全面認知十分重要。
從書中可知,正常的人類文明當延續從私德到公德到法治這樣一條發展脈絡,更可見如私德不立則公德不張,法治無從談起的邏輯遞進關係。故私德才是社會的母根,即國民性、民族性。
若將書名和現實作比,則令人悲觀地發現,傳統私德只與農業文明下的熟人、血緣形態為主的小型社會(圈子)相匹配。當「以德治國」的私德放之公德場景下時,傳統道德必無法量化陌生人社會中的行為標準。不能量化管理和評判,即無法滿足現代治理的複雜和系統要求而存在時代困境。
特別是,當百年歷史巨變無果且出現「文明返祖」之後,私德潰爛更致公德遁形,法治不出意外地走上人治的悲劇。
以上觀點也是我多年的總結,所以如何規範人性之私,揚善擬惡,也仍然是我國社會學領域的重要課題。
本書尚在閱讀中,文字是片斷式讀書感,有斷章取義的可能。希望在書尾能看到皮教授給出有效的救世藥方,本人也會繼續就讀書感想與現實結合寫一些文字。
二、私德是人類本性
人類的私德是天賦本性,「江山可改,本性難移」,指其中一些基本的要素,如「懶惰」與「欲望」(或稱「衝動」),就是一體兩面,兩面合一,不論風雨,永不更改。
其中,「懶惰」引申出隨意、舒適和不勞而獲。如光棍、懶漢和專事領取福利救濟的群體,多數指向陰暗消沉,預示著落後和愚昧,故這一面當不足取。
但「懶惰」也催生了人類努力尋求高效和務實的生存哲學:用最少的力氣(成本)實現最大收益(投入產出比),這對科學發明(自行車、汽車)、對市場經濟、企業管理、金融投資有沒有推動作用?
另一面「欲望」,則包括更多內容,如性慾、名利、自私等。單性慾一項,即有無數人類傳說留世。而由「自私」(或稱「私慾」)引伸出貪慾、侵佔、少支多收等「佔便宜」心理。後來發現叢林法則下的暴力爭奪既無效率,也不公平,於是才越來越傾向於、最終定格於規則、契約和法律這個最大公約數,實現從野蠻到文明的轉化升級。
人類是追逐名和利的動物,這個私德驅使人類不斷地去追求或創造從好到壞,從壞到好的不可計數的事件和事實,形成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人性的陰暗面是否永遠強於陽光面沒有定論,但如果不受制衡則出現如我們熟知的種種邪惡,反之如果有了制衡方式,反而將人性的怪獸收於潘多拉的盒子,讓人性歸於理性博弈的天平,還不失其活力與效率,更得之公平。
三、私德天賦與文明演變
世界各個文明圈子的私德差異各具特色,如同分別增高的巴別塔,積久成型,但都奠基定型於文明初創的某個標誌性時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則是希臘的城邦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羅馬共和精神和法律傳統、中世紀基督教政治價值觀和教會-王權二元化權力體系,以及日耳曼傳統相互迭加與融合的產物。」(引自經典網文)
中華民族一詞出現不過百年,中華文明不妨以華夏文明相稱更符史實,其成於周,即周禮,既為禮儀,也是制度,後來成為文明之本,至近代面臨西風勁吹。因舊私德崩潰,新公德未立,救亡壓倒啟蒙,強國重於強民,遂引發價值混亂和道德真空,且屢試皆敗,尤以暴力巨變至改開而後為甚。
「周禮」,確立了中國文化的基調就是以德為人治世,彼時稱「禮治」,即將各種儀式化的禮節形態以制度化形式進行確認。孔子「克己復禮」欲恢復舊的周貴族範式,說明他並未找到新的救世良方。但後周的動蕩促進社會的俗化和氓化,使復古之議已無可能。經後世進一步細化和俗化,周禮(孔禮)進入群氓社會,漸為孔德所代,即「德治」。禮、德者,人治也。
古代,將私德當公德,私德良則公德立;將家庭映國家,孝長者必忠國家;內儒家而外法家,弱民強君;一統與帝制捆綁,統則帝固。私、家、儒興,則帝興,道德上欺世盜名,組織上偷梁換柱,文化上騰籠換鳥。循規內省無他物,遭遇陌雜無所從。有德無道農家事,一切皆為帝王家。
中空社會,是傳統中國的基本形態,意指只有上、下兩部分,現代社會的中產階級中間主體始終缺失,無法達至成熟的橄欖形、橢圓狀社會,沒有穩定基礎,社會嚴重不公,王朝周期輪迴,無法對接現代文明。
四、私德的表現與損益選擇
首先以最具代表性卻最顯沉寂的京城限行車牌事件為例:如果限行與己有關,那麼當限行無可避免地來臨時,受損人群不是更早地質疑和抗議,而是選擇順應和變通並花樣百出,網上還有了所謂的「攻略」:「一招解決限行」等共享文,國人的小聰明再次被激活並淋漓發揮。
這種大眾表達,就是農業文明下的熟人社會中的變通術在並不成熟的現代社會場域中的表現之一。反之,如果是一項好的公共政策、法律,同樣會遭遇到中國式的小聰明的徹底消解,使得有法如無法,重陷於熟人和人情困境。
這種私德對公德,即公共規則的無限消解力,是未來社會文明轉型的負面拖累,將是一道需要跨越的歷史性文明大山,即,「歷史三峽」。
其次,當自己身為此事的受益方時,不僅是一種坐享其成的悠然心態,而且還有一種搭了貴族順風車後唯我獨尊、高高在上的偽貴族心態。
還有,當此事與己無關或無直接關係,更是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心態,甚至不知道有此事發生。這是沉默的大多數,硬性要求其歸列似不近人情,但從道義角度講,顯然不足。
另外還有一些人,得各種機遇或用各種破壞規則和公平的灰色手段擠進受益群體後,馬上對那些正在努力想法得到此福利和權利的人行歧視和排外禮。如十多年前的上海外來學生佔海特 因學權問題與偽土著的衝突。當然還有不少農村人成為新北京人、上海人後,對農民、外來人、無業者的懷疑、排斥、敵視往往超過幾代以上的土著,也更加勢利。
這就是「擠公交現象」:好不容易擠上來的人,並不希望沒上來的人接著擠上車。擠公交現象的外因,則是千年慣之的弱民策導致的「資源緊缺恐懼症」所致。
在全覆蓋式的共性面前沒人能獨善其身,但仍能以一事解百相,並有一相是相同的,即麻木和恐懼。這顯然是一種文化心理,即國民性、民族性等中性表述之後的真實性格:私德中的奴性。
五、私德的邊界與差序格局
將費孝通《鄉土中國》之「差序格局」映射於中國城市一環環不斷外擴的過程非常貼切,這是一圈圈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差序格局按照權力和親疏關係分布排列的社會生態,從熟人社會走向生人社會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我們至今沒能建立符合陌生人平等、誠信交往的規則和契約共識,導致法治不彰,制約了社會發展進步。
私德是有邊界和範圍的,故越軌還是守矩,必須有一條標準線。私德具有相對性,從小到大:個人、家庭、親友、家族、血緣,社團、種族、群體、階層、國家、世界等一步步從熟人圈子到生人圈子,正比例呈現邊界不斷放大,舊私德不斷逐漸淡化、新公德不斷確立的過程。
每一個逐漸放大的圈子都是從私德到公德的轉變。個人活動的範圍越大,越要找到與生人相處的方案,公德、規則、誠信、秩序、法律、契約越容易建立和成型。不可否認,那些常年出門在外、四處遊歷者,往往更容易相處,顯然是因為他們更加包容和豁達,即懂得生人社會的公共規則和契約。所以,走出農業文明的熟人社會,走向工業、商業和城市文明的現代社會,是轉型不可缺少的一大步文明腳步,而擺脫城鄉二元戶籍制的束縛,則是打破階層、群體和區域差別,實現行為自主權的前提。這個過程,也存在曲折、反覆的考驗。
現實則是,仍在多數場域中延續農業文明下的熟人規則,每一個圈都是一道邊界,每一個圈都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每一個圈都會內外有別,每一個內圈都有資格鄙視外圈,身處不同圈中的群體,都能體驗到這種差序和歧視的存在,從政策到心理到權利(福利),莫不如此。哪怕是環京形成的新群體(外國稱「貧民窟」),在被京內歧視的同時,也借著環京的「仙氣」認為有資格歧視更遠的「守土幫」。這就是中國式的「圈子文化」,當然外國也有,但強度和烈度有質的差異,對圈子外社會契約的牴觸和消解力,也截然不同。
差序格局體現也在對決策權的掌控上,對外限行就是某種私德放大後的結果,既是私德,也是公德。因為,私德隨著圈子的放大而同步放大,這時私德淡化,公德彰顯,然後,公德將會成為新的更大圈子中的私德。依此類推。事實是,今天不讓外牌進京,明天不讓遠郊入三環,後天就不讓外環進內環,然後,所有非公都不得入內。
在各種圈子不斷自我強化的同時,也存在另一種可能。設想:當一個個圈子在運行中難免出現重疊交叉時,就面臨打破邊界和相互融合的機會。這種現象現實中就存在。
隨著圈子與圈子的融合,從小圈子到大圈子,這本身就是一個走向共識和契約的過程。所以,也不能過度貶低圈子的積極意義。況且在當下,這是唯一有效的融合方案!
總之,兩千多年因貧窮造成的資源恐懼症,在剛剛獲得溫飽的中國人身上仍然留有深深的精神烙印,現實的私德需要長期的引導和優化,包括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
人們最怕失去已有的收益而重陷舊的困境,雖然這個可能如非人為造成,實際上已無限遠去,這顯然也成為「維護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最好的理由和藉口。到底是誰利用了這種心理變態並從中獲利,需要認真反思。
頓悟者,不但讀懂了《私德》,也就擁抱了公德和文明。
註:因為拜讀中多有同感,似若己出,故閱一吟十在所難免,進度遲緩,稿前尚不及三分之一多。也因此,文中多為個人借題發揮,難免有失本義。有相悖處,還待皮教授及諸讀友批評指正。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修改:二〇二〇年九月十三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