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Rococo)描述了一種藝術和建築風格,它的特點是精緻而清新,始於18世紀中期的法國。洛可可式的裝飾藝術通常被歸類為「晚期巴洛克式」,在新古典主義席捲西方世界之前蓬勃發展。
洛可可式是一個時期,而不是一種特定的風格。這個18世紀時代通常被稱為「洛可可式」時代,大致從1715年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去世開始,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
洛可可的定義
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18世紀中葉巴洛克時期的最後階段。具有豐富的特徵,通常是半抽象的裝飾,顏色,重量較輕。
洛可可式的特色包括使用精緻的曲線和捲軸,形狀像貝殼和植物的裝飾品以及整個房間呈橢圓形,圖案錯綜複雜,細節精緻。
洛可可裝飾藝術
上圖-義大利的銀燭臺
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豪華的風格被稱為洛可可。時鐘,相框,鏡子,壁爐架和燭臺都被用來表達裝飾藝術。
洛可可時代畫家
讓·安託萬·沃託《舞蹈的樂趣》
洛可可三位最著名的畫家是讓·安託萬·沃託,弗朗索瓦·布歇和讓·霍諾爾。
上面這幅《舞蹈的樂趣》是洛可可早期時期的典型代表,這個時代充滿了變化和對比。人們按照階級劃分,組成一個個小群體。他們表情各一,有些清晰,有些模糊,有穿著鮮豔華麗的衣服,也有坐在地上樸素的裝扮,或明或暗。
鑲嵌家具
隨著18世紀手工工具的發展,使用這些工具開發的產品也越來越多。鑲嵌是將木材和象牙圖案鑲嵌到家具上的單板上的精心製作過程。其效果類似於鑲木地板,這是一種在木地板上創建設計的方法。
路易十五的家具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鑲嵌物,例如路易十五風格的橡木梳妝檯,鑲嵌著大理石臺面的木桌。
俄羅斯洛可可
聖彼得堡凱薩琳宮殿。
柔和的洛可可風格遍布德國,奧地利,東歐和俄羅斯。儘管洛可可在很大程度上局限於西歐的室內裝飾和裝飾藝術,但東歐對內部和外部的洛可可風格都非常著迷。與巴洛克風格相比,洛可可式建築趨於更柔和,更優美,顏色淺,彎曲形狀佔主導。
凱薩琳一世是18世紀偉大的女性統治者之一。以她在聖彼得堡附近的名字命名的宮殿由她的丈夫彼得大帝於1717年開始建造。它的規模和奢華堪比法國的凡爾賽宮。
奧地利洛可可式
維也納美景宮
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景宮由建築師Johann Lukas von Hildebrandt(1668-1745)設計。下眺望樓建於1714年至1716年之間,上眺望樓建於1721年至1723年之間,是兩座充滿洛可可時代裝飾的大型巴洛克式宮殿。大理石廳在上層宮殿中。義大利洛可可式藝術家卡洛·卡隆受委託創作了整個天花板的壁畫。
洛可可粉刷大師
德國維斯教堂
充滿活力的洛可可風格的內飾可能令人驚訝。灰泥建築大師多米尼庫斯·齊默爾曼將這座德國教堂裝飾得輕奢而明亮,簡直就是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這裡也當之無愧成為洛可可式灰泥裝飾的地標。
西班牙洛可可
西班牙瓦倫西亞的國家陶瓷博物館
這座宮殿原為哥德式建築,在18世紀中葉由波利託·羅維拉設計其外立面時,完全重塑為巴洛克風格,該外立面由瓦倫西亞雕刻家伊尼亞西奧·維加拉·吉梅諾製作。如今,由於後來的重塑,它主要融合了洛可可,新古典主義和東方風格。
洛可可的終結
隨著路易十五國王的情婦繆斯女神龐帕杜夫人去世,國家迎來了數十年的戰爭,法國人民於1792年廢除了君主制,國王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瑪麗·安託瓦內特(瑪麗皇后)均被斬首。洛可
啟蒙時代以理性和科學秩序為主導,在法國和新美國都達到了革命的高潮。「 自由,平等,博愛 」是法國大革命的口號,最終,奢靡、輕浮的洛可可時代和君主制一起結束了。
雖然洛可可風格隨著君主制一起被終結,但是它的很多理念也深深影響了後面衍生出來的各時期的建築及室內裝修風格。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歐式裝修風格,都有洛可可的影子,比如鑲嵌藝術,裝飾藝術,這些在歐式風格裝修中是必備可少的。如果你喜歡歐式的裝修風格,那一定要了解洛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