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一位寶媽,一直在吐槽自己的女兒是個慢性子:
「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說十分鐘後出門,磨磨蹭蹭半個多小時都沒有收拾好。」
「早上起床催半天,一看還賴在床上呢。」
「做什麼都磨磨蹭蹭的,讓人火冒三丈,洗臉、刷牙、吃飯。睡覺,就沒有不用催的。」
……
面對慢性子的寶寶,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家長急的不行,孩子呢?卻慢慢悠悠、不慌不忙。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
「你最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是什麼?」
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
的確,沒有事情的時候還好,要是趕上有急事,真的分分鐘炸毛。
話說回來,寶寶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到底為哪般?
其實,導致孩子拖延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寶寶並沒有建立起太強的時間觀念
雖然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時間是有先後次序的,也掌握了很多表示時間的詞彙,但還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個規律、固定的節奏,很容易變得拖拖拉拉、無所適從。
此外,寶寶正在經歷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很容易變得固執,他們會時不時地去挑戰父母的底線,來驗證自己的力量。
寶寶能力不足
就拿穿衣服來說吧,寶寶起床穿衣服,折騰了半天,結果還是穿的亂七八糟,急性子的媽媽看見這一幕,火一下就上來了:穿半天衣服,就穿成這樣?
但其實,這已經是孩子非常努力的結果了。雖然穿衣服看似一個很小的事情,但對於年紀尚小的寶寶來說,也是需要經過很多次的嘗試之後才能熟練掌握的。而大人往往習慣用成年人的思維和速度去要求孩子,孩子自然會達不到要求。
為了「反抗」家長
試想一下,如果你整天被催著「快點!」「磨蹭什麼!」「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你是什麼樣的感覺?是不是很反感,甚至想要唱反調?
孩子也是如此。
其實,越是性格強的孩子,越容易在催促聲中變得易怒、易煩躁,根本聽不進別人勸。
反而你越是讓我快點,我越是磨磨蹭蹭的,用此來反抗家長的「鎮壓」。
所以,面對孩子的磨蹭,家長最不該做的事情,就是盲目的催促。
因為,父母頻繁的催促,相當於頻繁地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這種長期的暗示,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心理,從而會放棄嘗試和努力,最後什麼也不做。
人不是一天就長大的,孩子也不是一開始就會熟練掌握技能。
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嘗試中成長的,他需要不斷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立自己的行事風格。
告別拖延,我們該做些什麼?
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
對於孩子來說,建立一個穩定的、規律的生活節奏,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良好的習慣,讓孩子有良好的時間觀念,還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自信,改掉磨蹭的小毛病。
給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5分鐘,10分鐘,半小時對他們來說都一樣。沒有時間上的緊迫感,孩子不覺得自己拖拉有什麼不好的。
想讓孩子感受到時間,可以藉助一些小道具,例如鬧鐘。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計劃表,慢慢的就能培養出孩子的時間觀念。
鼓勵多過於催促
父母應該經常對孩子說「你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出色了」「你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了」「做得真棒,加油!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這些真誠的鼓勵能夠很好地打動孩子,受過表揚的孩子下次會爭取做得更棒,不知不覺中也培養了孩子的自信。
除此之外,當孩子的拖延比以往要有所進步時,父母還可以適當地給予孩子一些物質獎勵,比如說:帶孩子出去玩,給孩子買玩具等。
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後果
孩子只有在體會到磨蹭會給自己帶來的損失後,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既然孩子一直磨蹭,家長不妨徹底撒一次手,不再催促,讓孩子自己嘗嘗磨蹭的後果,承擔責任。
比如孩子遲到了,家長不必替孩子跟老師解釋,只有孩子自己體驗到磨蹭造成的損失後,他才能戒掉磨蹭的習慣。
他們要學會為自己的過錯負責任,做不好就要承擔後果。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對自己的事情上心,而不是事事依賴父母。
最後,一味地催促孩子,命令孩子改變拖延的行為並不可取。只有找到孩子行為的真正原因,在對症下藥,包容他、引導他,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