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熱門研究論文撤稿,《柳葉刀》陷入信任危機

2021-02-15 第一財經

05.06.2020

本文字數:1861,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導讀:《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三位作者的聲明,他們主動撤回了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陷入了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重大學術醜聞。周四,《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三位作者的聲明,他們主動撤回了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

獨立審查工作受阻


上述論文的三位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布來根婦女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學主任曼迪普·梅赫拉(Mandeep Mehra);蘇黎世大學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弗蘭克·魯斯基茨卡(Frank Ruschitzka)教授和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和放射學副教授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表示,他們發起了一項針對為論文提供數據的醫療數據公司Surgisphere及其CEO也是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薩班·德賽(Sapan Desai)的獨立審查,以確定數據內容的來源,並希望重複論文中的數據分析。

作者們表示,獨立審查人員告訴他們,Surgisphere公司拒絕移交全資料庫、用戶合同以及ISO審計報告等信息,因為這會侵犯客戶的協議以及保密要求。鑑於此情況,獨立審查工作將難以開展。

「我們始終依照最高的倫理標準和職業準則來進行研究,牢記研究人員的責任,謹慎確保研究依賴的數據符合我們的高標準。基於獨立審查的最新進展,我們無法保證原始數據的真實性,並要求將論文撤回。」三位作者寫道。他們同時向《柳葉刀》的編輯們致歉。

截至發稿,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Surgisphere公司CEO德賽沒有做出回應。第一財經記者6月3日聯繫Surgisphere公司的另外兩位高管,也均未收到回復。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查詢公開信息發現,Surgishpere公司沒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截至6月5日,除了CEO德賽,公司公開的員工僅剩一人,另外兩名負責業務發展和市場銷售的高管的信息已經被刪除。

公司此前僱傭的三名管理層和員工中,有一名科幻小說作家和一名成人內容模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德賽在創立公司前,曾在一家醫院工作,還捲入數起訴訟糾紛案。

在論文被撤回前,德賽曾公開回應稱,公司的數據挖掘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慧技術,外界對公司系統的運作有著深層的誤解。「外界存在很多偏見和不相關的聯繫,有試圖抹黑我們的傾向。」德賽表示。

巴塞隆納全球衛生研究所(ISGlobal)研究員卡洛斯·查庫爾(Carlos Chaccour)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家微不足道的公司是如何影響了全球的決策值得關注。此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他們在伊維菌素方面的研究也影響了很多國家的決策。」

權威期刊的信任危機


《柳葉刀》5月22日氯喹的論文發表後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世衛組織為此暫停了氯喹和羥氯喹的大規模臨床試驗。論文的撤稿也增加了大疫情期間人們對權威學術期刊的不信任感。

《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Richard Horton)在社交媒體上轉述了自己接受採訪時發表的觀點。他表示:「我對事態的發展感到震驚,這是全球緊急公衛生事件情況下的一起令人震驚的研究失當的案例。」

《柳葉刀》論文撤回不久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也以同樣的理由將一篇由梅赫拉和德賽等人發表的使用Surgisphere數據的論文撤回了。

在社交媒體上,《柳葉刀》論文的數據醜聞引發了渲染大波,一些學者認為由於評審的過失,導致了全球數十項臨床試驗中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當作者們宣稱自己獲得了訪問全部數據的權限,他們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一位瑞士的呼吸科專家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還有一位巴西的研究者寫道:「《柳葉刀》和NEJM兩個最具聲明的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正直感受到了挑戰,他們的編輯存在政治偏見,沒有做好評審工作。這反映了政治凌駕於科學之上的窘境。」

牛津大學聯合熱帶醫學研究中心(MORU)流行病學主任理察·莫德(Richard Maude)表示:「數據造假的後果是撤稿,我們還能建立起對科學的信心嗎?涉事人員應該需要承擔更多的後果。」

霍頓對此回應稱:「我們希望更多的是能夠吸取教訓,而不是承擔後果。」針對一些年輕研究人員提出的如何避免相關的數據暗箱所引發的撤稿情況,霍頓回復稱:「你需要更好地了解你的合作者。」

還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要求霍頓辭職,霍頓回應道:「最好的編輯已經被解僱了,我還在等待。」

「在新冠大疫情期間,熱門的研究會受到更多關注,尤其像氯喹這種藥物,一些研究者希望爭相上頭條,這篇文章使用了不可靠的數據,被撤回是必須的,接下去要看作者所在的機構是否會追究。」澳門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沈漢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學術造假的情況一直存在,但是在大流行病期間,由於其影響力和政治因素,因此這種後果會進一步被放大。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柳葉刀撤回論文作者曾促WHO叫停試驗,小公司掀知名期刊信任危機
    《柳葉刀》撤回氯喹治新冠論文。 新華社 圖當地時間6月4日,英國權威科學期刊《柳葉刀》宣布撤回一篇頗具爭議的「重磅」氯喹和羥氯喹論文,理由是作者無法保證原始數據源的準確性。該撤稿論文稱,氯喹或羥氯喹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更高和心臟問題增加有關。
  • 羥氯喹研究陷入羅生門:兩頂刊被迫撤稿,從政客到學者都參與輿論...
    但這篇叫衰羥氯喹的「神論文」並未能風光多久,短短 2 周后便被撤稿,《柳葉刀》在撤稿聲明當中表示: 「在《柳葉刀》上發表文章後,關於 Surgisphere 公司及其創始人和合著者薩潘・德塞(SapanDesai)在我們的文章中進行的數據和分析的準確性,人們提出了一些擔憂。
  • 論文被撤十多年,引用卻增至2500次:撤稿研究為何陰魂不散?
    近期,Schneider 等人在發表於《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的一項研究中,回顧了一篇 2005 年發表、2008 年被撤的呼吸醫學領域的論文。該論文發現 Omega 3 脂肪酸有助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標誌物,發表 3 年後因報告虛假的臨床試驗數據而被撤回。然而,這篇論文在撤稿十多年後引用次數仍在增加。
  • 2016年,又有哪些奇葩論文被撤稿了?
    研究者永遠面臨著發表新成果的壓力,重壓之下,這句咒語可能會轉化為「發表並且死亡」。2016年撤稿的科學論文超過650篇,這危害了科學家的正直名望,也動搖了公眾對科研工作的信任。201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學術不端行為是科學論文撤稿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這篇論文的題目就叫《學術不端行為是科學論文撤稿的主要原因》,呃,真是夠坦率的。
  • 學術研究必知: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
    近年來,論文發表後被撤稿的事件越來越多被媒體報導,尤其是國際著名出版商接連發生大規模撤稿事件,更加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撤稿屬於期刊正常糾錯機制的一種。對作者來講,如果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中存在錯誤或失誤,就需要及時公開說明並修正,這也是誠實守信、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體現,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懷疑、糾錯和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對期刊來講,則需要及時去修正文獻,保證文獻的正確性。因此,首先正確客觀看待撤稿問題非常重要。
  • 「老闆學術造假被查了,想退學」|被撤稿波及的研究生們
    這不過是普魯伊特接受科學期刊雜誌審查的幾篇論文中的第一批,而一系列的撤稿和擔憂言論讓動物行為研究界陷入恐慌,影響了不少合作者,包括許多學生和處於科研生涯初期的研究員。「我這才第一年……開始夢想中的工作,」拉斯考夫斯基告訴《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我一直都盼著啟動新項目,然而過去四個月,我用了大量時間收拾爛攤子,處理這些我以為早已結束的舊論文。」
  • 數據有效性存疑《柳葉刀》羥氯喹無效研究文章遭撤回
    中新網6月5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4日,在醫生和科學家對數據的有效性提出質疑後,一項有關藥物羥氯喹對新冠患者治療無效的研究論文,從《柳葉刀》醫學期刊上撤回。此前該研究得出結論,服用抗瘧疾藥物羥氯喹的患者比未服用的患者死亡風險更高,導致一些研究人員中止了臨床試驗。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2020.11.30 08:11【《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
  • 轉基因玉米致癌研究撤稿:解決科學爭議的專業化之道
    距離一年前該論文發表時引發的軒然大波——不論是擁戴者的廣泛傳閱還是抗議者眾多的質疑——該文被撤稿的消息並沒有引起太大轟動。當初該論文剛發表時,引發了媒體廣泛的報導,據稱文章發表幾小時內有關該文章的博客和微博轉發就達到了150萬次[2],造成了公眾的廣泛擔憂。審慎措辭做出撤稿的理由了無新意,無非是該研究的數據不足以支撐其結論。
  • Science大型撤稿報告:IEEE狂撤7000篇論文,中國兩位超級撤稿大戶...
    新智元報導 來源:綜合Science編輯:肖琴,木青【新智元導讀】Science近日發布了一個「撤稿」報告,許多數字令人震驚:過去10年裡學術期刊撤回的論文數量增加了10倍,撤稿率最高的國家中國排第7,撤稿最多的10位作者中,中國佔了兩人!
  • 危機 | 35000篇論文或因圖像重複不當而撤稿
    隨後,他們把這個情況通報雜誌社,最終有42篇論文更正了圖片,5篇被撤稿,還有12篇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mBio主編Arturo Casadevall認為稱,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許多論文重複用圖並不是故意的。
  • 聯培生論文被撤稿,南科大:本校副教授未參與研究,僅校正
    針對網傳的英國利茲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學生論文被撤稿一事,南方科技大學經初步調查,於近日通過官網作出了說明。南方科技大學介紹,上述論文第一作者D. Raja系利茲大學一年級博士生,由利茲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培養。
  • 論文一般會在什麼情況下被撤稿?
    對於作者來說,已發表的研究成果,要是有錯誤或失誤,應該及時予以澄清和糾正,這也是誠實守信、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表現,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懷疑、修正和自我糾正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對期刊而言,應該及時進行文獻修改,以確保文獻的正確性。所以,首先要客觀地看待撤稿的問題。
  • 艾森克論文60年後被撤稿,暴露出心理學研究怎樣的弊端?
    至此,作為世界頂級心理學家之一的艾森克,幾十年前就已經發表的論文竟然被接連撤稿13篇,被指存在疑問61篇,其中部分論文甚至發表於60年前。在心理學界如此重量級的人物,數量如此龐大的論文被撤稿和被質疑,不啻於一場人為製造的大地震,震驚了全球。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沒事兒給大家搜一張Martínez-Gonzále的照片讀到Carlisle的論文後,Martínez-Gonzále主動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編輯聯繫,並開始對研究中的隨機化程序進行徹底審核。至於為什麼要撤稿?已發表的文章,如果不是存在很重大的錯誤,期刊發布個勘誤聲明就好,但如果錯誤嚴重到會讓人質疑研究的有效性,那麼就需要撤稿。
  • 因參考文獻問題導致撤稿的論文
    ,本身內容並不符合該論文中的描述。該論文表示:有必要在醫學生中開設職業化和管理類的課程,各機構也需要在培訓上跟上這些新出現的需求。研究發表後不久,期刊從別處獲悉論文中所引用的某些參考文獻,並不支持論文中的表述。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破歷史最高撤稿記錄
    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44%,「位居榜首」。  這期間發生了一些集中撤稿情況:  2017年4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銷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學者的107篇文章。  2020年4月,該集團旗下另一家期刊一次性撤回中國學者撰寫的33篇論文。僅2020年1月到7月,中國學者被撤稿達388篇。
  • 關注 | 清華大學11篇論文在海外被撤稿,校方這樣回應
    國外一個名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的網站近日顯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學者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行為被學術期刊網站撤稿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中國論文被大規模撤稿 國際科學形象遭重創
    此次大規模撤稿調查源於2015年、2016年連續曝出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表示,論文的發表者偽造莫須有的同行評審,論文投稿者「既是運動員,又充當了裁判」。4月21日,中國科協認證的微信公眾號「科協改革進行時」發表文章——「施普林格撤稿,中國科協喊話:出版集團也有責任」——該文透露, 4月18日,中國科協就撤稿事件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進行了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