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物種進化論

2021-01-18 時尚先生fine


11 月 14 日,隨著一聲信號槍響,空投箱緩緩落到上海東方體育中心的閃電舞臺上,為期兩天的 PEC 和平精英國際冠軍杯也正式揭開大幕——這是繼 S10 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之後,又一場落地上海的國際電競盛會。


如果你關注微博的熱搜榜,在 PEC 期間一定會看到諸如「和平精英世界冠軍」「迪麗熱巴華晨宇王一博楊超越四排」「傘兵顏值」「4AM 年度最佳俱樂部」等等熱搜話題——開賽一年零兩個月的和平精英職業電競,正在以迅猛的方式進入大眾討論的圈層。





和平精英職業電競的主體,是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賽,這是《和平精英》官方舉辦的最高級別職業聯賽,主戰場是 PEL 賽區。除此之外,還有諸如和平精英國際冠軍杯、和平精英全球總決賽這樣打通全球各個賽區的國際大型賽事。


《和平精英》是一款在開放地圖上同場較量的戰術競技遊戲,每一局遊戲都有幾十到一百名玩家參與,這與兩方對壘的 MOBA 類遊戲迥然不同,電競的賽事邏輯也不一樣。MOBA 遊戲的比賽,就像是在打籃球,兩支隊伍有來有回,而《和平精英》的比賽,更像是在看 F1 賽車,十五支隊伍在同一張大地圖裡你追我趕,不遑多讓。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賽,是繼 LPL 英雄聯盟職業聯賽、KPL 王者榮耀職業聯賽之後,另一個引起年輕人廣泛關注的電競賽事。如果你對電競不了解,大可將 NBA 美國職業籃球聯賽作為類比對象,電競和體育相似,都是以競技為核心,通過經營聯賽以及統一俱樂部的管理和運營來構建賽事品牌、打造一個可以自主造血的賽事生態。




電競物種進化論



2020 年 10 月 25 日,來自電競俱樂部 4AM 的四位選手在舞臺中央一同捧起了 PEL 冠軍獎盃——時隔一年,4AM 戰隊又一次贏得了和平精英職業聯賽的至高榮譽,漫天金色雨灑下,2020 年度的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賽也在此告一段落。


2019 年 10 月 31 日,第一屆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賽正式開賽,當時市面上鮮有高規格的戰術競技類移動電競比賽,Leo 決定做最早吃螃蟹的人。


Leo 是騰訊互娛的市場總監,他坦言道:「我們一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客觀上來說,我們還是『新人』。」


新生的 PEL 摸爬滾打了一整年,用 Leo 的話說就是「不斷地試錯再糾錯才能鑄就 PEL 的快速成長」。



Leo 和他的團隊,在進行賽事規劃和賽制設計的同時,也在做大量的用戶調研。最終發現要讓玩家對賽事感興趣,歸根結底就是解決三個問題:降低觀賽門檻,讓玩家能看懂比賽;提高賽事觀賞性,讓比賽更好看;以及讓玩家能夠切實學到職業選手的技術操作。


圍繞用戶調研的結果,PEL 的賽程賽制在一年裡持續調優,聯盟戰隊的構成也不斷優化——首先是引入了雙倍淘汰分制度,鼓勵戰隊前期開戰,讓比賽的前期更具可看性。


之後,PEL 又大刀闊斧地開啟了賽程賽制的改革,每周都有晉級賽、淘汰賽,並引入了傳統體育賽事中常見的「周冠軍」概念,賦予聯賽階段性的看點,改善了比賽節奏。


接下來,聯盟又一口氣提升獎金,到了 PEL 2020 S3 賽季,單賽季投入已經高達 2100 萬元,一躍成為中國電競歷史上單賽季獎金最高的職業聯賽。這極大地刺激了戰隊的積極性,賽事看點也更為聚焦——每一個積分都是真金白銀。


最後,便是打通海外內電競體系的國際化之路——在中國,平均每天有超過 5000 萬玩家在玩《和平精英》,而放眼全球,以《和平精英》為代表的光子移動戰術競技品類遊戲,更是各大應用商店排行榜榜首的常客,這也是和平精英電競賽事得以全球化的基礎。



對於體育賽事來說,沒有比在世界頂級舞臺較量更激動人心的故事了。


在 PEL 2020 S3 賽季,賽事引入了「年度積分系統」的設計,每一個賽季都會根據賽季決賽排名賦予戰隊年度積分,年度積分就是和平精英國際賽事的入場券——


無論是 PEC 和平精英國際冠軍杯這樣的國際邀請賽,還是和平精英全球總決賽,都是海內外戰隊同場競技的舞臺,除了各賽區戰隊技術上的較量,國際陣營的對抗顯然也能捲入更多的關注,這也意味著能帶來更高的商業價值。


經過一整年的進化,這個年輕的賽事終於完成了最初的蛻變——賽程賽製得到調優,觀賽門檻逐步降低,賽事觀賞性和國際關注度也都逐步提升,這些進步也體現在了數據上——2020 年,PEL 的比賽日均獨立觀賽用戶已經超過了 2600 萬,電競賽事內容觀看總量達 141 億,賽事已經初具規模。




不由界定,百戰成名



隨著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盟的發展壯大,賽事影響力也在慢慢沉澱為賽事文化,這個比賽正在影響更多的人。


去和平精英電競現場的觀眾,經常是帶著發光名牌、螢光棒和戰隊選手的海報——為自己的主隊應援,是粉絲們心照不宣的共識。


最開始,PEL 的粉絲大部分都是《和平精英》的玩家,但隨著賽事的發展,從比賽直播入坑的粉絲也慢慢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觀眾著迷於賽事的緊張刺激、選手的個人魅力。


為了讓粉絲更有參與感,賽事製作方也想盡了各種辦法——先是舉辦粉絲見面會,後來又在遊戲中加入了戰隊應援系統,粉絲可以一邊看比賽,一邊為主隊助威,如今遊戲中還上線了戰隊主題的虛擬套裝,讓更多的粉絲能夠在遊戲裡穿上和主隊一樣的隊服。


「但我們並不打算過多幹預粉絲在這個環節中的行為」,PEL 的業務負責人許倬爾始終認為,創造一個良性的、正向的電競環境就是最好的粉絲文化導向。


選手們在賽場上拼搏的激情,自然也會成為鼓舞觀眾的動力。


在 PEL 2020 S2 賽季的賽場上,我們就曾看到過這樣一位特殊的觀眾——他叫 770,是一名漸凍症患者,但同時也是 PEL 的忠實粉絲,他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坐在職業電競的賽場上,和職業選手們一較高下。



儘管 770 的生活條件艱難,自身的身體狀況也常常無法支撐高強度的電競訓練,但他依舊沒有放棄,堅持著每日一遍又一遍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在各方的努力之下,770 找到了一個適合他發揮的舞臺——直播,他成了一名《和平精英》技術主播,這是 770 讓自己發光的出口。


770 的努力沒有白費,PEL 賽事的主辦方也注意到了這名特別的觀眾。經過眾人的努力,770 終於來到了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賽的舞臺,以特邀嘉賓的身份站上了與頂尖選手較量的戰場。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對於頂尖賽場上的選手來說,如何不負粉絲的期待,將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母題。



鍾鴻森——也許他的遊戲名 33Svan 更為人所熟知,他是 4AM 俱樂部的選手。這個在電競圈頗負盛名的俱樂部,已經拿下了 PEL 聯賽兩屆冠軍,全靠 4AM 的和平精英分部的四名選手,這支隊伍短小精悍、合作無間,被粉絲稱作「四核戰隊」,而鍾鴻森是其中之一個核心。


作為 PEL 聯盟人氣最高的選手之一,鍾鴻森卻不如其他男孩熱血,他文質彬彬,安靜得像只貓。


成為電競選手,最開始可能並不在他的職業規劃裡,在開始職業生涯前,他也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正面臨著學業的瓶頸,有過迷惘,看不清未來的方向。


但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勇敢地踏上喜愛的電競之路——這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的那條既定的道路——這並不容易,聯賽期間,鍾鴻森最常規的一天是這樣的:中午 12 點起床吃完早餐後,下午 2 點到 5 點、晚上 7 點到 12 點都在與隊友、教練共同生活的空間裡進行團隊或個人訓練。


高強度的賽事安排促生了電競選手封閉、單一的訓練生活,如同任何一項競技賽事一樣,每日重複的機械運動是每一個選手的必經之路,因為「技術」,永遠是評估一個選手價值的硬指標。



鍾鴻森最終堅持了下來,並走向了頂峰。


剛滿 20 歲的他,覺得自己只是比大部分人都更早地進入到這個社會,「職業電競選手」不過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個階段,未來或許會繼續讀書,也可能做點兒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不管選擇如何,他已經撥開迷霧,他的腳下已經有了一塊厚土。


「不由界定,百戰成名」是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賽的賽事口號,指的是在這個圍繞「圈」展開作戰的賽場上,只有不被圈定、歷經百戰的精英,才能在舞臺上留到最後。


這也是 PEL 和平精英職業聯賽想要傳達的賽事精神,每一個人都不應該被條條框框所界定,打破桎梏,勇敢去面對挑戰,才有百戰成名的機會。


這似乎也象徵著這個賽事本身——自誕生之日起,它就沒有被界定、被固化,而是持續進化,一往無前。


我們相信,他們會迎來百戰成名的那一天。




相關焦點

  • 進化論為何能操控整個物種?科學家給出答案
    不過,這種上帝創造論是錯的,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的理論研究更具有說服力。達爾文認為,所有的物種都是通過進化而來的,而人類也是通過猩猩進化而來的。其實,生物自身擁有的不同構造,最終卻仍舊能夠生存下去的原因在於達爾文提出的「適應性」。也就是生物生存繁殖下去的內在驅動力。
  • 達爾文進化論有了實證,人類活動或將影響物種未來進化
    自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就一直受到主流科學的挑戰。進化論是否靠得住?進化論的可信度有多高?一時之間各種質疑風雲而起。2014年《自然雜誌》還曾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進化論》的評論,正反雙方的科學家對於這一理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隨著時間推移,就連進化論自身也開始演化出不同的流派。
  • 按照進化論,進化使物種越來越好,那現代人是否比古代人更漂亮?
    那麼地球上的物種是如何演化的呢?人類又是如何出現的呢?在以前,這一直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於是東西方的人們便創造了很多傳說來加以解釋,比如上帝創世或者女媧造人。而將這一切打破的人就是達爾文,達爾文在1859年的《物種起源》中首次提到了進化論。
  • 《物種起源》發表了160年,進化論都發生了什麼改變?
    自從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以來,在長達160年來,進化論在不斷地在進化,被新的科學數據所驗證,被新的理論所充實完善,這早已和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有了很多的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過去的160年裡,進化論都發生了哪些進化?
  • 物種進化是集體行為
    物種是以食物鏈的形式同時進化的,在進化過程中,嚴格遵循動態平衡的原則,任何物種都不可冒進,也不可滯後、拖後腿。每個階段的強勢物種,都是系統實現部分最優化的載體,充分發展到頂點,使命完成,接著完全滅絕,下一階段的強勢物種在暫時弱勢物種中脫穎而出,逐步完善為最強勢階段,然後滅絕,讓位於再後來的物種。物種大滅絕總共進行了5次,為最先進的人類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完成了總系統賦予的歷史使命。滅絕遺留下的物種,經過長期進化的優勢代代相傳,是人類技術模仿的憑藉。
  • 進化論被推翻三大理由,進化論最大的缺陷有哪些?
    達爾文在1858年提出了進化論,這對於人類研究物種起源提供了很多思路。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科學與社會  兩種層面的進化論  從生物科學層面而言,從進化論提出之日起,雖然質疑一直不斷,最後的結局似乎是達爾文佔了上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此外,還包括自然選擇說與漸變論等,即物種是通過微小的優勢變異逐漸改進的。
  • 進化論只是達爾文理論?它何以被廣泛接受?談談進化論的歷史
    英國博物學家約翰·雷首先提出了「物種」(species)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物種都有一些特徵是代代相傳的。到公元1735年,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又創立了生物分類學,確認了不同物種之間具有相互關聯,而所有物種之間的關聯構成了整個生物體系。而在當時,他就把人類和猿類合併分成了靈長目。
  • 科學家發現恐龍時代新物種,進化論再遭質疑
    古生物學家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種存在於六千六百萬年前的新物種,其非比尋常的解剖結構,再次對進化論進行了質疑,也增添了新的謎團。《每日科技新聞》(Scitech Daily)12月19日報導說,這是一種生存於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科學家無法用進化論來解釋其獨特的身體解剖結構,認為「它改變甚至推翻了很多進化規則」。研究人員將這種生物命名為「Adalatherium hui」。
  • 進化認識論的實在論辯護
    隨著適應論綱領不斷受到挑戰,其實在論觀點也受到內在懷疑論的致命威脅。本文通過對新近出現的激進建構論、非適應論的進化認識論以及應用的進化認識論進行評析,探討其中的實在論議題,從而重構進化認識論中的實在論立場並為其提供辯護。
  • 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
    《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全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進化論?
    本期我將帶大家探討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進化論,進化論真的可信嗎?便對前四期的內容做一個總結。,這是他們對進化論嚴重的認知偏差(下期內容:「進化論的認識誤區」,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點擊關注)。1859 年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用令人信服的材料證明,物種是可以變化的,而且一直都在變化之中。一個物種是從原先存在的另一個物種演變而來的。每一個分類群乃至所有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由來,它們來自一個共同祖先。達爾文給我們描繪了另一個世界:這裡沒有超自然的創造,沒有預定的目的,沒有預先的設計,生物按照自身的法則在無休止的運動,在變異,在進化。
  • 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恩格斯在總結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時,指出有三大發現,即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進化論。進化論就是由英國傑出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創立的。查理。羅伯特。尊重實踐和科學的達爾文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決定向上帝創造萬物的宗教迷信挑戰,以進化論來闡明物種起源。回國之後,達爾文開始整理考察資料。他一面深入實際,向育種家和園藝家請教;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44年,又把這個只有三十五頁的提綱擴充到二百五十頁。
  • 進化論,一個錯誤的信仰?
    19世紀,德國的海克爾提出了重演律學說,認為高等生物胚胎發育會重現該物種進化的過程。其實重演律本身就是假說,這個假設就成了進化論的重要證據:如果進化存在,胚胎發育的「重演現象」很像在反映進化的過程;因為有重演現象,進化就是存在的。這不但運用無意義的循環論證,而且掩蓋了最關鍵的一點:誰也不明白「重演現象」和進化有什麼關係,硬說成是因果關係。
  • 達爾文的進化論正確嗎?
    自然依靠這進程選擇物種進化。基因是遺傳特徵的基礎,也是自然選擇的單位,自然選擇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過自然選擇而能夠稱成功生存,稱為「適應」;當一個物種中的不同族群因為自然選擇而產生生物分類學上的差異時,則稱為「物種形成」;若是族群因為不受自然選擇青睞而導致族群規模縮小進而消失,則稱為「滅絕」。
  •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
    根據這些現象,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叫做漸進(Gradualism),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進化論(Naturalistic evolutionism),或者簡單稱為進化論。在這裡,所謂「漸進」是指進化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所謂「自然」是指自然而然,不藉助外來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者外來智慧的設計,乃是借著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 創造論與進化論
    前面幾章已經提到,自從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後,進化的思想像野火一樣迅速在思想界、科學界蔓延,對《聖經》所啟示的創造論提出空前的嚴重挑戰。雖然《聖經》的歷史性已被考古學的證據充分證明,不少人仍把進化論當作科學真理,認為創造論不符合科學,是無法接受的。進化論成為許多知識分子接觸、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阻攔。
  • 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缺陷:為何現代猿猴進化不成人了?難道是太安逸
    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這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提出來的觀點。雖然《進化論》中的很多觀點,在現在看來,不是很能站住腳跟,但還是對我們人類研究生命的起源有了很大的幫助。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人們就把這個《進化論》當做是人類的出現和發展的依據。在《進化論》中,達爾文認為物種是被自然選擇的。
  • 進化論為什麼越來越被質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進化論認為生物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和發展,比如: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現在很多人開始不相信進化論,轉而開始相信神創論,主要是因為進化論還存在很多無法解釋的疑點,神創論者就利用這些疑點就斷章取義全盤否認進化論並推行他們的神創論說。
  • 你如何看待進化論?進化論到底有多少漏洞?
    網絡上對於進化論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不僅僅是進化論,很多其他理論,比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都會受到質疑。質疑科學理論並沒有錯,科學本來就是用來質疑的,沒有質疑就沒有前進的動力。而網絡上流行的所謂「進化論漏洞」能明顯看出根本沒有了解進化論到底是一個什麼理論,了解到的僅僅是進化論的皮毛而已。不可否認的是,進化論在當今世界早已是相當成熟的理論了,遠不像達爾文時代了,有現代多門學科的支持,基因,胚胎研究, 考古學等都是進化論有力支持。網絡上一些人所為的「進化論在西方國家被否定」完全是子虛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