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正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在古代是傳統的割穗嘗新、慶豐收、酬謝神靈的季節。在遠古或上古谷熟之時,整個方國、部落或氏族的男女皆要集中於廣場舉行歌舞大慶,同時進行酬神、拜祖、驅疫等活動。如《呂氏春秋·仲秋紀》云:「是月也,乃命祝宰巡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享。天子乃儺,御佐疾,以痛秋氣,以犬嘗麻,先薦寢廟。」此條記載表明,到戰國時期仍保存著遠古八月大慶中的酬神、祭祖和驅疫等文化因子。
酬神、祭祖和驅疫等文化因子隨著祭月或拜月禮俗傳承至後來的中秋節俗中。遠古時期的酬神,其神靈信仰對象是紛繁複雜的。而在後來中秋節祭月習俗中,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祭祀對象的情況下,酬謝的神靈對象也就相對固定了,那就是對月神的酬謝。因為人們認為五穀豐收離不開月亮,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豐收也是不可能的。
明朝陸啟浤《北京歲華記》云:「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宮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中蟾兔,男女肅拜香,旦而焚之。」從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秋夜晚人們在各家庭院掛上月宮符像,符像上是月精蟾蜍和玉兔,而蟾蜍和玉兔均是月神嫦娥的化身,因此可以說祭拜的對象就是月神嫦娥。而記述中又說,在掛符像的下面供上瓜果、餅面,這就是供月神來享用的,是對月神的酬勞。
在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也有對月神酬謝的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普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這裡對供品形狀、方位的擺設更加講究。
在鹹安大屋雷中秋祭月祀典儀式中,也可發現酬月神的蹤影。如其請神中就有「太陰神君」、「嫦娥仙子」、「月宮諸神」等月神,對月神的供品也是極為豐富,如三牲(豬頭、雄雞、鯉魚)、月餅 8 個、芝麻歡喜坨8 個、時鮮水果 3 種、紅黑布各 2 尺(做旗)、香紙爆蠟若干、月亮燈 16 盞、蓮花燈籠 8 盞、萬民傘 2 把、祭祀牌 2 塊。那是因為在人類社會早期,「無論是在心理上的服從也好,還是形體動作的降服也好,畢竟在以生存果腹為主要目標的時代不佔重要地位,獻上最豐厚的祭品才是最主要的內容,這是對神最實惠的禮敬。」
由此可見,祭月習俗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對月神的酬謝,感謝月神賜予了農作物的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