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頂刊羥氯喹論文被撤回!英媒扒出「大瓜」:數據來源可疑,共同...

2020-12-11 前瞻網

此前,《柳葉刀》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接受羥氯喹和氯喹治療的新冠患者更易死亡。這項研究自稱涵蓋了包括6大洲9.6萬名住院治療的COVID-19患者的數據,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臨床療效數據信息,由美國公司Surgisphere提供研究數據,該公司執行長Sapan Desai是共同作者之一。

隨後,世衛組織宣布暫停羥氯喹治療實驗。

但周三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在審查了有關該藥物的可用數據後,發現「沒有理由中止」,因此決定恢復羥氯喹實驗。

而在英媒《衛報》的一項調查發現數據不一致後,聚焦了無數人目光的該篇《柳葉刀》論文已被撤回。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的知名心臟病學家Mandeep Mehra教授決定要求《柳葉刀》撤回該研究,因為他無法再為研究數據的準確性提供擔保(據稱Desai沒有與其他三位合著者一同籤署撤稿申請)。

《華爾街日報》編輯Richard Horton說,他對事態的發展感到震驚。他說:「這是在全球衛生緊急情況下研究不端行為的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子。」

此前《衛報》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公司Surgisphere提供的研究數據存在錯誤,《柳葉刀》原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亞醫院的死亡人數超過了該國官方的COVID-19死亡統計數字。後來該公司解釋說,一家醫院的病人被錯誤地分配到澳大利亞,而不是亞洲。

更正通知稱,論文的調查結果沒有變化。

但隨後發現了更多的異常現象。《衛報》的進一步調查發現,有一些關於該公司本身的嚴重問題需要詢問。

一個獨立的審計公司被要求檢查Surgisphere提供的資料庫,以確保其擁有來自全球671家醫院的96000多名Covid-19患者的數據,這些數據是正確和準確的。

Surgisphere的執行長Sapan Desai曾表示,他會配合獨立審計,但據了解,他拒絕讓調查人員獲得他們要求的所有數據。

Mehra在最新聲明中表示:「我們的獨立同行審稿人告知我們,Surgisphere不會將完整的數據集、客戶合同和完整的ISO審計報告轉移到他們的伺服器進行分析,因為這樣的轉移會違反客戶協議和保密要求。」

「我們的審稿人無法進行獨立和私人的同行評議,因此通知我們他們退出了同行評議過程。」

Surgisphere:一家可疑的公司

據《衛報》爆料,Surgisphere是一家「鮮為人知的」美國健康分析公司,對公開資料的搜索顯示,Surgisphere的幾名員工幾乎沒有數據或科學背景:

一名被列為科學編輯的員工似乎是科幻作家和幻想藝術家,她的職業簡介表明寫作是她的全職工作。另一名被列為市場營銷主管的員工是一名成人內容模特和活動主持人,她也為組織拍攝視頻。

該公司在領英(LinkedIn)頁面上的關注者不到100人,上周只列出了6名員工。截至周三,已改為三名員工。

Surgisphere的資料庫號稱可以訪問全球1200家醫院96000名患者的數據,由Desai於2008年創辦。起初該公司只是個出版教科書的醫學教育公司。

雖然Surgisphere聲稱運營著世界上最大最快的醫院資料庫之一,但它幾乎沒有在線服務。它的推特帳號只有不到170個關注者,在2017年10月到2020年3月之間沒有發布任何帖子。

直到周一,Surgisphere主頁上的「get in touch」連結都被重定向到一個加密貨幣網站的WordPress模板上,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醫院如何才能輕鬆聯繫到該公司,加入其資料庫。

Surgisphere的執行長Sapan Desai在三起醫療事故訴訟中被提名,這些訴訟與Surgisphere資料庫無關。在一個案例中,一位病人指控Desai及其所在醫院「粗心大意」,導致手術後造成永久性損傷。

此前在接受《科學家》雜誌採訪時,Desai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

2008年,Desai在Indiegogo網站上發起了一場眾籌活動,宣傳一款可穿戴的「下一代人類增強設備,可以幫助你實現你從未想過的夢想」。

「憑藉其複雜的程序設計、最佳的神經誘導點,以及經過驗證的真實結果,神經動力學流程可以讓你達到人類進化的巔峰,」描述說。這個裝置籌集了幾百美元,但從未成功。

Ellis是Nous Group的首席數據科學家,他表示,不清楚Desai為什麼會對他的產品做出如此大膽的斷言,因為全球研究機構很可能會仔細審查這些產品。

Desai的維基百科頁面已經被刪除,此前頁面稱他擁有法學博士學位、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以及醫學資格證書。

James Todaro博士經營著一家名為MedicineUncensored的網站,該網站發表羥氯喹研究結果。他說:「Surgisphere不知從何而來,在短短幾周內就開展了可能是對這一流行病最具影響力的全球研究。這不科學,要實現這種應急手段和跨國研究的規模,需要的研究人員要比它聲稱的多得多。」

Desai則稱:「Surgisphere自2008年開始運營。我們的醫療保健數據分析服務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開始的,並從那時起持續增長。我們使用大量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儘可能地使這個過程自動化,這是這樣的任務可能實現的唯一方式。」

Desai表示,Surgisphere獲取數據的方式「一直是按照當地法律法規進行的」。「我們從未收到任何受保護的健康信息或個人身份信息。」

為政府部門提供數據集成項目的國際管理諮詢公司Nous Group的首席數據科學家Peter Ellis表示,他擔心Surgisphere資料庫「幾乎肯定是一個騙局」。

「這不是任何一家醫院都能做到的,」他說。「去識別不僅僅是把病人的名字去掉,它是一個巨大而困難的過程。我懷疑醫院是否有能力做得很好。這是國家統計機構需要整個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網上沒有證據表明,[Surgisphere]在一年前有任何分析軟體。甚至要讓人們考慮加入這些資料庫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涉及到網絡審查委員會、安全人員和管理人員。僅僅通過一個註冊表格和一次交談是無法實現的。」

《衛報》聯繫了墨爾本的五家醫院和雪梨的兩家醫院,要想取得資料庫中的澳大利亞病人號碼,它們的合作至關重要。所有人都否認在這樣一個資料庫中有任何作用,並表示他們從未聽說過Surgisphere。

當《衛報》就資料庫、研究結果和Desai的背景向Desai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擔憂清單時,他回應道:「對於我們的系統是什麼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仍然存在根本性的誤解。」

他說:「還有一些不準確的信息和不相關的聯繫,很明顯,你是在試圖抹黑我們是誰,我們做什麼。」

「我們不同意你的前提,也不同意你所提出的內容的性質,我很遺憾地看到,本應是一場科學討論的內容被貶低為這類討論。」

實驗結果存在諸多疑點

《柳葉刀》的這項研究對查明抗瘧藥羥氯喹及其舊版本氯喹是否有助於治療Covid-19患者的努力產生了重大影響。

許多科學家感到憤怒的是,他們被叫停的依據是一項觀察性的試驗,而不是「黃金標準」的RCT(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隨機對照試驗可以最大可能地減小或消除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不平衡因素。觀察性研究則是非隨機化的研究,在自然狀態下對研究對象的特徵進行觀查、記錄,並對結果進行描述和對比分析。

此外,範德比爾特大學重症監護醫師Matthew Semler表示,這項研究並不能很好地控制患者服用實驗藥物的可能性比對照組更嚴重。

曼谷瑪希頓大學的瘧疾研究員Nicholas White認為,這篇文章存在諸多疑點。儘管文章稱66%的患者在北美接受治療,但報告的劑量卻往往高於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制定的指導方針。另外,作者聲稱非洲共有4402名患者,其中561人死亡,但非洲醫院似乎不太可能為這麼多患者提供詳細的電子健康記錄。

超過200位科研人員和臨床專家聯名要求研究小組公布所用的研究數據,進行獨立分析和審議。

在科學家質疑這些數據之後,Mehra委託了一個獨立的審計機構對其進行審計。

另一篇論文也遭撤回

在《柳葉刀》撤銷其研究後不久,《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也撤銷了一篇基於Surgisphere資料庫的論文,這篇論文也是Mehra和Desai合著的。

這項研究的數據來自亞洲、歐洲和北美11個國家的169家醫院。研究發現,在Covid-19患者中,用於治療心臟病的普通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與較高的死亡風險無關。

在期刊發表的一項聲明中,作者表示:「由於所有作者都沒有獲得原始數據,而且這些原始數據也無法提供給第三方審核員,因此我們無法驗證我們這篇題為『Covid-19中的心血管疾病、藥物治療和死亡率』的文章的主要數據來源。因此,我們要求撤回該文章。」

「對於由此造成的困難,我們向編輯和讀者道歉。」

這一風波也削弱了《柳葉刀》和NEJM這兩大權威期刊的可信力。巴塞隆納全球衛生研究所的Carlos Chaccour認為,NEJM和《柳葉刀》雜誌都應該在發表研究之前更仔細地檢查Surgisphere數據的來源。「我們正處於大流行之中,有數十萬人死亡,而兩個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卻使我們失望了。」

此外,另一項使用Surgisphere資料庫的研究發現,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可以降低重症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

在同行評議或在醫學雜誌發表之前,它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網絡電子圖書館的網上發表,並促使秘魯政府將伊維菌素添加到國家Covid-19治療指南中。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http://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736506.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jun/04/covid-19-lancet-retracts-paper-that-halted-hydroxychloroquine-trial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jun/03/covid-19-surgisphere-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hydroxychloroquine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羥氯喹研究陷入羅生門:兩頂刊被迫撤稿,從政客到學者都參與輿論...
    圖片來源:《柳葉刀》 該論文於 5 月 22 日發表在《柳葉刀》上,作者宣稱用抗病毒藥物羥氯喹和氯喹對新冠治療沒有任何益處,甚至增加了其死亡的風險。 無獨有偶,另一大醫學頂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也以同樣的理由撤回了一篇使用 Surgisphere 公司數據的論文。
  • 數據有效性存疑《柳葉刀》羥氯喹無效研究文章遭撤回
    中新網6月5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4日,在醫生和科學家對數據的有效性提出質疑後,一項有關藥物羥氯喹對新冠患者治療無效的研究論文,從《柳葉刀》醫學期刊上撤回。此前該研究得出結論,服用抗瘧疾藥物羥氯喹的患者比未服用的患者死亡風險更高,導致一些研究人員中止了臨床試驗。
  • 柳葉刀撤回論文作者曾促WHO叫停試驗,小公司掀知名期刊信任危機
    《柳葉刀》撤回氯喹治新冠論文。 新華社 圖當地時間6月4日,英國權威科學期刊《柳葉刀》宣布撤回一篇頗具爭議的「重磅」氯喹和羥氯喹論文,理由是作者無法保證原始數據源的準確性。該撤稿論文稱,氯喹或羥氯喹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更高和心臟問題增加有關。
  • 頂刊論文「翻車」世衛也被誤導 滿身漏洞的數據公司如何「騙」過了...
    本月4日,全球科學界被一條「爆炸性」新聞震驚了,在數小時內,兩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全球性新冠病毒研究分別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柳葉刀》兩大權威期刊撤回,原因是「作者無法核實研究結果所依賴的資料庫是否真實」。▲兩大權威期刊撤回兩篇「具有重要意義」的新冠研究論文。
  • 新冠「特效藥」(羥)氯喹副作用大?FDA緊急授權被譴責!
    來源:藥智網|一個桃子當地時間3月28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布了抗瘧疾藥物(氯喹和羥氯喹)用於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的緊急使用授權(EUA)。
  • 新冠熱門研究論文撤稿,《柳葉刀》陷入信任危機
    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魯斯基茨卡(Frank Ruschitzka)教授和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和放射學副教授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表示,他們發起了一項針對為論文提供數據的醫療數據公司Surgisphere及其CEO也是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薩班·德賽(Sapan Desai)的獨立審查,以確定數據內容的來源,並希望重複論文中的數據分析。
  • 《科學家》評出2018十大論文撤回事件
    (來源/編譯:生物谷) 十大論文撤回事件 文/towersimper 圖片來自Pixabay, Openclipart。《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排行榜包括一些非常狡猾的角色。它為科學家、記者以及任何對論文發表問題和學術不端行為感興趣的人以及任何想知道自己是否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用被撤回論文的人提供資源。以下是今年的一些最熱門的論文撤回事件,排名不分先後:他們不是活力四射的二人組。印度的兩名納米技術研究人員因圖片造假和他們的數據存在問題,如今每人至少遭遇20多篇論文撤回。
  • 《柳葉刀》對一項羥氯喹觀察性研究中的數據提出擔憂
    這項研究最初發表在5月22日的《柳葉刀》雜誌上,研究觀察了超過9.6萬名患者,其中近1.5萬名患者接受過氯喹或羥氯喹治療。該研究促使世衛組織"暫停"對羥氯喹臨床治療試驗,以便審查其收集到的安全數據。該合作者對數據的有效性和研究的倫理標準提出了一些擔憂。澳大利亞《衛報》的一份報告顯示,數據統計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該報告後來進行了修改,但關注的問題依然存在。這篇論文中的數據是由總部位於芝加哥的一家名為Surgisphere的公司提供的,該公司聲稱使用了全球1200家醫院的電子健康記錄作為分析依據。
  • 新冠肺炎試藥羥氯喹為何一波三折?
    基於這些研究,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推薦氯喹作為抗新冠病毒的藥物之一,當然是同情用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羥氯喹作為臨床同情用藥,即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經過倫理委員會批准對病人試驗性用藥。美國總統川普透露自己曾服用羥氯喹預防新冠肺炎,更讓羥氯喹知名度大增。
  • 較真| 是時候放下對「新冠神藥」氯喹和羥氯喹的迷信了
    4月7日,美國CDC將該用藥指南撤下,並聲明稱FDA沒有批准任何藥物或其他療法來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且羥氯喹和氯喹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4月8日,頂級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稱:氯喹和羥氯喹的相關研究還不太成熟,且具有潛在風險。至此,關於氯喹和羥氯喹療效問題在大家心中有了答案:它們並不是特效藥,判斷其治療效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那些「科學報導」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在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冠狀病毒疫情發展成全球大流行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感受到,科研和新聞報導都在高速更迭。相應地,科研周期和新聞周期也不斷加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FDA撤銷對羥氯喹/氯喹治療新冠的緊急使用授權;完整回顧,引以為鑑
    -nCoV) in vitro」的研究論文。國際工作組:推薦羥氯喹/氯喹治療COVID-19 4月3日,由美國、新加坡、中國和西班牙等20個國家共80位臨床專家組成的新型冠狀病毒病國際工作組共同完成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治療暫行指導由美國胸科學會發布。
  • 英媒披露:科學家如何找到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導英媒稱,從世界衛生組織近期公布的數據看,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已經跨越1500萬大關,死亡病例也超過63萬,這個消息讓人高興不起來。不過世衛組織發布的一個圖表顯示,控制疫情的努力出現令人振奮的前景:醫生和科學家已從病毒性肺炎、疾病傳播和外科治療方法等方面就新冠肺炎發表了近5萬篇研究論文。世衛組織資料庫甚至收錄74篇有關病毒引發焦慮的論文。
  • 「羥氯喹神話」從哪裡開始?又如何破滅?
    原創 界弟 醫學界歷時4個月的大討論,誰製造了氯喹的"神話"?「上帝是巴西人,治癒的方法就在這裡,羥氯喹對各種疾病都有效。」6月15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宣布,撤銷氯喹和羥氯喹治療部分新冠患者的緊急使用授權,原因是治療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較大。FDA在聲明中說,根據對緊急使用授權和科學數據的分析,該局認為氯喹和羥氯喹對治療新冠病毒效果不大。同時,藥物會造成嚴重心臟不良反應及其他潛在副作用,使用藥物的已知和潛在風險已超過其已知和潛在的益處。
  • 英媒:中國赴英留學人數大增 帶來巨額學費生活費
    參考消息網2月2日報導 英媒稱,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來到英國大學讀書,他們也帶來了巨額的學費。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月31日報導,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大學一年級的中國學生數量一年之內增加了1萬人,達到7.6萬人。
  • 英媒稱其神數據摻假
    但就在這個時刻,英媒卻給C羅潑了一盆冷水。INS是當今足壇最流行的社交網站之一,在這家網站上,粉絲數最多的帳戶是INS官方帳號,數量為3.2億。排在第二名的帳號就是C羅,他的粉絲量達到了2億數量。因此,C羅成為了全球名人中,INS粉絲數量最多的帳號。值得一提的是,梅西沒有運營INS帳號,而梅西的妻子有INS帳號,粉絲數目前為1210萬。
  • 大學副教授肆意篡改和捏造論文數據,校方:已將違規論文撤回
    最近日本大阪大學召開了一次記者發布會,該大學原來的副教授秦吉彌等人表示他們曾對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和熊本地震(2016年4月)進行觀測的5篇研究論文進行了數據篡改和捏造。不僅僅如此他們還對之前北海道西南海域地震、阪神大地震以及預料將要發生的「南海海槽」地震為對象的另外17篇論文也「動了手腳」,這樣的操作已經涉嫌違規,校方指責他們「違規行為長期、多次發生,惡劣程度極高」。
  • ICLR2018 | 深度學習頂會見聞,乾貨資源都在這裡(附源碼、論文連結)
    ICLR2018會議大觀ICLR 2018共計收到1003篇論文投稿,最終2.3%的Oral論文、31.4%的Poster論文、9%被接收為Workshop track,51%的論文被拒收、6.2%的撤回率。
  • 瑞金醫院發表全球首個硫酸羥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多...
    瑞金醫院發表全球首個硫酸羥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結果 2020-05-20 0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69篇論文遭撤回,俄羅斯曝出學術不端醜聞
    來源:《華盛頓郵報》 作者:Robyn Dixon 編譯:阿宅 圖源:unsplash八年前,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俄羅斯必須成為科研強國。這意味著,到2020年,俄羅斯至少要有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俄羅斯科學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也需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