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2020-12-11 川北在線網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目前,清華正在開發第三代「天機芯」以及新型類腦計算機.

 

  近年來,類腦計算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相對應,本次研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通過理論論證與原型實驗證明該類系統的硬體完備性與編譯可行性,並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本次研究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

 

  現有類腦計算系統方面的研究多聚焦於具體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實現,而對系統基礎性問題,例如計算完備性、系統層次結構等思考不足,導致軟硬體緊耦合、應用範圍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但從現有通用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與設計方法論來看,完善的計算完備性與軟硬體去耦合的層次結構是計算系統蓬勃發展的計算理論與系統結構基礎.

 

  為此,研究團隊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針對任意給定誤差ϵ≥0和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f(x),如果一個計算系統可以實現函數 F(x) 使得 ‖F(x)-f(x)‖≤ϵ對所有合法的輸入x均成立,那麼該計算系統是類腦計算完備的.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可以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我們的研究聚焦完備性理論研究,先回答基本的問題.」清華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說.

 

 

  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左)與現有通用計算機(右)的對比

 

  相對於通用計算機,這一定義放鬆了對系統計算過程和精度的約束.團隊進一步提出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和確保類腦計算完備性的硬體原語(相當於通用處理器的機器指令)來充分利用這一新完備性帶來的優勢.該結構具有三個層次: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並設計構造性轉化算法將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

 

  近年來,清華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提出了符合腦科學基本規律的新型類腦計算架構——異構融合的天機類腦計算晶片架構,可同時支持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神經網絡模型,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目前「天機芯」已發展到第三代,為學界提供了一個發展人工通用智能的平臺和思路,將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研究、賦能各行各業.

 

  清華天機晶片驅動的自動駕駛自行車曾一度刷屏,被網友戲稱為「自行車成精了」

 

  其中,第一代「天機芯」於2015年6月成功流片,該晶片首次將人工神經網絡和脈衝神經網絡進行異構融合,同時兼顧技術成熟並被廣泛應用的深度學習模型與未來具有巨大前景的計算神經科學模型.

 

  第二代「天機芯」即為發表於去年8月1日《自然》封面文章上的成果,具有高速度、高性能、低功耗的特點.

 

  目前,中心正在開發第三代「天機芯」以及新型類腦計算機.而基於現有「天機芯」的天機類腦計算機是一款能夠滿足類腦智能應用需求的普適類腦計算系統,主要包括系統架構、類腦處理器單元、軟體工具鏈、輸入輸出子系統、類腦計算機加載測試環境等,一代樣機可以對36路異步視頻輸入進行1000 幀/秒的實時數據處理.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時間:2020-10-16 00:01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提供「準繩」如果說,「圖靈完備性」是通用計算機領域的「圭臬」,那麼「類腦計算完備性」則是希望也能夠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準繩」。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一個是「圖靈完備性」,另一個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計算機類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姚班、智班、圖靈班盤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21世紀的標誌性學科。隨著近年來國內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國家「網絡強國」的戰略,計算機類人才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1、排名在U.S.News推出的 2018年和2019年計算機專業排名中,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學科連續兩年位於全球第1位。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大腦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架構。
  • 作為一個程式設計師,不知道什麼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那肯定也不知道哈佛結構嘍!
    聽說你還不知道什麼是馮諾依曼體系?趕緊轉行吧,這可是最基本的最基礎的啊,要知道馮諾依曼可是計算機行業祖師爺般的存在啊,所以啊,無論你是學習java,Python,還是天下第一的PHP,只要你是個幹編程的,那你就需要知道啥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就這?
  • 學術評論:「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s)」概念定義中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作者想定義一個像「圖靈完全性」這樣的一般概念,那麼他們應該首先準確清晰地定義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給該概念賦予一個通用的名稱,然後證明這個概念可以應用到他們的特殊領域。其次,如同本文第二節所示,「圖靈可計算性」及其衍生概念「圖靈完全性」是可計算性理論中的基本概念,用來表達(與計算的數值誤差完全無關的)一般計算能力。
  •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搭建跨學科開放交流平臺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張素)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近40位科學家應邀參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表示,此次國際學術會議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科研人員搭建出一個跨學科的開放交流平臺。本屆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由清華大學主辦,北京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
  • 張亞勤:深度學習更近一步,如何突破香農、馮諾依曼和摩爾瓶頸?
    隨著數據的海量爆發,如何突破目前的算力,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攻克的關鍵,香農定律、馮諾依曼架構和摩爾定律奠定了傳統計算與通訊範式,如何突破已經接近極限的三種理論?張亞勤表示,需要通過對信息的重新定義,制定新的計算範式、計算體系和通訊架構,而他們又給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為此,中國需要抓住機會,引領數位化的 3.0 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
  • 類腦計算機的現在與未來-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IBM研發的TrueNorth神經形態晶片登上《科學》雜誌封面  發軔於1956年的人工智慧,曾試圖賦予計算機更多的類人智能今年以來,清華大學成立了跨七個院系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從基礎理論、晶片、軟體系統展開全方位研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出世界上首款深度學習處理器晶片,中國傳媒大學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和北京印刷學院等單位在神經系統高效模擬、神經形態器件印製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工作基礎。
  • 圖靈獎得主大衛·帕特森:大灣區需要優秀人才 開源體系助力研發
    2018年3月,帕特森與史丹福大學前校長、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約翰·軒尼詩(John Hennessy)一同被授予2017年圖靈獎,以表彰他們開創了一種系統的、定量的方法來設計和評價計算機體系結構,並對RISC(精簡指令架構)微處理器行業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 學計算機的小同學看看,《三體》對馮諾依曼計算體系的描述最生動
    -馮諾依曼說他們來到東方,見到秦始皇,利用三千萬人力建設一個人列計算機。不要以為這是小說的誇張,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馮諾依曼用三個士兵依次建設了與門、或門、非門等等,進一步構成了人列計算機。馮·諾伊曼指著下方巨大的人列迴路對秦始皇說:「陛下,我們把這臺計算機命名為『秦一號』。
  •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
    潘綱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計算機系統所副所長,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普適計算、類腦與腦機融合智能等。講座題目:從腦機接口到腦機融合摘要:計算神經科學、微電子和神經生理學等領域的最新進展,顯示出計算機和生命體之間的融合成為可能並日趨明顯。以腦機接口為代表的神經技術的突破使得腦與計算機之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腦機融合及其一體化已成為未來計算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 馮諾依曼和邊緣計算
    清華大學77級計算機系孫大奇說過一個有趣的事,當時他們在做本科畢業設計時,題目背景為強5殲擊機結構的動態液壓加載疲勞試驗。實驗控制系統的核心是一個僅8位的CPU,內存只有64K。那個年代,內存是無比金貴的。他們在調試中發現有一條指令的執行結果總是錯誤,經過不斷測試終於找出原來是內存中有幾個地址物理損壞了,不能翻轉0-1狀態。
  • 圖靈、圖靈機、圖靈獎
    1935年,圖靈開始對數理邏輯發生興趣。計算機到底是怎樣一種機器,應該有哪些部分組成,如何進行計算和工作,在圖靈之前沒有任何人清楚地說明過。正是圖靈1936年那篇論文第一次回答了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種計算機的抽象模型,現在被稱作「圖靈機」。說來有趣,這個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歷史意義的計算模型,並非圖靈那篇論文的主題,而是在論文的一個腳註中「順便」提出來的。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
  • 招生大類搶鮮看 | 清華大學計算機大類介紹
    News公布的2017年計算機學科專業排名中,清華大學計算機類位列全球第2位,僅次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各類國內外專業排名均居全國首位。培養優勢:圖靈獎得主、院士、國際頂尖學者大師為本科生授課,與MIT、斯坦福、普林斯頓等國際頂尖計算機高校設立本科生交換、聯合培養學位項目,每年出國訪問,短期交流和聯合培養的學生達300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