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2020-12-16 騰訊網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為類腦計算提供技術標準與方案

我科學家在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近年來,類腦計算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歐盟人腦旗艦研究計劃項目指出:「在未來10到20年內,誰要引領世界經濟,誰就必須在這個領域領先。」

張悠慧介紹,在通用計算機領域,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是其能夠飛速發展並持續繁榮的關鍵因素,前者用來判斷計算系統能否用來解決任何計算性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應用運作的體系結構:「兩者使通用計算領域在軟體層、編譯層和硬體層有了統一範式,使不同層次各自發展而又可以無縫兼容。」

但現有類腦計算系統方面的研究多聚焦於具體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實現,對系統基礎性問題,如計算完備性、系統層次結構等思考不足,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和方案,導致軟硬體緊耦合、應用範圍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

為此,上述研究團隊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相對於通用計算機,這一定義放鬆了對系統計算過程和精度的約束,並提出了相應的系統層次結構: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通過構造性轉化算法,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張悠慧介紹,如果說「圖靈完備性」是通用計算機領域的「圭臬」,「類腦計算完備性」則希望能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準繩」。

審稿人認為,「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

據悉,未來在理論層面,團隊將更關注類腦應用的「神經形態特性」;在系統層面,團隊將研發受腦啟發的支持通用計算的新型計算機系統結構與晶片。(記者 鄧暉)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學術評論:「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s)」概念定義中的問題
    根據該論文作者(以下略稱「作者」)提供的信息,各媒體報導:「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一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北京時間昨晚(10月14日)23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原標題: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 綜述AI未來:神經科學啟發的類腦計算
    結合機器學習和神經元模型,最早的神經元網絡是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羅森布拉特(F.Roseblatt)於1957年提出的感知機(perceptron),也被稱為第一代神經網絡。前兩代神經網絡都是在以數據科學為背景發展而來,將神經元的輸入和輸出抽象成向量和矩陣,神經元的功能主要是做矩陣的相乘運算。
  •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搭建跨學科開放交流平臺
    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10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近40位科學家應邀參會。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張素)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近40位科學家應邀參會。
  •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
    北京腦科學專項「腦認知與類腦計算」方向沿著這樣一條技術路線,提出了四個基礎平臺、兩種核心晶片、三類類腦智能的總體布局。報告將介紹類腦計算國內外重要進展,並以報告人課題組正在進行的靈長類初級視覺系統解析仿真為例,介紹仿腦在視覺信息編碼和分析識別方面的潛在價值。
  • IEDM2020:復旦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在2020年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DM)上,復旦大學晶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劉琦教授和劉明院士團隊展示了憶阻器基類腦計算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背景介紹受啟發於人腦,類腦計算技術是當前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計算範式之一,可以構建高智能、低能耗的計算系統。該系統由脈衝神經元和可塑的神經突觸構成,具有自主學習、時空信息處理、存算一體、高並行計算和事件驅動等特點。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每期圍繞一個領域的專題展開,邀請該學科方向資深或在前沿工作的專家授課並組織討論。此次「類腦計算」是2017年度的第5期。2017 年,CCF-ADL 的 10 期課具體安排如下:主要研究方向為:類腦認知計算建模、類腦學習理論、類腦智慧機器人系統等。擔任國際期刊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Elsevier),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Science (Springer)的Associate Editor。
  • 我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示意圖:規範場理論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和湮滅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用晶格中超冷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晶格中的排布模式來模擬。(製圖:石千惠、梁琰)規範場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根基,如迄今為止統一描述強、弱、電磁三種相互作用的最成功的理論——標準模型,就是滿足特定群對稱性的規範場理論的一種。
  • 科研人員提出類腦經典條件反射學習模型
    由俄羅斯神經科學家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以狗為模式動物發現並建立的條件反射理論,是生物系統學習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規範場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根基,如迄今為止統一描述強、弱、電磁三種相互作用的最成功的理論——標準模型,就是滿足特定群對稱性的規範場理論的一種。而規範不變性作為「理論背後的理論」,則是構造規範場理論的基本原理。在規範場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楊振寧、米爾斯、溫伯格、費曼等科學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學術報告】類腦計算前沿學科論壇暨CSIG圖像圖形中國行會議通知
    類腦計算是借鑑大腦信息處理機制,嘗試使用人工方法和技術模擬來擴展人類智能的新興學科和技術領域,是融合腦科學與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交叉學科,對發展人工智慧、異構動態大數據處理、非結構化複雜模式信息分析與視覺場景理解計算的新理論及關鍵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一、模擬生物大腦,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現有計算機大多基於馮·諾依曼架構,數據存儲與計算分離,但隨著摩爾定律趨緩,這一傳統架構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數據在存儲與計算單元間傳輸所帶來的通信帶寬、延遲和功耗,已成為影響當代計算機系統性能提高的關鍵阻礙。
  • 天津研究團隊首次提出「計算針灸學」
    計算機等學科的迅猛發展,為針灸學領域儲備了大量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背後蘊含哪些尚未發現的特徵與規律,缺乏系統深入的挖掘研究,嚴重製約了針灸學的學科發展。作為傳統針灸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而形成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計算針灸學應運而生,以針灸學中的現象和規律、理論作為研究對象,以解決針灸醫學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為最終目標,為針灸科學研究鋪開一條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