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這部用3個月寫成的小說為何成了經典?

2020-12-12 愛讀書的二小姐呀

傑克·凱魯亞克在《在路上》裡寫下這麼一句話:

我一輩子都在這麼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無聊的打哈欠或口吐陳腔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就像神奇的黃色羅馬焰火筒爆炸,像蜘蛛在群星之間垂下長腿,你在正中央看見最大的那顆藍色煙花綻放,所有人驚嘆「哇噢——」!

這位將自己的生命燃燒進文字裡的作家,如今已經離開這個世界50年了。50年,正好是他的作品進入公版期的第一年。

而大概是人氣加持,哪怕距離《在路上》首次在國內出版已過了將近17年,有「垮掉的一代的靈魂人物」之稱的傑克·凱魯亞克,依舊足以掀起一波閱讀的熱潮。

不管你看懂沒看懂這本書,凱魯亞克都用這條漫長又沒有終點的「尋找之路」表達了自我。而鮑勃·迪倫也評價這本書說「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1. 了解傑克·凱魯亞克,才能讀懂《在路上》

On the load,在路上。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書名都一如既往好聽,文藝,充滿了無數遐想的空間。不過,儘管書名這般有範而酷炫,裡面的文字卻真的是寫在路上的經歷,且大部分是凱魯亞克的切身經歷。也就是說,想真正讀懂《在路上》,就繞不開凱魯亞克作者本人。

古怪,瘋狂,孤獨,這是凱魯亞克對自己的評價。從19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不用念完大學,到35歲時《在路上》出版,凱魯亞克都在為發出自己不同的聲音而努力。在這期間,他不時在循規蹈矩的生活和瘋狂的生活間切換,也認識了後來成為迪恩·莫裡亞蒂原型的尼爾。

他花了7年的時間在路上,卻只用3個月的時間,靠著自髮式寫作的衝動就一氣呵成寫成這部作品。整部小說有著類似搖滾樂的激情張揚的表現張力,也寫出了他身後無數個同在路上的青年的吶喊。

總的來說,凱魯亞克的身上恰好有普通人的影子,不過這隻佔了一半,而另一半則屬於我們都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2. 尋找自我價值VS內心的迷茫

不同於一般的小說的是,《在路上》的這條路,似乎是沒有指明方向的一條路,漫無目的,一路前行。

是不甘於平淡的生活而做出的選擇,亦或者是想要找到內心出口的一種嘗試,凱魯亞克在一種支離破碎中,力圖把真實的情感和思想吐露出來。隨性而為的舉動其實有灑脫也有無奈,日常瑣屑和不被理解的行為中其實也帶著勇氣。

說到底,《在路上》除了嚮往詩和遠方的「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態,更多的是一種於迷茫之際奔走尋求自我價值感的迫切渴望。這更接近於一股熊熊燃燒的火,點燃了書中如大江大河般狂野不羈的文字,也喚醒了蟄伏於心底的對自我的思索。

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對《在路上》而言,書中的情節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為要緊的是那股年輕的勁兒,那種力求找到方向感的衝動,和青年時代的共鳴。

3. 喧囂過後的落寞,是撥動內心的那根弦

如果說行文中夾雜著一代人的迷惘,無緒甚至是頹廢,那麼結局處帶給讀者的,就是無形地撥動了內心的那根弦。

獨自坐在古老殘橋上的那個背影,在「想像綿延伸展到西海岸的這一整片廣闊得難以想像的隆起土地,想像來來往往的所有道路,想像在其龐大之中做夢的所有人」的時候,沒有來地變得落寞。而人來人往的喧囂,和孩子哭鬧的喧鬧,好像將之與這個世界隔開的屏障。

擁抱最遙遠海岸的星夜,和未知的今後,我們會和書中的薩爾一樣,想起迪恩·莫裡亞蒂。從某種程度來說,《在路上》和《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點相似,無論我們是如何理解迪恩,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迪恩。

傑克·凱魯亞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哪怕在《在路上》出版暢銷的時候,他也依然被認為是有爭議的作家。但在這本書中他總算是暢快淋漓地寫出了自己心中所想,也不枉這一生的努力。

相關焦點

  • 美國著名的作家:傑克·凱魯亞克
    傑克·凱魯亞克是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說《在路上》成為了美國的經典。誰是傑克·凱魯亞克?傑克·凱魯亞克傑克·凱魯亞克於1922年3月12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洛厄爾市,他的寫作生涯始於1940年,但直到1957年《在路上》出版後才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他們的青春在路上
    《在路上》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被譽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傑克·凱魯亞克也因為這部作品而名聲大噪,成為美國文壇的一位爭議性比較大的作家。這部作品曾被拍成過同名電影,但是很多觀眾都抱怨電影沒有真正傳達出原著的精神內涵。
  • 《在路上》重讀經典 暮色女不懼「床上三人行」
    《在路上》重讀經典 暮色女不懼「床上三人行」     電影網訊(圖文/坎城電影節報導組) 法國時間5月23日,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
  • 傑克·凱魯亞克:30條對生活的信念
    傑克·凱魯亞克:30條對生活的信念 2020-09-24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凱魯亞克作品才進入公版,一堆《在路上》就冒出來了
    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於1969年去世,他的作品從2020年起進入公版領域。2020年1月才過去幾天,澎湃新聞記者發現凱魯亞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已在豆瓣上呈現「五花八門」的面貌,且它們都將於今年1、2月出版。
  • 啟發凱魯亞克寫出《在路上》的那封信終於找到了
    然而最近,這封啟發凱魯亞克寫出經典之作《在路上》的重要信件,又找到了!2006年1月18日,美國舊金山大圖書館展出了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小說《在路上》的長為36英尺的手稿捲軸。
  • 凱魯亞克誕辰98周年,一波新版本《在路上》扎堆面世
    3月12日,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誕辰98年周年紀念日。 今年是凱魯亞克作品在中國進入公版期的第一年。凱魯亞克於1969年去世,而根據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家去世50年後,其作品即進入公共版權領域。
  • 《在路上》 On the Road
    (上接C10版)  上映:5月23日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主演:克裡斯汀·斯圖爾特、加內特·赫德蘭、薩姆·賴利  【故事簡介】青年學生薩爾(薩姆·賴利飾)為追求個性自由,與迪安(加內特·赫德蘭飾)、瑪麗露(克裡斯汀·斯圖爾特飾)等人開車橫穿全美。
  • 為何會把張三丰寫成少林棄徒?看看小說的描寫,辛辣的諷刺
    這也很正常,張三丰是個可以和少林達摩祖師相提並論的人物,而且他是本土道教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傳說很多,而且這個人很長壽,不知道他死於何年也就再正常不過了。從百度百科上的描述,我們基本上可以發現張三丰和少林寺沒什麼關係。
  • 幾本把冷門題材寫成經典的小說,堪稱同類型小說中難以超越的精品
    今天為大家安利的幾本小說,能夠把冷門題材寫成經典,堪稱同類型小說中難以超越的精品,你們看過哪些呢?《詭秘之主》閨蜜的話題從前年年末延續到今年年尾,而且烏賊的新書又很好地續上了這個熱度。只能說,這樣的大神和他的作品永遠都不缺乏關注。
  • 《在路上》版本戰
    美國芝加哥作家博物館中展示的《在路上》原稿本鄭凌峰「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這句放浪不羈、狂熱酷炫的「在路上」宣言,可能正是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這部小說的吸引力所在——儘管這部小說的書名便頗為吸引眼球。
  • 翻譯家李繼宏的私人書單Top3,重譯經典《在路上》值得...
    4月讀書月,文娛小小值將聯合囤書娘一起為大家帶來一批優質書單,而小小值負責的這一Part是【行家書單】,屆時會邀請到一批專業的出版人或作者為大家帶來值得收藏、值得購買、值得分享的好書推薦。Q:現在,方便向我們值友們透露一下這部新完成的作品嗎?A: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Q:《在路上》也是一部經典作品了,翻譯這種類型的作品或者名著的時候和普通的文學作品有什麼不同嗎?
  • 匪我思存的這部小說,竟然有4個結局,其中3個全是悲劇!
    匪我思存的這部小說,竟然有4個結局,其中3個全是悲劇!你看過的網絡小說通常都有幾個結局?我想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應該都是一個,畢竟很多小說寫到結局的時候,作者都不願意再去寫了,一是嫌麻煩,另外則是因為寫不好容易被罵。
  •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傑克·凱魯亞克,這部作品叫《在路上》,這部書的問世為傑克·凱魯亞克帶來巨大聲譽,奠定了他在文學上的地位。作家馮唐說:「凱魯亞克35歲出版的《在路上》是本奇書,這本書讓他一輩子、幾輩子都夠了。只要人類社會還有書店存在,人類還讀書,百年後,千年後,這本書還會立在書店的書架上,還會讓文藝青年熱血沸騰。」
  • 《在路上》: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時代烙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了,美國的文化傳統也是一代人一代人累積而成的。追求民主和平自由,是全人類不斷精進的旅程,只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方式。無論種族與國家,年輕的靈魂永遠在路上,世界永遠屬於年輕的一代。
  • 重讀凱魯亞克《在路上》,在熱鬧、頹廢的奔走中體味悲哀之心
    《在路上》無疑是美國文學的經典,但人們對它的爭議直到今天還沒有停止。作家興安多年後重讀《在路上》,在小說熱鬧的頹廢的奔走的虛無的行為和情緒中體會到作者的悲哀之心。神聖的傻瓜,善良的凱魯亞克興安 | 文杰克·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出版六十多年了,它的漢語譯本在中國經過十幾次印刷,銷售超過30萬冊,可我嚴重懷疑有多少人真正讀完這本書。
  • 日本版《紅樓夢》—《源氏物語》原來是用漢字部首組成的文字寫成
    鍾情日本文學的人大概聽聞過,世上歷史最悠久的長篇寫實小說,正是1000多年前由日本文學家紫式部寫成的《源氏物語》。在這部經典中,作者洋洋灑灑寫下近百萬字,道出了當時女性的哀歌與覺醒。這作品的顛覆之處,除了在於紫式部開創文學先河、用了小說體裁寫長篇故事外,原來當中所使用的文字在當時只是不受重視的女文字。
  • 餘華的這部小說在中國拍不了,只能翻拍成韓國電影,你看過嗎?
    餘華的作品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特別是他的《活著》,因為翻拍成了電影,讓這部小說也成為了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其實餘華除了《活著》,也有許多特別優秀的作品。比如這部《許三觀賣血記》。在路上,阿方他們教導許三觀要多喝水並且不能撒尿,因為這樣才可以稀釋自己的血液,從而抽出更多的血,於是三人一路喝水憋尿從村裡走到了醫院。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2019年3月6日,「孑民學術講座·經典新義」正式開幕。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
  • 凱魯亞克《在路上》新添多個中文譯本
    3月12日,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誕辰九十八年周年紀念日。作為「垮掉派」的靈魂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在中國影響深遠,其作品也廣受出版商和讀者青睞。隨著出版行業陸續復工,近期市場上出現了《在路上》的多個版本。    凱魯亞克在青年時期結識了一群思想獨立、放浪不羈的年輕作家,其中有「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作家威廉·巴勒斯等,他們構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核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