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孩子「做什麼事都是為家長做」的觀念?

2020-09-16 平等思維

家長提問:

由於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及過多的呵護,使孩子認為他做什麼事都是為家長做的。家長如何才能改變他的這種觀念?

平等書院首席專家解答:

這位家長說,「由於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及過多的呵護」,那麼,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照顧與呵護?

所有來聽過課的家長,大家記得我講過的「單破不立」吧,我們來就這句話提問:什麼是真正的照顧與呵護?

照顧和呵護真正的含義是教育,而教育真正要做的是一點:幫孩子開心獨立地成長

「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及過多的呵護」,這裡面的照顧與呵護是什麼?是溺愛。

「照顧」和「呵護」在一般人眼裡都是正向的詞語,說這樣的詞語自己心裡會很舒服。但我可以給你翻譯成這樣的話:由於家長溺愛孩子,讓孩子形成了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習慣,做什麼都認為自己是在為家長做。這位家長,你問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情況?

所以說我們要提示大家,這裡說的「照顧」和「呵護」,是正常的照顧和呵護嗎?

不是的。

實際上家長是溺愛,孩子該做的也不讓他做,否則就不會說孩子形成了「做什麼事都是為家長做」的觀念。

其實我們知道,像這樣的家長不大可能要求孩子做過分的事情,往往是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儘管這樣,孩子也會認為,「我做的這個事情是為家長做的」。

這是家長的無奈。

所以這樣的情況不叫無微不至,不叫呵護,儘管家長用了「過多」這個詞。它實際上是溺愛。


怎麼照顧孩子才是對的?

我有一篇文章——《教育者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法寶》,大家好好去看,大家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落到這個角度上,你只要把那句話記住,每一次你是依這個角度解決問題就一定是對的。

記著,你所有的操作都是幫助孩子開心獨立地成長。

大家記著,你照顧孩子時符合這個原則,就對了。

這位家長的錯誤在哪裡,或者說他對孩子的照顧與呵護不恰當在哪裡?就是他沒有教孩子獨立地成長。

相關焦點

  • 做什麼事都墨跡的孩子,究竟是不想,還是一點著急觀念都沒有呢?
    關於女兒早睡早起這件事情,努力、溝通也嘮叨了好久,但始終在成效方面不太如意,離幼兒園也就是200米的距離,在7:30-8:00入園的情況下,還每天堅持讓女兒7:00起床,但做什麼事都墨跡的孩子不論有多早起,最後都能墨跡到學校音樂播完再出門,隨著音樂的播完也代表著孩子快要遲到了。
  • 孩子看見什麼都想買,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念
    經常能看到孩子在商場裡哭鬧,或者在超市裡和媽媽理論,很多父母出門的時候最不喜歡帶孩子,因為每次帶孩子出去,不管去哪,孩子總是看見了什麼東西都想要,見什麼要什麼,不給買就會鬧起來,遇到這種情況,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處理,如果順從孩子什麼都買的話,以後孩子的消費觀念會不會出現問題?
  • 做稱職的家長: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這其中,家庭教育最為重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始終陪伴孩子成長的教師,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對家庭的依戀程度,直接影響著他的成長。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家長的身上找到蹤跡。(一)賈容韜,原來是自己創辦的企業的負責人,工作上做的有聲有色。
  • 孩子太磨蹭愛拖延、沒時間觀念 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這件事
    前幾天遇到一位寶媽,一直在吐槽自己的女兒是個慢性子:「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說十分鐘後出門,磨磨蹭蹭半個多小時都沒有收拾好。」「早上起床催半天,一看還賴在床上呢。」「做什麼都磨磨蹭蹭的,讓人火冒三丈,洗臉、刷牙、吃飯。睡覺,就沒有不用催的。」……面對慢性子的寶寶,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家長急的不行,孩子呢?
  • 如何做一個高中生的家長?
    孩子到了高中,已經是大孩子了,站在他們的角度來講,他們什麼都懂,什麼懂明白。為此,作為高中孩子的家長,我們該怎麼做?做些什麼呢? 有的家長可能會抱怨:「孩子大了,不好管了,管也不聽,管也管不了」。有的家長也許會吐槽:「現在也輔導不了孩子了,書本上的知識自己都不會,怎麼輔導呀」? 在平時的交流中,我也遇到這樣的家長,他們對孩子不在於知識的學習,而側重於孩子品質的培養,也就是注重孩子如何做「人」的培養。
  • 孩子太磨蹭、愛拖延、沒時間觀念?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這件事
    前幾天遇到一位寶媽,一直在吐槽自己的女兒是個慢性子:「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說十分鐘後出門,磨磨蹭蹭半個多小時都沒有收拾好。」「早上起床催半天,一看還賴在床上呢。」「做什麼都磨磨蹭蹭的,讓人火冒三丈,洗臉、刷牙、吃飯。睡覺,就沒有不用催的。」……面對慢性子的寶寶,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家長急的不行,孩子呢?
  •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家長試試這幾招
    你家娃什麼事讓你最窩火,估計有一大半家長都會說,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幾乎每個家長提起這件事都會一肚子火,早晨起床之後不說趕緊把衣服穿起來,非得要把手指頭腳趾頭玩個遍,催一催才動一動,遲到挨批那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在幼兒園做手工畫畫也是,拿著筆不知道在那為什麼要愣神,10多分鐘過去了,一筆都沒畫,最後只能交給老師一張大白紙。
  • 孩子的時間觀念如何培養?家長學會這3點,讓孩子每一次都守時
    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強,究竟該如何是好?良好的時間觀念又存在著怎樣的意義呢?一、良好的「時間觀念」如何幫助孩子成長?二、、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1、掌握時間刻度什麼是時間的刻度呢?實際上這就是把時間分成一個個的數字,就像尺子上的數一樣,它們代表的都是一段距離。那麼在時間的概念裡,我們同樣可以對時間的刻度進行劃分,幫助孩子了解時間這一概念。
  •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家長需要這樣來引導
    Z女士是一位80後寶媽,家裡有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小孩,白天她工作一天,晚上要輔導孩子做作業,這很正常,我想這也是很多家庭常見的模式。但令人煩惱的是,Z女士一家人每天晚上都要接近凌晨才能入睡,早上出門也是火急火燎、慌裡慌張、丟三落四,原因是孩子晚上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完全沒有時間觀念。
  • 「什麼事都叫家長做,要老師有什麼用」,非同一般的錦旗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一位家長給老師送錦旗的視頻火了,一說到錦旗,基本都是好人好事表示感謝的,但這位家長的這面錦旗卻有點諷刺的意味!大體意思是,什麼事都叫家長做,要老師有什麼用?看來這位家長因為孩子的問題沒少去學校。
  • 為什麼孩子做什麼事都要催催催?!還不是你忘了給孩子這個能力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且要努力做好;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把抽象的時間具體化,讓孩子知道時間究竟意味著什麼,通過教孩子怎麼去判斷時間,告訴孩子媽媽會在幾點做什麼事情。
  •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 家長要做的8件事
    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 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我們誇孩子不能只是以學習多好作為評判,而是看孩子是否懂事,我生病的時候他怎麼照顧我,孩子在班裡是不是做了一件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我孩子跟我說,媽媽,我們班上有一個孩子大家都不理他,但我知道他父母離婚了,我以後要跟他做朋友。我就誇我的孩子,哎呀你真懂事,你知道別人不好,但是願意去了解這是為什麼。這樣的時候,你要肯定孩子。
  • 寶寶時間觀念的培養,將使其受益終生,家長可以這樣做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什麼事都很慢,根本沒有時間概念:起床慢慢悠悠;寫作業磨磨蹭蹭;早晨起床後叫孩子刷牙,他會說等會兒;叫孩子趕緊吃早飯,他卻要先擺弄一會玩具。家長在那叫破嗓子說上學要遲到了,可是孩子卻依然根本不當一回事。時間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讓寶寶從小做事乾脆利落,有時間觀念,無疑對寶寶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假期,如何讓孩子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家長可以為孩子做這件事!
    放寒假了,很多家長都想趁著假期做點什麼,讓孩子學習一門技能,或者把丟下的功課補一補,可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現實是,孩子天天沉迷於電視,睡到自然醒,一天吃兩頓飯,早飯和午飯當一頓飯吃,儘管如此,孩子總是說很無聊,我們如何安排假期生活呢?如何讓假期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時間管理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 教育孩子,我們應改變觀念
    要想孩子長大後有成就,我們不能按照以前陳舊的觀念。有些觀念不改變,孩子的教育最後一定會出問題。1、教育最重要的時期是在七歲以前古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為七歲以前是一個孩子性格以及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
  • 利用好接孩子的這段時間,能做不少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利的事
    接孩子放學有些「小事」注意了,讓父母輕鬆拉近和孩子心的距離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需要家長接送放學,對於他們來說經歷了一天學校生活之後,能夠和父母見面,在路上說一說今天的所見所聞,可能也是孩子們所最期盼的一段時光。那麼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家長要如何和孩子聊天,說些什麼以及做些什麼才能夠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拉近呢?
  • 懶婆娘:什麼事都不捨得讓孩子做的家長,往往是在害孩子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懶婆娘」,什麼事都不肯幹,就知道吃和睡!仔細一看,他發現套在妻子脖子上的烙餅,只吃了嘴邊夠得著的一點點,其餘的地方都沒動。讓他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她情願餓死,也不肯轉一下頭呢?事物的存在形式都是有原因的,「懶婆娘」之所以不願意扭頭吃旁邊的餅,也應該有其內在原因。如果把丈夫比作家長,把妻子比做孩子,那麼這個故事就能說明一些問題。
  • 家長教育觀念要升級,孩子未來才能有質的飛躍
    良好的教育觀念到底有多重要?建立健全人格是基礎教育重要的是觀念,行為和做法都是觀念的產物,對於現代人來說,想要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並不是什麼難事,關鍵在於這些想法能不能滲透到父母教育的日常細節中。很多時候大人注重的是如何去做,但是卻不仔細考慮為什麼這樣做。
  • 孩子做事和寫作業太拖拉,打罵不起作用,請從育兒觀念和方法改變
    因為孩子不良習慣已經養成,而矯正非短期內能完成,必須要家長徹底改變育兒觀念,改變不當(或錯誤)的育兒做法,才能重新培養孩子好習慣。下面我結合這位家長的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希望有需要的家長一定要靜下心來,多一點耐心讀完,然後再對比反思自己應該如何著手去落實。
  • 孩子不願做家務?不用打罵,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自願成為小幫手
    「孩子還小,等他再大些,自然會做家務!」「你就負責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就行啦,這些事情就讓媽媽來做。」大多數人都聽過這些話,部分家長覺得只要學習好,就不用做別的事情。但哈佛學者對456名兒童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得出結論:平時喜歡做家務的兒童,和好吃懶做的孩子就業率是15:1,並且前者的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加的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