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和閨蜜的聚會上,閨蜜家6歲的兒子淘淘徹底的給我上了一課,在相處過程中不難發現淘淘是一個十分乖巧的孩子,席間飯菜上的有些慢,我便建議淘淘可以去旁邊的遊戲專區玩一會,沒想到的是淘淘當即便回絕了我的好意道:「謝謝阿姨,我沒關係的,我還是在這邊吃完飯後在過去吧!」
對於年僅6歲的小男孩如此的禮貌,我自身是有些驚訝得,見此閨蜜便向我解釋道:平時她就時常教導淘淘無論外在誘惑力有多大,都一定要在飯後解決,萬不可隨意離開席位,這是對對方的極大不尊重體現。
聽到閨蜜的解釋,我不禁感嘆:你的教育真的很成功,孩子也是十分的出色、有規矩,剛剛我便發現淘淘一直在等待著大人們先動筷子,隨後他才自己緩緩拿起筷子吃飯,並且在吃飯中途也是將食不言寢不語貫穿得淋漓盡致,我們嘮嗑他便安靜地在一旁聆聽,我若問他話,他也會隨機大大方方地應對如流,真是太棒了!
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對於「餐桌禮儀」的重視從未遞減過,古代便有食不言寢不語的名言傳出,甚至還有宮廷禮儀,這種自古傳承而下的「餐桌禮儀」更是跟家教、門風緊密相連,仿佛若想知道一個人的品性如何,首先從這個人的餐桌禮儀方面看去便可知曉一二。
禮儀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由許多個歷史不斷地累積而成的,它是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的,然而這種餐桌禮儀文化也是表現在很多方面的。
很多簡短的規則,實際上都是檢驗一個人品性的關卡,而在教育孩子餐桌禮儀時,是需要採取分階段式的培育。
不同年齡,不同的培育方式
3~6歲孩子父母要教會他的便是飯前勤洗手、輕拉桌椅,坐下時不可以發出響動、腳需要併攏萬不可以肆意搖晃、進餐時一手扶碗一手拿餐具、吃飯時不可以發出響動、食不言寢不語、實行光碟行動、一些食物殘渣一定要放入餐具的指定位置,飯後再統一倒入垃圾桶內等等。
7-12歲孩子父母則需要注重的是擺正孩子的坐姿,無論是學習還是用餐時,都需要讓孩子做到不駝背,腰背挺直;其次還要加強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識。
例如:不可以在盤子內肆意撥弄;不可以將筷子伸到他人面前的餐盤夾菜;一次不可以加太多的菜品;當預感要打噴嚏時,一定要用手遮擋住嘴,並微微側身將頭轉至側後方打噴嚏,以免口水滲入到菜品中,造成不衛生的不良影響等等。
12歲以上的孩子父母應制止孩子餐桌玩手機、看書的習慣,父母要讓孩子內心清楚做什麼事就要像什麼,每件事都應在適宜的場合下完成;其次便是要告誡孩子應尊重長輩,將「關照」的職責攬在自己的肩頭;最後便是懂得感謝,當面對他認為自己夾菜時,父母要告誡孩子應回以感謝二字。
那麼父母應如何積極地培養孩子優秀的餐桌禮儀呢?
①父母以身作則
在孩子的成長學習中,父母這個伴隨其一生的教師便是孩子最直觀學習的榜樣,父母首先便要養成自身優良的餐桌禮儀習慣,其次便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來感染孩子,讓孩子逐漸的也慢慢形成得當的餐桌禮儀。
②設立規矩
自古有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若想將餐桌禮儀根深蒂固地印刻在孩子的頭腦中,父母便少不了要為孩子設立相應的餐桌禮儀規矩。
例如:若是吃飯發出聲音,便要接受罰抄一篇古文,再犯的話便在一篇古文的基礎上,加上一篇英文原文的背誦,且在制定規矩的同時,父母亦要學會多多鼓勵、激勵孩子,這樣做也會更加增進孩子對於餐桌禮儀知識的探索欲望。
③從小給孩子樹立好習慣的思維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將孩子的人生分為了幾大階段,而3~6歲正好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有句俗話說得好:「3歲看大,7歲看到。」
所以,孩子在3歲左右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父母除了最基本的陪伴之外,還要教育孩子的情緒表達與溝通能力的技巧。
父母要早早地培養好孩子的好習慣,這樣孩子未來才會有更高的成就,而培養孩子的習慣,繪本就是必不可缺的,為什麼說是必不可缺呢?
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對於故事以及圖片是最為敏感的,而且繪本當中也有很多父母說教,但孩子不明白的內容,孩子能夠在圖片中更好的理解出來。
樂樂在3歲左右就看了很多的繪本,而這套《媽媽我愛你》是樂樂非常喜歡的,全書共有10本,其中畫面精美、插圖色彩鮮豔,在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當做是一本漫畫書,還可以用來親子共讀。
這套書中共有10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學會禮儀、懂得各種習慣,並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把那些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印象當中,是培養寶寶好習慣不可或缺的一套繪本。
同時還有這套《媽媽我能行》,這套書是給6~12歲的孩子看的,其中共有8冊,這是一套溫暖、充滿正能量的兒童成長勵志讀本,書中精選了300多篇哲理故事,潛移默化地為孩子帶去溫暖、感動、信心和力量,讓孩子懂得自強、自信、誠信、奉獻、有愛等美德。
而這些美德都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而這套書便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解決成長路上的各種煩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信心和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