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路 · 主播 | 玎璫
十點讀書原創
人到中年,眼見了不少同事、親戚的孩子漸漸長大。
從牙牙學語的嬰兒到青蔥少年,孩子個性、涵養的差異,總是讓人感慨萬千。
而看著這樣的變化,我愈發覺得,孩子真正的起跑線,真的不在於家長給報多貴的早教班、送去上什麼精英課程、多語教育,而是父母本身。
從小在一個有愛的氛圍中,感受人間的幸福和良善,填充生命溫暖的底色,建構完整的人格,這才是最高的起跑線。
而對於父母而言,最高級的「炫富」,不是孩子的考級證書,而是培養出一個知書達理、有教養、懂愛的人。
父母努力生活,
孩子就不是「寒門」
最近,看到一個非典型「寒門貴子」的新聞,讓我印象深刻。
來自湖南常德的帥小夥何潤琪,今年高考考了707分,是湖南省文科第一名。
現在,他是一名清華的大一新生。
跟著他到清華報導的行李,除了半箱書籍,還有媽媽的遺照。
「以前,我夢想著我上大學了,要帶媽媽一起到大學看看。現在,我上大學了,媽媽卻看不到,所以我把媽媽的照片帶來了。」
原來,他念高一的時候,母親意外去世。
年少喪母,是他生命的前16年最大的晴天霹靂。他大概就像一個被拍在礁石上、喘不過氣的溺水者,很長一段時間都萎靡不振。
為了兒子的未來,他的爸爸忍住喪妻之痛,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
隔三差五就去何潤琪的學校看他,像朋友一樣陪兒子聊天、開導他,讓他慢慢走出了悲痛,進入了正常的學習狀態。
回憶那段日子,何潤琪說,爸爸就像方向盤,引導他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何潤琪父親接受媒體採訪
其實,何爸爸在學生時代,也是品學兼優的,並且愛看書、懂音樂,會吹口琴和拉二胡。
無奈,在他上學的那個年代,家境貧寒的農門子弟往往「賣了米都交不起學費」,只好早早輟學。
後來,何爸爸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也學會了各種不同的手藝,當過木匠、鐵匠、電工,這幾年為了給兒子掙學費,選擇成為了收入相對較高一些的鋼筋工。
跟很多工地上粗糙的大老爺們不同,何爸爸在休息的間隙,不是抽菸打牌,而是拉拉二胡、吹吹口琴,用音樂撫慰疲勞的身體。
父親的書生氣,也給何潤琪的人生帶來了影響。何潤琪不僅略通音律,也養成了從小閱讀的習慣。
何潤琪生長在農村,小時候並沒有接觸過電腦、手機,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渠道,是縣城裡的書店。
正是因為爸爸喜歡看書,也捨得花錢給他買書,讓他在信息貧瘠的村莊裡,有了自己豐富的世界。
追風少年何潤琪
毫無疑問,何潤琪是很多人想像中的典型的「寒門貴子」。
他長在農村,父親從事體力勞動,家裡沒有培養他擁有一些昂貴的特長,甚至何潤琪從小連輔導班都沒上過。
但他又很不典型。
和大多數比較內向的農村孩子不同,何潤琪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侃侃而談,並且視野格局遠超多數普通18歲孩子。
他否認了自己家是「寒門」——
「我們家有一棟兩層的房子,我爸爸是鋼筋工,工作很辛苦,但是支撐起了我們整個家庭,我覺得我家就是中國大地上普通農村家庭的模樣,不算寒門。」
也否認了考上清華就是「貴子」——
「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名學子。」
何潤琪還說:
「如果你的父母能滿足你衣食住行及求學路上的各項基本需求,那不必把自己的家庭定義為寒門,並以此給自己的發展設限。」
不僅成績優異、思路清晰,何潤琪還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體恤辛苦勞動的父親。
這樣知書明理的孩子,已經是一個家庭最頂級的「炫富」,何來「寒門」?
父母想得遠一些,
孩子出路就多一些
有一個在縣城中學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說,她教過的成績最頂尖的孩子,不管家境如何,一定是來自父母重視孩子個人成長的家庭,並且父母同樣積極向上。
為什麼舉例縣城,而不是一二線城市的家庭?
因為縣城的教育情況是我國教育情況的基本面,是大多數學生家庭的縮影,最有代表性。
而普通家庭裡,家長重視子女,不是特指教育,而是對於孩子更寬泛的、更沒有得失心的愛。
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見得多高,但是有著最樸素的觀念——讀書是孩子最好的出路,所以他們會為了孩子而給自己提更高的要求,去創造更好的環境為孩子鋪路。
其實何潤琪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
所謂言傳身教,不見得是要有多先進的教育理念,而是家長自己就在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身上的正能量,就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同樣的人。
哈佛大學教授帕特南曾組織團隊,以數年之功寫出著作《我們的孩子》。
該書探討的,雖然是美國社會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對孩子的影響,但其中有一個觀點,也很符合中國當下的教育現實。那就是「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不僅在於經濟收入上,也在於父母能花多少時間精力去陪伴、引導孩子。
不可否認的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會有更多元的教育方法、更成熟的教育理念。
但我們要相信,愛子之情是為人父母最樸素的情感,不管父母學歷高低、是不是名校畢業,只要我們願意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真摯的期待一定會有所回應。
我想到前一陣被多家媒體爭相報導的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
她除了同樣被貼上「寒門貴子」的標籤,還是一個湖南鄉村的留守兒童。
當她以總分676、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選擇報考北大考古系時,無數網友勸她報「好找工作、有前途」的專業。
而她的父母卻沒有對她的夢想指手畫腳,頂多擔心了一下「學考古是不是要經常在外面跑?我女兒皮膚比較敏感怕她曬傷」。
鍾芳蓉的父母都沒有念過多少書,長期在廣東工廠打工,供在老家的一雙兒女念書。
為了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夫妻倆一咬牙,花了一筆對這個家庭而言的「巨款」,把女兒送到了市區的私立中學念書。
鍾爸爸被問到有沒有壓力,他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
我的房子搞好了,我的錢可以全部給她念書了。
鍾芳蓉的父母並不擅長表達,由於長期在外打工,也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女兒。但我相信,他們對子女真摯的愛,雖然內斂,一定是被全盤接收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鍾芳蓉的母親劉小義在接受採訪時,被記者問到對女兒的期待,她說:
「以後她不用像我一樣。她的孩子以後不會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可以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在一起。」
為孩子付出所有,卻不圖回報,只期待著孩子自己未來能生活得更加幸福,這是鍾芳蓉父母最樸素的愛。
鍾芳蓉的故事,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農村留守孩子考上了北大的勵志故事;是一個在拜金成風的社會氛圍中,依然堅持追求理想的故事,我覺得我們更要去思考,中國留守家庭千千萬,卻能培養出幾個「鍾芳蓉」?
這個小姑娘是幸運的,因為她背後,是全力支持她的父母。
更何況,她的爸爸媽媽本身就是努力工作、努力經營生活的人。我相信,這樣的能量終會給孩子好的影響,即便孩子沒有那麼優秀,也不會甘於墮落。
不管是鍾芳蓉還是何潤琪,我驚嘆於他們的優秀,也為他們慶幸——他們擁有那麼好的父母,以及他們無私的愛和重視。
父母的人品
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相反,如果為人父母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一灘爛泥,那麼孩子的人生才是真正輸在了起跑線。
還記得前一陣,一女孩遛狗絆倒老人、最終導致老人死亡的新聞嗎?
一個12歲的女孩遛了鄰居家的大薩摩,繩子沒拉住,狗狗跑了,拖著狗繩絆倒了站在路邊的80多歲老人。
而小女孩不知道是慌了還是不知情,叫回狗之後轉身就走,沒有停下查看老人的傷情。
故事的結局是,老人因傷勢過重去世,而老人的家屬選擇了不追究。
「不追究」的背後,是「追究了也沒用」的無奈。
因為女孩的家庭在本地是出了名的糟糕——父母離異,母親出走,父親終日酗酒、坐過牢、不務正業、不管孩子。
而沒有父母管教、經濟拮据的女孩,在當地有著「慣偷」的壞名聲,一家人一起墮落,旁人無可奈何。
我們對女孩的所作所為表示氣憤的同時,難免也對她的人生感到遺憾——
如果她不要出生在如此糟糕的家庭環境中,會不會好一點?
如果父母雙方其中一個能夠付出一些精力和耐心,約束、管教她,會不會好一點?
如果她的父親不是被當地人認為「爛仔」的人品,女兒的品性,會不會也好一點?
可惜沒有如果。
有一句話說:「每一個悲劇發生之前,都隱藏著某種必然。」
只是這一次,殃及了無辜的老人。
對這個12歲女孩而言,人生的起跑線,已經輸在了家長的人品。
同樣跟狗有關的悲劇,還有電影《狗十三》的故事。
電影有張海報是,已經石化的父親一手拿著雕刻刀,一手按住女兒李玩的肩膀,意圖把女兒塑造成跟自己一樣的雕像。
李玩原本是一個鮮活的、有點任性的小姑娘,卻在於父親的對抗中逐漸妥協,不再展露真實,甚至愛狗的她能面無表情地吃下長輩為她點的一盤狗肉。
李玩曾經要求大人說話算數,要尊重她的意見,卻在長期被漠視、被「雕刻」的狀態中放棄主見,甚至顯露出麻木不仁。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好嗎?會善良嗎?會有同情心嗎?
我覺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這樣的孩子,將來能長成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或許已經是最好的狀態了。
現在,我們的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太焦慮了。
朋友聚餐,討論的不是學區房,就是補習班。
其實,真的大可不必。
只要我們盡到自己的能力,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並且自己也成為健康向上、積極正能量的人,家人之間能量互相傳遞,我們的孩子終會好好長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