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 | 35000篇論文或因圖像重複不當而撤稿

2021-02-13 BioArt

編撰 | 狄德羅

近日,Retraction Watch網站發布了一篇標題聳人的文章:

原來,bioRxiv在6月24日刊發了一篇題為Analysis and Correction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Experience 的文章。幾個雜誌(Infection and Immunity,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mBio)的前任主編、一位科學編輯(uBiome)和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的出版倫理負責人聚在一起,排查了一遍2009-2016年間發表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MCB)上的960篇論文,發現其中 59篇(6.1%))的文章存在一圖多用的情況。

判斷「不恰當的圖片重複使用」的標準有三條:

① 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實驗使用了相同的配圖(例如:Western免疫印跡、細胞的照片)

② 將圖片改動後再次使用(例如:部分重疊的兩張照片、一條移動或旋轉過的Western免疫印跡)

③ 在一張照片中添加重複的內容(例如:一張照片裡有兩條一模一樣的Western免疫印跡或幾個一模一樣的細胞)

所有文章首先由來自uBiome(一家灣區的微生物組測序公司)的科學編輯Elisabeth Bik過目,因為她有一種「基於pattern發現問題的過人能力」(an remarkable ability to detect problems based on patterns),隨後其他作者再對她篩出來的問題圖片進行確認,判斷算不算「不恰當地重複使用」。最終他們確定了59篇文章是有問題的。隨後,他們把這個情況通報雜誌社,最終有42篇論文更正了圖片,5篇被撤稿,還有12篇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mBio主編Arturo Casadevall認為稱,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許多論文重複用圖並不是故意的。

眼神犀利的Elisabeth Bik

那麼,35000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到的

2016年,Bik等人曾分析過20000篇生物醫學類論文,發現3.8%包含重複的圖像。Bik稱,每個期刊的重複圖像百分比不盡相同(不同的編輯過程,不同的同行評審水平,作者的不同人口統計特徵),而3.8%是根據來自40種具有不同影響因子的不同期刊的論文計算出來的,因此這個百分比基本可以代表整個生物醫學文獻的重複用圖情況。而在MCB有10.1%的論文撤稿,雖然MCB的資料庫要小於mBio,但它的情況是經過認真研究的。

在2016年6月發表的這項調查中,Bik等人計算出3.8%的論文中包含重複的圖像,並認為這個數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Bik計算道,2009~2016年期間,PubMed中有8,778,928篇生物醫學類文章被索引,其中3.8%包含有問題的圖像,並且該組中10.6%問題大到足以撤回,那麼可以估計,大約 35000篇論文有可能要因圖像重複而撤回。(8778928 × 3.8% × 10.6% ≈ 35000)

這項研究還發現,發表的文章如果存在圖片重複問題,平均每篇得花6個小時解決;而在發表之前就處理這些問題的話,只需要30分鐘就夠了。對此,Bik說:「在文章發表之前就處理圖片問題是個很好的策略。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讓更多的期刊跟隨我們(ASM)的腳步,在出版之前就關注到論文的圖片使用問題。」

文章寫道:「一圖多用的比例這麼高,實在是個大問題。生物醫學文獻的誠信度和可靠性會因此受損。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在文章發表之前就掃描一遍所有的配圖,這麼做可能比發表以後再解決要省時間。」

1.Bik EM, Casadevall A, Fang FC. 2016. 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mBio 7(3):e00809-16. doi:10.1128/mBio.00809-16.

2. Arturo Casadevall, Elisabeth M Bik, Ferric C Fang, Amy Kullas, Roger J Davis. bioRxiv 354621; doi: https://doi.org/10.1101/354621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study--35-000-papers-contain-retraction-worthy-image-duplication--64430

3.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8/06/29/35000-papers-may-need-to-be-retracted-over-image-duplication-says-new-paper/?sbe-followsubs=true#sbe-follow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破歷史最高撤稿記錄
    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44%,「位居榜首」。學校會設定基本的崗位要求,在此基礎上學校和學院層面相互比拼,水漲船高,上不封頂。因為論文發表「壓力山大」,所以很多人為了發文章不擇手段。  在撤回的稿件中,大部分來自許多知名醫學院的附院是因為這些附院晉職稱都需要SCI 。而對於普通醫院或基層醫院來說中文的核心文章就夠了,無需偽造 SCI 論文。
  • Science大型撤稿報告:IEEE狂撤7000篇論文,中國兩位超級撤稿大戶...
    撤稿觀察還推出一個可搜索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包含了18000多篇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撤稿論文和會議摘要(甚至還包括一篇班傑明·富蘭克林在1756年參與的論文),在這個資料庫中,可以看到來自各個國家撤稿的作者姓名、撤稿緣由等詳細信息。
  • 中國學者頻陷造假風波 論文作假僥倖機會小,撤稿代價大
    7月21日,《自然》發文大談AI技術能助 「專打圖像之假的鬥士」 Bik博士對論文圖像查重。Bik博士這兩年全靠肉眼打假,發現論文中的圖像不端問題而聞名,讓一批 「研究論文中發現重複的圖像」 的學術造假者瑟瑟發抖。看到如今為查處科研不端如此研發工具,竟然用到人工智慧,不由得想問有誰計算過查處科研誠信的成本有多高?科研不端的的後果會如何?
  • 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因篡改圖片、內容重複、虛假署名11篇論文被撤稿,校方做出回應
    據「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網站報導,清華大學有11篇材料科學領域的論文,由於圖片篡改、內容重複、虛假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而遭撤稿。這些論文的發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14年~2016年。以下是11篇被撤稿論文的列表,另外還有3篇是更正狀態↓↓期刊網站的撤稿聲明: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摘要: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 2019諾獎得主29篇論文被疑圖像操縱,涉及中日韓學者及團隊
    Semenza)被質疑多篇論文圖片有篡改痕跡。近兩周以來,他合著的 29 篇論文在 PubPeer 受到質疑,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團隊。
  • 清華大學11篇論文因造假,而遭撤稿!清華這樣回應:撤銷博士學位
    據「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網站報導,清華大學有11篇材料科學領域的論文,由於圖片篡改、內容重複、虛假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而遭撤稿。這些論文的發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14年~2016年。
  • 35000篇科學論文可能涉嫌造假!科學聲譽面臨空前挑戰
    這項令人驚異的統計數據(尚未經過同行評審)表明,科學出版在正確審查論文圖像方面存在著嚴重的質量把控問題。作者認為,部分錯誤是由於處理數據時簡單的錯誤而導致,另一部分則是因誠信問題故意對圖像誇張處理而引發的學術不端行為。
  • 11篇論文被海外撤稿,清華撤銷造假作者的博士學位
    本報訊(記者 雷嘉)國外一個名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的網站近日顯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學者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行為被學術期刊網站撤稿。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撤稿觀察」網站上列出的撤稿名單上看到,這11篇材料學領域的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2014年至2016年之間,被《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期刊網站撤稿。撤稿原因是一系列圖片直接複製了以往已經發表的論文,不同論文通過重新編排和改動圖示來重複同樣的成果。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在2019年10月7日,我們意識到文章中的幾張用於生化分析的圖像被有意操縱以產生預期的結果。通過詳細的檢查,我們發現第一位作者Tae-Woo Kim在許多圖中都對數據進行了不當操縱。Tae-Woo Kim已承認這些不當行為。
  • 追求論文數量的中國科研學者,一篇論文重複發表被期刊發現而撤稿
    剛發表的論文被撤稿近日,甘肅農業大學張文明團隊在《Waste Management》 發表的論文被撤稿,而該篇論文剛剛在2020年5月4日被刊發,通過信息披露來看,該篇被撤稿的論文,期刊編輯給出的理由是重複發表的論文
  • 軍科院一研究員參與國家重點專項遭質疑:4年前4篇論文撤稿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軍科院一研究員參與國家重點專項遭質疑:4年前4篇論文撤稿近日,有網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反映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袁增強2016年曾有4篇文章重複使用同一數據得出不同實驗情況而撤稿
  • 關注 | 清華大學11篇論文在海外被撤稿,校方這樣回應
    國外一個名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的網站近日顯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學者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行為被學術期刊網站撤稿
  • 郭紀偉5篇文章被撤稿,主要原因是眾多圖片重複使用
    有趣的是,郭紀偉發表的11篇文章被爆料圖片不規範使用,截至到目前為止,已經被撤稿5篇文章。據悉,濱州市公布了2019年度「渤海英才·傑出貢獻專家」入選人員名單,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研究實驗室郭紀偉博士入選。郭紀偉獲山東省醫學科技三等獎2項。
  •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在《科學》上論文被撤稿
    新華社東京9月6日電(記者華義)據日本媒體6日報導,東京大學教授渡邊嘉典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被撤稿。今年8月,東京大學認定渡邊嘉典等人發表在《科學》和《自然》等刊物上的5篇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
  • 清華大學團隊11篇論文被撤稿,校方:撤銷學位!導師停止招生資格
    就在本月中旬,一條堪比「八級地震」的造假事件震驚了學術圈,一位「心肌細胞」領域大牛——皮耶羅·艾佛薩(Piero Anversa)的31篇論文被撤稿,撤稿的理由是這些論文涉嫌偽造數據。請求撤稿的不是皮耶爾本人,而是他所在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附屬布裡格姆婦女醫院。
  • 清華博士11篇論文被海外撤稿:校方稱去年就已撤銷學位
    資料圖國外一個名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的網站近日顯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學者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行為被學術期刊網站撤稿。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撤稿觀察」網站上列出的撤稿名單上看到,這11篇材料學領域的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2014年至2016年之間,被《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期刊網站撤稿。撤稿原因是一系列圖片直接複製了以往已經發表的論文,不同論文通過重新編排和改動圖示來重複同樣的成果。
  • 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論文造假,艾普蕾相似性檢測:重複比42%!
    ,而復旦大學無疑是最近曝光度最高的名校,首先,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抄襲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被網絡曝光,兩篇碩士論文從摘要,目錄,正文,參考文獻幾乎一模一樣。由於兩名碩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時間相差一年,基本判定為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抄襲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論文!近日,美國的科技出版刊物PLOS ONE大撤稿事件引發世界關注,其中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共同署名的論文被強行撤稿。
  • 學術研究必知: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
    近年來,論文發表後被撤稿的事件越來越多被媒體報導,尤其是國際著名出版商接連發生大規模撤稿事件,更加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撤稿屬於期刊正常糾錯機制的一種。根據COPE最新修訂的撤稿有關規範,如果論文被發現存在以下情況,可能會被期刊撤稿:有明確的證據表明論文中結果是不可靠的,或者是由於重大錯誤(如計算錯誤或實驗錯誤),或者屬於捏造(如數據)或偽造(如圖像處理);構成剽竊;
  • SCI撤稿,是否還要撤回不當所得?
    轉載請註明:解螺旋·臨床醫生科研成長平臺去年年底,一位學者因為使用重複的病例數據發表論文而被撤稿。禍不單行,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又因為此事,順便撤銷了該學者的博士學位。1該學者名叫中山美加,於2015年7月17日獲得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麻醉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