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後的第4天,負責處理相關善後工作的溫州鹿城區政府,和事故中的一位福建遇難者的家屬,達成了初步賠償協商結果,賠償金額50萬元。另外,事故善後工作組表示,死亡旅客賠償金標準已經確定為每人50萬元。
凌晨籤訂首例賠償協議
事故發生後,有關遇難者賠償問題,一直沒有進展。
昨天中午,新華社發布消息稱,當地善後處理「5+1」服務小組與遇難者林焱的家屬初步談妥,賠償金額50萬元,這是此次事故發生後第一個達成的初步賠償協商結果。
獲知此消息後,本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遇難者林焱是福建省福州人,今年29歲,男性,事發當天乘坐動車從寧波返家,不幸罹難,父親已經去世,家中還有母親。昨天凌晨1時許,鹿城區仰義街道辦事處率先與遇難者林焱的家屬籤訂賠償協議,共賠付50萬元。
昨天下午,記者試圖聯繫林焱的家屬,但對方始終不接電話。隨後有消息稱,林焱的家屬已趕往溫州殯儀館,打算下午4點處理後事。記者隨後趕到溫州殯儀館,一直守到下午4時許,但林焱家屬始終沒有露面。昨晚,一名知情人士向記者證實,林焱的遺體暫未火化,但只是殯儀館工作程序導致,和賠償問題無關。
工作組和林焱家屬達成賠償協議,是否意味著事故賠償協商已經全面展開?昨天下午,本報記者在溫州市殯儀館見到了部分遇難者家屬。他們表示,已經有人和他們討論賠償內容,並詳細計算了50萬元賠償金額的根據,但大部分家屬表示,他們目前不想談賠償,「先要知道事故的前因後果。」
短時間籤協議有獎勵?
此前,根據有關媒體報導,依照鐵道部有關規定,此次賠償的各項費用共計不超過45萬元,另外事發後在短時間內接受談判並籤訂協議的可視情況酌情予以數萬元獎勵。
有媒體報導,對於「先籤協議有獎勵」的說法,有家屬提出質疑。在溫州殯儀館二樓大廳,一位遇難者家屬情緒激動地說,鐵道部急於讓家屬籤訂賠償協議,還提出先籤訂協議有獎勵,這種行為與買賣沒有差異。
昨天下午,記者採訪了仰義街道辦事處主任葉青。他表示,不清楚首例賠償協議的50萬元金額具體由哪些項目構成,「具體賠償方案是在依照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和家屬談一個總的數額。」
葉青說,工作組只負責與家屬進行協商,並做好安撫工作。如果達成意向,家屬則與鐵道部門的善後工作領導小組籤署賠償協議。因此對於賠償款項的來源、撥付過程並不清楚。
葉青還表示,並沒有設立要求家屬火化屍體後才能領取賠償金的前提條件。
死亡賠償標準每人50萬
而據新華社昨晚報導,「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善後工作組表示,該起事故死亡旅客賠償金標準已確定。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善後工作組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事故每位死亡旅客的賠償金依據國務院《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和《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的規定,並根據實際情況,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和人道主義精神,由事故賠償金、一次性專項幫扶款以及愛心捐助款構成,總計人民幣50萬元。
118名傷者仍在住院11人危重
溫州市衛生局應急辦26日下午公布的事故傷者名單顯示:溫州市11家醫院共收治傷者192人,其中14人醫治無效死亡,59人已出院,一人轉外地醫院,現住院人數為118人。
溫州市衛生局應急辦公布的傷病員救治情況統計表顯示,截至7月26日中午12時,在住院的118人中,11人為危重病人,20人為重症病人,輕傷87人。
根據統計表中現有的籍貫統計,救治的傷病員中共有外籍人員三名。其中一名義大利籍女性入院前死亡,義大利籍男性潘約翰重症,美籍華人曹立衡重症。
統計表顯示追尾事故的最後一名獲救者、年僅兩歲零八個月的小女孩項煒伊仍屬危重病人。
本報綜合報導
#p#副標題#e#
公眾疑問有十 期待真相大白
就目前已知的信息而言,公眾對事故發生時間、原因、死傷人數、救援過程等存在諸多疑問,這些疑問在網絡上持續發酵,有待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發掘、調查真相。只有清楚地了解了這些問題之後,才能真正像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所說的那樣,「讓老百姓放心」。
1、事故到底發生在何時?
追尾事故發生後,官方最早發布的事故發生時間為20時34分,但第二天變成了20時27分,第三天又變成20時38分。
事故發生時間為何一天一變,人們對此難免會有諸多疑問,但相關部門並未予以說明。
2、雷擊破壞了什麼設備?
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表示,初步了解,事故是雷擊造成設備故障導致的。但官方的「雷擊說」引來了公眾更多的追問。
「雷擊說」追問集中在:到底「雷擊」是擊在哪?雷擊造成的設備破壞到底是動力設備還是通訊設備?D3115次失去動力後,為何無法將此信息傳遞給後車和整個鐵網調度?
鐵路專家孫章表示,這表明動車組信號系統的技術和管理有漏洞,還比較脆弱。
3、「自動閉塞系統」到底在哪?
鐵道部2007年曾表示,我國自主研發的自動閉塞系統,可以控制同一條鐵路上多列動車組安全區間,防止列車追尾事故發生。
據孫章透露,現在動車組線路採用區間閉塞的辦法來防止追尾。簡單來說,就是將鐵路線路分成若干個區段,每個區段為一個閉塞區間,區間內只容許有一列列車運行。在區間的交接點安裝有信號燈。如果有列車進入該區間,通過「軌道電路」傳輸信號,信號燈會變為紅色,後續列車和調度中心都會接收到紅色信號。
4、D301為何會在D3115後面?
根據列車時刻表,D3115次列車準點到達溫州南站的時間應該是19時57分,D301次準點到達溫州南站的時間應該是19時42分。兩車存在15分鐘的行駛間隔,而且是D301在前,D3115在後,理應不會發生追尾事故。
鑑於事發時為20時27分左右,事發地點距離溫州南站10公裡,可判斷兩趟列車均已因天氣原因晚點,D301次的晚點時間比D3115次更長。
這樣算起來,這起事故是晚點的D3115次列車,被晚點更久的D301次列車撞上。
5、為何趕著恢復通車?
事故發生後,鐵路部門接連發布消息稱,將儘快完成救援,恢復鐵路通行。
這引起了部分網友不理解,有網友表示,國家領導人都表態要以生命救援為第一任務,為何有關部門在事故現場還沒最後清理完,就急匆匆地要求恢復通車,「難道車內可能還存在的生命就不如經濟利益重要嗎?」
6、為何要「挖坑填埋」?
有記者在事故現場拍到挖坑的照片,不少公眾以為有關方面要「滅跡」。對此,參與現場清理工作的中鐵三局人士解釋道,挖坑並不是為了掩埋拆卸車廂,而是在為接下來進行的吊卸做準備。
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稱,「現場搶險環境非常複雜,下面是一個泥塘,施展開來很不方便,還要對其他的車體進行處理,所以他們把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
上海鐵路局一位路段技術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事故原因通過列車「黑匣子」和軌道數據信息已可查明,「車廂對事故調查沒有幫助,現在是廢鐵一堆,清理掉它,是我們正常的工作流程。」
對此,網友「葉克飛」說:「你們可以把遇難者的遺物都妥善清理,等待他們的親人們辨認,而不是隨意掩埋嗎?那裡面可能有他們一起逛街時買的衣服,一起出遊時拍的照片……甚至,他們中的某些人或曾在彌留之際用數碼設備錄製了遺言。你們無法保障我們的安全,但能否給逝者一點尊嚴?」
7、死傷人數究竟有多少?
據官方發布的消息,事故已造成39人死亡,192人受傷。據推測,墜落的4節車廂如果滿載,乘客應在400人左右。但現在鐵路部門還未公布這4節車廂裡究竟有多少乘客。
對此,有人質疑說,實名制系統的作用為什麼不能迅速發揮,以及時得知事故車廂總人數?並且,如果連總人數都不清楚,又何以知道已經「搜救完畢」?
8、領導任免為何如此快?
在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出:「事故還在調查中,為什麼要對領導進行處理?」王勇平表示,高鐵產生的安全問題,領導要負起首要責任。將上海鐵路局局長龍京等3人免職,是為了讓老百姓放心。
9、「磨合期」究竟要多長?
在「7·23」事故發生後,有專家提到「磨合期」問題,表示我國的高鐵、動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試運營使其趨於安全穩定。
之前京滬高鐵頻發列車停電事故時,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表示,京滬高鐵發生故障,是因為在開通初期、在磨合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發現這些問題經過磨合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事發的甬臺溫鐵路,2009年9月28日開通動車組,至今將近2年。並且據鐵路部門的宣傳,此段鐵路的技術難度是比不上京滬高鐵的。那麼,動車運營究竟需要多長的磨合期?
10、動車上為何沒有安全帶?
有網友質疑為何動車組不配備安全帶。相關專家說,動車組身軀龐大,即便拉下緊急制動閘,動車減速也會遠遠慢於汽車。動車急剎車一般不會對車內乘客帶來明顯傷害,因而動車組上未配備安全帶。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京華時報》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