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搭建跨學科開放交流平臺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10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近40位科學家應邀參會。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張素)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近40位科學家應邀參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表示,此次國際學術會議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科研人員搭建出一個跨學科的開放交流平臺。

本屆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由清華大學主辦,北京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會議設置了38場主題報告、3場精品短課程、1場小組討論及50餘個牆報展示。

與傳統的基於馮諾依曼架構計算模式相比,類腦計算具有能耗低、計算效率高等優勢,有望支撐人工智慧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本屆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報告主題涉及大腦信息處理機制及策略優勢、類腦計算新材料及器件性能調控、新興類腦計算器件、類腦計算電路系統、類腦計算架構規劃等,從不同層次展示當前類腦計算領域的研究進展,比較了類腦計算不同實現路徑的優勢和缺點,提出當前類腦計算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類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10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圖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中心主任、神經科學與視光學教授Bruno Olshausen在作報告。主辦方供圖

尤政表示,類腦計算涵蓋材料學、物理學、電子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等多個學科,是典型的交叉學科領域。在當前國際環境下,此次國際學術會議的舉辦體現了科學無國界的精神。

會上,多位科學家分享了各自的科研進展。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中心主任、神經科學與視光學教授Bruno Olshausen在報告中指出,傳統CMOS工藝尺寸縮小所帶來收益持續降低,以及對類腦計算功能需求不斷增加,「正在從根本上推動新的計算體系和結構開發」。他進一步指出,利用模擬存儲和高維計算思路,設計一套通用的原則,將有助於人們理解大腦和人工智慧。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計算架構研究中心主任Stanley Williams在報告中,對近期神經形態計算進展作出綜述,並結合近期對於大腦的全新認知,給出類腦計算的發展路線。他尤為強調腦啟發對於未來計算的重要作用。

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主任魏少軍指出,未來通用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要求晶片具有高能效、低延時、靈活性(可重構)等特徵。除目前被廣泛採用的算法和硬體協同設計優化外,架構創新可以驅動晶片變得更加智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劉明在報告中,分別從器件、電路和算法層面介紹了RRAM等新興存儲器用於腦啟發式計算的最新進展和挑戰,並針對器件的差異性和不穩定性等問題,提出隨機計算在器件差異化特徵中的應用以及精度和能耗綜合優化等應對策略。

英特爾公司類腦計算實驗室主任、首席工程師Mike Davies在報告中,介紹了基於脈衝神經網絡(SNN)的Loihi晶片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稀疏編碼、圖像處理、姿態識別等方面的應用。

NVIDIA公司首席科學家、高級研究副總裁William Dally在報告中回顧了過去6年推理加速器的發展,介紹了摩爾定律發展放緩後可能的優化方向,指出通過更低精度權重、運算稀疏化、電路和架構的不斷創新等,有望更好適應新興的深度學習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會議吸引了超過400位業內人士參與。(完)

相關焦點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本期主題為《類腦計算》,旨在幫助學員快速入門類腦計算原理和技術,了解學科熱點以及應用方法,開闊科研視野,增進學術交流和增強實踐能力。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作為獨家合作媒體將進行全程報導,同時AI慕課學院已獲本次講習班獨家線上視頻版權,不能來現場聽課的同學請猛戳右側超連結:www.mooc.ai  。
  • 【學術報告】類腦計算前沿學科論壇暨CSIG圖像圖形中國行會議通知
    為促進西北工業大學腦科學與類腦計算學科的快速發展,推動圖像圖形學科的普及,加強各高校研究所以及企業間的交流,針對腦科學、類腦計算、醫學圖像分析等領域中的前沿和關鍵問題,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和信息融合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將於2020年9月26日至9月27日在西北工業大學正禾賓館西四會議室舉辦「類腦計算前沿學科論壇暨CSIG圖像圖形中國行」和相關方向學術研討活動。
  •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
    本講習班旨在幫助學員快速入門類腦計算原理和技術,了解學科熱點以及應用方法,開闊科研視野,增進學術交流和增強實踐能力。 和CCF和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一起揭開類腦計算的面紗吧,還在等什麼?快來報名吧!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時間:2020-10-16 00:01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清華大學匯聚頂尖力量成立兩個跨學科交叉科研機構——
    日,以這兩個LOGO為標誌,清華大學宣布設立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兩個獨立自主運行的跨學科交叉科研機構。交叉研究,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生長點和創新源跨學科交叉研究有多重要?一項統計數據表明,在近100年的300多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有近半內容是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成果。「跨學科交叉研究是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產生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式,推動跨學科交叉研究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發展交叉學科需要公共平臺來承載。」
  • 「2015理論與高性能計算化學國際會議」舉行
    ICT-HPCC系列會議創辦於2005年,由計算化學虛擬實驗室主辦,到今年已是第九屆。活躍和濃鬱的學術氣氛為中外計算化學科學家搭建了新型、高效的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提升了中科院超級計算中心計算化學虛擬實驗室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契機。
  • 清華大學跨學科交叉研究邁出重要一步
    清華大學跨學科交叉研究邁出重要一步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揭牌成立來源:《中國教育報》2017-12-16 趙秀紅今天,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揭牌成立,標誌著該校跨學科交叉研究邁出了重要一步。兩個實驗室為實體機構,享受二級院系的學術權力,可以設立單獨的交叉學科學位。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
  • 我校兩項學術會議被評為「2020年度瀋陽市高端學術交流資助項目」
    近日,瀋陽市科學技術協會發布2020年度瀋陽市高端學術交流活動擬資助項目名單,我校「第二屆工業人工智慧國際會議」、「第四屆圖像計算與數字醫學國際研討會」兩項學術會議入選。2020年度瀋陽市高端學術交流資助項目獲批項目共計21項,涉及單位19家,我校為此項目校獲批數量最多的單位之一。
  • 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鬱創新氛圍
    ,參加以「百思交匯,和諧世界」為主題的清華大學國際博士生學術論壇。  這是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博士生學術論壇。早在2002年3月,由各院(系、所)輪流組織承辦的博士生學術論壇就在清華校內全面展開,師生集中周末時間進行學術交流的形式得到廣泛好評;以校內論壇經驗為基礎,清華又於2003年10月發起並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9大學科300多名博士生的參與規模令人印象深刻,會上發表的《首屆全國博士生論壇學術宣言》更是有力帶動了全國範圍的博士生學術交流;2005年9月,清華再做創新之舉,推出「首屆清華大學國際博士生學術論壇
  • 2019第三屆口筆譯跨學科研究國際會議在上外舉行
    」的第三屆口筆譯跨學科研究國際會議。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翻譯研究從『單一學科』發展到『多學科』和『跨學科』,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高度融合已成為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各學科的共同特徵。2016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了『口筆譯跨學科研究中心』,學校通過建立研究中心和定期召開國際研討會,為國內外學者搭建跨學科教學、科研、政產學研合作與高埠筆譯專業人才培養和交流的平臺。此次會議,希望以前瞻性的視角,遙望新時代國際口筆譯跨學科研究的美好未來。
  • 學術會議|第21屆生態材料加工與設計國際會議(ISEPD2020)
    迄今為止,該系列國際會議已成功舉辦20屆,每屆與會專家學者400人左右,累積參與會議的專家學者超過10000人次。該系列會議已成為本領域內國際高端人才學術交流平臺和國際化的技術溝通平臺。基於我國對生態環境材料國家戰略需求,借力國際頂尖科研團隊和研究平臺,促進國內外先進研究交流和成果落地,提升國內生態材料的國際競爭力,北京科技大學利用自己在國際交流中的優勢以及多年來積累的合作資源,獲得第21屆生態材料工藝與設計國際會議的舉辦權。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大學舉辦首屆學術產業合作論壇
    邱勇回顧了清華大學兩年來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學術研究、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改革舉措。邱勇表示,兩年前的今天,清華大學正式成立腦與智能實驗室與未來實驗室,旨在進行突破性創新、原始性創新、前沿式創新及顛覆性創新,其成立反映了學校對創新的進一步思考與追求。邱勇指出,推動創新的關鍵在於學科交叉和跨界合作,跨界融合是大學和企業創新的新模式。
  • 首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華為MindSpore學術獎勵基金入選名單公布
    為激勵原創性科學研究開展,構建中國人工智慧科學研究的全球影響力,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攜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華為MindSpore學術獎勵基金》。
  • 搭建川渝學術交流平臺 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在成都舉行
    12月10日,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和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舉辦的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暨四川科技學術大會在成都舉行。  大會以「潛心鑽研、引領創新」為主題,旨在搭建川渝兩地綜合性、跨學科、開放性的科技學術交流平臺,引導川渝廣大科技工作者潛心學術研究,營造安心、靜心、專心的學術氛圍,帶動川渝學會學術水平提升,促進學術繁榮和科技創新。
  • 全球人工智慧學術大咖匯聚泉城:第四屆眾智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召開
    10月18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復函支持建立濟南-青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的第二天,再擔國家重任的濟南就迎來了一場國際人工智慧領域的學術盛會——第四屆眾智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ICCSE2019)。本次會議同時聯合了第七屆人工智慧與樂齡科技國際會議(ICAA2019),第四屆IEEE智能代理國際會議(IEEE ICA 2019)的共同組織召開。國際人工智慧協會 (AAAI)創始會士Victor R.
  • 第十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會議邀請函
    第十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會議邀請函 2017年03月23日 15:59 來源: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會議組委會誠摯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參加本屆年會,積極組織專題研討和圓桌交流,提交學術論文
  • 【直說快訊】 「2019終身學習與未來人才國際會議「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舉行
    今天下午,「2019終身學習與未來人才國際會議」新聞發布會與主題工作坊在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舉行。來自「2019終身學習與未來人才國際會議」組委會成員、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負責人,以及眾多教育創新領域研究者、實踐者出席了本次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