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習俗是對月神的酬謝,感謝月神賜予了農作物的大豐收

2020-12-14 魚兒讀書會擺尾

八月中秋,正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在古代是傳統的割穗嘗新、慶豐收、酬謝神靈的季節。在遠古或上古谷熟之時,整個方國、部落或氏族的男女皆要集中於廣場舉行歌舞大慶,同時進行酬神、拜祖、驅疫等活動。如《呂氏春秋·仲秋紀》云:「是月也,乃命祝宰巡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享。天子乃儺,御佐疾,以痛秋氣,以犬嘗麻,先薦寢廟。」此條記載表明,到戰國時期仍保存著遠古八月大慶中的酬神、祭祖和驅疫等文化因子。

酬神、祭祖和驅疫等文化因子隨著祭月或拜月禮俗傳承至後來的中秋節俗中。遠古時期的酬神,其神靈信仰對象是紛繁複雜的。而在後來中秋節祭月習俗中,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祭祀對象的情況下,酬謝的神靈對象也就相對固定了,那就是對月神的酬謝。因為人們認為五穀豐收離不開月亮,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豐收也是不可能的。

明朝陸啟浤《北京歲華記》云:「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宮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中蟾兔,男女肅拜香,旦而焚之。」從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秋夜晚人們在各家庭院掛上月宮符像,符像上是月精蟾蜍和玉兔,而蟾蜍和玉兔均是月神嫦娥的化身,因此可以說祭拜的對象就是月神嫦娥。而記述中又說,在掛符像的下面供上瓜果、餅面,這就是供月神來享用的,是對月神的酬勞。

在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也有對月神酬謝的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普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這裡對供品形狀、方位的擺設更加講究。

在鹹安大屋雷中秋祭月祀典儀式中,也可發現酬月神的蹤影。如其請神中就有「太陰神君」、「嫦娥仙子」、「月宮諸神」等月神,對月神的供品也是極為豐富,如三牲(豬頭、雄雞、鯉魚)、月餅 8 個、芝麻歡喜坨8 個、時鮮水果 3 種、紅黑布各 2 尺(做旗)、香紙爆蠟若干、月亮燈 16 盞、蓮花燈籠 8 盞、萬民傘 2 把、祭祀牌 2 塊。那是因為在人類社會早期,「無論是在心理上的服從也好,還是形體動作的降服也好,畢竟在以生存果腹為主要目標的時代不佔重要地位,獻上最豐厚的祭品才是最主要的內容,這是對神最實惠的禮敬。」

由此可見,祭月習俗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對月神的酬謝,感謝月神賜予了農作物的大豐收。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祭拜月神」習俗英文版
    在古代,中秋節還有「祭拜月神」的習俗,看他們是如何發展的,讓我們一起漲姿勢! 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 中秋節風俗由來及如何祭拜月神
    中國人自古有在中秋「祭拜月神」的習俗。自周朝開始,每到這一天,夜裡都會舉行大型的儀式——「迎寒」和「祭月」。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中秋一家團圓,吃月餅、賞明月是中國幾千年的風俗。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 中秋節祭月的傳統習俗:除月餅外,這些供品也必不可少
    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當然曾經韓國人居然拿去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好在他們申請的是秋夕節夜晚的一個風俗環節——圓圈舞「羌羌水月來」。中國人的中秋節,在韓國人眼裡,其實叫秋夕節。而在我們國人眼裡,中秋節其實就是家人團圓的日子,當然也是祭拜月神的日子。那麼我們中秋節那天祭月到底有哪些傳統習俗呢?古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們一般會扎燈籠,玩花燈,燒鬥香,舞火龍,祭月,燃燈,賞月,觀潮,猜謎,吃月餅以及飲桂花酒等多種環節。
  • 代縣中秋節祭月習俗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重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祭月則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習俗。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如今沿襲祭月習俗的地方越來越少。而代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樸的民風,使這裡至今還傳承著這種古老習俗。
  • 月神是嫦娥嗎?中秋節為何男人不能拜月亮?這個習俗和月神有關嗎
    又近中秋佳節,又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在這樣的日子裡古代有哪些忌諱呢?習俗中有「是日夜,男子多不拜月」,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呢?在相關解釋中大致是說「月屬陰,所以只能由婦女小孩來拜」,顯然這是為了相對應,才有這個說法,而具體細分析,這裡面還有一些文化傳承在的。
  • 民間傳說的月神究竟是誰?有可能是嫦娥嗎?
    民間很多地方現在仍有中秋「祭月」的習俗,比如廣東潮汕地區,中秋節晚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天井或巷子裡「拜月娘」,潮人所講的「月娘」就是月神,那麼月神究竟是誰?很多人以為就是月神就是嫦娥,這主要是基於「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故事基本情節則差不多,都講述了嫦娥吃了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從此居住在廣寒宮之中,但從各種版本中,我們卻可以判斷嫦娥並不是月神。
  • 觀潮、祭月、拜兔爺……中秋節習俗知多少?
    其實,早在魏晉時期,民間就出現了中秋賞月的活動,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遊人絡繹不絕。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新酒上市……飲食可謂非常豐富。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月餅的身影。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傳到民間,只是當時還不叫「月餅」,而是俗稱「小餅」和「月團」。資料圖:福州重現中秋祭月祈福活動。
  • 農曆八月十五,恭祝月神太陰星君聖誕!
    庚子農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遇國慶雙節同慶,隆重慶賀太陰星君聖誕!太陰星君為道教神仙,即月神,民間百姓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其聖號全稱為「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闕稱素曜天宮。太陰星君司掌水府,明分晝夜,校籍眾生,掌人魂魄,賜福消災。
  • 中秋節古代習俗與現在的習俗的變化
    此前曾有一說,即古代文人習慣中秋賞月、賦詩懷人;普通百姓則家人團聚,分吃「團圓餅」,更有「拜月」習俗。蕭放表示,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 十五的月亮·中秋特輯|這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馬上又到了期盼已久的中秋節了,今年中秋有些特別,與國慶是同一天。在這個闔家團聚的日子裡,與家人一起賞月,共嘗月餅,歡度佳節,已是我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那麼,你知道中秋的由來嗎?各地有什麼習俗?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大興。唐代也成為了將傳統節日習俗融合的重要時期,傳承至今。
  • 中秋佳節的由來和發展歷史文化、習俗
    中秋佳節很多人多多少少了解一點中秋節的習俗,還有那些朗朗上口的詩詞,哪一句最令您動容?今天,我們帶您來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順便鑑賞一中秋節的詩詞名句。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中秋節來歷的第二個說法: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
  • 古人如何過中秋?月圓之夜,家家戶戶行祭月禮
    負責給主祭遞東西的執事將香插在香爐裡女主祭手拿酒杯祭酒,中秋祭月要對著月亮拜月上香和祭酒。「我們現在很少看到行祭月禮,但其實古人家家戶戶都會在中秋之夜行此禮,拜月祈福。」,這場祭月活動的發起人侯昌宏告訴記者,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於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
  • 古今八月唯美的別稱,祭月中秋來相聚,月桂花下食五仁
    祭月中秋來相聚月桂花下食五仁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桂月:農曆八月。中秋:因中秋佳節而名,指農曆八月。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 中秋習俗原來有這麼多,你未必都知道……
    又是一年中秋時,今年你準備做什麼呢?除了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哪些傳統習俗呢?「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曆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月是中秋明」,賞月古稱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觀賞更有韻味。
  • 中秋將至,看中韓中秋節習俗大PK
    中秋佳節但,韓國居然也有中秋節,寡聞的小編才知道。它的起源先不說了,小編在此想嘮嘮咱們的中秋節和韓國中秋節的一些習俗,PK一番。咱們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等習俗,且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正應了那一句經典詩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嫦娟。所以在中秋節咱們中國人一般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祭月、賞月為主。祭月呢,就是向月神示敬,這種習俗由宮廷貴族逐漸發展到民間。人們在向月之處安置祭桌,其上放置祭品,然後對著月亮祭拜,表達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 涉臺園地丨那些臺灣在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最初臺灣移民有吃大麵餅的習慣,大麵餅上用紅筆寫「元」字,稱「中秋餅」。能在遊戲中贏得「中秋餅」的,便說是有「秋闈奪元」的好兆頭。後來,當地也以中秋為團圓節,家家戶戶都要做一隻特大的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有配上香蕉、鳳梨、文旦柚、蓮霧中秋四果,和用芋頭塊炒成的米粉,放在庭院中供奉月亮的。
  • 八月十五話中秋,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麼,習俗又有哪些
    中秋將至,提前祝各位中秋快樂。為何要提前?因為我要搶在話題第一線,用速度來彌補那約等於零的熱度。自娛自樂是我的優良品格。將中秋定為節日始於隋唐,而中秋活動則早在上古時期已有,只不過那時稱之為「秋夕禮月」。百姓敬月亮為神,認為能有這秋天的收穫需感謝上蒼。於是選定秋分那日的晚上,備上水果糕點,祭拜月神。一表感恩,二為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沒錯,古時民間的秋夕是指秋分,並非八月十五。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其實源自於道教。
  • 中秋節來歷、習俗及詩詞
    有什麼習俗?有哪些優美的中秋節詩詞?哪一句最令您動容?今天,我們帶您來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順便欣賞幾首關於中秋節的詩詞。中秋節來歷中秋節來歷一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
  • 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中秋節來歷、習俗及詩詞
    有什麼習俗?有哪些優美的中秋節詩詞?哪一句最令您動容?中秋將至,除了吃美味的月餅外,我們也需要去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就著月餅、螃蟹、桂花釀,感受古人有關中秋的妙詞佳句。中秋節來歷中秋節來歷一: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