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孩子面前擺架子,不如提高孩子的認知

2020-09-24 小肖說育兒

前言: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有很多人會在孩子面前擺架子,希望孩子能夠聽從於自己,因為家長覺得如果讓孩子感覺不到害怕,或者孩子因為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就不聽自己的話,所以有很多家長都會在教育孩子時嚴厲斥責孩子,有時候還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我們總是在孩子面前擺架子,擺出一副我是家長你要聽我的樣子,都是為了能夠讓孩子聽從於自己,與其這樣不妨用另一個手段去教育孩子,那就是提高孩子的認知。

提高孩子的認知,有很多種方法,不一定非要去嚴格教育孩子,有時候我們教育孩子往往會起到反的效果,所以如果你想要讓孩子聽你的話,如果你想要讓孩子跟你說話的時候不頂嘴,我們都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應該讓孩子感到害怕,也不應該是恐嚇孩子。閨蜜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相當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在教育孩子時,他從來都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也從來不會指責去罵罵孩子,反而會好好的和孩子說話,從來沒有出現孩子頂撞他的現象,這也讓很多人非常奇怪,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遇到這樣的家長都會欺負家長,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撿軟柿子。

看你比較好說話就會欺負家長,或者直接不聽家長的話,但閨蜜每次和孩子說話孩子都很容易接受,閨蜜說他經常會帶孩子去看書,而且每次都會帶孩子出去旅遊,有時候還會多帶他去一些鄉下去看看勞動人民的辛苦工作,讓他知道這世間的疾苦,所以孩子提高了認知之後就知道了父母的苦心,也只有當孩子知道父母一切是為自己好的時候,孩子才不會總是和父母頂嘴,這樣父母也不用總在孩子面前擺架子。所以現在大家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提高孩子的認知,遠比在孩子面前擺架子好很多吧,那如何去教育孩子呢?

第一:多帶孩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

帶孩子看外面的世界的好處是有利於他的成長,父母的良苦用心,遠不如孩子的親眼一見,有時候你跟孩子說千句百句的話都抵不過他在外面看一眼的真實,所以你給他苦口婆心,不如直接帶他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這樣他就更容易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每個家長都是為孩子好,既然你是為孩子好,就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在為他好,不然孩子就會覺得,家長是在故意刁難他,所以才會跟你頂嘴,才會跟你對著幹。

第二:對孩子表明自己的心意

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往往都會加一句口頭語,那就是我是為你好,父母確實在為孩子好,但是你的這種好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的負擔。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孩子為中心,有時候你認為你是在為孩子好,但孩子卻覺得你是在故意刁難他,所以我們在為孩子做決定,或者對孩子說某些話的時候車室先詢問孩子或者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現實,這樣你可能更能夠理解,為什麼孩子在你每次教育他的時候,他總是不開心的原因。

給家長的寄語:

父母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為了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但孩子卻無法理解父母的這份用心良苦,所以每次父母做的事情總是得不到孩子的認同,當我們做的事情得不到孩子認同的時候,有可能就是因為你沒有提高孩子的認知,或者根本就是因為你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所以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擺架子,與其這樣不如提高一下孩子的認知,這樣他才能夠更理解父母所說的話。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情緒化」?想讓孩子有效調節情緒,關鍵在「認知重評」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情緒化"的一面時,我們必須要幫助孩子走出"情緒"的怪圈,並且讓孩子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有多種因素造成孩子"情緒化"首先,父母要知道,為什麼孩子總是"情緒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情緒化"的表現也正說明了父母教育的不到位,這也是父母的教育應該涉及到的一點。調節孩子情緒,要懂"認知重評"心理學家認為,情緒的調節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孩子的適應性和幸福感,還能夠提升孩子的健康心理水平。
  • 清明節講重耳:孩子犯錯後比改正更重要的,是讓娃提高認知水平
    有史學家說:晉文公之所以能夠成大事,流亡十九年後能夠稱霸中原,是"知錯"成就了他,但是晉文公的知錯又高級些,他不僅僅能改,重要的是在每一次錯誤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提高了認知。糾錯不是關鍵,提高孩子認知水平才是關鍵糾錯很簡單,小孩子的事情,家長几句話就能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如果孩子不清楚"是非標準",他們下一次還會犯類似的錯誤,治標不治本。就拿孩子說謊來講,對他們而言,說謊這件事情,不但沒有壞處,反而能讓自己免除懲罰,很明顯是好事兒。
  • 馬伊琍:與其顯擺孩子「顯赫」的身份,不如提高娃的自我認知能力
    &34;的身份,不如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如今越來越多的明星帶著孩子一起參加真人秀節目,不管是為了撈金也好,還是為了鍛鍊孩子也好,在潛意識裡都會讓孩子覺得他們是不同的。而這份不同會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很難預料,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明星都願意讓孩子冒這個險。馬伊琍就曾經公開表示,曾經也有真人秀節目找過她,但是她都拒絕了。因為在她看來,孩子處在什麼樣的年齡,就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所以她不願意早早的讓女兒曝光在大眾面前,不願意過早的讓孩子產生優越感。
  • 當日環食遇到父親節,也像孩子在父親面前總是「暗無天日」
    當日環食遇到父親節,有人說就像他總是為你遮擋烈日,也有人說也像自己在父親面前總是暗無天日一樣。當&34;出現,孩子的世界總是感覺暗無天日,因為受到父親條條框框多方面的約束和捆綁,不能任性為之。&34;這是一個6歲的男孩對自己父親的控訴。&34;通常,大多父親會這樣反駁,隨後,當孩子做錯事情,免不了一頓拳打腳踢。當然,這也只是一部分父親的做法,還有一部分父親在家&34;,導致角色缺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少發聲,沉默不語。
  • 想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不如給孩子看看這套繪本……
    一、認知的重要性認知在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解釋的:即通過 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獲取知識。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從什麼都不知道,到慢慢了解這個世界,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都是通過父母的教育、外界的刺激等打開了認知,認識了世間萬物,明白了酸甜苦辣,發展了行為,擁有了能力。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會讚揚說:這個孩子懂得多,其實就是在說這個孩子認知的早、獲得的知識豐富。
  • 年輕時「躲清閒」,老了後「擺架子」,這樣的中國式爸爸你家有嗎
    上個月孩子要開家長會,那天大姐恰好走不開,只好讓老公去開家長會,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這是老公頭一次去學校開家長會。大姐叮囑好多遍是三年級一班別走錯了,老公總是不耐煩地說知道了。家長會結束,孩子氣哄哄打電話向媽媽控訴:「答應好開家長會,今天你們誰都沒去?」
  • 「別的小朋友都不如我」,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得從這4個原因說起
    相信在教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許多寶媽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總是太自負,覺得別的小朋友都沒有自己厲害,總是一副全世界我最棒的態度。還有一些父母說,每次接孩子放學回家,都會聽見孩子對自己說今天在學校表現得多好多好,老師們都對自己讚不絕口,總說"別的小朋友都不如自己"。
  • 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鄰居家的小麗在讀六年級,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小麗無疑是,都是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受到了影響,出現了偏差。
  • 想要孩子更聰明?弄清智商和認知能力的區別,做好認知啟蒙是關鍵
    認知和智商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而區別最大的一點就在於,智商是孩子本就具備的,天生帶來的,更多是由父母基因來決定的,不過認知卻可以通過後期的學習提高。這也代表,智商高的孩子,認知能力可能不會太好,就像有的孩子天生智商比較高,可是長大後卻沒有培養出各種軟實力,因此他的天生優勢可能就會變得無用了,而有的孩子可能智商一般,不過父母卻很重視孩子的啟蒙培養,因此孩子有著更優良的環境,所以認知能力會在後期得到很大的提升,這也會使他的學習能力逐漸變強。
  • 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光膀子」嗎?保護孩子第一步,從穿衣做起
    哪知道依依脫口而出「奶奶也總是這樣,你怎麼不說她」。爸爸突然想起,女兒小時候奶奶總是在家穿脫衣服沒講究,老婆說了幾次讓婆婆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可每次都以婆媳吵架不和收場。事後奶奶還會找兒子吐槽「你小時候還吃我的奶呢?都是一家人,有啥關係」。所以才導致了女兒已經12歲了,仍然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隱私。
  • 提高孩子學習能力的5個時間管理秘訣!讓孩子輕鬆高效學習
    同樣都是孩子,有些學習差,有些學習好。難道真的是學習差的智商不如學習好的嗎?恐怕未必,其實,學習拼的不是智商,而是學習能力!時間管理作為學習能力的一部分,經常被人提及。人們往往認為時間管理就是要學會怎麼擠時間——壓縮睡覺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休閒娛樂的時間......這時你肯定會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是會有的。」
  • 學會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認知神經機制」,才能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
    孩子做事總是走神,學習分心,做事不專心?孩子沒有專注力?其實不然,孩子是天生就具有專注力的。首先讓我們來看個案例。孩子沒有理媽媽,過了一會兒,媽媽又端著水杯走到彤彤的面前,彤彤渴了吧!趕緊喝口水吧!孩子拗不過,只好接過水杯喝兩口,再又過了一會,媽媽又走到孩子跟前,對著孩子大叫道:不要,不可以抽這一塊,應該抽另一塊積木,不然就全塌了。
  • 家長英語不好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語?試試這2個方法,簡單有效
    其實想要提高孩子的英語更家長英語的好壞只佔一小部分,一大部分還是靠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學習,家長只要做到後勤工作就好,在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去伸出援助之手。我有一個小姑就是因為自己英語不好在孩子面前感到很自卑,在面對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小姑就無法輔助孩子學習,因為大腦裡沒有相關的知識。
  • 家長英語不好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語?試試這2個方法,簡單有效
    有的家長因為英語不好而感到自卑,總是在想自己英語不好該如何讓孩子英語好呢?一般當家長英語的不好的原因只有兩種。一個是因為以前那個年代家庭貧困導致的孩子無法去學習英語,導致長大英語不好,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以前那個年代孩子自己不喜歡學習,從而放棄了英語。
  • 孩子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兒童心理理論:調整娃的認知偏差是關鍵
    相信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有狂妄自大的階段,這個時候孩子們經常會認為自己特別厲害,別人家的孩子都不如自己。其實這是一個特別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孩子逐漸恢復正常的認知,有一些孩子卻把這個心理現象固定了下來,一直堅持的認為別人不如自己。
  • 孩子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父母懲罰沒用,關鍵是提高元認知能力
    而元認知能力比較抽象,當孩子初次出現這個意識的時候,他們往往把握不住,進而導致元認知能力缺失。也就是說,如果父母重視對孩子的元認知能力培養,其實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亂發脾氣的情況出現。孩子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父母懲罰沒用,關鍵是提高元認知能力:有的父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面對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情況,通常會採取懲罰他們的做法,但效果都微乎其微,下一次孩子照樣還是哭鬧。為什麼呢?答案是&34;。
  • 孩子總是粗心大意,家長有很大原因,讓孩子恢復認知錯誤是關鍵
    3.孩子知識點掌握不好、認知不清有些孩子學習找不到重點,不能將學習中的知識點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結構,例如在學習數學時,因為找不到數學的重點,所以總是感覺自己學不會,而且學完之後也不進行穩固的複習,所以經常出現學一點忘一點的情況,在作業考試當中也是經常出現錯誤和漏洞。
  • 為什麼父母老了以後,在孩子面前,總是欲言又止
    我們都說人是一個循環,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百般疼愛,就算是我們做孩子的如何調皮搗蛋,父母總是會寬容我們。那個時候我們覺得父母無所不能,他們是讓我們有安全感的人。小時候父母輔導我們做作業,或者一些生活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嘲諷,你怎麼還是不會啊,那時候的我們總是不服氣。現在,我長大了,我告訴父母的很多東西,父母也不會,我們也會不耐煩的訓斥父母,你怎麼還不會啊。大部分的父母對待自己兒女,都是笑臉相迎,或者很是難過的不再吭聲。
  • 別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一個小故事讓你明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但最為父母的我們,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對孩子會有很大的傷害,所以別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了,這一個小故事讓你明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反思孩子的話如同驚雷一樣擊在李玲的心頭,原來這就是孩子今天一直以來的反常舉動,是因為我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 父母老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多大的陰影?
    那是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的次數越多,孩子的心理就會越扭曲,從而導致孩子長大後患心理疾病的機率大大增加。小騅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個例子。小騅是一名大學生,在外人看來,她是個挺可愛、生活得挺幸福的女孩子。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並不幸福。在她印象中,童年時是灰色的、是有陰影的,也正是這一層陰影,導致現在的她很難真正開心起來了。你可能會好奇,她的童年陰影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