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 - 民生周刊

2020-12-25 人民日報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對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哪些影響?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還面臨哪些瓶頸?怎樣才能有效防止返貧,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有機銜接?等等,帶著這些問題,日前,《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

    民生周刊:你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主要產生哪些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脫貧工作的關鍵著力點在哪幾個方面?

    吳國寶: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國今年遭遇的意外的重大公共事件,無疑會對計劃的脫貧攻堅工作、進程產生不利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收官之年脫貧攻堅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影響程度依持續時間及地區差異而定。大體上來說,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具有以下方面的影響。

    第一,影響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和進程。在防控疫情期間採取的限制人員和物資流動措施,會使原來計劃的脫貧攻堅工作停止或延緩下來,如部分省(區)計劃在春節後開展的2019年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被迫延期,部分脫貧攻堅工程項目,如易地搬遷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扶貧車間等項目,被迫暫停或延期。所有這些都將對脫貧攻堅工作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二,影響剩餘未脫貧扶貧對象的脫貧進程和質量。各地實施的限制人員和物資流動等防控疫情措施,一方面會影響與貧困戶增收直接相關的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計劃項目的正常實施,另一方面還可能影響計劃中的解決飲水、教育、健康和住房保障缺口項目和活動的進程與質量。

    第三,增大返貧風險和邊緣人群陷入貧困的風險。2003年的非典及隨後發生的自然災害曾經導致當年出現了新世紀以來全國貧困人口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增加,其教訓值得注意。雖然相比於非典時期,現在我國的扶貧制度、政策和保障措施已全面提升,但依然不可輕視疫情可能產生的返貧和致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對返貧最直接的影響,一是來自疫情防控對扶貧對象外出就業的影響,二是來自疫情防控對部分產業扶貧項目的影響,三是來自因將可用的醫療力量主要用於防治新冠肺炎導致健康扶貧的工作滑坡。同樣需要關注採取的防控措施產生的次生影響,比如在吸取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教訓之後全國人大出臺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無疑對於從源頭上控制由野生動物銷售和消費所產生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相關決定的執行,也對依賴野生動物飼養和銷售脫貧的扶貧對象產生了較大影響,如果沒有相應的有效補救措施或補貼,其中受影響的部分脫貧對象可能有返貧之虞。

    疫情發生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有效防控疫情和應對疫情對脫貧攻堅影響的政策與措施,包括《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全面分析了包括疫情影響在內的脫貧攻堅形勢,提出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環境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全面具體措施。接下來脫貧攻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切實落實已經確定的統籌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有關政策措施,克服疫情所帶來的困難,有效有序推進各地的脫貧攻堅工作,及時評估和積極應對可能的返貧風險,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民生周刊: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成效直接關係到能否如期脫貧,你認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還面臨哪些瓶頸,如何解決?

    吳國寶:我國現在剩餘的未摘帽貧困縣基本上都在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的主要瓶頸在「兩不愁三保障」方面,比如部分地區扶貧對象的飲水安全還不能得到保障,少數扶貧對象還不能遷入易地扶貧安置房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收入還達不到脫貧的標準,極少數扶貧對象的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保障方面還存在問題。

    現在對於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支持和優惠政策已經基本到位,去年各地組織力量對包括深度貧困地區在內的扶貧對象脫貧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和排查,並且大都針對排查出來的問題制定了具體的解決方案。現在需要做的,一是克服疫情的影響,抓緊落實確定的計劃,確保如期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的任務;二是要根據各地疫情及其所產生的新的影響,針對影響比較明顯的人群和家庭重新摸排情況,及時掌握最新的貧困狀況,立即制定解決方案,確保所有扶貧對象都能在年內脫貧。

    民生周刊: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直接關係到扶貧質量,怎樣才能有效防止返貧?

    吳國寶:防止返貧(包括已脫貧建檔立卡扶貧對象返貧和非扶貧對象新陷入貧困),在現階段至少與幫助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同等重要。因為返貧的形成因素複雜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防止返貧比幫助確定的扶貧對象脫貧更困難、更具挑戰性。防止返貧有長短兩方面的策略。從長期來看,需要建立防止返貧的預防、監測和幹預製度,提升脆弱人群抵禦和避免返貧的能力、增強其信心。從短期來看,一要高度關注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突發公共事件、家庭意外事件(如疾病、死亡等)對低收入人群和脆弱人群的衝擊和影響,目前尤其要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及時監測、評估各種衝擊是否會致使群眾返貧或致貧,及時為返貧家庭提供必要且有效的幫助,及時將確定返貧而且年內無法自主脫貧的家庭納入低保,特別需要注意這些措施不能局限於貧困縣和扶貧對象,應該包括全國所有農村居民;二是要保持扶貧政策和措施的穩定,堅持「四摘四不摘」,防止政策和措施退出或鬆動導致的返貧。

    民生周刊:在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方面,你有什麼建議?

    吳國寶: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是要建立一整套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制度和解決方案,至少應該包括相對貧困狀態監測和評估制度、相對貧困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低收入居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機制、脆弱人群風險防患機制,以及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臨時救助、救災等為主的兜底保障機制,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治理機制等。目前尚處於對這些長效機制的研究和試驗階段,首先,需要從理論研究和國內外經驗總結方面入手,判斷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相對貧困的性質和特點,總結國內過去40多年扶貧中適用於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經驗,借鑑發達國家在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方面的有益經驗;其次,要選擇部分發達地區開展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的試點,並及時總結其經驗教訓;最後,在研究和試點的基礎上,先確定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初步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戰略思路,再不斷地加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的。它需要不斷地探索、試驗、總結和完善。

    民生周刊:怎樣才能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吳國寶:避免數字脫貧和虛假脫貧,既是精準脫貧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證脫貧攻堅結果取信於民的重要基礎。減少數字脫貧、虛假脫貧,需要採取多管齊下的辦法:一是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對精準脫貧的主體責任,使地方政府不敢造假;二是嚴格執行和實施精準脫貧的標準和程序,減少和避免數字脫貧及虛假脫貧;三是加強媒體、社會組織和扶貧對象等對脫貧過程的社會監督,通過公開脫貧的標準細則、允許扶貧對象申訴等方式做實精準脫貧的社會監督;四是做實做好貧困普查,為精準脫貧最後把關。

    民生周刊:根據中央一號文件要求,今年農業農村工作最重大的任務是對標「補短板」要求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你看來,短板是怎麼形成的?如何補上?

    吳國寶:所謂「短板」是相對於脫貧攻堅的目標和任務而言的,具體來說就是扶貧對象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上存在的缺口,因此不同地區、不同扶貧對象存在的短板也會有所差異,其短板形成的原因同樣也不相同。大體上說,短板的形成不外乎三個方面的原因:(1)由於所在地區和家庭原因歷史地形成短板;(2)以前扶貧工作方面的因素留下了短板;(3)扶貧對象自身的原因形成短板。不管是具體什麼原因形成的短板,到了目前這個階段,只能主要通過加強扶貧工作來補齊。具體來說,就是要對照「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逐一確定各個扶貧對象脫貧的短板、逐戶確定年內補齊短板的具體方案(包括怎麼補、資金從哪兒來、誰來落實和實施等)、分級進行掛牌督戰。

    民生周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有機銜接?

    吳國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既包括二者思想、理念、戰略目標和任務、政策的銜接,也包括組織和領導體系、區域和對象、治理結構等方面的銜接。其中思想和理念銜接是實現二者銜接的基礎,戰略目標和任務的銜接是重點和難點,脫貧攻堅支持和保障政策的延續、有序退出及其與鄉村振興政策之間的有機銜接,是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關鍵;領導和組織體系、農村基層治理制度的銜接,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的保障。

    根據我們的研究,做好二者的有機銜接,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成果作為貧困地區現階段最優先的工作任務,不能在沒有高質量脫貧的情況下急於全面展開鄉村振興;二要確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過渡)期,最好把從現在到「十四五」列為銜接期;三是先行先試,分類推進和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四是要合理處理好銜接中脫貧攻堅經驗學習與創新的關係,既不能在鄉村振興中簡單照搬脫貧攻堅的做法,也不能一切推倒重來;五是要試驗和研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中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並給予試驗一定的靈活政策和容錯機制;六是鼓勵摘帽縣依託脫貧攻堅平臺擴面增容、漸進逼近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

相關焦點

  • 中國社科院吳國寶:要跳出農村來考慮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孫庭陽) 「脫貧攻堅過程中應以問題導向,來確定自身創新的方向。」7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在《中國經濟周刊》組織召開的「中國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經驗交流會」上,聽完湖南花垣、山西武鄉、四川營山、河南盧氏、河北赤城、湖北紅安等6個縣的脫貧攻堅經經驗後,這樣總結脫貧攻堅可借鑑的經驗。此次活動聚焦貧困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積極探索與創新實踐。
  • 吳國寶:創新是精準扶貧落地的最根本途徑
    人民網北京10月19日電(孫陽)第四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今日在人民日報社舉行,論壇主題為「精準扶貧 共享發展」。在圓桌論壇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表示,精準扶貧是在扶貧理論上都是沒有先例的,我們現在做的是沒有先例的一種重大的社會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創新是解決精準扶貧落地的最根本的途徑。 吳國寶認為,根據扶貧對象的致貧原因和對象來幫扶之外,另外一個幫扶精準也同樣重要,就是根據幫扶單位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來選擇幫扶的對象和選擇幫扶的領域。
  •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龍 2020年12月01日 13:27    來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院加拿大研究中心舉行布萊恩·埃文斯教授追思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加拿大研究中心舉行布萊恩·埃文斯教授追思會 2017年05月11日 14:16 來源:中國世界史研究網 作者:姚朋撰文 字號 內容摘要:2017年4月18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會議室
  • 寧波海事法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主辦第三屆海事法治...
    寧波海事法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主辦第三屆海事法治圓桌會議暨海事刑事審判研討會 2020-10-15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國寶:貧困縣僅相對貧困 應隨地方發展動態調整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 的提高,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但還是有不少地區的經濟水平相當落後,國家確定貧困縣,就是為了集中力量保證供給,防止扶貧資金的分散使用。  連續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中國的貧困縣數量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對此,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做出獨家觀察。
  • 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CASER)於11月19日正式掛牌成立。作為上紐大最新成立的跨學科研究中心,CASER將致力於推動當代中國的社會民生問題的實證研究,增進社會福祉,推動社會進步。上海紐約大學御風全球社會科學講席教授暨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吳曉剛擔任中心創始主任。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袁思陶 邢賀揚)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
  • 南哲新聞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2020年12月4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王立勝,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副所長、《哲學動態》主編單繼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副院長馬寅卯,《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周丹一行到我系調研與交流。
  • 為人民做學問——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側記
    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還有一層重要含義,即解決為誰做學問的問題。答案十分明確,貫徹群眾路線,就是要求為人民做學問。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一個重要的落腳點便是解決好學風、文風、工作作風的問題,以拿出精品成果,更好地服務人民大眾,努力實現中央對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定位」的要求。 在場的院屬單位主要負責同志顯然也感受到了其重要意義。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 中心秘書長
    媒體融合發展凸顯六大優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  11月21日上午,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媒體融合峰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主持。會後,冷凇圍繞媒體融合相關話題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專訪,採訪實錄如下。
  •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在京共同發布...
    1月8日,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在京共同發布了《世界旅遊經濟趨勢報告(2020)》。自2016年開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攜手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每年研究、發布《世界旅遊經濟趨勢報告》,旨在全面把握全球旅遊發展趨勢,深入分析旅遊行業熱點問題,科學預測全球旅遊未來前景,為各國政府、相關城市、旅遊行業提供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持。
  •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 –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中俄地方合作:新規劃、新前景」研討會在京舉行。(李曉曼 攝)中國網4月2日訊 (記者 李曉曼)4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中俄地方合作:新規劃、新前景」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俄兩國30餘家知名智庫、高校的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近8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本中心是一個面向國內外學術界,開展有關中國近代社會史學術研究活動、進行海內外學術交流的非實體學術組織。本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代社會史、社會文化史,在相關領域有幾位積有成就的專家學者。
  • 吳國寶書法展在北京盛裝開幕
    9月13日,由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 、江蘇省宿遷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心·雕龍—— 吳國寶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盛裝開幕,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希請;江蘇省宿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仲向陽         9月13日,由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
  • 專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減貧成就為貧窮國家...
    專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減貧成就為貧窮國家帶來希望 2020-12-08 16:59:48   來源
  • 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美中關係前景美好
    專訪:「美中關係的前景非常美好」——訪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    新華社波士頓3月7日電(記者顧震球 楊新華)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問題專家柯偉林教授6日在波士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美中關係的前景非常美好。
  • 波蘭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西方國家中一些人對中國抱有偏見,這是...
    本文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十三五」期間,中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國際人士認為,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是對人類發展事業的偉大貢獻 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波蘭)克日什託夫·加夫利科夫斯基 我的中文名字叫石施道,是波蘭第一批到新中國留學的學生之一。
  •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在京揭牌成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 –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中俄地方合作:新規劃、新前景」研討會在京舉行。拍攝:郝志慧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郝採):4月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共建的俄羅斯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俄羅斯研究中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揭牌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副校長帕諾娃、中國外交部歐亞司副司長孫立傑、中國商務部歐亞司副司長王開軒、上海合作組織副秘書長蘇巴科若耶娃等出席揭牌儀式並致辭。
  • 期刊《歷史研究》已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於今年1月掛牌成立,其院刊《歷史研究》現已正式進入公眾視野。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網刊發了一篇題為《在對歷史的深刻洞察中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文章。該文作者為周群,系「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常務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