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和動物所研究團隊合作取得衰老研究新進展

2020-12-1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長壽基因被發現,如APOE、Klotho、FOXO3和Sirtuin蛋白家族基因。其中最著名的基因是Sirtuin蛋白家族基因。Sirtuin蛋白家族是一類從酵母到人類高度保守的去乙醯化酶,並與壽命調控相關。除釀酒酵母外,在小鼠等哺乳動物體內,科學家已經發現了7個Sir2的同源基因,即SIRT1至SIRT7。由於受限於基因編輯技術等原因,調控衰老的基因開關此前從未在猴子或人類細胞水平被開啟或關閉。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及動物所研究團隊結合人類幹細胞和基因編輯技術發現SIRT6的缺失導致人間充質幹細胞穩態失衡。隨後,該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發現SIRT6是調控靈長類動物產前發育的關鍵分子開關,揭示了靈長類動物與嚙齒類動物在衰老調節通路方面的差異。比較SIRT6敲除食蟹猴和野生型新生猴子器官發現SIRT6可以通過去乙醯化H19印記調控區的組蛋白來反式抑制H19的表達,進而影響神經分化的正常程序。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已在Nature雜誌發表,該工作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中科院動物所曲靜研究員、李偉研究員、及胡寶洋研究員合作完成。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
    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棟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成功入選。
  •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1-26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與中山大學實驗合作者劉強團隊合作,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新進展。  AURKA在細胞分化中非常關鍵,也在腫瘤發生和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 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2015年最具影響力的國內生物研究!
    生物谷報導3、中科院科學家在帕金森症領域取得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袁增強doi:10.1038/cdd.2015.135最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袁增強等人在著名期刊生物谷報導4、中國科學家在惡性神經膠質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方面取得新進展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劉光慧北京大學  湯富酬實驗室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曲靜實驗室DOI:10.1038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2018-02-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出一條以木質纖維素資源生物發酵產物(生物基異戊二烯)和甘油脫水產物(丙烯醛)為原料,利用碳化鎢催化分子內氫轉移串聯反應的合成路線。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白明、研究員楊星科和德國耶拿大學博士Wipfler合作,發現了產自白堊紀緬甸琥珀(約一億年前)奇翅目的第二個新屬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年由於全球溫度升高、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穗發芽危害逐年加劇,受害面積不斷擴大,嚴重影響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
  • 中科院高介電常數薄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時報》訊(記者  張璋)日前,兩種高K薄膜材料:鋁酸鑭(LAO)和鑭鋁氧氮(LAON)公之於眾。作為二氧化矽的潛在替代品,兩種材料可使半導體器件的尺寸在縮小到65納米或更小時,繼續遵從「摩爾定律」,在對現有設備進行一定工藝流程改造後,生產出更小、更快的晶片。
  • 本能恐懼研究取得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拓撲變化削弱小鼠對視覺威脅的本能防禦反應》(Topological Shape Changes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團隊樸海龍研究員與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及英國鄧迪大學Grahame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介紹,伊波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對糖蛋白潛在的致病效應的推測只是基於細胞或組織培養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關致病效應尚缺乏體內水平的直接證據。
  • 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昌志、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出一條以木質纖維素資源生物發酵產物(生物基異戊二烯)和甘油脫水產物(丙烯醛)為原料,利用碳化鎢催化分子內氫轉移串聯反應的合成路線。
  • 中科院物理所迎來80華誕 與臺灣"中研院"物理所籤署合作協議
    新華網北京6月9日電(記者孫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9日在京喜慶80華誕,同日與臺灣「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9日上午,中科院物理所會議廳內大家雲集,周光召、楊振寧、冼鼎昌、陳難先、李蔭遠等物理學界泰鬥與中科院物理所師生齊集一堂,共慶物理所成立80周年慶典。
  • Antimicrob Agents Ch:抗MRSA感染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危宏平研究團隊在抗MRSA感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繼2014年1月發表在抗微生物藥物領域雜誌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後,最近該團隊在抗MRSA生物膜方面的研究也被細菌生物膜領域雜誌Biofouling接受發表。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本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田雅婷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