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走,不能離了酒;人在江湖漂,哪能不喝高。會喝一兩喝二兩,這樣朋友夠豪爽;會喝一桶喝一缸,酒廠廠長讓你當」。類似的勸酒詞數不勝數,但同事小王偏要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那就是逢人必碰杯:「一切盡在不言中,都在酒裡了」!剛說完,就把對方杯子碰碎了。那麼問題來了,喝酒為什麼要講究碰杯呢?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
喝酒為什麼要碰杯,第一種說法是「避免被下毒」,古時候,在酒裡下毒害死敵人是常有的事,而應付下毒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酒杯猛撞別人的酒杯,使杯子裡的部分液體濺入到另一個杯子中。
難怪「乾杯」的英文是「Cheers」,跟「去死」諧音啊!第二種說法是「驅除魔怪」,中世紀的人們在捧杯的時大喊「乾杯」,認為這樣能嚇跑惡靈。
而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有一個類似的說法是「祭拜神明」,他們會用碰杯這一行為來祭奠死去的人,這跟咱中國古時候「撒酒祭奠」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喝酒碰杯最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滿足感官體驗」,因為在碰杯還沒被發明之前,敬酒的儀式包含了視覺、味覺、嗅覺、觸覺這四種感官,唯獨少了聽覺,而碰杯的聲音剛好能將缺失的聽覺補上,使祝酒時的感官體驗變得更加完美,莎士比亞說過「葡萄酒是五官都可以享受的美好事物,眼睛可以欣賞她的迷人色澤,鼻子可以聞到她的芬芳,嘴可以享受她的醇美味道,碰杯時可以聽到高腳杯悅耳的聲音。」碰杯的學問就在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不少地區有規矩是「一碰杯就要幹了」,如果您沒這個酒量,還是別輕易碰杯咯。
短袖菌:喝酒並不是只有碰杯有說法,從拿起酒杯到喝下都是有說法的。拿酒杯要用蓮花指,因為酒比花香,所以持杯如捻花。酒杯要裝到就快溢出的地步,才叫禮貌。然後端起酒杯,先幹為敬,喝光為敬,舒展眉,酒氣奔騰如狂濤席捲,一掃千秋,一解千愁,這才叫喝酒。喝酒的說法很多,但唯獨沒有要求必須喝多少,所以說喝酒,量不在多,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