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之痛:在路上之後的凱魯亞克

2020-12-13 新京報

撰文|新京報記者 宮子

隨著凱魯亞克精神的衰退,「垮掉的一代」也漸漸成為一個停留在寥寥幾本小說中的過去時。

《新京報·書評周刊》B01版~B05版專題《「垮掉的一代」 ——旅程與誤解》。

1

偶像誕生

從被拒稿到一舉成名

66號公路已經成為了一條具有象徵意味的道路,宣示著永遠年輕、探索自由的意義。不過,凱魯亞克本人對「66號公路」這一標誌並不喜歡。在美國電影《66號公路》中,幾個喜劇演員扮演了《在路上》一書中三人行的角色,他們扮相滑稽,看似講述著在路上的劇本,實際上卻充斥著嘲諷的意味。一切就像這本書剛完成的時候一樣。

《66號公路》(第一季)劇照

《在路上》起初的出版並不順利。面對這樣一份三周內寫完的書稿(其實凱魯亞克本人用「在路上」的方式反覆修改了七年),沒有出版社願意冒這個風險。相比於這本代表作,出版社對凱魯亞克之前那本有著濃烈託馬斯·沃爾夫氣質的小說《鎮與城》更感興趣,他們希望凱魯亞克能夠拿出這樣的作品。維京出版社的編輯寄信給凱魯亞克,希望他能修改裡面不恰當的詞句。凱魯亞克開始表示了強硬的拒絕,但還是配合編輯進行了修改。然而,即使在這之後,出版社對於是否要印刷這本小說還是充滿疑慮。他們先把裡面的部分章節寄給了《巴黎評論》,想看看片段內容會引起什麼反響。

等到《在路上》終於出版之後,雖然沒有像金斯伯格的詩歌那樣成為禁書,但在文學圈,它遭遇了一致的差評。杜魯門·卡波特就曾經有過一句著名的評價——那不是寫作,而是打字。人們認為凱魯亞克的即興寫作缺乏嚴肅的創作態度。

《66號公路》(第一季)劇照

改變發生在一篇《紐約時報》的評論上。一位名叫吉爾伯特·米爾斯坦的評論家在《紐約時報》上刊發了一篇書評,誇讚這本小說「在一個強勁的時尚瓦解人們的注意力和挫鈍人們的感受力的時代裡,它作為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出現了,它的發表自然堪稱歷史性大事」。同時,米爾斯坦在這篇書評裡還將凱魯亞克樹立為「垮掉的一代」中最具標杆性的人物。問題從這裡開始便出現了。

2

「垮掉」的人設

公眾眼中的人到底是誰

興奮的凱魯亞克開了一箱香檳,慶祝自己成功的時刻,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之後降臨到他身上的會是什麼。在此時,好友艾倫·金斯伯格給他提過建議,希望他謹慎對待「代表人物」這類頭銜,這會給他添加偶像的約束,限制其行為自由。

凱魯亞克意識到這一點也好,或在興奮中陷入盲目也罷,之後的事情都並不取決於他的選擇。《在路上》成為暢銷作品後,媒體開始對凱魯亞克進行源源不斷地報導。各家報社都派出記者對凱魯亞克進行採訪,但最後成文的稿子卻和對話內容大相逕庭。

記者們模糊了凱魯亞克在文學上的觀點,而將訪談的精彩部分設置為「多找幾個女人」之類的觀點。他們竭力將凱魯亞克塑造為符合「垮掉」一詞的人設,絲毫沒有理解凱魯亞克其實是這群人中最保守的一位。據朋友回憶,在接受了四五次採訪後,凱魯亞克終於不堪重負,他像個嚇壞的孩子一樣躲在床上,聲稱自己患了重病。為了逃避,凱魯亞克開始喝得爛醉,不願面對媒體歪曲的文章——然而這恰好又是媒體想要的:酗酒爛醉的「垮掉」作家。於是,又冒出了幾篇新的人物稿。

命名了「垮掉」一詞的作家約翰·霍爾姆斯在回憶凱魯亞克時寫道:這種情況把他弄蒙了,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再也,再也沒找準什麼是北。再也沒有。

《在路上》的暢銷讓凱魯亞克的世界裡湧入了難以計數的新讀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歡迎他。粗魯的讀者指責這個傢伙連句號和分段都不會用也能寫書,嚴肅的家長擔憂閱讀凱魯亞克會將孩子們引上歧途,即便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群體,對凱魯亞克也並不歡迎。在布魯克林學院參加詩歌朗誦會的時候,凱魯亞克遭到了當地學生拳腳相加的圍攻。

1950年代後期的傑克·凱魯亞克。

以上是反對者們的表現。至於他的支持者,也沒讓凱魯亞克感覺好到哪裡去。追求放浪的年輕人們只看到了凱魯亞克文字中所講述的流浪,卻忽略了文本語言抒情性所連接的關於自我的頓悟及禪思。凱魯亞克從來不曾說過一個人若要追求自我,就得做流浪,酗酒,吸毒之類的事情。任何人都有自己抵達該終點的方式。然而那些近似嬉皮士的讀者們卻將此理解為必經之路。

「我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講故事的人,是個遵循偉大的法國敘事傳統的作家,我不是一群烏合之眾的代言人。」凱魯亞克在一本斯蒂夫·艾倫的影集注釋中寫道。他想要捍衛自己是一個敘事作家的身份,讓人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語言藝術而非個人生活。可惜的是,凱魯亞克的模仿者們也並沒有把握到這一點,他們模仿凱魯亞克的文風寫著流水帳一般的日記自白。他厭倦了「垮掉派之王」的稱號,想要找回無名時期的自我,但此時的他不管走進多麼隱秘的鄉村酒吧,都會被人一眼識破。

3

「大瑟爾」之行

最後的解脫與崩潰

在凱魯亞克的作品中,有一本比《在路上》的內容更傾向於一種搖搖欲墜的自我,那就是《大瑟爾》。1960年後的凱魯亞克被困在多重囚籠中,其中也包括自身靈感的枯竭。自從《在路上》之後,他成為了熱門作家,但人們通常只是衝著他的名氣去購買書籍。之後的許多小說,其實充斥著凱魯亞克式的陳腔濫調,我們甚至能在不少作品中發現他模仿自己作品的痕跡。即便如此,能寫的素材也所剩無幾。個人生活的經歷總是有限的,尤其是當作家以激情式的噴薄將數年的心靈波動都揮灑一盡之後,他就再也找不到什麼可寫的了。

《大瑟爾》,作者: [美] 傑克·凱魯亞克,譯者:劉春芳,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7月

在那一陣子,凱魯亞克甚至開始給《惡作劇》(一本類似於《花花公子》的美國雜誌)這類刊物寫時政類稿子了。難以想像還有比這更不適合他寫的文章。凱魯亞克的朋友們也對此感到遺憾,認為他的文字正變得越來越廉價。這些雜誌工作唯一的好處是給凱魯亞克帶來了穩定收入,正如他的朋友們所回憶的——凱魯亞克內心一直有穩定生活的嚮往,但卻又不斷抗拒它。

保守和穩定的傾向也讓凱魯亞克在60年代和朋友決裂。起因是金斯伯格參與了一場與嬉皮士相關的政治運動。而在凱魯亞克的眼中,「垮掉的一代」——如果這個名稱勉強適用的話——不應捲入任何與政治相關的活動。人應如赤裸般純真。

帶著這些困境,凱魯亞克前往一個名叫「大瑟爾」的地方,開始新一輪的自我修行。他隱遁在一個小木屋中,試著戒酒,並開始書寫新的作品。

「自打我出版『路上』那本書,就是那本讓我『聲名大振』的書後,這是我第一次離家(我媽媽家),可事實上這三年來我都快被逼瘋了,無窮無盡的電報、電話、請求、信件、來訪者、記者,還有沒完沒了的窺探者……而我實際上無時無刻都醉醺醺的,好給自己戴上一頂快活的帽子來適應這一切,可我最後終於意識到,我被重重包圍而且勢單力孤,所以我得逃離這裡,一個人待著,或者死掉算了。」

在《大瑟爾》這本書中,凱魯亞克留下了最後救贖的嘗試。他在遠離塵囂的地方試圖給自己來一場淨化,這本小說裡也留下了不少呈現此心境的段落。但在小說之外,「大瑟爾」之行是徹底失敗的。戒酒幾天後,凱魯亞克便重新開始了酗酒的惡習。與世隔絕的環境反而加劇了他的痛苦,因為在那裡,他連最後的朋友都沒有了。

《垮掉的行路者》,作者:巴裡·吉福德 勞倫斯·李,譯者:華明、韓曦、周曉陽,版本:譯林出版社2000年9月

凱魯亞克後期的困境,似乎預示著「垮掉的一代」的集體退場。包括這個活動起初的靈魂人物尼克·卡薩迪,都開始過起了平靜的生活。從大瑟爾回家後的凱魯亞克恢復了酗酒,每天不斷給老朋友和舊情人們打電話,回憶著20年前的歲月,同時也不再抗拒巴勒斯和金斯伯格推薦的毒品與致幻劑。在人生末期,見到凱魯亞克的人幾乎只會說一句話——救救傑克。

這個團體成員後期的沉沒,以及他們逐漸向平凡生活「垮掉」的傾向,似乎證明著這個文學史上著名的流派,並不存在一個抱有共同信念的團體,只是一堆試圖逃避政治的年輕人巧合地聚集在了一起。他們每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與不同的生活信仰。然而對讀者來說,理解一種文化現象,一個文學流派,要遠比理解一個人容易得多。那些他們無法再寫出的、淹沒在酒精中的句子,為人們留下了一個無需破解的生活之謎。

作者|宮子;

編輯|張婷;

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啟發凱魯亞克寫出《在路上》的那封信終於找到了
    然而最近,這封啟發凱魯亞克寫出經典之作《在路上》的重要信件,又找到了!2006年1月18日,美國舊金山大圖書館展出了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小說《在路上》的長為36英尺的手稿捲軸。
  • 重讀凱魯亞克《在路上》,在熱鬧、頹廢的奔走中體味悲哀之心
    重讀凱魯亞克《在路上》,在熱鬧、頹廢的奔走中體味悲哀之心 2020-05-12 0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他們的青春在路上
    我們今天談論的不是電影,而是《在路上》這部作品。我們通常稱《在路上》是一部小說,但在這部書剛面世的時候,很多人根本不承認它是一部小說,有的甚至認為它連「文學作品」都算不上。據凱魯亞克說:《在路上》是他花了七年時間旅行,最後在三個星期內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初稿。
  •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凱魯亞克語錄
    ——傑克·凱魯亞克 《在路上》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凱魯亞克 《在路上》我一輩子都喜歡跟著讓我感覺有興趣的人,因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瘋瘋癲癲的,他們熱愛生活、愛聊天,不露鋒芒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從不疲倦,從不講那些平凡的東西。
  • 凱魯亞克《在路上》新添多個中文譯本
    本報訊 2020年是凱魯亞克作品在中國進入公版期的第一年。3月12日,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誕辰九十八年周年紀念日。作為「垮掉派」的靈魂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在中國影響深遠,其作品也廣受出版商和讀者青睞。隨著出版行業陸續復工,近期市場上出現了《在路上》的多個版本。
  • 再見凱魯亞克:「垮掉的一代」終將老去,《在路上》的人永遠年輕
    ----傑克·凱魯亞克凱魯亞克的結局,很難說是毀滅還是輝煌,或許兩者皆有。他的作品廣受追捧,影響了幾代人;他的身體卻無法負荷病痛的折磨,47歲便離開了塵世。《在路上》是凱魯亞克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他把自己和朋友們的七年狂野之旅匯集在一本書中,寫得酣暢淋漓,讓人看得驚嘆連連。
  • 專訪|《在路上》譯者陶躍慶:凱魯亞克及其燃燒的時代
    出版於1957年的凱魯亞克的自傳性小說《在路上》從誕生之時就充滿了傳奇性,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這部小說是凱魯亞卡伴隨爵士樂、烈酒、藥物,在一卷30米長的打字機紙上一口氣寫完的,這一片沒有斷句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凱魯亞克燃燒的激情,當時三十多歲的凱魯亞克或許沒有想到,在第一部分第九章偶然出現的「垮掉的一代」這個詞語後來經評論家們的提煉被用以概括一個時代的青年人的精神氣質
  • 凱魯亞克作品才進入公版,一堆《在路上》就冒出來了
    2020年1月才過去幾天,澎湃新聞記者發現凱魯亞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已在豆瓣上呈現「五花八門」的面貌,且它們都將於今年1、2月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問世後,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1969年,凱魯亞克在佛羅裡達聖彼得堡去世,終年四十七歲。此前,凱魯亞克系列作品的簡體中文版版權長期屬於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凱魯亞克《在路上》:每個不羈的靈魂,都深藏著一顆渴望自由的心
    在凱魯亞克的這本《在路上》的書裡也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錢包裡沒有多少錢,卻敢背上破背包,帶上最簡單的行李上路去旅行,一路上他們搭車,沒錢就去找個賺錢的地方然後繼續上路,一路上與星光作伴,大地山川為他們吶喊。青春的模樣是激情的、迷惘的,想衝破一切囚牢,不受拘束的。
  • 凱魯亞克誕辰98周年,一波新版本《在路上》扎堆面世
    今年是凱魯亞克作品在中國進入公版期的第一年。凱魯亞克於1969年去世,而根據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家去世50年後,其作品即進入公共版權領域。 作為「垮掉派」的靈魂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在中國影響深遠,其作品也廣受出版商和讀者青睞。
  • 凱魯亞克《在路上》:一場尋找靈魂救贖與寄寓的激情之旅
    ——瓦爾特·惠特曼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1957年問世後,傑克·凱魯亞克成為「垮掉的一代」代言人,成為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在路上》中呈現的行為和思想,在當時遭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凱魯亞克在1951年就寫出了這本書,但是沒有出版社敢於出版。
  • 再見我的凱魯亞克,不要讓疑問停留在心間……(再見傑克--痛仰樂隊)
    '',在西藏雲南旅行,他們常去大理,大理古城的人民路上有個客棧叫鳥吧,同時鳥吧老闆是他們的好朋友,在大理時候都會住在鳥吧,店裡養了條狗叫傑克,後來誤食鼠藥之類被毒死了,傑剋死了,也許因為這條狗叫傑克的緣故,所以聯想到了美國跨掉的一代作家傑出克.凱魯亞克。
  • 《在路上》版本戰
    在諸如「垮掉派」「年輕人」「在路上」等洋溢著青春激情的關鍵詞的「加持」下,《在路上》在2020年第一季度,就迎來了近十個新版中文譯本,之後或許還有更多,幾乎所有涉足外國文學的出版品牌都加入其中。據說,還有更多《在路上》的譯本仍然「在路上」。重要推動力近年來進入公版領域的作家不少,在公版之年便有多家出版社搶著出版其作品新譯本的情況也並不鮮見,但《在路上》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冒出如此多的新譯本,確實難得一見。
  • 《在路上》:Hope you never grow old
    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創作於二戰後的美國,一經面世,立刻封神,繼而掀起一股狂熱的潮流。熱愛它的人,將它形容為人生的「聖經」;憎惡它的人,將它描述為美國社會的「墮落之源」。但無論是讚美、抑或是批評,沒人可以否認,它深刻地影響了此後的美國文化。
  •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這部用3個月寫成的小說為何成了經典?
    而大概是人氣加持,哪怕距離《在路上》首次在國內出版已過了將近17年,有「垮掉的一代的靈魂人物」之稱的傑克·凱魯亞克,依舊足以掀起一波閱讀的熱潮。不管你看懂沒看懂這本書,凱魯亞克都用這條漫長又沒有終點的「尋找之路」表達了自我。而鮑勃·迪倫也評價這本書說「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 「晴耕雨讀」有圖有真相,有心在路上
    作者: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凱魯亞克採取自髮式寫作的方式用三個星期創作了《在路上》。這本《在路上》取材於他和他的朋友們公路旅行的經歷,一氣呵成的創作,保證小說的連貫性。最終薩爾還是回到了他原本的生活圈子,與迪恩告別,與在路上的生活暫別,繼續創作他的小說,心裡卻一直想著迪恩·莫裡亞蒂。他們的友情一直都在,他們的心裡都有一團火,有年輕人特有的那股衝破一切的勁兒。The beat museum 官網就是用的凱魯亞克的名字。
  • 王永年——翻譯家已在路上
    王永年的身份有很多,但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翻譯家,他大概也最愛這個身份——據說,晚年的王永年深居簡出,翻譯的工作卻一直沒有停下:當博爾赫斯的詩歌、小說和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無數次被年輕人心懷忐忑地翻開,王永年作為譯介者便又一次成為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之間的「靈媒」。
  • 《在路上》:我既是乞丐,又是國王
    《在路上》是美國作家凱魯亞克描寫「垮掉一代」的經典作品。這本書出版於1957年,故事主要發生在二戰時和戰後的四十年代,這也是凱魯亞克的青年時代,因而也帶著很強的自傳性,故事裡的人物也很好找得到現實中的原型。
  •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傑克·凱魯亞克,這部作品叫《在路上》,這部書的問世為傑克·凱魯亞克帶來巨大聲譽,奠定了他在文學上的地位。作家馮唐說:「凱魯亞克35歲出版的《在路上》是本奇書,這本書讓他一輩子、幾輩子都夠了。只要人類社會還有書店存在,人類還讀書,百年後,千年後,這本書還會立在書店的書架上,還會讓文藝青年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