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已經確定方向 或有第三方介入

2020-12-19 搜狐網

  專家稱事故調查組確定調查方向

  透露已瞄準信號系統和防護系統,尚未得出結論;另有人建議聘請第三方人士介入

  本報訊 一位參與鐵路電網建設的專家透露,事故調查組尚未得出結論,但將調查方向面瞄準信號系統和防護系統。

  專家稱大多接觸網沒有防雷設備

  一位參與鐵路電網建設的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鐵路線的防雷設施主要是防止用電設備的防雷擊,大多數接觸網上都沒有防雷設施。就連新建的京滬高鐵線路,都沒有全部使用接觸網的避雷設施,只有少量路段使用。

  該專家表示,目前,鐵道部成立了專家組,正在研究接觸網的導線防雷技術。目前,有一種設想是,在接觸網上方安裝一條裸露導線作為避雷設備。沒有推廣的原因可能是,如果全線使用,資金投入巨大;同時,也擔心避雷線被雷擊斷,搭在接觸網上,反而會導致接觸網故障。該專家稱,因為接觸網為裸露導線,所以容易被雷擊。

  信號和防護系統成調查方向

  該專家表示,他從參與此次事故調查的一位鐵道部專家處了解到,對於追尾事故的原因,目前鐵道部的專家組尚沒有得出定論,但將焦點瞄準了兩個方面,信號系統和防護系統,目前仍然不清楚是信號系統失靈,導致列車沒有得到信號而追尾,還是列車收到了信號,但防護系統失靈以致追尾。

  邀請外國同行調查可能性小

  有專家提出,追尾事故的原因調查,應該由第三方專家負責,或請外國專家調查。有的專家認為,請第三方專家參與調查的可能性較小,因為鐵路專才除本系統人之外,還有各個交通大學教授。而教授優勢在於理論知識,很難參與實踐調查。由於涉及國內動車技術,請國外技術專家調查的可能性同樣不大。

  央視《新聞1+1》報導稱,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已經開始調查,原因尚不清楚,有人建議聘請第三方專家或者學者介入調查。

  疑問1

  兩車距離縮短為何無人知曉?

  D301次列車乘客天津人李妍婷介紹,7月23日早上8點10分許,他們一家五口從天津上車到溫州旅遊。進入溫州永嘉站前,雨越下越大,閃電頻繁,李妍婷感覺車速慢了,「不到100公裡,列車當時已晚點25分鐘左右」。

  D301次列車在永嘉站本不停靠,當晚的這趟列車在此停留幾分鐘。20時24分許,得到出發信號後,列車重新啟動,車速加快。

  同時,D3115次列車正在前方不遠處行駛,且車速慢於D301次。兩車距離縮短,但沒有人意識到———無論是乘客,還是動車司機,乃至後方列車控制指揮中心……

  D3115次列車乘客網友「希希宋」回憶說,當晚7時50多分,列車停在永嘉站,列車員告訴大家因為天氣關係,須停車等候。20時15分許,列車駛出永嘉站,車速較慢。

  20時38分,在溫州市鹿城區黃龍街道雙坳村下岙處的甌江大橋上,D301次列車高速追上前車。發現險情的D301次列車司機潘一恆,緊急採取制動措施,為時已晚,潘一恆胸口被閘把穿透……

  D301緊急剎車時,李妍婷一家五口全部摔倒在地。

  疑問2

  調度到位後車將有停車時間?

  在安全生產專家和鐵路人士看來,列車追尾是很荒唐的事,其中人為、管理因素不容忽視。

  列車行進中,不僅有一套行車控制系統,更重要的是還要聽從調度中心指令。

  「管理責任不容懈怠,任何一起事故必定破壞了種種制約原則才導致而成。」清華大學教授、管理學家陳國權強調管理的重要性。

  德國飛機渦輪機的發明者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結果;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實際操作時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

  事故發生的甬溫線調度管理歸上海鐵路局管控,而從北京南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是7月1日鐵路調圖後剛剛開通,其在京滬段走京滬高鐵鐵路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鐵路業內人士認為,近來頻頻雷擊事件導致列車晚點,本該引起管理部門的重視。即使雷擊導致信號失靈,列車終究是歸人來管理,「車是死的,人是活的」。

  據兩車乘客回憶,撞擊時,前車D3115次列車時速大約20公裡,而後車D301次列車時速則在100公裡上下。如果調度正確,且兩車駛出永嘉站時差約10分鐘,後車應有充分時間停車,事故應涉及信號系統和調度管理系統等方面問題。

  「這絕不是天災。事前一點徵兆也沒有,應有調度失控原因,沒有協調好。」D301次列車乘客劉義鑫說。

  疑問3

  動車座位能不能裝安全帶?

  不少乘客反映,這起事故暴露出一些細節問題。比如,目前動車座位沒有安全帶,導致一些乘客碰撞外傷;事故發生後,動車包廂門打不開,玻璃敲不碎;車廂內也缺少救生錘;乘客逃離列車後,高架橋軌道兩側本可作為逃生通道,但失修嚴重,增加了逃離難度……

  D301乘客孫女士建議,動車應該像飛機一樣,乘務員上車先對乘客進行安全培訓。

  據新華社電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本報記者 劉春瑞 實習生 秦悅

       事故列車防護屏障分析

      鐵道部稱因為雷擊導致D3115次列車失去動力停車,後方D301追尾  動車組牽引動力來源接觸網,事故中兩列車動力來源相同,前車失電後車運行,前車電力機車可能無法獲取電源。

      無法獲取電源,可能是D3115列車受電設施或低壓設備或牽引高壓設備雷擊毀。

      即使不能受電,D3115列車防護系統(ATP)還可以向軌道發射信號,後車接收信號後採取限速等措施。

      假如前車ATP出現故障,仍有通過地面信號運行的列車安全控制系統(LKJ)。

      前車只要輪對位於鋼軌上,接通電路,後方信號機顯示顏色,後車LKJ監控機信號後顯示在列車的屏幕上,司機見到黃燈減速,見到紅燈會停車。

      假如LKJ裝置無法監控,也會自動採取減速停車等措施。

      後車LKJ出現故障無法監控無法採取措施,還有調度。

      調度員可以發現D3115失蹤後,可以向該條線路上所有列車發出停車指令,直到發現失蹤列車。

      假如調度沒有向後車傳達停車指令……

      根據相關專家和業內人士觀點整理

(責任編輯:UN055)

相關焦點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通報調查進展
    對事故車輛殘骸等有關物證、數據資料進行了封存和保護;調取解讀分析了事故前後的錄音資料,以及「黑匣子」(列車運行事故狀態記錄器)、機車綜合無線通信設備等裝置、儀器、設備的全部信息;提取了列控中心數據,通過搭建數據平臺再現了設備發生故障時的狀況;在甬溫線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間進行了事故現場實車模擬再現試驗。同時,調查組相繼進行了溫州南站線路絕緣性能測試、甬溫線無線通信場強檢測等。
  • 溫州動車事故調查處理結果公布
    23日,南昌鐵路機械師在檢修動車  國務院近日批覆了「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全文已在國家安監總局官網公布)。經調查認定,「7·23」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後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副部長陸東福、總工程師何華武、原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原局長張曙光等54名事故責任人員受黨紀政紀等處分。對於相關責任人員是否涉嫌犯罪問題,司法機關正在依法獨立開展調查。
  • 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報告:次日掩埋車頭被制止
    「……從事故發生到現在已經有8個小時的時間了,在這8個小時裡總共進行了6次人員搜救,到現在為止,整個人員搜救行動已經結束了……」調查報告:7月24日4時左右,現場搜救工作繼續進行。橋上救援指揮由鐵道部一名副部長和安全總監及上海鐵路局一名副局長負責,橋下救援指揮由鐵道部另一名副部長和溫州市一名副市長及上海鐵路局另一名副局長負責。
  • 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升至40人
    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升至40人 福建籍乘客搶救無效亡  29日上午從溫州市殯儀館傳出消息,「7·23」溫州動車事故中一福建籍乘客陳偉在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於7月28日晚上10時45分左右被宣布死亡,並於29日凌晨2時左右被送到溫州市殯儀館。至此,「7·23」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已經升至40人。
  • 鐵道部:溫州動車追尾事故39人死亡192人受傷
    最新消息:溫州動車事故遇難人數升至39人截至25日23時許,「7·23」溫州動車事故已造成
  • 溫州動車事故集中調查結束 正著手匯總整理(圖)
    新華社資料圖片  據新華社電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6日在向新華社記者通報「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進展時指出,目前「7·23」事故集中調查階段已經結束,事故調查報告正在匯總和整理之中。
  • 王夢恕為什麼只給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報告打60分
    打造高鐵名片並非一帆風順中國高鐵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中最重大的挫折之一就是2011年的「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彼時,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對於中國高鐵的評論從一片叫好到跌入谷底。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也因此黯然離去,時年74歲的王夢恕幾乎成了高鐵代言人。
  • 熱門事件:溫州動車事故調查結果相關英語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熱門事件:溫州動車事故調查結果相關英語詞彙 2011-11-21 16:49 來源:未知 作者: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七日回顧
    7月24日 雨 有奇蹟的日子躺在D3115第16號車廂內的陳道弟自己爬出車廂,而後被救援人員送往醫院。他的女婿也就是陳碧的丈夫——楊峰在得知消息後,穿著睡衣就從紹興驅車趕往溫州。4個多小時後,楊峰趕到事故現場。他在大雨中撥開人群,進到地面的車廂尋找親人,沒有收穫。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被埋車頭重新挖出轉移
    核心提示:7月26日深夜,「7·23」甬溫線鐵路交通事故車輛已經全部移出事故現場,之前埋下的D301次動車車頭被挖出運走。國務院調查組決定將現場殘骸移送至溫州西站,作進一步調查處理。
  • 滾動:溫州動車追尾脫軌墜落事故 已致35人死亡210人受傷
    目前,兩列動車未掉落車廂的乘客都已轉至溫州市區。目前死亡39人,傷210人。杭州網記者正在溫州事故現場為你帶來最新的消息。最高檢派員參與「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事故調查  今天上午,記者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國務院「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組成立後,最高人民檢察院已派員趕赴溫州參與事故調查工作。
  • 溫州動車事故賠償方案確定 集體火化為謠言(圖)
    人民網溫州頻道7月26日電(記者 沈瑋 實習生 葉晨鵬)截止今日,7·23特大事故共造成39人死亡。昨日開始,為核對遇難者身份,相關家屬被抽取血液,與遇難者進行DNA核對。相關負責人表示,待遺體核對完畢後,將分批進行火化。  目前,事故賠償方案基本確定,有關善後工作正在逐步展開。
  • 7-23溫州動車事故後檢察官趕赴現場系法律規定
    昨天,最高檢派員參加「7·23」溫州動車事故調查,鐵路運輸檢察廳和瀆職侵權檢察廳的檢察官趕赴現場。今天,記者採訪在反瀆職侵權戰線工作多年的資深檢察幹部,請他詳細解讀其中原委。為什麼檢察院要派人?檢方派員不是自選動作這位檢察幹部表示,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後,檢察機關介入調查不是「自選動作」,而是有法律明確規定的。2006年2月23日,監察部、最高檢、安監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行政機關與檢察機關在重大責任事故調查處理中的聯繫和配合的暫行規定》。
  • 溫州動車事故增至40人遇難 賠償提高至91.5萬
    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升至40人 福建籍乘客搶救無效亡  29日上午從溫州市殯儀館傳出消息,「7•23」溫州動車事故中一福建籍乘客陳偉在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於7月28日晚上10時45分左右被宣布死亡,並於29日凌晨2時左右被送到溫州市殯儀館。至此,「7•23」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已經升至40人。
  • 溫州動車事故早籤早賠有獎勵?公眾十大疑問期待真相大白
    昨天是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後的第4天,負責處理相關善後工作的溫州鹿城區政府,和事故中的一位福建遇難者的家屬,達成了初步賠償協商結果,賠償金額50萬元。另外,事故善後工作組表示,死亡旅客賠償金標準已經確定為每人50萬元。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已致38人死亡 事故路段恢復通車
    當天早晨6時57分,由浙江寧波東開往溫州蒼南的DJ5603次列車成為通過杭深線事故地段的第一趟列車。上海鐵路局25日稱,因受列車追尾事故影響而中斷的杭深線運輸秩序正逐步恢復。  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24日晚表示,杭深線溫州南至永嘉段事故地段線路於24日19時已具備通車條件。  據悉,鐵路杭州站的運行秩序目前也已基本恢復正常。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致35死210傷 出事線路15時通車
    7月23日,從鐵道部獲悉,23日20時50分,杭深線永嘉至溫州南間,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 D301次列車第1至4位脫線,D3115次列車第15、16位脫線。記者從事故現場方面獲悉,目前事故已造成11人死亡,89人被送往醫院。
  • 溫州動車事故之怮:7·23成「妻兒散」
    王勇平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動車的「黑匣子」已經找到。「黑匣子」是列車運行的監控系統,它用於分析事故,提供原始數據。目前對「黑匣子」的數據調查正在進行中。D3115次列車司機也正接受國務院調查組的調查。南昌鐵路局負責事發路段的機務,對於網傳「南昌鐵路局福州機務段段長被撤職」,南昌鐵路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昌局相關領導沒有擔責跡象,也沒有「福州機務段相關負責人被處理」一事。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原因可能為遭雷擊後失去動力
    鐵道部部長盛光祖緊急趕到現場指揮,事故原因目前正在調查,有消息稱可能是D3115次遭雷擊後失去動力,臨時停車,導致後續的D301次追尾。沿海鐵路是中國「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的一部分,鐵道部網站稱沿海鐵路浙江段的運行時速可達250公裡,按國際慣例已屬於高速鐵路。
  • 上海鐵路局局長等3人因溫州動車事故被免職
    24日晚,鐵道部在溫州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事故情況。鐵道部黨組24日決定,對發生「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的上海鐵路局局長龍京、黨委書記李嘉、分管工務電務的副局長何勝利予以免職,並進行調查。19名遇難者身份已確認截至記者發稿時,事故受傷人數上升到210人,死亡人數上升至35人,有19人身份得到確認,遇難者中有10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