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

2021-01-11 雷鋒網

7月28日-30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的第81期 ADL(Advanced Disciplines Lectures)學科前沿講習班將在北京召開。本期主題為《類腦計算—從腦機接口到腦機融合》,將從模擬生物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的神經形態器件、神經網絡晶片以及類腦計算模型和應用等方面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介紹,探討相關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作為獨家合作媒體將進行全程報導,因門票有限,無法購買的同學還可以通過雷鋒網AI慕課學院(http://www.mooc.ai)聯合CCF共同推出的課程線上視頻來進行學習。

類腦計算,是指仿真、模擬和借鑑大腦生理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裝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標是製造類腦計算機和類腦智能,相關研究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與經典人工智慧符號主義、連接主義、行為主義以及機器學習的統計主義這些技術路線不同,類腦計算採取仿真主義:結構層次模仿腦(非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器件層次逼近腦(神經形態器件替代電晶體),智能層次超越腦(主要靠自主學習訓練而不是人工編程)。

本講習班旨在幫助學員快速入門類腦計算原理和技術,了解學科熱點以及應用方法,開闊科研視野,增進學術交流和增強實踐能力。

 和CCF和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一起揭開類腦計算的面紗吧,還在等什麼?快來報名吧!報名地址:

http://www.mooc.ai/course/114

講習班概況

學術主任: 黃鐵軍 北京大學教授

主辦單位:中國計算機學會

獨家合作媒體:雷鋒網

時間:2017年7月28日—30日

地點: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一層報告廳(海澱區科學院南路6號)

 

講者介紹

黃鐵軍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視覺信息處理和神經形態計算。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CCF傑出會員,專委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1998年從華中理工大學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曾兩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五次榮獲省部級一等獎,並獲得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

講座題目:類腦計算—從理念到實踐

摘要:類腦計算是Brain Like(仿腦)還是Brain Inspired Computing(腦啟發的計算)? 背後的技術路線迥然不同,報告人認為「仿腦」是取得突破的可行路線,是走向「強人工智慧」的必要階段,可能比「人工智慧」(人工設計出來的智能)和「認知科學」(理解思維的機理)更早實現。北京腦科學專項「腦認知與類腦計算」方向沿著這樣一條技術路線,提出了四個基礎平臺、兩種核心晶片、三類類腦智能的總體布局。報告將介紹類腦計算國內外重要進展,並以報告人課題組正在進行的靈長類初級視覺系統解析仿真為例,介紹仿腦在視覺信息編碼和分析識別方面的潛在價值。

曾毅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瑞數據驅動神經科學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青年骨幹,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類腦認知計算建模、類腦學習理論、類腦智慧機器人系統等。擔任國際期刊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Elsevier),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Science (Springer)的Associate Editor。

講座題目:類腦智能:從受腦啟發到通用智能的探索

摘要:結構與機制類腦、行為類人的類腦智能近年來成為探索人類水平人工智慧的重要途徑之一。本報告將從人工智慧、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交叉的視角介紹類腦智能的研究進展,並將著重介紹研究團隊在大規模多尺度生物腦神經網絡建模與模擬、類腦自主學習、多感覺融合、認知功能協同及其在無人機、機器人領域的智能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將展望實現通用智能的核心科學問題,探討機器自我意識的實現途徑和初步嘗試。

潘綱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計算機系統所副所長,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普適計算、類腦與腦機融合智能等。已發表論文100多篇(包括IEEE TPAMI、TNNLS、ACM Computing Surveys等國際權威刊物,以及CVPR, ICCV, IJCAI, UbiComp等國際權威會議),授權發明專利25項。獲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4次,包括國際一流會議UbiComp』16最佳論文獎、UbiComp』15最佳論文提名獎(Honorable Mention Award)。相關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2完成人)、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完成人)。目前擔任《IEEE Systems Journal》、《ACM IMWUT》、《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期刊編委。 

講座題目:從腦機接口到腦機融合

摘要:計算神經科學、微電子和神經生理學等領域的最新進展,顯示出計算機和生命體之間的融合成為可能並日趨明顯。以腦機接口為代表的神經技術的突破使得腦與計算機之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腦機融合及其一體化已成為未來計算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研究生物腦(生物智能)與機器腦(人工智慧)深度融合併協同工作的新型混合智能系統,是當前人工智慧與腦認知科學交叉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本講座將介紹腦機接口的基本原理與最新進展,並介紹新型人工智慧形態——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

唐華錦

博士,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入選國家青年。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形態計算、認知機器人。現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包括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 以及 Frontiers in Neuromorphic Engineering。獲得2016年度 IEEE TNNLS 優秀論文獎。由Springer 2017年出版英文專著 Neuromorphic Cognitive Systems: A Learning and Memory Centered Approach。

講座題目:神經形態認知計算

摘要:模擬大腦智能是計算機科學領域長久以來的目標,成為過去幾十年人工智慧的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與傳統人工智慧方法不同,神經形態計算主要受神經科學發展推動,是建立在大腦神經電路結構和神經信息處理與神經脈衝計算原理上的新型計算模式,並最終以神經形態硬體方式來實現仿腦的認知計算與低功耗運算。雖然在神經科學領域神經元和突觸層級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而如何模擬生物神經元及突觸可塑性實現認知計算及實現神經形態晶片依然面臨很多挑戰,有待深入研究。本報告從神經形態認知計算領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出發,介紹該領域取得的主要進展。

陳雲霽

1983年生,江西南昌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未來計算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處理器。在此之前,他從事國產處理器的研發工作十餘年,先後負責或參與了多款龍芯處理器的設計。他在包括ISCA、ISSCC、HPCA、MICRO、ASPLOS、ICSE、IJCAI、Hot Chips、FPGA、IEEE Micro以及8種IEEE/ACM Trans.在內的學術會議及期刊上發表論文90篇。陳雲霽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首屆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以及中科院青年人才獎,作為負責人帶領科研團隊獲得了全國「青年文明號」和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的稱號。由於其在深度學習處理器上的開創性貢獻,他入選了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35位傑出青年創新者,並多次獲得CCF A類會議的最佳/最高分論文。

講座題目:深度學習處理器

摘要:從科技的角度看,每個時代的發展都有其核心物質載體。工業時代的核心物質載體是發動機,資訊時代的核心物質載體是通用處理器。由於深度學習是目前最重要的智能計算技術,未來智能時代的物質載體可能會是深度學習處理器。自中科院計算所2012年和Inria合作研製全球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以來,深度學習處理器已經成為整個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最關注的研究方向,受到IBM、Intel、HP、微軟、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普渡大學、UCLA、UCSB、哥倫比亞大學、喬治亞理工和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等國際知名機構的跟蹤。CCF A類會議ISCA 2016上甚至有近1/6的論文聚焦於此方向。在此,我們將介紹自己對深度學習處理器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前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施路平

清華大學教授,國家千人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主任,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研究領域包括類腦計算、智能儀器,信息存儲、集成光電子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等。1996.8-2013.3是新加坡科學院數據存儲研究院資深科學家,新加坡科學院人工認知存儲器實驗室主任。2013年3月全職入職清華大學,創建類腦計算中心,中心從基礎理論、晶片、軟體、系統、應用全方位研究類腦計算。曾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主席。已發表近200多篇學術論文(包括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Phys Rev Lett),於2004年獲頒新加坡國家科技獎。

講座題目: 類腦神經形態計算晶片

摘要:類腦計算功能晶片是類腦計算的核心技術之一,受到廣泛的關注,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若干種各具特色的方案,但目前尚未找到一種公認的技術方案。本報告將介紹國內外在類腦計算功能晶片方面的現狀和進展,討論這個領域的主要挑戰,未來可能的發展路線。同時介紹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發展的天機晶片的設計思路和近期進展。報告將以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進行的相關研究為例,剖析基於新器件的智能晶片設計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和可能的應對方法。

 吳思

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IDG/McGovern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神經科學,尤其是神經信息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模型。目前擔任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主編,自動化學會《生物控制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

講座題目:計算神經科學-連接腦科學與類腦計算的橋梁

摘要:計算神經科學的宗旨是用數學建模和仿真方法來闡明大腦的工作原理,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新思想和奠定理論基礎。計算神經科學在腦科學與類腦計算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報告將簡要介紹神經系統計算的一些重要特性,回顧計算神經科學發展的歷史背景,並介紹一些神經信息處理的基本原理及實現的網絡模型。

看完各個大牛介紹,想必你已經心動了吧,報名趕緊戳:http://www.mooc.ai/course/114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本期CCF學科前沿講習班《類腦計算》邀請到來自國內頂尖院校的七位學術專家將從模擬生物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的神經形態器件、神經網絡晶片以及類腦計算模型和應用等方面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介紹,探討相關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 ADL Online第4期《理論計算機》開始報名
    為了更好地為會員服務,2020年,ADL工作組(後附)在組長文繼榮的帶領下,推出系列在線直播公開課「ADL Online」,邀請到唐傑、朱軍、陳雲霽、陸品燕、劉鐵巖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青年學者和專家,針對學科前沿話題作線上專題講座。
  •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北京大學計算機系主任黃鐵軍擔任首任...
    北京智源行動計劃是一個融合開放的系統,圍繞人工智慧開放服務平臺、共建聯合實驗室,人才集聚培養、產學研學術交流等方向,重點開展四項任務:以打造共享數據、智能計算編程框架和算力基礎設施為核心,構建北京智能開放計算平臺,作為人工智慧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研發的基礎設施。
  • 重磅預告:7位權威專家告訴你區塊鏈的前沿與熱點 | CCF-ADL 持續開...
    隨著比特幣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引起了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人類信用進化史上第四個裡程碑,是繼大型計算機、PC、網際網路、移動與社交網絡之後計算範式的第五次顛覆式創新。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人工通用智能的夢想鞭策著人類不斷探索腦科學的奧秘與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而後者就是我們所說的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然而,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時間:2020-10-16 00:01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 重磅!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而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運作機制的新型計算模式,被稱為類腦計算。該作業系統面向馮·諾依曼架構與神經擬態架構的混合計算架構,實現了對異構計算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為大規模脈衝神經網絡計算任務提供運行和服務平臺。金孝飛說:「目前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的功能任務切換時間達微秒級,可支持億級類腦硬體資源管理。」
  •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搭建跨學科開放交流平臺
    本屆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由清華大學主辦,北京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會議設置了38場主題報告、3場精品短課程、1場小組討論及50餘個牆報展示。與傳統的基於馮諾依曼架構計算模式相比,類腦計算具有能耗低、計算效率高等優勢,有望支撐人工智慧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類腦計算機的現在與未來-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不過,近年來,「類腦計算」卻從理念走向實踐,正走出一條製造類人智能的新途徑。所謂「類腦計算」,是指仿真、模擬和借鑑大腦神經系統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裝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標是製造類腦計算機。在這個過程中,類腦計算機能夠調整神經網絡的突觸連接關係及連接強度,實現學習、記憶、識別、會話、推理以及更高級的智能。  C.類腦計算研究在北京  中國在類腦計算相關研究有十來年的研究歷史了。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為類腦計算提供技術標準與方案 我科學家在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直播預告 | 「CCF-NLP走進高校」系列之「走進深圳大學」
    在「CCF-NLP走進高校」前四期分享會上,專家們圍繞自然語言處理做了精彩報告,在AI研習社、Bilibili等平臺上觀看超過11萬人次,報告會反響熱烈。往期精彩活動回顧可以掃碼查看: 三位主講嘉賓之外,本次活動還重磅邀請到了三位NLP學術大咖:開場嘉賓-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萬小軍教授;東道主-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體學院副院長毛睿教授;主持人-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張嶽教授。
  • 陳雲霽將在北京校友年會演講
    另一位演講嘉賓是深度學習處理器的「先驅」和「引領者」——陳雲霽博士。陳雲霽演講標題稍後發布。請注意北京校友會會員專享報名通道在9月16日13點已關閉。稍後開放的普通報名通道,會員、非會員均可報名。為保證北京校友年會交流質量與透明度,組織者還將提前發布如下信息:1)不遲於9月17日晚,公布陳雲霽等主題演講嘉賓的標題(或內容摘要);2)不遲於9月17日晚,公布年會部分嘉賓名單;3)不遲於9月18日晚,發布年會議程;4)不遲於9月19日晚,向參會者Email提前發布出席名單(姓名、班級與單位,但不包括聯繫方式
  • 直播預告 | 「CCF-NLP走進高校」系列之「走進新疆大學」
    在「CCF-NLP走進高校」前三期分享會上,專家們圍繞自然語言處理做了精彩報告,在AI研習社、Bilibili等平臺上觀看超過9萬人次,報告會反響熱烈。  三位主講嘉賓之外,本次活動還重磅邀請到了三位NLP學術大咖:  開場嘉賓-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黃萱菁教授;  東道主-新疆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汪烈軍教授;  主持人-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張嶽教授。
  • 綜述AI未來:神經科學啟發的類腦計算
    早期的類腦計算(Brian-like Computing)也可以狹義的稱為神經計算(Neural Computation),將神經元和突觸模型作為基礎,把這些模型用在許多現實中的識別任務,從而發揮模擬人腦功能,例如字體識別,人臉識別等等。這就不得不提到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機器學習。
  • 本周日,王海峰、黃鐵軍、朱軍、李宏毅等大咖邀你加入這場AI開發者...
    這是由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與百度聯合主辦的「WAVE SUMMIT+ 2020 深度學習開發者峰會」,來自行業內的人工智慧專家和開發者們將分享
  • IEDM2020:復旦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獲重要進展
    背景介紹受啟發於人腦,類腦計算技術是當前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計算範式之一,可以構建高智能、低能耗的計算系統。該系統由脈衝神經元和可塑的神經突觸構成,具有自主學習、時空信息處理、存算一體、高並行計算和事件驅動等特點。
  • 摩爾定律失效下,類腦計算為什麼成為下一代關鍵技術?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的大腦會重複利用神經元,並突觸、異步、並行、分布式、緩慢、不具通用性地處理問題,是可重構的、專門的、容錯的生物基質,並且人腦記憶數據與進行計算的邊界是模糊的。 鑑於此,當前借鑑人腦發展的類腦計算技術,被認為是應對當前挑戰的重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