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辦文物展 華人音樂家演奏復原唐朝古樂器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21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近日,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將舉辦「第71屆正倉院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於10月14日-11月24日舉行「正倉院的世界--皇室保護與承傳的美」。許多珍貴文物將展現在觀眾眼前,而華人音樂家劉宏軍及其樂隊,也將在東京和奈良用復原正倉院的15種古樂器進行演出。

《新唐書·禮樂志》曰:「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掐琵琶。」唐淮安靖王李壽墓壁畫中,有坐立部伎女樂人彈奏五弦琵琶的圖像,但是這種琵琶在中國早已不見蹤影,其彈奏方法和樂譜也早已失傳。

正倉院原本是奈良東大寺的倉庫,內分北倉、南倉和中倉,公元756年啟用。這裡的收藏品數量大,種類多,其中包括日本製品,中國(唐朝)及西域、波斯等地的繪畫、墨跡、金屬工藝品,漆、木工藝品,刀劍、陶器、玻璃製品、樂器、面具、古代藥品和歷史文書等,可謂集古代工藝美術精粹之大成,被稱為絲綢之路東方的終點,是日本皇家文物的寶庫。

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背面)。(日本《中文導報》/張石 攝)

華人長笛演奏家劉宏軍,就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發現了1200多年以前的遣唐使們帶回來的唐代古樂器和古樂譜。劉宏軍出生於中國大連,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曾就職於中國京劇院樂隊。從中央音樂院作曲系畢業後,他進入了中國歌劇舞劇院管弦樂隊,1980年赴日。

劉宏軍發現,唐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槽是用紫檀木挖制而成,正面響板是以桐木材製做,並以玳瑁和螺鈿裝飾,背面也用玳瑁和螺鈿鑲滿各種圖案,是一種「寶相華紋」(佛教花紋的一種),製作十分精細。

這使劉宏軍驚喜萬分,也使他萌生了讓古樂甦醒的夢想。為此,他多次從東京前往奈良,琢磨各種樂器的形狀和做法,抄寫展示櫃裡的古樂譜,還在蘇州自費成立了研究所,組織有豐富經驗的樂器匠人,複製這些古樂器。此外,他還參閱了大量的中國、日本、韓國的資料,徵求了諸多學者和音樂家的意見。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劉宏軍終於破譯了正倉院中的「敦煌琵琶譜」、「五弦琵琶譜」以及由唐樂演變的日本「雅樂樂譜」等。1984年至今,他已復原了40多件正倉院古樂器,收集、仿造、修理、復原300多件世界各國的古樂器。1994年,劉宏軍和他的樂隊第一次在東大寺用這些複製古樂器和破譯的古樂譜,舉辦了一場演奏會。

在本次東京與奈良的展覽會中,劉宏軍及其樂隊將用復原正倉院的15種古樂器進行演出,再現一千多年前的金碧輝煌、古寺寒鍾和輕歌曼舞。音樂將今日世界、古日本與遙遠的唐朝連接起來,中國傳統文化將在日本綻放光芒(張石)

相關焦點

  • 敦煌古樂器「飛」出莫高窟 重獲新「聲」
    2018年4月,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與敦煌研究院共同合作,仿製敦煌壁畫樂器並進行延伸開發,以「活態」的方式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使敦煌古樂器「走」出壁畫,「走到」大眾身邊。在86歲高齡的敦煌樂舞研究專家鄭汝中先生的設計指導下,按照敦煌壁畫樂器圖形製作成能夠演奏的樂器實物,共製作了彈撥、拉弦、打擊、吹奏四大類樂器,97種,245件(2套)。
  • 流行古典樂器演奏,你聽過哪一種?
    燦爛悠久古音樂古人說: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呂氏春秋」。根據20世紀考古發現,中國音樂的歷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為遙遠,八、九千年以來,中國音樂同中國文化一樣,從未間斷,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見的。
  • 讓沉睡的樂音復活:中國古樂譜研究引全球關注
    中國與東亞古譜研究中心資料庫建成後,將提供古譜閱讀、古譜及曲目檢索等功能。「我們不僅僅提供樂譜,還會梳理好關於樂譜的基本信息,這是什麼年代,誰收藏的,什麼內容,一共有幾曲,這些基本信息都要交代給研究者。」  古譜研究引全球關注  古樂譜的流失,造成我國古代樂譜、音樂文化的研究首先在日本、英國展開。
  • 千年石窟驚現上海,120件頂級文物帶你感受大美雲岡
    1600年歷史120件文物10位當代藝術家26件當代藝術作品耗時6年全球單體最大復原石窟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著名策展人王純傑聯合策展帶來120件雲岡臻品文物和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復原石窟除此之外,
  • 王者榮耀×譚盾|五虎定製交響樂,用傳統樂器復原中國聲韻
    咳咳咳,小妲己要平復下激動的心情,大聲喊出大大的名字——他就是享譽國際的華人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先生,還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格萊美原創音樂獎!譚盾老師特地選取了五種幾乎遺失在歷史中的中國傳統古樂器來詮釋五虎上將的精神內核,用復原古樂器的音色為王者世界注入曾遺落在歷史長河中的中國聲韻。
  • 現代國人所彈古箏不「古」 古法在日本得以保留
    現代國人所彈古箏不「古」 古法在日本得以保留 2008年11月17日 17:25 來源:楚天都市報 ,都與我國傳統有所區別,可謂古箏不「古」;更令人稱奇的是,古箏的「古」法在日本得以保留,並作為該國的傳統樂器發展壯大。
  • 華夏古樂器大多失傳 中國鑼曾風靡西洋交響樂團
    本期主題  華夏古樂器  □欄目主持  穆晨曦  □講解嘉賓  徐橫夫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演出家協會會員,音樂曲目學家  古人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八音」。中國古代樂器主要有壎、缶、築、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
  • 廈門國際樂器展覽會拉開帷幕 四大樂器產業園齊聚
    (本報記者黃曉珍攝)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記者 劉筠 毛慧琴)昨日上午,伴隨著臺灣「華人指彈吉他天王」陳彥宏帶領5名吉他手的《Fusion Style Boy》吉他演奏,2016中國廈門國際樂器展覽會(以下簡稱「廈門國際樂器展」)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 電聲、電子樂器能否取代傳統樂器
    這裡所說的取代,並不是要取代所有的傳統樂器,例如:對於某件民族樂器,可以作為文化遺產保留;但對於其他已搬上舞臺的常用樂器都有可能會被取代。例如:我們現在所見的,所用於演奏的鋼琴、小提琴、吉他等,都已經取代了原來的古鋼琴、古小提琴、古吉他。我相信:傳統樂器一定會被電子樂器取代。
  • 日本代表性樂器三味線從中國傳入 絲綢之路帶來的音樂傳遞
    玄宗皇帝與楊貴妃都是出色的音樂家,他們創作了許多樂曲,在中國音樂史上是具有裡程碑式的人物。來自中國、美國、波蘭、愛爾蘭、俄羅斯、日本、伊朗等國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並做了精彩的學術演講。本版編輯從眾多的發言中,選取兩位中國學者與一位日本學者的發言,他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回應了這個命題。而日本學者的文章,則提及中國的電影以及音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影響到的日本人對中國的認知形象。如果以文明互鑑,這樣的絲綢之路將可以通向任何一個地方。
  • 當交響樂團的樂器自己在舞臺上演奏,而人類坐在觀眾席……
    但能像專業音樂家一樣彈奏音樂的機器人你見過嗎?機器人與音樂的碰撞,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聽覺體驗?以往要演奏一首華麗的交響曲,你需要數十位經長時間練習、技巧純熟的音樂家,但現在機器人樂隊也能完美演繹暴力美學的藝術創作,讓你聆聽滿滿黑科技感的音樂曲目。
  • 廣州藝術家用一把五弦琵琶聲動東瀛,廣州文化周世界巡演走進日本
    容納600多名觀眾的日本一流專業音樂廳內座無虛席,觀眾全部著正裝隆重出席,他們以有禮、有力的掌聲和讚嘆表達了對中國民族音樂以及方錦龍的喜愛。  今年是國樂表演藝術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樂器收藏家方錦龍從藝40周年。方錦龍精於五弦琵琶演奏,同時能彈奏近百種樂器,擅長體現不同的特點和風格,激情與韻味並重。
  • 唐朝胡化現象之樂舞技藝
    上回說到唐朝胡化現象之服飾妝容,這回來說說樂舞技藝。王克芬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中言「西域胡人天性擅長舞蹈,他們帶入唐朝的健舞如胡旋、胡騰、柘枝以及軟舞如涼州、綠腰都風行一時」 。胡樂胡舞在唐代樂舞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國家寶藏》在日本舉辦《國寶音樂會》凝聚東亞文化精粹
    原標題:《國寶音樂會》凝聚東亞文化精粹與榮光   流傳千年清音雅樂再度迴響 李祥霆現場演奏唐代古琴「九霄環佩」   整場音樂會的每一位演奏家出場,都從一件「國家寶藏」開始說起。
  • 「彈撥樂器之王」琵琶,如何用4根琴弦譜寫出盛唐歡歌
    當時的批把藝術家就大膽地將兩種樂器結合在了一起,製成了一種更為完整的新式批把。在漢代劉熙的《釋名·釋樂器》中記載: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楊玉環也收藏了一把絕版琵琶,後來被稱為玉環琵琶,從樂器成為了一件真正的藝術品。唐朝的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工藝上都產生了革新變化,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由橫抱演奏變成了豎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代替了撥子。
  • 閔行博物館開館:首展民族樂器與奧地利古堡銀器
    2019年1月18日,閔行博物館與上海海派藝術館同時期開館,博物館將呈現地域特色,講述閔行本土文化。目前,閔行博物館開設了「中國民族樂器」常設展與「奧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銀器」臨展,在下半年,將呈現「上海縣700年」常設展與「馬橋文化」常設展。
  • 旅日歌唱家任雁當選全日本華人音樂家協會新會長
    旅日歌唱家任雁當選全日本華人音樂家協會新會長
  • 武義:追求真善美,器樂展演奏出夢想的聲音
    本次活動由共青團武義縣委、武義縣融媒體中心、武義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武義縣教育局共同主辦,由武義縣青少年宮、武義縣音樂家協會、武義縣教育局教研室承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 從中國文物看早期日本,在這個特展上,三角緣神獸鏡、七支刀都來了
    10世紀出雲大社的復原模型展 故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流傳日本的唐代佛教藝術品
    2017年全世界文物水平最高的展覽,莫過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國寶》特展了(展期為10.3-11.26)。此次特展是為了紀念京都國立博物館成立120周年,同時也是慶祝日本第一部總合性的文物保護法律《古社寺保存法》出臺120年,所以規格特別高,日本全國可移動的國寶文物來了四分之一,是日本四十一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