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

2020-12-13 中國教育在線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在《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同時也是我國高校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據介紹,在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其中,前者用來衡量計算系統是否能夠用來解決任何計算性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運作的體系結構,該結構具有存儲部件與計算部件分離、程序與數據統一存儲等特性。

  「圖靈完備性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可以使通用計算領域在軟體層、編譯層和硬體層具有統一的範式,從而使不同層次、各自發展而又可以無縫兼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張悠慧介紹說。

  然而在類腦計算研究領域,由於相關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相關研究大多聚焦於具體的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實現,忽略了從宏觀和抽象層面上對計算完備性和體系結構的思考。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可以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張悠慧表示,如果說,「圖靈完備性」是通用計算機領域的「圭臬」,那麼她們從事的「類腦計算完備性」研究,則是希望也能夠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準繩」。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針對類腦計算不像通用計算那樣注重每個計算過程的精確度,而是更加注重結果擬合的特性,提出了對計算過程和精度約束更低的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並且設計了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通過相關算法,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施路平說。

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與現有通用計算機(右)的對比

  對於該項研究,《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其「使得相關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更為清晰,有利於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專注於其專業領域、促進協同發展」。

  據悉,未來在理論層面,該團隊的科研將更關注類腦應用的「神經形態特性」,並希望最終建立起一個與圖靈完備相對應的全新類腦計算理想範式;在系統層面,團隊將致力於研發受腦啟發的支持通用計算的新型計算機系統結構與晶片。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為類腦計算提供技術標準與方案 我科學家在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北京時間昨晚(10月14日)23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原標題: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 學術評論:「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s)」概念定義中的問題
    根據該論文作者(以下略稱「作者」)提供的信息,各媒體報導:「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一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
  •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搭建跨學科開放交流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表示,此次國際學術會議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科研人員搭建出一個跨學科的開放交流平臺。本屆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由清華大學主辦,北京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會議設置了38場主題報告、3場精品短課程、1場小組討論及50餘個牆報展示。
  •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
    北京腦科學專項「腦認知與類腦計算」方向沿著這樣一條技術路線,提出了四個基礎平臺、兩種核心晶片、三類類腦智能的總體布局。報告將介紹類腦計算國內外重要進展,並以報告人課題組正在進行的靈長類初級視覺系統解析仿真為例,介紹仿腦在視覺信息編碼和分析識別方面的潛在價值。
  • 清華大學團隊基於新型憶阻器陣列的類腦計算取得重大突破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信息科學與神經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領域,在康復醫學、醫療電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與應用。來自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提出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IEDM2020:復旦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在2020年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DM)上,復旦大學晶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劉琦教授和劉明院士團隊展示了憶阻器基類腦計算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背景介紹受啟發於人腦,類腦計算技術是當前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計算範式之一,可以構建高智能、低能耗的計算系統。該系統由脈衝神經元和可塑的神經突觸構成,具有自主學習、時空信息處理、存算一體、高並行計算和事件驅動等特點。
  • 綜述AI未來:神經科學啟發的類腦計算
    脈衝神經網絡(Spiking Neural Network,SNN)由W.Maass在1997年首次提出,其底層用脈衝函數模仿生物點信號作為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以算做第三代神經網絡[2]。目前類腦計算的主要研究趨勢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基礎的生物腦中的神經元,突觸及記憶,注意等機制的建模;第二,基於生物機制建模的神經網絡學習算法以及在模式識別等機器學習任務中的應用;最後,基於生物激勵的算法和神經網絡的硬體系統研究。
  • 天津研究團隊首次提出「計算針灸學」
    在這一大背景下,天津中醫藥大學郭義教授團隊與天津大學王江教授團隊計算機等學科的迅猛發展,為針灸學領域儲備了大量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背後蘊含哪些尚未發現的特徵與規律,缺乏系統深入的挖掘研究,嚴重製約了針灸學的學科發展。作為傳統針灸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而形成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計算針灸學應運而生,以針灸學中的現象和規律、理論作為研究對象,以解決針灸醫學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為最終目標,為針灸科學研究鋪開一條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高速公路。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每期圍繞一個領域的專題展開,邀請該學科方向資深或在前沿工作的專家授課並組織討論。此次「類腦計算」是2017年度的第5期。2017 年,CCF-ADL 的 10 期課具體安排如下:主要研究方向為:類腦認知計算建模、類腦學習理論、類腦智慧機器人系統等。擔任國際期刊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Elsevier),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Science (Springer)的Associate Editor。
  • 科研人員提出類腦經典條件反射學習模型
    由俄羅斯神經科學家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以狗為模式動物發現並建立的條件反射理論,是生物系統學習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
  • 【學術報告】類腦計算前沿學科論壇暨CSIG圖像圖形中國行會議通知
    類腦計算是借鑑大腦信息處理機制,嘗試使用人工方法和技術模擬來擴展人類智能的新興學科和技術領域,是融合腦科學與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交叉學科,對發展人工智慧、異構動態大數據處理、非結構化複雜模式信息分析與視覺場景理解計算的新理論及關鍵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 清華大學2020年十大新聞揭曉!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 斬獲ISCA 2018中國唯一一作論文,清華大學Thinker團隊提出AI計算...
    ISCA 是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的頂級會議。本次大會共收到 378 篇投稿,收錄 64 篇論文。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博士生塗鋒斌在大會上做了題為《RANA:基於刷新優化嵌入式 DRAM 的神經網絡加速框架》(RANA: Towards Efficient Neural Acceleration with Refresh-Optimized Embedded DRAM)的口頭報告。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相關論文近日公布在美國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上。  量子計算機被普遍認為是新一代計算機的重大發展方向,其計算能力主要基於對微觀量子態的操縱。
  • 徐葳:多方計算的理論到實踐
    會上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清華經管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葳就數據交易中的基礎技術——多方計算及其理論到實踐發表了精彩的演講。首先,徐葳教授向我們簡單介紹了多方計算的概念。多方計算(MPC:Multi-Party Computation,也叫多方安全計算)理論是1982年姚期智教授為解決一組互不信任的參與方在保護隱私信息以及沒有可信第三方的前提下的協同計算問題而提出的理論框架。後經Oded Goldreich、Shafi Goldwasser等學者的眾多原始創新工作,多方安全計算逐漸發展為現代密碼學的一個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