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物看早期日本,在這個特展上,三角緣神獸鏡、七支刀都來了

2020-12-18 北晚新視覺網

10世紀出雲大社的復原模型

展 故

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史記」

《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官修史書,相當於是日本的「史記」。此書於七世紀末期開始編纂,到公元720年成書,一共三十卷,用編年體記錄了日本的神話和歷史。由於當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全書是用中文古漢語寫成的。《日本書紀》記載了日本政權的來源,那是第二卷裡的一個神話故事:天照大神想派自己的孫子去統治大地,於是就派人去說服大地的統治者「大己貴神(也叫大國主神)」退位。大己貴神同意了,說:「吾所治顯露事者,皇孫當治,吾將退治幽事。」意思是政治權力可以讓出,自己掌管祭祀宗教就好了。於是日本的統治者換人,一直傳承下來,就是現在的日本皇室,而大己貴神所在的「出雲」則成了一個祭祀和宗教的中心。

出雲位於日本島根縣,位置比較偏遠,日本很多神話故事的背景都在那裡,到現在日本人管每年十月叫「神無月」,因為全日本的神靈要去出雲開會一個月,所以出雲地區的十月叫「神有月」。以前日本學界不知道為什麼出雲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如此重要,1980年以後,出雲地區連續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數量和質量都是同期日本第一,還有巨大的四角突出型古墳,規模也是當時日本最大的。現在基本確認,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後3世紀中期,也就是日本的彌生時代,出雲在日本有很特殊的地位,有可能就是政治文化中心。

從公元3世紀中期到公元592年,是日本的「古墳時代」,政治中心明顯轉移到了大和地區(今奈良縣東南部櫻井市一帶)。在古墳時代,日本開始了自身文明化的進程,向中國派出使者,積極引進先進文化。從彌生時代是怎樣進入古墳時代的,當時的真實歷史已經無從得知了,而《日本書紀》裡的讓國神話很可能是當時事件的一種神話性描述。

出雲的統治者喪失了權力,政治中心遷到了大和地區,然後大和政權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但出雲依然保留宗教中心的地位。出雲最大的神社叫「出雲大社」,供奉大己貴神。2000年,考古學家在出雲大社發現了古代神社的柱子底部,是用三根直徑約1.35米的柳杉木綁在一起當一根柱子,十分粗壯。根據歷史記載和實物發掘,古代出雲大社高約48米,殿前有一個109米長的引橋,可謂壯觀之極。這次特展展出了古代木柱和十比一的復原模型,巨大的模型佔了半個展廳,引人注目。

「日本」和「大和」這兩個詞,其實都是中文,分別是7世紀晚期和8世紀中期被日本使用的。古代日本自稱Yamato,有讀音而無文字,中國人稱之為「倭國」或者音譯為「邪馬臺國」。公元238年,司馬懿遠徵遼東,收復了遼寧和朝鮮半島北部。戰事平息後的239年(景初三年),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臣難升米到魏國朝貢,當時小皇帝曹芳年幼,管理外國事務的最高負責人司馬懿代表皇帝,賜予卑彌呼「親魏倭王」的金印和銅鏡等眾多寶物。由於妥當處理了倭國納貢,皇帝下旨表彰司馬懿,為他增加了封邑。

當時下賜給日本的銅鏡,現在還能看到。特展上有一面出雲附近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上面寫著「景初三年」的年號,就是魏國的賜物。日本出土中國三國時期的銅鏡很多,比如,有奈良的黑冢古墳一次性出土了三十多面。這些銅鏡的邊緣切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叫三角緣神獸鏡。三角緣銅鏡以前在中國沒有發現,很多中國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日本自己製作的銅鏡,和中國無關。不過近年來中國也零星發現了三角緣的漢魏銅鏡,日本的研究人員則對三角緣神獸鏡做了金屬成分分析,發現其含有的微量元素和中國古代銅鏡基本一致,說明是用中國的銅礦鑄造的,確定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可能是因為流行時間短暫,所以在中國留下的反而不如日本多。

東晉寶劍和鮮卑樣式馬鞍

除了三角緣神獸鏡之外,特展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中國相關文物是「七支刀」。這是一把寶劍,全長約75釐米,左右各有三個分叉,根本無法放進一個鞘裡。七支刀是奈良縣石上神宮自古供奉的寶劍,劍身正反面均有精美的錯金銘文。隨著漫長年代的積澱,銘文被厚厚的鏽跡覆蓋,以至於人們逐漸淡忘了寶刀背後的歷史。直到近代明治年間,神宮宮司菅政友察覺到鏽跡下可能隱藏著文字,經過前後兩次的研磨,終於發現了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老銘文。七支刀兩面共鑲嵌金銘文61字,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和研磨技術的不成熟,銘文殘缺嚴重。正面的銘文記載了七支刀為「泰(?)四年」製造,有人認為是西晉泰始四年(268年),有人認為是東晉太和四年(369年),還有人認為是南朝劉宋泰始四年(468年),總之是這三個年代中的一個,現在日本學者更多傾向於太和四年。背面的銘文記載了這把刀是百濟王(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擊敗百濟)贈送給倭王的國禮,這在《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五十二年的條目裡有記載:「秋九月丁卯朔丙子,久氐等從千熊長彥詣之,則獻七支刀一口、七子鏡一面及種種重寶。」

這把七支刀雖然是百濟贈送給倭國的國禮,但是百濟自古用的都是幹支紀年,日本也是用幹支紀年,沒有理由在兩國間的國禮上寫中國年號。而且七支刀正面的銘文和中國漢代以來的刀劍銘文格式完全一致,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這把七支刀是在中國鑄造的,百濟人得到以後認為「先世以來未有此刀」,十分珍重,於是在背面加刻銘文後送給倭王。也有人認為是百濟按照中國七支刀的樣子重新做了一個複製品送給日本。無論如何,這把形態神奇的七支刀保留了中國東晉南朝時代的樣貌,很可能和當時的道教信仰有關,是中國藝術史記載上缺失的一環。

日本古墳時代和中國的聯繫,比歷史記錄的要更加深入和頻繁。特展上展示了許多大和地區的古墳出土物,有些精品很可能是來自中國的。1985年,日本發掘了從未被盜的藤之木古墳,墓主人是587年6月被暗殺的兩名王子。出土物極其豐富,有刀劍、馬具、服飾等,總數超過一萬兩千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鍍金銅馬鞍,上面雕滿了花紋,有鳳凰、龍、鬼面、怪魚、獅子、大象等,華麗得令人驚嘆,是日本國寶級文物。如此精緻的馬鞍,在東亞考古史上獨一無二,它的風格不是日本或者朝鮮的,而是中國的鮮卑樣式。遼寧省朝陽市曾經出土過十六國時期北燕的馬鞍,與藤之木古墳的馬鞍非常相近,兩者應該是同一文化的產物。我推測,藤之木古墳的馬鞍應該來自六世紀的中國北朝,所以充滿了濃鬱的鮮卑元素,流入日本後成了王族的寶物。

藤之木古墳出土的北朝風格馬鞍殘件

《日本書紀》成書於公元720年,當時是日本的奈良時代。那時的日本和中國聯繫非常緊密,中國的文化和信仰大量輸入,塑造了日本的國家形態。佛教尤其影響巨大,佛寺甚至承擔了以前古墳的部分宗教職能。中國式的朝廷,加上佛教信仰,再保留一些原始宗教,這就是古代日本的國家特點。

奈良時代留下了眾多木雕佛像,其樣式基本是從中國傳入的,而中國幾乎沒有留下幾件同時期的唐代木雕,所以日本的木雕佛像對中國藝術史研究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次特展展出了兩件來自唐招提寺的天王像,都是用日本榧木(一種紅豆杉)雕刻而成的,用混了織物的漆塑造細部。雕像的衣袖和胸帶的樣式,在日本以前的佛像中從未見過,被認為是唐朝時期揚州出產的佛像風格。鑑真和尚從揚州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隨行的有一些工匠,把當時中國江南的工藝帶到了日本。現在揚州已經找不到唐代木雕佛像了,唐招提寺的作品正好可以彌補藝術史記載上的缺失。

「出雲與大和」特展雖然是介紹日本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由來,但是無論策展的清晰歷史脈絡,還是文物中眾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珍品,都使得這個特展值得參觀和學習。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謝田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日本書紀》編撰1300年,東京將首展日本最古神社文物
    澎湃新聞獲悉,展覽「《日本書紀》編撰1300周年特別展:出雲和大和」將於2020年1月15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展覽將相關重要文物匯聚一堂,呈現古代日本神話與特點,包括出雲大社的盔甲、裝飾神社的畫作以及從該地區挖出的巨大的石柱。此外,展覽將展出從加茂巖倉遺址中挖掘出的30件珍寶,共189件。 這也是20年來首次在東京展出如此眾多的作品。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 文物中見中日文化交流
    原標題: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  文物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古代中華文明圈留下的藝術品,很多都是質地脆弱的有機物,只有秋高氣爽的時候最利於保護,所以每年十月到十一月,是東亞地區的文物展覽季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這次大展,紫禁城裡的著名「小獸」,也從屋脊上「搬到」了展廳裡。
  • 在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裡探個究竟
    11月2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這個「鏡子」專場,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等知名文物走出館藏與大家照面,這是國博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的主題展覽。 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
  • 跨年特展裡的祥瑞、名跡、文物以及畢卡索的紙
    各地除以生肖、年畫、祥瑞為主題的鼠年迎新展外,幾乎所有大型的美術館、博物館都相繼開幕了跨年特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為您梳理春節前後的展覽精選: 在上海,上海博物館除了唐招提寺文物展,歷代書法館、歷代繪畫館呈現了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一些久未露面的作品;在成都,「映世菩提
  •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臺北首次舉辦「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 2008年01月19日 00: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月十八日下午,「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在臺北舉行。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八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陳立宇)原住民阿美族的竹筒、閩南人的母舅箱、客家人的銀制薰香爐、眷村生活的軍旅箱……這些平常難得一見的臺灣民俗文物,在首次於臺北舉辦的「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上都將一一呈現。
  • 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覽中最引人關注的,是2019年我國政府從日本追索回來「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包括鼎1、甗1、簋1、盨2、壺2、霝1,共計8件珍貴文物。這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回歸文物,也是這批來自湖北的青銅組器追索回國後首次重返故土、在京外展出。專家介紹,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並列於《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
  • 「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近十年來最大規模三國文物展「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正在中華世紀壇展出。該展覽去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率先開幕,引發日本觀展熱潮。在東京和九州兩地巡展後,展覽回到中國,1月23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但由於疫情防控,中華世紀壇從1月24日起暫停開放,直至五一假期之後,展覽才重新限流開放。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流傳日本的唐代佛教藝術品
    2017年全世界文物水平最高的展覽,莫過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國寶》特展了(展期為10.3-11.26)。此次特展是為了紀念京都國立博物館成立120周年,同時也是慶祝日本第一部總合性的文物保護法律《古社寺保存法》出臺120年,所以規格特別高,日本全國可移動的國寶文物來了四分之一,是日本四十一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特展。
  • 清華這個特展的名字,來自一片漢代瓦當
    去年接連在北大和清華看了兩個大展,北大&34;中小河公主露面,清華&34;組織來了陝西省各級博物館的189件一級文物。都是實力派啊!清華這個特展的名字為&34;,來自一片漢代瓦當。與天久長,不需要解釋,含蓄而一切盡在不言中。有人說,比那句&34;更有氣魄。
  • 「尋秦——早期秦文化特展」在甘肅省博物館舉辦
    禮縣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再次回歸隴原故裡「尋秦——早期秦文化特展」在省博物館舉辦  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國家文物局將香港著名實業家郭炎捐贈的一批禮縣大堡子山流失文物正式劃撥甘肅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 上海博物館閉館50天重新開放,開館日親身體驗,日本網紅詩句特展
    很多訪客都是衝著「唐招提寺鑑真文物」特展而來,最近躥紅很火的日本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就是出自這裡有展出的1298年《東徵傳繪卷》之中,其第一卷第五段敘事文之中就有這詩句
  • 「福建船政」特展臺北揭幕 珍貴文物首次亮相臺灣
    中國臺灣網12月23日臺北消息   為期六個多月的「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臺灣特展22日下午在臺北長榮海事博物館揭開帷幕。170多件福建船政文物及其他展品首次亮相臺灣。
  • 東京博物館館長:日本很多流行文化都從文物中汲取靈感
    此前,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穀真美來滬參加活動時,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談及日本收藏的中國文物,他表示,「日本從古至今就崇尚喜愛中國的美術品、文物,收藏也是從古至今沒有間斷。這裡我可以比較自豪地說,有一些文物,在中國都已經失傳,但是它們在七八世紀傳到日本之後,日本收藏者非常珍視,被很好地傳承下來,在日本至今都有所保存。」
  •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2014-06-26 17:55: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吸引了兩岸媒體的關注 。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6月17日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拉開帷幕。. 馬宣 攝   中新網福州6月26日電 (馬宣)由兩岸聯手舉辦的紀念「沈葆楨撫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現正在臺灣臺北、高雄展出。
  • 廣西保利「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來了!明天正式開幕
    這就是文物的力量,也是文物展覽的力量。8月26日,由廣西保利與保利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迎來令人期待的時刻:在保利冠江墅·邕江城市藝術展廳舉行的開箱儀式上,西周倗季鳳鳥尊率先揭開神秘面紗。
  • 廣西保利「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來了!明日正式開幕
    這就是文物的力量,也是文物展覽的力量。8月26日,由廣西保利與保利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迎來令人期待的時刻:在保利冠江墅·邕江城市藝術展廳舉行的開箱儀式上,西周倗季鳳鳥尊率先揭開神秘面紗。
  • 靈鼠兆豐年,來上海博物館鼠年看迎春特展吧!
    靈鼠兆豐年,來上海博物館鼠年看迎春特展吧!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01-10 1月10日下午,羊城派記者從上海博物館2020年新聞通氣會上獲悉,1月14日,上博將主辦靈鼠兆豐年鼠年迎春特展。
  • 上海博物館今恢復開放996人進館參觀 唐招提寺文物特展將延期至4月...
    疫情發生後,在日本援助中國的抗疫物資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標籤瞬間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這句話正是出自描述鑑真事跡的《東徵傳》。而記錄了鑑真和尚這輝煌一生的《東徵傳繪卷》局部,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中展出。
  • 「曾世家」文物特展 述說曾國八百年傳奇史(組圖)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首次以展覽形式全面梳理曾國近八百年歷史。本次展覽精選葉家山、郭家廟、蘇家壟、文峰塔、棗樹林等重要曾國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共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四個單元,串聯起曾國從西周早期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