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紀出雲大社的復原模型
展 故
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史記」
《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官修史書,相當於是日本的「史記」。此書於七世紀末期開始編纂,到公元720年成書,一共三十卷,用編年體記錄了日本的神話和歷史。由於當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全書是用中文古漢語寫成的。《日本書紀》記載了日本政權的來源,那是第二卷裡的一個神話故事:天照大神想派自己的孫子去統治大地,於是就派人去說服大地的統治者「大己貴神(也叫大國主神)」退位。大己貴神同意了,說:「吾所治顯露事者,皇孫當治,吾將退治幽事。」意思是政治權力可以讓出,自己掌管祭祀宗教就好了。於是日本的統治者換人,一直傳承下來,就是現在的日本皇室,而大己貴神所在的「出雲」則成了一個祭祀和宗教的中心。
出雲位於日本島根縣,位置比較偏遠,日本很多神話故事的背景都在那裡,到現在日本人管每年十月叫「神無月」,因為全日本的神靈要去出雲開會一個月,所以出雲地區的十月叫「神有月」。以前日本學界不知道為什麼出雲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如此重要,1980年以後,出雲地區連續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數量和質量都是同期日本第一,還有巨大的四角突出型古墳,規模也是當時日本最大的。現在基本確認,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後3世紀中期,也就是日本的彌生時代,出雲在日本有很特殊的地位,有可能就是政治文化中心。
從公元3世紀中期到公元592年,是日本的「古墳時代」,政治中心明顯轉移到了大和地區(今奈良縣東南部櫻井市一帶)。在古墳時代,日本開始了自身文明化的進程,向中國派出使者,積極引進先進文化。從彌生時代是怎樣進入古墳時代的,當時的真實歷史已經無從得知了,而《日本書紀》裡的讓國神話很可能是當時事件的一種神話性描述。
出雲的統治者喪失了權力,政治中心遷到了大和地區,然後大和政權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但出雲依然保留宗教中心的地位。出雲最大的神社叫「出雲大社」,供奉大己貴神。2000年,考古學家在出雲大社發現了古代神社的柱子底部,是用三根直徑約1.35米的柳杉木綁在一起當一根柱子,十分粗壯。根據歷史記載和實物發掘,古代出雲大社高約48米,殿前有一個109米長的引橋,可謂壯觀之極。這次特展展出了古代木柱和十比一的復原模型,巨大的模型佔了半個展廳,引人注目。
「日本」和「大和」這兩個詞,其實都是中文,分別是7世紀晚期和8世紀中期被日本使用的。古代日本自稱Yamato,有讀音而無文字,中國人稱之為「倭國」或者音譯為「邪馬臺國」。公元238年,司馬懿遠徵遼東,收復了遼寧和朝鮮半島北部。戰事平息後的239年(景初三年),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臣難升米到魏國朝貢,當時小皇帝曹芳年幼,管理外國事務的最高負責人司馬懿代表皇帝,賜予卑彌呼「親魏倭王」的金印和銅鏡等眾多寶物。由於妥當處理了倭國納貢,皇帝下旨表彰司馬懿,為他增加了封邑。
當時下賜給日本的銅鏡,現在還能看到。特展上有一面出雲附近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上面寫著「景初三年」的年號,就是魏國的賜物。日本出土中國三國時期的銅鏡很多,比如,有奈良的黑冢古墳一次性出土了三十多面。這些銅鏡的邊緣切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叫三角緣神獸鏡。三角緣銅鏡以前在中國沒有發現,很多中國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日本自己製作的銅鏡,和中國無關。不過近年來中國也零星發現了三角緣的漢魏銅鏡,日本的研究人員則對三角緣神獸鏡做了金屬成分分析,發現其含有的微量元素和中國古代銅鏡基本一致,說明是用中國的銅礦鑄造的,確定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可能是因為流行時間短暫,所以在中國留下的反而不如日本多。
東晉寶劍和鮮卑樣式馬鞍
除了三角緣神獸鏡之外,特展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中國相關文物是「七支刀」。這是一把寶劍,全長約75釐米,左右各有三個分叉,根本無法放進一個鞘裡。七支刀是奈良縣石上神宮自古供奉的寶劍,劍身正反面均有精美的錯金銘文。隨著漫長年代的積澱,銘文被厚厚的鏽跡覆蓋,以至於人們逐漸淡忘了寶刀背後的歷史。直到近代明治年間,神宮宮司菅政友察覺到鏽跡下可能隱藏著文字,經過前後兩次的研磨,終於發現了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老銘文。七支刀兩面共鑲嵌金銘文61字,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和研磨技術的不成熟,銘文殘缺嚴重。正面的銘文記載了七支刀為「泰(?)四年」製造,有人認為是西晉泰始四年(268年),有人認為是東晉太和四年(369年),還有人認為是南朝劉宋泰始四年(468年),總之是這三個年代中的一個,現在日本學者更多傾向於太和四年。背面的銘文記載了這把刀是百濟王(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擊敗百濟)贈送給倭王的國禮,這在《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五十二年的條目裡有記載:「秋九月丁卯朔丙子,久氐等從千熊長彥詣之,則獻七支刀一口、七子鏡一面及種種重寶。」
這把七支刀雖然是百濟贈送給倭國的國禮,但是百濟自古用的都是幹支紀年,日本也是用幹支紀年,沒有理由在兩國間的國禮上寫中國年號。而且七支刀正面的銘文和中國漢代以來的刀劍銘文格式完全一致,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這把七支刀是在中國鑄造的,百濟人得到以後認為「先世以來未有此刀」,十分珍重,於是在背面加刻銘文後送給倭王。也有人認為是百濟按照中國七支刀的樣子重新做了一個複製品送給日本。無論如何,這把形態神奇的七支刀保留了中國東晉南朝時代的樣貌,很可能和當時的道教信仰有關,是中國藝術史記載上缺失的一環。
日本古墳時代和中國的聯繫,比歷史記錄的要更加深入和頻繁。特展上展示了許多大和地區的古墳出土物,有些精品很可能是來自中國的。1985年,日本發掘了從未被盜的藤之木古墳,墓主人是587年6月被暗殺的兩名王子。出土物極其豐富,有刀劍、馬具、服飾等,總數超過一萬兩千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鍍金銅馬鞍,上面雕滿了花紋,有鳳凰、龍、鬼面、怪魚、獅子、大象等,華麗得令人驚嘆,是日本國寶級文物。如此精緻的馬鞍,在東亞考古史上獨一無二,它的風格不是日本或者朝鮮的,而是中國的鮮卑樣式。遼寧省朝陽市曾經出土過十六國時期北燕的馬鞍,與藤之木古墳的馬鞍非常相近,兩者應該是同一文化的產物。我推測,藤之木古墳的馬鞍應該來自六世紀的中國北朝,所以充滿了濃鬱的鮮卑元素,流入日本後成了王族的寶物。
藤之木古墳出土的北朝風格馬鞍殘件
《日本書紀》成書於公元720年,當時是日本的奈良時代。那時的日本和中國聯繫非常緊密,中國的文化和信仰大量輸入,塑造了日本的國家形態。佛教尤其影響巨大,佛寺甚至承擔了以前古墳的部分宗教職能。中國式的朝廷,加上佛教信仰,再保留一些原始宗教,這就是古代日本的國家特點。
奈良時代留下了眾多木雕佛像,其樣式基本是從中國傳入的,而中國幾乎沒有留下幾件同時期的唐代木雕,所以日本的木雕佛像對中國藝術史研究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次特展展出了兩件來自唐招提寺的天王像,都是用日本榧木(一種紅豆杉)雕刻而成的,用混了織物的漆塑造細部。雕像的衣袖和胸帶的樣式,在日本以前的佛像中從未見過,被認為是唐朝時期揚州出產的佛像風格。鑑真和尚從揚州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隨行的有一些工匠,把當時中國江南的工藝帶到了日本。現在揚州已經找不到唐代木雕佛像了,唐招提寺的作品正好可以彌補藝術史記載上的缺失。
「出雲與大和」特展雖然是介紹日本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由來,但是無論策展的清晰歷史脈絡,還是文物中眾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珍品,都使得這個特展值得參觀和學習。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謝田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