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味道,一半在茶館,一半在火鍋店。如果說,茶館代表了成都的優雅與閒適,那麼火鍋店則代表了成都的市井與熱鬧。
火鍋之於成都,猶早茶之於揚州,是盛開在成都人食單上四季不敗的「長生花」。冬天的時候,天氣越冷,這朵「花」便開得越恣肆,大街小巷飄滿了鍋底翻滾出的香氣。有人開玩笑說,成都的雪落下來都是火鍋味兒的,因為火鍋的香氣足以在成都上空騰起一片有味道的雲。
火鍋裡,蒸騰著成都的煙火氣。
一千個吃貨眼裡,有一千種成都味道,但無論怎麼變,為成都味道打底的,一定有火鍋。於是,「吃火鍋」與「看大熊貓」平分秋色,被去成都遊玩的人列在了「必」字榜上。
為啥子成都火鍋在「火鍋江湖」裡如此優秀?
一方面,「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自古便是物產豐饒之地,為成都火鍋提供了豐富的食材與香料。另一方面,火鍋在成都出現較早,相比其他城市,種類也更加豐富。
大約清道光年間,成都人就普遍開始吃火鍋了。瓦罐裡頭裝上水,加入各種蔬菜、花椒、辣椒等,一群人做完工擠在一起,熱火朝天吃一頓,口腹就得到了滿足。
上世紀八十年代,火鍋開始在成都盛行,當時從新南門往九眼橋去,一條街全都是火鍋店,葷菜按斤、素菜論份,食客們正身而坐,吃得面紅耳赤。鴛鴦火鍋、清湯火鍋、怪味雞火鍋、魔芋鴨火鍋、酸菜魚火鍋、田雞火鍋等各類火鍋,也在這一時期,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成都的火鍋店裡。
時代在改變,器具、食材和烹飪方式也在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成都人對火鍋矢志不渝的追求。夏天太熱,吃火鍋;冬天太冷,吃火鍋;春秋時光大好,吃火鍋;高興時,吃火鍋;不開心,吃火鍋;有朋自遠方來,請吃火鍋……
沒有不吃火鍋的成都人,也沒有到了成都不吃火鍋的人。
想知道成都人對你感情深不深,就看他是不是願意為你點鴛鴦鍋。原因無他,一個字:辣。不常吃辣的人,到了成都,尤其是吃火鍋,多少會有些難以接招。而對愛吃辣的成都人來說,鴛鴦鍋就是他們最大的妥協。
圖片 | 蒲伶俐
其實,以前成都人的口味相對是比較清淡的,但架不住「自古巴蜀一家親」,以重慶地區為主的下河幫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一次又一次對以成都、綿陽地區為主的上河幫菜「示好」。於是,上河幫菜「招安」下河幫菜,成都就此入了辣的坑。
但同樣是辣,成都火鍋與重慶火鍋還是有區別的:重慶火鍋的辣,是「降龍十八掌」,剛勁猛烈;成都火鍋的辣,是「黯然銷魂掌」,因為有各種香料錦上添花,故而口感更溫和,層次也更豐富。
一入辣門深似海,從此清淡是路人。
養成了辛辣口味的成都人,也將他們常吃的火鍋變得「重油厚味」,其佼佼者便是毛肚火鍋。湯料以豆瓣、豆豉、花椒等配製而成,食材以毛肚為主,漸漸的,牛肝、牛心、牛舌等都被煮進了紅油翻滾的火鍋裡。
吃嗨了的成都人各個化身韓信,充分發揮多多益善精神,選擇食材也更加大膽,無論是地上走的、水裡遊的還是天上飛的,都可以在成都的火鍋裡「浴湯重生」,呈現出別樣的風味。
串串火鍋 | 布恩撒
成都火鍋,就這樣開始了它的「火鍋想像力」徵途:全牛鍋、魚頭鍋、田螺鍋、泥鰍鍋等各種稀奇古怪的火鍋,成都人早已見怪不怪。至若火鍋湯底,也頗有了些「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紅白湯、海鮮湯、酸辣湯等逐漸在一片紅湯的火鍋江湖裡,闖出了名堂。
成都味道,在火鍋裡不斷擴大邊界。這背後,是成都的包容,也是成都人大度的江湖氣。
18810平方公裡的成都平原,養出了成都人「喜為人先,樂容天下,進退自如,浮沉自安」的性格,而難以計數的火鍋店,則養出了成都人的江湖氣。
成都火鍋,發源於長江沿岸的碼頭,最早是在江邊討生活的人的「專利」,自帶一種粗獷又豪放的江湖氣。傳入市井之後,依然保持著它獨特的江湖氣,它既是一種炊具又是一種烹飪方式,食材也並無特別的講究,端上桌來可涮可煮,一兩個人吃閒適,三四個人吃熱鬧,一群人吃,江湖氣就出來了。
吃火鍋,這種說法,就是四川一帶的叫法。在這種叫法傳開來之前,吃火鍋這件事,北方叫「涮銅鍋」,江南一帶叫「吃暖鍋」,廣東地區叫「打邊爐」。吃火鍋,這三個字一說出口,就有了一種豪壯之感。
火鍋店像神經細胞一樣,遍布成都每個角落,從小在火鍋店泡大的成都人,也養出了仗義豪爽的性格。
與成都朋友一起吃飯,他們會搶著買單,遊玩路上走久了,他們會主動買水買零食。外地人初到成都,問路時,成都人會自動切換「川普模式」,熱情指引。
許多在成都生活多年的外地人,都對成都人稱讚有加,如果追問他們對成都的印象,他們會笑著告訴你:
成都,是一座你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這裡有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
-參考資料-
陳俞 李克家 編 《火鍋》 重慶出版社 1988
曾智成 《成都市井 成都到底有啥子》 成都時代出版社 2015
原標題:《火鍋裡的成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