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然而,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在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看來,這種計算模式制約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性能提升。潘綱認為,數據驅動的智能算法、訓練需要海量樣本與密集計算,但舉一反三、自我學習等高級能力比較差,「現在的機器智能離人的智能差得還很遠。」
-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搭建跨學科開放交流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表示,此次國際學術會議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科研人員搭建出一個跨學科的開放交流平臺。本屆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由清華大學主辦,北京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會議設置了38場主題報告、3場精品短課程、1場小組討論及50餘個牆報展示。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類腦計算機的現在與未來-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A.類腦計算機可能嗎 人們往往會質疑:大腦奧秘尚未揭示,我們還不了解智能背後的基本原理,怎麼能製造出具有「大腦智能」的類腦計算機呢? 筆者認為,這一質疑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分清「類腦」的兩個層次:結構層次的仿真和功能層次的模擬。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課程連結:類腦計算線上課報名什麼是類腦計算?類腦計算,是指仿真、模擬和借鑑大腦生理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裝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標是製造類腦計算機和類腦智能,相關研究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6:類腦神經形態計算晶片;施路平,清華大學 教授學術專題講座7: 計算神經科學-連接腦科學與類腦計算的橋梁; 吳思,北京師範大學 教授除了在3天內可以聽到7場學術大牛的專題講座,講習班還為來現場聽課的小夥伴準備了開班儀式和結業式,不僅有機會和你崇拜的教授合影
-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
本講習班旨在幫助學員快速入門類腦計算原理和技術,了解學科熱點以及應用方法,開闊科研視野,增進學術交流和增強實踐能力。 和CCF和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一起揭開類腦計算的面紗吧,還在等什麼?快來報名吧!
-
摩爾定律失效下,類腦計算為什麼成為下一代關鍵技術?
在進行學習和認知等複雜計算時,人腦的功耗只有 20 瓦;而目前最先進的計算機模擬人腦功能,功耗也高達 800 萬瓦以上,速度比人腦要慢 1000 倍以上。究其原因,是因為現代計算機一般使用固定的數位化的程序模型,同步、串行、集中、快速、具有通用性地處理問題,數據存儲與計算過程在不同地址空間完成。
-
我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個「大塊頭」都能...
在類腦計算機的控制下,機器人可根據指令切換兵種……在之江實驗室,研究人員進行了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的應用演示。延續「最初的夢想」 新型計算模式顛覆傳統如今計算機應用普遍,但很少有人知道,科學家們最初是想通過機器模擬出一個人類大腦。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說,早期計算機的發展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
-
綜述AI未來:神經科學啟發的類腦計算
人工智慧是模擬腦的一項主要應用,現在深度學習這種生物學簡化的模型有它的優點,具有很好的數學解釋性,可以在現有的計算機架構(馮諾依曼)上實現,但是同樣有瓶頸,例如:計算代價高,不利於硬體實現等。儘管近年來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的出現使得這種模型在一些任務上超越人類,但是對於人腦可以處理的複雜問題卻無能為力,同時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數據資源作為支撐。
-
大會直擊|伯明罕大學教授姚新:類腦計算研究中三個被遺忘的問題
但在類腦研究中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呢? 姚新教授就此討論了 3 個似乎已被許多類腦計算研究者所忽視的問題。第一個是關於進化的問題。所有生物腦都是進化的,然而時下的類腦計算研究計劃很少涉及進化的作用。在類腦計算研究中應當考慮進化嗎?第二個是關於類腦計算系統的運行環境問題。環境在類腦計算研究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三個是關於身體的作用或腦體相互作用問題。
-
IEDM2020:復旦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獲重要進展
背景介紹受啟發於人腦,類腦計算技術是當前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計算範式之一,可以構建高智能、低能耗的計算系統。該系統由脈衝神經元和可塑的神經突觸構成,具有自主學習、時空信息處理、存算一體、高並行計算和事件驅動等特點。
-
科研人員提出類腦經典條件反射學習模型
近40年來,腦與神經科學及人工智慧的研究者通過神經科學實驗與計算建模研究的融合,試圖研究和揭示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的神經計算機制並應用於人工智慧。然而,這些模型只能復現和解釋相對有限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毅團隊融合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在條件反射領域的已有成果,依據條件反射的神經基礎,即所涉腦區、神經環路、認知功能、神經元尺度的機理與計算機制,提出類腦經典條件反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圖1)。該模型將在條件反射領域達成共識的生物學研究結果整合到一個類腦脈衝神經網絡中。
-
【學術報告】類腦計算前沿學科論壇暨CSIG圖像圖形中國行會議通知
為促進西北工業大學腦科學與類腦計算學科的快速發展,推動圖像圖形學科的普及,加強各高校研究所以及企業間的交流,針對腦科學、類腦計算、醫學圖像分析等領域中的前沿和關鍵問題,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和信息融合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將於2020年9月26日至9月27日在西北工業大學正禾賓館西四會議室舉辦「類腦計算前沿學科論壇暨CSIG圖像圖形中國行」和相關方向學術研討活動。
-
巴普洛夫的狗遇見人工智慧:中科院自動化所提出類腦經典條件反射學習模型
近40年來,腦與神經科學以及人工智慧的研究者通過神經科學實驗與計算建模研究的融合試圖研究和揭示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的神經與計算機制。然而,這些模型以往只能復現和解釋相對有限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該模型將在條件反射領域達成共識的生物學研究結果整合到一個類腦脈衝神經網絡中,相較於其他計算模型,類腦經典條件反射模型可以復現神經科學中提出的多達15種經典條件反射實驗,並從計算角度給予合理的解釋,有助於揭示生物體建立條件反射的神經機制。
-
學術評論:「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s)」概念定義中的問題
本文還提出並討論了一些對於實現「人工通用智能/強人工智慧」的一般要求,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類腦計算能夠為人工通用智能的實現提供一個有前途的平臺」之說法。然而,作者對「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給出了一個非常籠統卻不明確清晰的定義;這個定義的陳述與「類腦計算」完全無關,只是即無定義又無解釋地提及「兩個函數之間誤差間隙」。「誤差間隙」是數值計算中一個非常普遍的術語,但是卻與類腦計算沒有本質上的聯繫。顯然,這個所謂的「類腦計算完備性」定義可以不經修改就「應用」於任何一個計算系統,即便該系統與類腦計算毫不相干。
-
華為全資子公司為什麼要投資類腦人工智慧、半導體材料初創公司?
深思考人工智慧成立於2015年,核心團隊由中科院自動化所、軟體所、計算所、微電子所等中科院院所、清華大學人工智慧方向的科學家與領域業務專家組成。去年8月,深思考人工智慧推出了「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深思考大腦4.0(iDeepWise.AI.4.0),能夠同時理解文本、語音和視覺圖像背後的深度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