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撤回論文作者曾促WHO叫停試驗,小公司掀知名期刊信任危機

2020-12-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柳葉刀》撤回氯喹治新冠論文。 新華社 圖

當地時間6月4日,英國權威科學期刊《柳葉刀》宣布撤回一篇頗具爭議的「重磅」氯喹和羥氯喹論文,理由是作者無法保證原始數據源的準確性。

該撤稿論文稱,氯喹或羥氯喹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更高和心臟問題增加有關。這一結論曾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叫停羥氯喹治療新冠的試驗。

一位關注此事的巴塞隆納全球衛生研究所研究員卡洛斯·查庫爾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該論文撤稿不應影響氯喹的使用或不使用。「這次撤稿表明,在做出政策決定之前,需要從臨床試驗中獲得確鑿的證據。」

臨床中,氯喹和羥氯喹常用來治療瘧疾,羥氯喹也可用於調節免疫、如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

審查受阻,無法保證數據準確性

當地時間6月4日,《柳葉刀》發布了氯喹論文「Hydroxychloroquine or chloroquine with or without a macrolide for treatment of COVID-19: a multinational registry analysi」的撤稿聲明,指出3位作者要求撤回論文。

「他們無法完成對分析數據的獨立審查,因此得出結論說,他們『不能再保證原始數據源的準確性了』。」

《柳葉刀》稱,這項研究中的數據還有許多未解疑團,急需對Surgisphere的研究合作進行機構審查。

Surgisphere公司是這項研究的主要數據提供方,其CEO薩班·德賽(Sapan S Desai)也是論文作者之一。申請撤稿的是除薩班·德賽之外的3位作者。

上述論文共有4位作者,一作和通訊作者為美國波士頓布列根和婦女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學主任、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曼迪普·梅赫拉(Mandeep R. Mehra)。

其餘三位作者分別是蘇黎世大學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弗蘭克·魯斯基茨卡(Frank Ruschitzka),美國猶他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兼職教授阿米特·帕特爾(Amit N Patel)以及醫學教育和醫療數據分析公司Surgisphere Corporation的總裁兼執行長薩班·德賽。

梅赫拉等3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表示,在薩班·德賽的同意下,他們發起了對Surgisphere的獨立第三方審查,以評估資料庫來源,確認資料庫的完整性,並希望重複論文中的數據分析。

但獨立審查人員稱,Surgisphere公司拒絕提供完整的資料庫、客戶合同和完整的ISO審計報告等信息,因為這會違反客戶協議和保密要求。鑑於此,獨立審查工作將難以開展。

3位作者稱,「作為研究人員,我們有責任嚴格確保我們所依賴的數據源符合我們的高標準。……我們不能再保證主要數據源的準確性。由於這一不幸的進展,作者要求撤回這篇論文。」

據英國《衛報》報導,上述被撤稿論文有一處明顯的數據錯誤。論文提到的澳大利亞醫院死亡人數超過了該國官方的新冠肺炎死亡統計數字。5月29日,《柳葉刀》發表的一份更正通知稱,稱原本屬於亞洲研究組的一家醫院被錯誤分到大洋洲研究組裡了,但「論文的調查結果沒有變化」。

曾促使WHO叫停試驗

上述《柳葉刀》被撤論文發表於5月22日,是一項大規模觀察性研究。

論文作者對全球多個國家9600多個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入院治療的患者的治療分析發現,使用含有羥氯喹或氯喹(同時使用或未使用大環內酯)的治療方案,對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療無益處。相反,反而會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院內死亡的危險。

作者認為,當用於新冠肺炎治療時,這些藥物方案中的每一種都與住院存活率降低和室性心律失常發生頻率增加有關。

根據《柳葉刀》論文的說法,這項研究包含了將近15000名接受氯喹或羥氯喹治療的患者,其中一些同時服用了抗生素。研究的對照組由超過81000名未使用實驗藥物的患者組成。

在控制了諸如年齡、種族、既往疾病和新冠嚴重程度等潛在的混雜因素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對照組在醫院中死亡風險為9.3%,而在聯合治療中服用氯喹/羥氯喹和抗生素的患者死亡率為23.8%。

《柳葉刀》論文的研究結論直接影響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決策。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暫停全球範圍內探索新冠病毒療法的「團結試驗」項目中與羥氯喹有關的分支試驗。在當天媒體簡報中,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引用了《柳葉刀》的研究結果。

不過,世衛組織很快開始於6月3日宣布將恢復研究。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當天在日內瓦總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Data Safety Monitoring Board)在審查了有關該藥物的現有數據後,發現「沒有理由修改試驗」。譚德塞說,世衛組織正在告訴參與研究的調查人員繼續他們的工作。

小公司掀起知名期刊信任危機

在《柳葉刀》論文陷入輿論漩渦後不久,《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也以同樣的理由撤回了一篇由德塞等人發表的使用Surgisphere數據的論文「Cardiovascular Disease, Drug Therapy, and Mortality in Covid-19」。撤稿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6月2日發文表示,人們對論文資料庫中信息的質量提出了實質性的關注,期刊已要求作者提供數據可靠的證據。

兩篇頂級期刊論文的撤稿理由均直指數據提供方Surgisphere公司。這是一家頗為神秘的美國公司,其網站沒有列出任何合作醫院的名字,也沒有指明科學諮詢委員會。官網顯示,該公司的任務是:「利用數據分析的力量改善儘可能多的人的生活」。

《衛報》消息稱,Surgisphere的幾名員工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數據或科學背景,有一位科幻小說作家和一位成人模特兼活動主持人。公司CEO德賽曾被捲入三起與Surgisphere資料庫無關醫療事故訴訟,但德賽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

公司CEO的薩班·德賽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有11名員工,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開發資料庫。德賽通過發言人還談到了公司在病人數據方面的工作,「我們使用大量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儘可能將這一過程自動化,這是完成這樣一項任務的唯一途徑。」

新冠疫情期間,不少學術期刊對新冠相關論文開闢出快速審稿流程,出現從論文提交至發表僅需48小時的情況。

巴塞隆納全球衛生研究所研究員卡洛斯查庫爾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學術期刊尤其是知名度高的期刊處境非常艱難。「這場危機要求迅速傳播數據,而這只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徹底審查的要求。我認為這一插曲表明,即使在緊急情況下,學術期刊也應該保持嚴謹。」

在《柳葉刀》宣布撤稿前,已有200多位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在5月28日聯名向論文作者和《柳葉刀》主編致信,要求Surgispher發布醫院層面的數據,發起結果的獨立驗證,要求《柳葉刀》公開促使論文發表的同行評審意見。

他們在公開信中指出論文的重重疑點和問題。例如,論文作者沒有遵守機器學習和統計界的標準做法,沒有發布他們的代碼或數據;沒有倫理審查;沒有提到對數據來源作出貢獻的國家或醫院;來自澳大利亞的數據與政府報告不符;羥氯喹的平均每日劑量比FDA的建議高100毫克……

查庫爾認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柳葉刀》都應該在發表研究之前更仔細地審查Surgisphere數據的來源。他說:「在這裡,我們正處於一場有數十萬人死亡的大流行病之中,兩本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讓我們失望。」。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新冠熱門研究論文撤稿,《柳葉刀》陷入信任危機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陷入了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重大學術醜聞。周四,《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三位作者的聲明,他們主動撤回了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三位作者寫道。他們同時向《柳葉刀》的編輯們致歉。截至發稿,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Surgisphere公司CEO德賽沒有做出回應。第一財經記者6月3日聯繫Surgisphere公司的另外兩位高管,也均未收到回復。
  • 數據有效性存疑《柳葉刀》羥氯喹無效研究文章遭撤回
    中新網6月5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4日,在醫生和科學家對數據的有效性提出質疑後,一項有關藥物羥氯喹對新冠患者治療無效的研究論文,從《柳葉刀》醫學期刊上撤回。此前該研究得出結論,服用抗瘧疾藥物羥氯喹的患者比未服用的患者死亡風險更高,導致一些研究人員中止了臨床試驗。
  • 頂刊論文「翻車」世衛也被誤導 滿身漏洞的數據公司如何「騙」過了...
    本月4日,全球科學界被一條「爆炸性」新聞震驚了,在數小時內,兩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全球性新冠病毒研究分別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柳葉刀》兩大權威期刊撤回,原因是「作者無法核實研究結果所依賴的資料庫是否真實」。▲兩大權威期刊撤回兩篇「具有重要意義」的新冠研究論文。
  • 兩大頂刊羥氯喹論文被撤回!英媒扒出「大瓜」:數據來源可疑,共同...
    而在英媒《衛報》的一項調查發現數據不一致後,聚焦了無數人目光的該篇《柳葉刀》論文已被撤回。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的知名心臟病學家Mandeep Mehra教授決定要求《柳葉刀》撤回該研究,因為他無法再為研究數據的準確性提供擔保(據稱Desai沒有與其他三位合著者一同籤署撤稿申請)。
  • 國際期刊撤回已發表64篇論文 全部出自中國作者
    國際期刊撤回已發表64篇論文 全部出自中國作者 2015-09-17 02:53:4710個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64篇論文,全部出自中國作者。中國科協重申和明確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主要行為規範,包括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等「五不」行為準則。  國際期刊撤回64篇論文  昨天下午,2015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吳孟超、薛其坤和潘建偉三位院士為首都高校6000名研究生新生作報告。
  • 獨家|諾獎得主謝克曼:《柳葉刀》應該改革了
    《柳葉刀》上周撤回的氯喹研究重磅論文事件仍在發酵。因涉嫌數據造假,與醫療數據公司Surgisphere相關的20幾篇論文正在接受重新審查。此外,該論文的共同作者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教授周一也已宣布從猶他大學離職。
  • 曾遭權威期刊質疑,試驗數據待公開
    在這項由牛津大學團隊領導的試驗中,約2100名志願者連續10天接受中低劑量的地塞米松療法(每天6毫克,注射或口服),並和其他4300名沒有服用地塞米松的患者相對比。試驗結果發現,對於使用呼吸機的重症患者,死亡風險從40%顯著降低至28%;對於接受輸氧治療的患者,死亡風險也從25%降低到20%。
  •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頂尖的學術期刊,你可以從中找到當前科學前沿,你可以追尋知識,你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期刊吧!《自然》世界最悠久的、最知名的科學雜誌《自然》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特殊的領域不同,《自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綜合性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由美國麻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
  • 偽造圖表,日本東京大學知名教授一論文被《科學》雜誌撤回
    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論文被正式撤回。這5篇論文在2008年-2015年期間,各自發表於《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EMBO》三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而其他遭舉報的5個研究團隊經調查發現,論文所用圖表的錯誤較次要,不構成偽造。
  • 代發論文調查:國外期刊單篇價格五六千元,包含同行評審
    ,曾在旗下出版的期刊《腫瘤生物學》撤回107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目前部分作者已向出版社表示了歉意。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網上有許多機構自稱交五六千元即可代發國外期刊論文,同行評審也包含在代發業務之中。
  • 島內有人稱一篇論文「吃臺灣豆腐」,《柳葉刀》硬核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 崔天也】外國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日前刊登了一篇研究文章,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在列。島內又有人因此叫囂這是在「吃臺灣豆腐」,還煽動網友前往該期刊官方臉書留言抗議,要求「更正」。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2017年6月4日,英國麻醉師John Carlisle在Anaesthesia雜誌發表了5087個隨機化對照試驗的抽樣分析,發現《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有11個試驗的基線變量分布似乎與隨機化不一致。施普林格和《腫瘤生物學》在此之前已有多次類似的撤稿事件,中國論文在其中大多扮演著重要角色。2015年3月,施普林格旗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回43篇在同行評審中造假的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學者的研究。8月,施普林格又撤回旗下10家期刊的64篇偽造同行評審的論文,其中就包括了《腫瘤生物學》,絕大部分論文亦來自中國。
  • 愛思唯爾在SSRN上發布《柳葉刀》預印本
    通過在線分享,論文作者們可以增加機會,獲得其他研究者對其工作的評論,目標是改進進行同行評審後最終發表的論文,同時加強研究領域的交流,為未來的合作創造條件。預印本主要被用於研究用途;尚未經歷同行評審的重要步驟,也尚未由經驗豐富的編輯進行詳細審查與指導(這是發表流程的一部分)。《柳葉刀》預印本上的所有論文都能免費上傳和下載。
  • 「口罩無用論」論文被撤回,還曾被世衛組織引用?
    近日,由美國醫師協會出版的著名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撤回了一篇關於「口罩無用論」的科研論文。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4 月,其研究認為佩戴外科口罩和棉質口罩對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作用很小,無法阻擋空氣中或患者咳嗽時產生的口腔飛沫中的新冠病毒。這一研究結果還曾被世衛組織(WHO),以及大量新聞和Twitter用戶引用,而且有很多人也對其研究方法提出了質疑。
  • 通過虐待受試者和捏造數據,他輕鬆騙過柳葉刀,數十萬兒童受害
    本文作者:王逸博、陳紫薇安德魯看著眼前這個躺在病床上的瘦弱男孩時,他腦海中只剩下這一個數字:43 萬英鎊。截至今天,該論文已被引用 3400 餘次這場精心策劃的學術欺詐最終成功登上醫學頂刊《柳葉刀》,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長達十餘年的疫苗信任危機。
  • 學校建議撤論文,賠償一千萬美元
    相比於國內「低調」處理學術不端,國外的知名高校卻更願意用「清理門戶」來保住學校聲譽和科學誠信。當年,國際心血管權威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撤回了Anversa實驗室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部分數據確係造假。而該團隊於2011年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另一篇論文,也曾於2014年被期刊重新審查。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
    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 將已發表論文翻譯成英文後投稿被識破,該作者直接被撤23篇文章
    20多篇會議論文,因為這些論文是作者從其他文章抄襲過來的,只是將其翻譯成了英文,還引用自己其他的論文。據出版商稱,這些文章的29位作者中有12位來自美國哥倫比亞的同一所機構,該機構正在對此進行調查。 大部分論文的第一作者是Jesus Silva,他現在因為這23篇撤稿而登上了知名撤稿網站Retraction Watch的撤稿排行榜。還有一些文章的第一作者顯示為Amelec Viloria。
  • 《科學家》評出2018十大論文撤回事件
    《科學家》雜誌還觀察到2017年發表的一篇有爭議的論文被撤回,該論文據稱發現CRISPR可能給細胞帶來附帶損害。事實證明這篇論文的研究人員無法確定他們觀察到的DNA損傷是由基因編輯引起的,還是一直都存在著的,這種模糊性導致這篇論文的一些作者對這篇論文撤回提出異議。 故意替換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