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成都的火鍋店(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1
九十年代初,能在成都大一點的店子裡吃火鍋,還是比較洋盤的事情,因為走幾條街都難得找到這樣的火鍋店。火鍋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好多人燙火鍋時連火候都掌握不好,不是太過就是沒熟。所以,像樣點的火鍋店會安排機靈些的服務員來教客人怎麼燙。
1994年,東勝街與長順街交叉口附近,有家吞之乎火鍋店,老闆羅亨長。他在店裡時,只要有時間,經常會挽起袖子親自教客人們燙火鍋。羅先生是個文化人,這家店的店名來歷也挺有趣:據說是羅先生有一天在街上碰見美食家車輻*,打招呼問吃過飯沒有,車老打趣說是已經「吞之乎」!後來,「吞之乎」就成了火鍋店店名。店裡還掛著一幅流沙河先生撰寫的楹聯,上聯「莊周夢蝶醉者也」,下聯是「相如調鼎吞之乎」。*
吞之乎火鍋用的食材基本上還是毛肚、鴨腸這些傳統品種。但在羅老闆這裡,都不這麼叫。鴨腸成了「九曲黃河」,燙的時候在鍋裡拉伸了燙三次,每隔幾秒提出來晾一下。毛肚叫做「愛情抹(ma,平聲)桌布」,在鍋裡面展開,來回晃動,剛剛熟就起鍋。還有「水中芭蕾」,是金針菇,「浪裏白條」是粉條……燙的方法不出奇,但說法很新鮮,加上老闆的風趣,一桌子人聽得津津有味,歡聲不斷。我只在吞之乎吃過一次火鍋,但到現在還能記得。
這段時期,成都能正兒八經取個名的火鍋店,基本上都是名噪一方。新南門的熱盆景、八寶街有家三棵樹、皇城壩的皇城老媽、雙林中橫路的大富豪,還有萬年場的獅子樓等等。
要說資格老,繞不開熱盆景,八幾年就開業了,到九十年代初火得不得了。有人回憶說夏天晚上新南門「半條街上全部是光著上身的肉,大聲武氣,狂甩啤酒,一直熱鬧到大半夜。」還有家小天鵝火鍋,老闆是位重慶女士,因為地段偏,價格比較便宜。這很少見,當時有點名氣的火鍋人均過百元很平常。當然,環境確實比普通館子好,服務花樣也多。東門萬年場的獅子樓1991年開業,那個服務水平把當時的成都人震撼了一下:客人到了,有熱毛巾擦手;桌子上備有專用紙巾;還有迎送客人的專車。老闆還在一樓大廳中央搭了個T型臺,上演各類文娛節目。這種方式直到2013年,我還在香天下火鍋見過,只是把T型臺換成了舞臺,上演的也多是變臉這類民俗節目。
2
不管是吞之乎還是獅子樓,普通人都不可能常去,太貴了。最受歡迎的還是街頭小火鍋。這種火鍋的前身是手提串串。手提串串早年就有,一般是在路邊或者某個簡陋的小鋪子裡。用銻鍋裝著湯料,下面一個蜂窩煤爐子,食材用竹籤串起來燙,這就是國民單品麻辣燙的原型。小火鍋也就是把手提串串用的蜂窩煤爐子變成煤氣罐,帶耳朵的銻鍋換成了不鏽鋼鍋。
我和幾位同事是雙林派出所旁邊青妹小火鍋的常客。這個店只有20來平方米,客人多的時候,老闆青妹經常把桌子擺下街沿。這是一種四方矮桌,中間開圓孔放鍋,四方放矮凳。小火鍋店裡當然沒有羅先生這樣的雅人來教你怎麼燙了,好處是很放鬆,東西也不貴,吃得灑脫。下班後,一群人點上菜,要上10來瓶啤酒,可以猜拳行令,吃到深夜。
3
真正把成都火鍋價格拉下來的,是羅傻兒,成都人都念做「羅哈兒」,帶點憨厚的意思。羅傻兒真名羅孝法。1996年初,他在望平街口開了家「傻兒火鍋」店,啤酒、豆奶和白酒都可以免費,吃一頓人均最低才20多塊錢。這在當時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加上成都商報連番的廣告助力,傻兒火鍋簡直一座難求。不久後,羅傻兒又在南門502被服廠開了分店,面積1000多平方米,被人戲稱為「火鍋城」。那幾年,「火鍋城」開了很多家,還流行開架自助。雙林路的「川王府」自助火鍋一直到2010年才歇業。
可惜傻兒火鍋店1997年就已經停業,關門的原因有各種版本,大都指向管理不善,最後鬧得眾叛親離,黯然離場。
也是在這個時候,成都火鍋開始迅速發展。街面上各式各樣的火鍋像春雨後的草芽,四處都是:九尺鵝腸火鍋把鵝腸鴨腸用冰鎮一下,口感脆嫩到極致;魚頭火鍋的主材是花鰱頭、白鰱頭,一段時間把成都的魚頭吃得比魚肉還貴。魚頭火鍋盛行不衰,2016年我還在新華公園後門吃過酸蘿蔔魚頭火鍋。冷鍋魚更是開創了冷鍋吃法先河,帶了一波火鍋新潮。
各種風格的火鍋簡直數不過來,燒雞公、啤酒鴨、火鍋兔、骨頭湯鍋……
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這個時候冒出來的。比如火鍋兔,和冷鍋魚一樣都是後廚加工好再端出來,吃的時候不用客人再煮。西安路的晶晶火鍋兔當時開在一個庭院旁邊,兔肉做得麻辣濃厚,一到夜間就門庭若市。海椒市也有家金麒麟,以麻辣鮮香為特色。
4
這中間的插曲是潲水油,火鍋行業都稱之為老油,開玩笑的說法是沒有老油的火鍋不香,但反覆使用的老油衛生和營養指標顯然不過關。大約在1997年到1999年之間,火鍋行業使用老油首次被曝光,坊間一片譁然,大批火鍋店一夜倒閉。記得我們常吃的王胖魚歪嘴雞就是自此銷聲匿跡。
重慶火鍋也在世紀之交殺了個回馬槍。2000年前後,成都只要是沾上「重慶老灶」幾個字的火鍋,生意都不會太差。這個時候,經過羅傻兒們的努力,火鍋已經放下架子,拉下了價格。老闆們也不再追求場面大,轉而重視起成本和味道。德莊、劉一手、孔亮、秦媽等重慶品牌也在這個時期陸續入駐,各種連鎖火鍋店開得滿城都是。
德莊火鍋我吃過很多次,牛油鍋底,可以選配菌湯,做成鴛鴦鍋。菌湯和毛肚當時並稱德莊兩絕。實際上,成都的火鍋店在這個階段大都走上做牌子重品質的路。像皇城老媽、吳銘火鍋……
品質穩定下來了,但口味也趨於同化。和紛繁熱鬧的1990年代相比,2010年以後,成都火鍋單調了不少。無論靠網絡出名的大龍焱,還是外地朋友指名要吃的小龍坎,在老成都的眼裡,都不再像傻兒火鍋、老灶火鍋那樣誘人。反倒是青年火鍋、電臺巷火鍋這類小眾品牌,要麼辣要麼香,有個性,總有一兩個菜品讓人記得起。
5
串串不算火鍋,但在成都受歡迎的程度一直不亞於火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火遍大江南北的「鋼管廠五區小jun(讀四聲)肝」(jun,「月」旁加「君」,指禽類的胃)。2009年前,我恰好住在鋼管廠五區旁邊。那時的五區,串串生意最好、jun肝味道也最好的不叫「小jun肝」,叫做「結子串串」。
到了晚上,這家店的3間小屋裡密密麻麻坐滿了人,連綠化帶裡都擺了小矮桌,旁邊還有一大堆人等位。結子串串的老闆是個中年人,帶著崇州(成都的一個區)口音。我的一個朋友還和他開玩笑,說要幫他做連鎖規劃。
這事當然沒啥結果,滿大街的「鋼管廠小jun肝」也和這家店沒什麼關係。沒料到2017年開始,小jun肝的風卻刮遍了全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結子串串在這一年被衛生部門查出來用老油(潲水油),關門了。大街小巷的鋼管廠五區串串,我也從未光顧過一家。
*1:車輻:成都人,知名記者、作家,美食家
*2:參見成都熱線門戶網 2012-11-5 姚錫倫:《少城脊梁長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