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的父母,是孩子最高的起跑線

2020-09-20 十點讀書

文 | 林路 · 主播 | 玎璫

十點讀書原創

人到中年,眼見了不少同事、親戚的孩子漸漸長大。

從牙牙學語的嬰兒到青蔥少年,孩子個性、涵養的差異,總是讓人感慨萬千。

而看著這樣的變化,我愈發覺得,孩子真正的起跑線,真的不在於家長給報多貴的早教班、送去上什麼精英課程、多語教育,而是父母本身。

從小在一個有愛的氛圍中,感受人間的幸福和良善,填充生命溫暖的底色,建構完整的人格,這才是最高的起跑線。

而對於父母而言,最高級的「炫富」,不是孩子的考級證書,而是培養出一個知書達理、有教養、懂愛的人。

父母努力生活,

孩子就不是「寒門」

最近,看到一個非典型「寒門貴子」的新聞,讓我印象深刻。

來自湖南常德的帥小夥何潤琪,今年高考考了707分,是湖南省文科第一名。

現在,他是一名清華的大一新生。

跟著他到清華報導的行李,除了半箱書籍,還有媽媽的遺照。

「以前,我夢想著我上大學了,要帶媽媽一起到大學看看。現在,我上大學了,媽媽卻看不到,所以我把媽媽的照片帶來了。」

原來,他念高一的時候,母親意外去世。

年少喪母,是他生命的前16年最大的晴天霹靂。他大概就像一個被拍在礁石上、喘不過氣的溺水者,很長一段時間都萎靡不振。

為了兒子的未來,他的爸爸忍住喪妻之痛,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

隔三差五就去何潤琪的學校看他,像朋友一樣陪兒子聊天、開導他,讓他慢慢走出了悲痛,進入了正常的學習狀態。

回憶那段日子,何潤琪說,爸爸就像方向盤,引導他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何潤琪父親接受媒體採訪

其實,何爸爸在學生時代,也是品學兼優的,並且愛看書、懂音樂,會吹口琴和拉二胡。

無奈,在他上學的那個年代,家境貧寒的農門子弟往往「賣了米都交不起學費」,只好早早輟學。

後來,何爸爸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也學會了各種不同的手藝,當過木匠、鐵匠、電工,這幾年為了給兒子掙學費,選擇成為了收入相對較高一些的鋼筋工。

跟很多工地上粗糙的大老爺們不同,何爸爸在休息的間隙,不是抽菸打牌,而是拉拉二胡、吹吹口琴,用音樂撫慰疲勞的身體。

父親的書生氣,也給何潤琪的人生帶來了影響。何潤琪不僅略通音律,也養成了從小閱讀的習慣。

何潤琪生長在農村,小時候並沒有接觸過電腦、手機,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渠道,是縣城裡的書店。

正是因為爸爸喜歡看書,也捨得花錢給他買書,讓他在信息貧瘠的村莊裡,有了自己豐富的世界。

追風少年何潤琪

毫無疑問,何潤琪是很多人想像中的典型的「寒門貴子」。

他長在農村,父親從事體力勞動,家裡沒有培養他擁有一些昂貴的特長,甚至何潤琪從小連輔導班都沒上過。

但他又很不典型。

和大多數比較內向的農村孩子不同,何潤琪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侃侃而談,並且視野格局遠超多數普通18歲孩子。

他否認了自己家是「寒門」——

「我們家有一棟兩層的房子,我爸爸是鋼筋工,工作很辛苦,但是支撐起了我們整個家庭,我覺得我家就是中國大地上普通農村家庭的模樣,不算寒門。」

也否認了考上清華就是「貴子」——

「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名學子。」

何潤琪還說:

「如果你的父母能滿足你衣食住行及求學路上的各項基本需求,那不必把自己的家庭定義為寒門,並以此給自己的發展設限。」

不僅成績優異、思路清晰,何潤琪還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體恤辛苦勞動的父親。

這樣知書明理的孩子,已經是一個家庭最頂級的「炫富」,何來「寒門」?

父母想得遠一些,

孩子出路就多一些

有一個在縣城中學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說,她教過的成績最頂尖的孩子,不管家境如何,一定是來自父母重視孩子個人成長的家庭,並且父母同樣積極向上。

為什麼舉例縣城,而不是一二線城市的家庭?

因為縣城的教育情況是我國教育情況的基本面,是大多數學生家庭的縮影,最有代表性。

而普通家庭裡,家長重視子女,不是特指教育,而是對於孩子更寬泛的、更沒有得失心的愛。

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見得多高,但是有著最樸素的觀念——讀書是孩子最好的出路,所以他們會為了孩子而給自己提更高的要求,去創造更好的環境為孩子鋪路。

其實何潤琪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

所謂言傳身教,不見得是要有多先進的教育理念,而是家長自己就在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身上的正能量,就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同樣的人。

哈佛大學教授帕特南曾組織團隊,以數年之功寫出著作《我們的孩子》。

該書探討的,雖然是美國社會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對孩子的影響,但其中有一個觀點,也很符合中國當下的教育現實。那就是「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不僅在於經濟收入上,也在於父母能花多少時間精力去陪伴、引導孩子。

不可否認的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會有更多元的教育方法、更成熟的教育理念。

但我們要相信,愛子之情是為人父母最樸素的情感,不管父母學歷高低、是不是名校畢業,只要我們願意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真摯的期待一定會有所回應。

我想到前一陣被多家媒體爭相報導的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

她除了同樣被貼上「寒門貴子」的標籤,還是一個湖南鄉村的留守兒童。

當她以總分676、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選擇報考北大考古系時,無數網友勸她報「好找工作、有前途」的專業。

而她的父母卻沒有對她的夢想指手畫腳,頂多擔心了一下「學考古是不是要經常在外面跑?我女兒皮膚比較敏感怕她曬傷」。

鍾芳蓉的父母都沒有念過多少書,長期在廣東工廠打工,供在老家的一雙兒女念書。

為了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夫妻倆一咬牙,花了一筆對這個家庭而言的「巨款」,把女兒送到了市區的私立中學念書。

鍾爸爸被問到有沒有壓力,他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

我的房子搞好了,我的錢可以全部給她念書了。

鍾芳蓉的父母並不擅長表達,由於長期在外打工,也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女兒。但我相信,他們對子女真摯的愛,雖然內斂,一定是被全盤接收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鍾芳蓉的母親劉小義在接受採訪時,被記者問到對女兒的期待,她說:

「以後她不用像我一樣。她的孩子以後不會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可以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在一起。」

為孩子付出所有,卻不圖回報,只期待著孩子自己未來能生活得更加幸福,這是鍾芳蓉父母最樸素的愛。

鍾芳蓉的故事,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農村留守孩子考上了北大的勵志故事;是一個在拜金成風的社會氛圍中,依然堅持追求理想的故事,我覺得我們更要去思考,中國留守家庭千千萬,卻能培養出幾個「鍾芳蓉」?

這個小姑娘是幸運的,因為她背後,是全力支持她的父母。

更何況,她的爸爸媽媽本身就是努力工作、努力經營生活的人。我相信,這樣的能量終會給孩子好的影響,即便孩子沒有那麼優秀,也不會甘於墮落。

不管是鍾芳蓉還是何潤琪,我驚嘆於他們的優秀,也為他們慶幸——他們擁有那麼好的父母,以及他們無私的愛和重視。

父母的人品

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相反,如果為人父母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一灘爛泥,那麼孩子的人生才是真正輸在了起跑線。

還記得前一陣,一女孩遛狗絆倒老人、最終導致老人死亡的新聞嗎?

一個12歲的女孩遛了鄰居家的大薩摩,繩子沒拉住,狗狗跑了,拖著狗繩絆倒了站在路邊的80多歲老人。

而小女孩不知道是慌了還是不知情,叫回狗之後轉身就走,沒有停下查看老人的傷情。

故事的結局是,老人因傷勢過重去世,而老人的家屬選擇了不追究。

「不追究」的背後,是「追究了也沒用」的無奈。

因為女孩的家庭在本地是出了名的糟糕——父母離異,母親出走,父親終日酗酒、坐過牢、不務正業、不管孩子。

而沒有父母管教、經濟拮据的女孩,在當地有著「慣偷」的壞名聲,一家人一起墮落,旁人無可奈何。

我們對女孩的所作所為表示氣憤的同時,難免也對她的人生感到遺憾——

如果她不要出生在如此糟糕的家庭環境中,會不會好一點?

如果父母雙方其中一個能夠付出一些精力和耐心,約束、管教她,會不會好一點?

如果她的父親不是被當地人認為「爛仔」的人品,女兒的品性,會不會也好一點?

可惜沒有如果。

有一句話說:「每一個悲劇發生之前,都隱藏著某種必然。」

只是這一次,殃及了無辜的老人。

對這個12歲女孩而言,人生的起跑線,已經輸在了家長的人品。

同樣跟狗有關的悲劇,還有電影《狗十三》的故事。

電影有張海報是,已經石化的父親一手拿著雕刻刀,一手按住女兒李玩的肩膀,意圖把女兒塑造成跟自己一樣的雕像。

李玩原本是一個鮮活的、有點任性的小姑娘,卻在於父親的對抗中逐漸妥協,不再展露真實,甚至愛狗的她能面無表情地吃下長輩為她點的一盤狗肉。

李玩曾經要求大人說話算數,要尊重她的意見,卻在長期被漠視、被「雕刻」的狀態中放棄主見,甚至顯露出麻木不仁。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好嗎?會善良嗎?會有同情心嗎?

我覺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這樣的孩子,將來能長成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或許已經是最好的狀態了。

現在,我們的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太焦慮了。

朋友聚餐,討論的不是學區房,就是補習班。

其實,真的大可不必。

只要我們盡到自己的能力,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並且自己也成為健康向上、積極正能量的人,家人之間能量互相傳遞,我們的孩子終會好好長大。

共勉。

相關焦點

  •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許多父母總是在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事實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糟糕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註定會一敗塗地。有一個這樣的笑話。現實中,當然還有比這更糟糕的父母。北師大心理學教授邊玉芳老師說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大量研究證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於他的智力、性格、品德的養成,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 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
    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興趣班、不是學區房、不是進名校,而是父母的遠見。因為,父母的遠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修煉、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婚姻都藏在孩子的性格裡。對於孩子起跑線的問題,讓父母內心的糾結與恐慌與日俱增:怕孩子太晚學,會來不及;怕別人跑得太快,自己孩子趕不上;怕現在起點低了,就永遠是低起點,不允許孩子落後,時刻盯著自己的孩子,也盯著別人。
  •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媽媽說:「那當然,如果我不對兒子進行教育投資,自己內心是沒有底的,因為,我不希望兒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我理解也相信人生是有起跑線的,而且我更相信,人生的起跑線不是您做了多少教育投資,而是家長思想的深度和寬度,因為小河溝裡是無法養鯨魚的。
  •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02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前段時間,根據R.J.帕拉西奧小說改編的《奇蹟男孩》在國內上映,我跟朋友去看。影片講述了一個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進入學校,重拾自信、積極面對生活的勵志故事。當初她因為帶病參加高考發揮失利,但父母不同意她復讀,理由是:家族都是農民,註定不出念書的料。最後逼著她報了幼師學校。通過自己這幾年幼師生涯的觀察,她更加堅定一個道理: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一個孩子有一對恩愛包容、尊重孩子的父母,那Ta何止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簡直就是贏了半輩子。
  • 贏在起跑線?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相信大家都曾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那樣的父母,他們的素質有高有低,高者令人欽佩,低者令人不齒,而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往往會發現這樣的對應關係:素質高的父母,身邊帶著的孩子往往也很有教養,讓人心生喜歡;而那些沒素質、缺教養的父母,往往帶著的都是熊孩子,令人心生厭惡。
  • 還在比孩子起跑線的父母,建議先分清起跑線和起點的差別
    如果父母自己都沒搞明白起跑線和起點的差別千萬別隨意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是當代父母常掛在嘴邊的「教育理念」所以大家都生怕孩子落下而起點是父母賦予小孩位置,涵蓋資源、人脈、資金等各個維度。孩子起跑線的作用要等到他們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了才能知道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是一個未知情況!而起點是父母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可控制的,是有機會創造的。打個比方,A父母現在給孩子最好的條件,孩子也給力,各方面成績都非常棒,最終考入一流大學。
  • 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的教養
    父母的行為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同時,孩子的行為也體現了一個家庭的教養,當真正做壞事的時候,一個小孩產生的影響可能並不比一個成年人要少。馬路上車來車往,小孩站在路邊,不知所措,這時候一個司機看到了,主動停了下來,讓孩子先過馬路,孩子看了看司機,向司機鞠個躬才走。其實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卻表達了孩子的感恩之情,我想司機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孩子,他還會給他讓路。
  • 在起跑線上,父母的選擇比孩子的努力更重要
    在孩子尚未有確定的人生道路之前,父母替孩子選的路,就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所以,在起跑線上,父母的選擇往往比孩子的後天努力更重要。筆者在這裡給各位「新任父母」一點建議,從「心理健康、學習環境、後天營養」三個角度去幫助孩子做出選擇,讓他們的努力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 喜閱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最近,書果星球創始人張洪勝老師在銀川「紅讀計劃」年會發言中,提出「父母才是最好的起跑線」。這個觀點很快引起了共鳴,也引發了教育人士更多地思考。 我們發現,儘管國家一直在呼籲「減負」,政策也在向人本教育轉變,但「起跑線」三個字像魔咒一樣,讓許多父母在關乎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表現得越來越瘋狂
  • 那些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要知道,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多少孩子,在父母的硬性規劃下活著,他們也許光彩照人,今天這項技能獲得第一,明天那項技能獲得第一,這樣的贏在起跑線上,孩子真的開心麼?在《好孩子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一文中,中國臺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寫道:「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讓他別那麼努力,輕鬆點進七到十七名裡,那才能成功嘛。
  • 孩子的起跑線,父母的棺材板.
    這是被每個家長奉為聖經的一句話,為了把孩子的起跑線拉的比同齡人靠前再靠前,無數父母絞盡腦汁為此一搏。甚至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懷孕就開始了。孩子尚在肚子裡的時候,很多媽媽就開始對著肚子135放英語,246放古典音樂做胎教了。她們無論胎位正不正都堅持順產的理由無非就是:這樣對孩子比較好。月收入剛剛過一萬的家庭,願意咬牙送孩子上兩到三個學費兩萬多的早教機構。
  • 心理學: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而現在,大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從一開始就走在同齡人的前沿,於是,幼兒園便開啟了雙語教育,除此之外,還需要進行其他才能方面的培養。好的環境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教育已不是學校的責任,而是各種力量的綜合作用。
  • 心理學: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而現在,大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從一開始就走在同齡人的前沿,於是,幼兒園便開啟了雙語教育,除此之外,還需要進行其他才能方面的培養。好的環境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教育已不是學校的責任,而是各種力量的綜合作用。
  •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輸贏的背後其實是父母能力的體現
    別看很多人都在反對「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觀點,但是更多的人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絕大多數的父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是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父母本身也要做很多的事情。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拼的是什麼?
  •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幸福人生從「家」出發
    在教養孩子方面,一直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此追捧與批判的聲音從來不絕於耳。當我為人父母教養孩子時一度也很迷茫,起點在哪裡,終點何處去,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到達終點?在迷茫中,我參照自己的成長經歷加上零散的書本啟發把孩子帶到了7歲。
  • 父母的認知水平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前幾天,聽了樊登老師的一堂公益直播課,題目是《在新學期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整個課堂時間一個小時,從三個方面講述作為父母,如何不焦慮?但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他似乎還有很多的話沒有講完。我呢一直也是樊登的會員,一直關注和收聽樊老師的講課,他在節目最後的一句話:父母的認知水平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引起了我的共鳴,願將作為我教育孩子的努力目標。
  •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你的眼界決定了他的未來!
    許多父母總是在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事實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01-有一個這樣的笑話。一位父親回到家中,看到孩子拿出考了零分的試卷,暴怒之下,將孩子一頓亂打。過了幾天,父親回家又看到一張考了兩分的試卷,不由分說,又把孩子抓來暴打一頓。
  • 扎中國父母心的印度神片:父母的《起跑線》,孩子的大騙局
    因為它會讓你在笑得合不攏嘴時看見心裡流著的淚,因為它扎心揭示出一個同樣在中國上演的殘酷事實:起跑線是設給父母的,而騙局才是設給孩子的。>孩子:分享即關愛的大騙局/起跑線到底是誰的起跑線?電影中的爸爸拉吉和媽媽米圖給出了最真實、最殘酷的答案:起跑線是給父母的。在起跑線上競爭的,其實是父母的階級地位、經濟貧富、人脈資源。
  • 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世界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
    近幾年來,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學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無條件地且無尊重地,給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無情地佔據了孩子玩的時間空間。我一朋友經常焦慮自己女兒考不上高中,就想盡辦法,給女兒報輔導班和興趣班,把每天和周末玩的時間全部霸佔了。
  • 父母都希望孩子充滿正能量,你知道孩子的正能量是誰給予的嗎?
    網絡上經常會聽到「正能量」這個詞語,那究竟什麼是正能量呢?其實正能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樂觀性格,具有樂觀性格的人總能看到事情美好的一面,他們不但能積極地應對身邊發生的各種情況,同時也能感染到周圍的人們。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生存,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正能量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