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澳大利亞新南韋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營養學雜誌》上報告稱,孕期飲食習慣可以讓胎兒記一生。他們發現,一般人長大後肥胖與否和母親在懷孕期間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有位媽媽曾經這樣對我說:「為了孕育一個聰明、健康的寶寶,從懷孕之前半年我就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營養和身體健康了。懷孕後更是小心翼翼、不敢懈怠,除了做好胎教、定期檢查外,我和家人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孕期營養食品的選擇和攝入上。
什麼高蛋白食品、黑五類食品、綠葉蔬菜等等,能吃得下的,我統統不拒絕,尤其是那些有助胎兒大腦發育的食物,我巴不得每樣吃進嘴裡都會立刻生效!」
做好營養胎教的3個關鍵點
為了胎兒出生後飲食正常、規律,在孕期準媽媽就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關鍵1: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定點
準媽媽再忙碌,到了吃飯時間也要停下來,或自己在家烹調食物,或找個清靜、衛生的餐館從容愉快地進餐。嚴格遵守飲食規律,吃飯時間不要拖得太長,也不要狼吞虎咽。最理想對吃飯時間為早餐7-8點,午餐12-13點,晚餐18-20點,每頓飯最好用半小時左右吃完。
三餐還要保證各自的量,俗話說得好:「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是的,這句話同樣適合孕婦。準媽媽三餐不能湊合或暴飲暴食,更不能被忽略或合併。這些不好的飲食習慣都要及時改正。但在早孕反應期間,是可以靈活改變的。
關鍵2:營養均衡而豐富
懷孕期間,孕媽媽需要從飲食中攝取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不同的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及比例各有不同,因此,飲食不可單一和重複,每天飲食 儘量多樣化,既相互搭配又富於變化,還要保持營養均衡。
每日膳食必須能滿足孕婦各期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膳食必須包括糧谷、蔬菜、水果、動物性食物、大豆類食物和奶及奶製品。增加魚、肉、蛋、奶、海產品的攝入。
夏季的飯菜要清淡可口,涼拌食物要注意衛生,適當選用酸、辣食物,可增進食慾,但不宜多過食用有刺激性食物。冬季飯菜味道可較濃厚,但不宜過分豐盛。
主食米麵不要過分精白,加工越精細,維生素的損失率越高。儘量採用中等加工程度的米麵,粗細搭配;蔬菜應多選用綠葉蔬菜或其它有色蔬菜;動物性食物儘量選擇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品種;多飲奶,每日飲用250ml以上;多選用大豆類食物;烹調用植物油,少吃辛辣食物。儘可能照顧用膳人的飲食習慣。
關鍵3:儘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原生態食物因人為破壞而更富有營養,如五穀、新鮮蔬菜、新鮮水果、新鮮的魚和肉等。在製作方法上應多用燉、煮、蒸,少用煎、烤、炸,少用調味料,以保留食物的原味為主,這樣的飲食方法才更健康。但需注意的是保持食物原味,不意味著就生吃,尤其是魚和肉類,孕媽媽要慎重,儘量做熟了再吃。
食物色香味俱全可刺激食慾,有助於消化吸收。忌多吃鹹味食品和刺激性食品。如果食物中鹽分和鹼類含量過多,可以增加腎臟的負擔;蔥、姜、蒜、辣椒、芥末、咖喱粉等這些辛辣物質會隨著母體的血液循環進入胎兒體內,給胎兒帶來不良刺激。還會給胎兒以後的重口味埋下隱患。
食物烹調的目的是為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狀,增添色香味,提高食品的消化率,並可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但往往因烹調方法不當,使食物丟失大量營養物質。
大米儘量少淘洗,尤其不宜搓洗;煮粥不要加鹼,不吃撈飯。麵食烙、烤維生素B1的保存率最高,烙大餅維生素B1的保存率為97%,油條由於加鹼,且經高溫油炸,其維生素B1損失殆盡,保存率為0.
在懷孕期間,孕媽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不僅有利於自己的健康,也有利於胎兒出生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經研究發現,孕媽媽在懷孕時的飲食我狀況不太好,例如出現偏食、挑食、飲食不規律的現象,胎兒出生後也會對吃不感興趣,出現吐奶、挑食、消化吸收不良等現象。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