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式、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西方建築風格一覽

2021-01-09 被遺忘的孩子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它們環繞在我們周圍,並以一種深遠微妙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模式。當我們走進或經過建築時,它能深深地喚起我們的記憶、感觸、心聲和聯想。

由於西方建築尤其是一些大教堂過於宏偉,外表雕飾的也極其美麗,並且有許多雕塑精品的裝飾,給許多人的直覺是西方古建築的風格好像有點相似又分辨不出來。

今天我們對西方的建築風格做一下整理。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是歐洲建築的先河,發展時期大致為公元前8~前1世紀。該時期實現了由木建築向石建築的過渡。

整個歐洲文明都是建立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之上的,並且後世許多流派的建築師,都從古希臘建築中得到借鑑。因此談歐洲建築首先從古希臘建築談起。

古希臘世界是一個神話的國度,關於諸神的觀念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城邦爭相建築高大精美的神廟,並圍繞著神廟建築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築。這個以神廟為核心的地方,一方面作為城邦公共活動的中心,一方面用來彰顯自己城邦的魅力,增加城邦的商業吸引力。

古希臘建築中風格成熟的柱式有三種: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

多立克:一般建在階座之上,柱高與柱直徑的比例是6:1,雄健有力,象徵男性美,所以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人柱。

多立克柱式代表建築:帕特農神廟

愛奧尼:通常豎在一個基座上,柱高是其直徑的8-9倍,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富有曲線美,外形比較纖細秀美,又被稱為女人柱。

愛奧尼柱式代表建築:勝利女神神廟

科林斯:愛奧尼克柱式的一個變體,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而不用愛奧尼亞式的渦卷紋。

科林斯代表建築:雅典宙斯神廟

古羅馬時期

古羅馬建築風格是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建築類型也逐步增多,有宗教建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還有普通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這些宏偉高大的建築不僅由於建築技術的提高,也體現了羅馬帝國雄厚的國力,體現了羅馬帝國雄霸天下帝國風採。

羅馬建築繼承了希臘的很多東西,最典型的是希臘柱式,除了希臘三種經典柱式之外,羅馬人又增加了兩種,塔司幹柱式和混合柱式。然而羅馬的偉大並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創造了全新的建築形式,就是拱的技術。

拱的使用讓羅馬建築擺脫了承重牆的束縛,空間可以更加寬大和通透。有了券拱的使用,才有了萬神殿和鬥獸場這樣的經典建築。

萬神廟,建於公元120到124年,是古羅馬最大的一座神廟。半球形穹窿頂,直徑達43.2米,這個記錄直到20世紀還未被打破。如此規模的穹頂通常需要一些支撐物,但古羅馬人精通如何建造拱形層頂而不需要柱子支撐的技術。為克服穹窿頂水平推向力,牆身做得很厚,達6.2米。穹窿正中開直徑8.9米圓孔作為採光口,光線射入,有神啟之感。

萬神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

說得更簡單點,古羅馬建築就是在古希臘建築的樣式上,搭配各種各樣的圓頂,有的加在希臘式建築的後面(萬神殿),有的加在上面(國會山),有的加在建築立面裡(凱旋門)。

塞維魯凱旋門,羅馬廣場,圓頂在裡面

拜佔庭式建築

公元4世紀,隨著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基督教藝術與建築也開始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拜佔庭帝國的基督教建築風格被稱為拜佔庭風格。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佔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同時,由於地理關係,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佔庭建築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就像是一個洋蔥頭)。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佔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主要代表作有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平面採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君士坦丁大帝請來的數學工程師們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築方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聖。

拜佔庭的圓頂要求高懸於空中的感覺,而不是萬神廟中冷靜的日光的神聖感。做法是在圓頂的底部、線拱的尾端,開了大量的窗子,使光線的繞射造成失去支撐的感覺。向上仰望,並發展出以圓頂為中心的空間觀念。

羅馬式建築(羅曼建築)

約在10世紀晚期,正當拜佔庭藝術遍布歐洲時,另一種藝術在西歐各地逐漸形成,並一直延續到12世紀,這就是羅馬式藝術,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曼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馬式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它被為是哥德式藝術的前身。

羅馬式風格旨在教堂建築中顯現出上帝的榮光,其具體特徵有:圓形的拱頂、厚實的石壁、粗大的角柱、窄小的窗戶以及普遍採用的水平線條等,其中部分建築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徵,是教會威力的化身。

羅馬式建築的窗戶很小而且離地面較高,採光少,裡面光線昏暗,使其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門窗上方均為半圓形。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代表建築:比薩大教堂

哥德式建築

羅馬帝國覆滅了,基督教卻在歐洲生根發芽,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成為了西歐的唯一宗教。神權時代來臨。

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天主教在西歐一家獨大之後,所謂的神權大於皇權。出現了贖罪券、十一稅等為天主教搜颳了大量的財富。

因為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後要面臨的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三、天堂;四、地獄。當時的人們把教堂建高,造的高,才能越加的接近上帝。

建築風格平面以拉丁十字為主,主要特點是尖塔高聳(越加接近上帝)、肋狀拱頂、飛扶壁、玻璃百花窗,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

達勒姆主教堂典型的肋式拱頂,英格蘭

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的飛扶壁

飛扶壁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由於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

通俗地講,哥德式建築就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一個個尖頂高聳入雲。

哥德式建築上的玻璃百花窗其功用主要有三:

1、減輕建築的整體重量,使得可以建得更高。

2、透光。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馬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玻璃著色主要以藍、紅色。藍色代表天堂,紅色代表基督之血)

3、教化百姓。

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代表建築: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徵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用大理石砌築而成,裡面的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巴洛克建築風格給人的整體特徵:

1、華麗外表。巴洛克建築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充滿了華麗的裝飾,色彩鮮麗,給人一種炫耀財富的感覺。

2、標新立異。建築師們運用前所未見的建築形象和表現手法。而創新的主要路徑是,首先,賦予建築實體和空間以動態,或者波折流轉,或者騷亂衝突;其次,打破建築、雕刻和繪畫的界限,使他們互相滲透;再次,這是不顧結構邏輯,採用非理性的組合,取得反常的幻覺效果。

3、自然題材。在郊外興建了許多別墅,園林藝術有所發展。在城市裡造了一些開敞的廣場。建築也漸漸開敞,不斷趨向自然。

4、充滿活力。城市和建築,常有一種莊嚴隆重、剛勁有力卻又充滿歡樂的興致勃勃的氣氛。

代表建築: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洛可可風格

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法國古典主義以後所衍生出來的風格,其中17世紀巴洛克風格也會慢慢地滲入到它的產生當中。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ROCOCO)一詞源於法語巖石貝殼(rocaille),從這個詞來看也可以想像到洛可可運用了很多貝殼狀的裝飾,其他還有一些花花草草。這些題材不但用在牆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撐架、壁爐架、鏡框、門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築部件上。它以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多採用C形、S形和渦卷形的曲線。一看就覺得像是小女人的感覺。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豔的淺色調卷草舒花,線腳大多用金色。

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水晶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從裝飾到小品、到室內物件的設置,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

相關焦點

  • 「洛可可」不是一種建築裝飾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一個時期
    洛可可(Rococo)描述了一種藝術和建築風格,它的特點是精緻而清新,始於18世紀中期的法國。洛可可式的裝飾藝術通常被歸類為「晚期巴洛克式」,在新古典主義席捲西方世界之前蓬勃發展。洛可可式是一個時期,而不是一種特定的風格。
  • 如何區別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建築?
    答|百度派 @Chandler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巴洛克風格建築的特點:第一,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充滿了裝飾,色彩豔麗,一身珠光寶氣。第二,追求新奇;建築師們標新立異,前所未見的建築形象和手法層出不窮。
  • 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分分鐘搞清歐洲各種建築風格!
    在被諸多建築風格充斥著的歐洲,作為遊客的我們常常會迷失自己。一座又一座不同時期的教堂、城堡,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啊…今天就為大家簡單普及一下歐洲5大建築風格: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
  • 令人著迷的幾種歐式建築風格,奢華的洛可可竟導致法國皇室的覆滅
    本期帶大家了解幾種歐式建築,滿滿的乾貨哦。由於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不同宗教、不同用途的建築的風格均有很大差異,卻又互相影響、交融而產生新的風格。由於種類太多就不一一詳述了,這裡主要介紹布拉格流行的六種風格:羅曼式、拜佔庭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
  • 美術中的巴洛克與洛可可
    本期教你區分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種風格類型可以說是歐洲古典主義風格中非常重要的陣容了,話不多說往下看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華麗和更華麗,繁富與更繁富。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種風格來看,都是富麗堂皇,金光璀璨,令傻傻們分不清楚。
  • 藝術風格簡析:發現沒?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其實離你很近
    柏林大教堂,巴洛克式風格和文藝復興式相比巴洛克風格,洛可可在建築上的體現更少,洛可可風格主要體現在室內裝飾以及服飾上。洛可可風格更多的像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典型的洛可可室內裝飾風格,女性化元素很多,從窗簾到地毯,還有座椅,沙發都用繁複的圖案。
  • 哥德式建築、羅馬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如何分辨歐洲建築風格?
    歐洲建築式樣繁雜,什麼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羅馬式建築……一堆沒聽過的名詞擺在眼前,卻也成了提升審美旨趣的一大難題。今天,維京遊輪和你一起探訪歐洲建築精粹,並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帶你入門歐洲建築史!而坐落於國王寶座山頂上的海德堡城堡,經過歷史上幾次擴建,最終集合哥德式、巴洛克式及文藝復興三種風格,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代表作。
  • 兩種歐洲古典主義經典風格,巴洛克和洛可可,真的了解了嗎?
    ,更清晰他們的風格特點『 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分為多塊巴洛克和洛可可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種風格類型如果我們將巴洛克風格比作是極具傳奇色彩的霸道總裁那麼洛可可風格就是天真浪漫的貴族小姐同樣作為風靡歐洲一時的兩位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17—18 世紀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發生過一段插曲,就是歐洲產生了一種東方情調的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被稱作中國風格或中國風,持續了一百餘年,很多中國的元素融匯在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中,展現了中國藝術獨特的魅力,為歐洲上層社會奢華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異國情調。
  • 洛可可藝術:「路易十五式」的奢華細膩展現,糜爛的時代風格縮影
    此時,洛可可風格就此在巴洛克風格中衍生了。洛可可藝術風格的萌芽十七世紀的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期間的男性穿著就體現出了洛可可風格的早期萌芽,現代的高跟鞋在那時候來說,是男人們展現體態美的專利。洛可可風格中的中國元素彰顯國王財力的洛可可建築之前的凡爾賽宮對於採用巴洛克的風格,打造一個反古典風格的豪華宮殿,而執政期間的路易十五不在乎民眾的生死存活,開始裝飾自己的凡爾賽宮,試圖用豪華的裝飾物來人們感受到法國的強盛
  • 哥德式建築風格是什麼,帶你一口氣看懂哥德式建築
    之前有講過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本期泥巴王將要和大家分享的詞彙解析內容是哥德式(Gothic architecture)建築(Gothicarchitecture)。哥德式這個詞彙出現在12世紀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主要用來形容建築風格(當然不止是建築還會用來形容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在眾多的歐洲建築風格中,要區分哥德式風格的關鍵詞可以稱之為「直衝雲霄」又高又尖,可以戳瞎雙眼的那種尖。
  • 從文藝復興後期到當代: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二
    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從左至右:希臘多立克柱式、塔司幹柱式、羅馬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混合式柱式),被廣泛應用於古典主義建築中。   後現代主義建築:德國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一   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
  • 洛可可風格裝修效果圖 繁文縟節藝術代表
    洛可可風格在現在家居裝修中運用的很多,也是最為流行的裝修風格之一。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本案例以法式傳統的用色及生活方式引入現代的豪宅之中,站在文化特徵的角度上,這樣的引入更加注重的是一種氛圍的烘託。
  • 歐洲建築風格劃分及代表建築
    歐洲建築風格分類:古羅馬建築、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折衷主義建築、浪漫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羅曼建築、洛克克風格、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
  • 2020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
    一、哥德式建築風格   盛行於12世紀~15世紀,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以宗教建築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代表作:羅馬耶穌會教堂、羅馬的聖卡羅教堂、聖彼得廣場   三、洛可可建築風格   1750-1790,別稱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 成都博物館新展 讓你分清「巴洛克」和「洛可可」
    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個時髦的詞彙,到底代表什麼含義?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手打造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即將於9月29日開展。昨日,策展人對於本次畫展中的一些藝術名詞進行了科普。
  • 2020廣東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常識積累之建築風格
    今天廣東公務員考試網為大家帶來的是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   一、哥德式建築風格   盛行於12世紀~15世紀,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以宗教建築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 《絕代艷后》:奢華的洛可可風格裝修絕對讓你驚豔!
    她玩轉假髮cosplay,對洛可可風格的詮釋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直到現在,時尚界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於她當時的時尚創新。絕代艷后短短的一生是洛可可藝術最為繁榮的時間,其中華麗的場景,無論是凡爾賽宮,還是嫻靜美好的農舍莊園,都是最具代表的洛可可風格,本案設計沿襲其中精髓,細微之處無不顯示出空間的精緻和華麗。
  • 嬌豔不過洛可可!
    沒錯,上期咱聊到了男性化的巴洛克,今天咱講講女性化的洛可可。風格歷史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纖巧、精美又浮華、繁瑣,別稱為「路易十五式」,一度風靡歐洲。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多用自然題材作曲線,如卷渦、波狀和渾圓體;色彩嬌豔、光澤閃爍,象牙白和金黃是其流行色;經常使用玻璃鏡、水晶燈強化效果。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僅參與軍事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身份,左右著當時的藝術風格。
  • 洛可可風格建築:採用多層拱頂應力結構,幾個空透大拱承受和支撐
    洛可可風格的有圓形頂蓬的寶座,但座位空著,象徵著萬民等待基督來作最後的審判。一頭一尾的圓頂壁畫間的廣大面積則用來畫彩虹和雲霧中的天使與聖徒。這一切裝飾既不忘突出宗教的主題,又著重向每位觀者提供天堂美景般的賞心悅目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