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9日電 據英國《英中時報》報導,6月16日,一份關於「針灸、草藥、中醫和其它傳統醫學」的立法建議報告正式由英國衛生部立法工作小組提交給英國政府。此次「傳統中醫」以獨立的「名號」出現在提案中。英國華人中醫藥界糾纏多年的「身份」問題,似乎終於從「無身份」到「被承認」而得到解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由英國政客為主導的立法小組提出的建議報告,雖然扶正了「中醫」的地位,卻也給華人中醫藥業帶來了在英國三十年發展史上最大的生存危機。
遇「語言準入門檻」 英語大敵再次「磨刀霍霍」
立法工作小組在16日提交的報告中明確「建議」:英國的傳統醫療從業人員必須獲得國際英語雅思考試(IELTS)6.5分以上的成績,方可以註冊合法行醫。這一語言水平要求已是英國大學部分科目研究生的入學條件和高技術移民的英語計分標準。
繼英國華人餐飲業因新移民計分政策遭遇高不可攀的「語言準入門檻」後,作為華社第二大經濟支柱,中醫藥界也迎來了英語考試的「強力阻擊」。
「如果真的要求雅思6.5分,估計一大批老中醫都要打包回家了,」在英格蘭南部小鎮Weston Super Mare一家中藥店坐診的湯醫師無奈地說。「也許那些年輕的醫生們還可以搏一搏,畢竟他們在國內大學裡就考過英語四級甚至六級,有基礎。但對於我們這些老醫生來說,很多人應付一個『入籍英語考試』都很困難,要達到雅思6.5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提出如此「高標準」的語言要求,立法工作小組在建議報告中解釋說:「英語成績達到雅思6.5分,對保障病人安全,滿足醫師與病患和其它從業者的交流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對此,湯醫師卻有不同看法,她說:「對中醫來講,行醫能力取決於對中國古醫療典籍的學習和理解而不是英語水平。
目前,英國的中醫藥店診所普遍採用的是「一醫一助」的經營模式。湯醫師介紹說:「一家中藥店只有一個大夫是撐不起來的,醫助除了充當翻譯的角色,還要幫忙抓藥,負責聯絡等其它工作。現在這種搭配是很合理的。」湯醫師的這一建議也代表了目前華人中醫藥界普遍贊同的,針對立法建議報告中英語水平要求的代替方案。
下個月,湯醫師為英國赫伯公司(Herb Medic)的中藥店工作將滿五年,她表示,雖然會寄出「十年永居」的資格申請,但並不強求一定要留下來。鑑於可能要面臨的「新形勢」,她已做好了「兩手準備」。
背靠「大樹」難覓「陰涼」
然而,像湯醫師這樣「看開」的,在英國中醫藥從業華人中,畢竟只是少數。隨著「中醫立法」的風聲越吹越緊,許多華人中醫師紛紛選擇加入不同的傳統醫藥協會,以期保住自己的「飯碗」和「身份」,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
這些華人的想法源自立法工作小組建議報告中一項名為「祖父規則」的條款。根據這一規則,「於立法前已經在英國從事中醫藥行業的人員,可以通過個人或組織申請註冊,自然獲得到合法醫師身份。」簡單的說,就是可以憑「祖父規則」提前獲得身份認證,而不必在立法實施後重新被考核。
表面上,這一規則與華人餐飲業正在盡力爭取加入的「勞工短缺行業名單」異曲同工,似乎是為那些在新規則中可能遭到限制的「老人」而開設的「直通車」,但實際上,「祖父規則」卻並非是華人醫師們想像中的免考捷徑。
記者了解到,衛生部的立法工作小組已經向負責接受傳統醫學行醫者註冊的英國健康行業管理委員會(HPC)提供了一份可直接施行「祖父規則」的推薦名單。但榜上有名的卻都是諸如英國針灸師聯合會(BACC)等以本地醫師為主體的傳統醫學組織。對以華人為主體的醫學協會,立法工作小組認為「大多數會員的英語水平尚未滿足要求。」建議報告指出:「無論是團體還是個人,『祖父規則』的申請者都必須達到雅思考試成績6.5分的下線。」
報導指出,如此看來,立法工作小組為傳統醫學從業「老人」們提供的這輛「直通車」並不是給廣大華人中醫師準備的。對「祖父規則」一直持反對態度的英國中醫師協會會長高鐸就曾公開指出,「直通車」不是想像中的「搭便車」,他呼籲英國華人中醫業應該反對這一規則條款。因為如果立法「一視同仁」,一部分華人醫師還有望通過註冊,而這些人無論在資歷上還是經驗上都遠遠強於英國本地傳統醫師。如果那些在行醫能力上根本不符合註冊條件的英國本地醫師憑藉「祖父規則」通通免考上崗,華人中醫師在市場競爭中勢必會處於人數上的更大劣勢。
中醫藥界面臨重新「排列組合」
報導指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傳統醫藥在英國以驚人的速度落地、生根、發展。有數字統計,目前英國大大小小的中藥店診所共有6000餘家,相關從業人員近3萬。但與英國的中餐業不同的是,中醫藥業並不是華人「一統」的天下。甚至有相當數量專門從事針灸治療和中草藥、西洋草藥治療的本土醫師比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的中醫師更早在英國開診。而大量華人醫師的湧入,使英國本地的傳統醫療行業受到了巨大衝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我們搶了人家的飯碗。因為那些英國本地的醫師與國內來的中醫師在水平上根本不可比。」2001年來英國的楊醫師見證了幾年來中醫在英國迅猛發展。目前她在倫敦一家中藥店工作。楊醫師告訴記者:「如果大批華人醫師因為英語限制而失去了在這裡的行醫資格,那麼,最後獲利的肯定是那些從事針灸或西洋草藥治療的英國人或是『半路出家』的西醫。」她說:「或許還有一部分中國醫師可以通過註冊,但肯定以年輕人居多,而他們在行醫經驗上,與老醫生存在著很大差距。中醫藥業受到的打擊將不言而喻。」
此外,將從6月30日開始施行的英國新移民計分政策對華人中醫藥行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眾所周知,目前大多數在中藥店工作的醫師和醫助持有的都是工作籤證。而根據可能在今秋正式生效的第二級計分政策,非歐盟的中醫藥業從業者必須擁有學士以上學位,同時年薪至少達到2萬英鎊,才可以獲得相當於目前工作籤證的移民僱傭身份。而這一要求對時下英國中藥店的僱主和僱員來說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威爾特郡獨立經營中醫診所的王先生認為,「中醫立法」對華人醫師的影響在短期內還不會顯現。「英國的中醫立法已經嚷了好些年了,可到現在還是紙上談兵。」
從2002年5月英國衛生部依照上議院要求成立草藥立法工作組(HMRWG)和針灸立法工作組(ARWG),到最新出臺的這份立法建議報告,華人中醫藥業已經在英國的傳統醫學立法進程中沉浮了6年。而按照此次立法工作小組的說法,「中醫立法」預計最早會在2011年得以實施。建議報告提交後,將會是漫長的聽證說明、審核批覆過程。
報導說,三年中,英國的中醫藥行業會如何發展,英國政府對傳統醫學的態度會否變化,沒有人能夠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立法」必定將是一把雙刃劍,在為華人醫師「正名」的同時,也勢必會對中醫行業規則進行重新界定,而這一「合法化」的轉變過程中,或許將有大量華人中醫藥行業的從業者被「名正言順」的請下崗。(李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