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藝術起源於甲骨文,其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的變遷。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地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書風林立,代不乏賢;洎與南北,不足以道其高遠。
書法其實就是凝固的音樂,點線的舞蹈,也是墨的氣功和太極,一句話,書法是博大精深,精深博大的中國文化代表性符號。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最具獨色,最具獨特的,中華文明獨有的藝術門類。書法藝術也是最能體現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優秀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可比擬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
梁啓超認為:中國寫字有特別的工具,就成為特別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他說:「美術一種要素是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正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的美術,那麼各種美術,當以書法為最高。」
中國書法之美,源於中國漢字之美。漢字因書法而有無限生動的形式之美,書法因漢字而有無比豐富的內涵之美。而書法和漢字之美,又都根源於自然之美。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又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衛恆《四體書勢》說:「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漢字有六義:曰指事,曰象形,曰形聲,曰會意,曰轉注,曰假借。漢字的創造、使用、演變、發展和無窮組合,造就了中國文化的輝煌燦爛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貫之的中華文明。一部中國書法史,是一部漢字的演化發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文化史
1956年出生於江西黎川的著名書法家魯志南先生,號耕夫。善書法,從小學習鍾繇、王羲之、顏真卿。擅長草書,師孫過庭、懷素、王鐸、林散之。
孫過庭曾論到:「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魯志南先生的書法藝術就是這樣!
書寫五十多年來,魯志南日益求精,已入痴迷之境,墨池功深,狂草大有所成,將視覺審美的表象與內在精神的裡象自在勾兌,表裡如一。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魯線條」。
魯志南先生創作的草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草書以澀而直接出鋒取勢,並以點畫伸縮強化作品的運動節奏。字結構跌宕開闔、中宮緊縮而向四面開張。有異於孫過庭、王鐸、林散之那種已被時代公認的模式,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魯志南先生嗜書如命。他重持恆揣摩、苦臨,更重理解、領悟、參透。他的書法線條耐讀耐品,不僅圓潤渾厚,尤注重蘊含人格的理想。他的著力處本不在草書,卻在草書中首先超越了自己。
草書最重節奏,這迫使魯志南先生將習慣的感覺方式轉過一個立面。對傳統的體驗方式的改變,成為他深入草書的重要途徑。當書法的內涵變化,形式自然也會改變。所以他的草書在結構上,跌宕開闔、中宮緊縮而向四面開張。他的書法看似恪守傳統,然而卻又在不斷的反叛超越傳統。他在不斷實踐的同時也注重數學理論的研究與探索,著有《書法這根線》等理論學術文章。
在魯志南先生的書法中還有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和毫無顧忌的創造意識。他甚至於不在乎自己作品的過於狂放激蕩或來自於別人的讚頌與批評,忘情地將自己的素養及個性流露於字裡行間,步入隨心所欲的無門境界,沉醉在直通心靈生命中。
這就是魯志南先生—— 一個持品性及學養於書法的赤者,一個藉此抒發思緒情懷智者,一個「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的當代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