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說心理」「取悅症」——取悅自己才是最該上癮的事

2020-10-14 照心心理

每次3分鐘左右,與你分享一個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或觀點

可點擊微信公眾號收聽音頻或直接瀏覽文字

取悅症,也叫「討好型人格」

一般具有以下主要表現:

  • 非常敏感的情緒捕捉能力,能馬上感受到他人的情緒,甚至任何一絲不悅或心情低落,並且認為他人的情緒變化與自己有關,於是自動把自己放在滿足他人的位置上,替他人的情緒負責
  • 擔心他人的不滿和評價,通過取悅他人,獲得自己想要的認可和接納
  • 害怕拒絕他人,為了迴避衝突,選擇犧牲自己滿足他人的需要

中國的集體文化很容易塑造出具有以上人格特徵的人

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取悅症「的特質

簡單說就是:

「一個人選擇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將自己的需要忽略或壓抑,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如果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成為人際關係中的固定模式,那就需要停下來去看看

有時候,這就像是一種強迫上癮的行為,不斷重複,即使意識到也很難馬上改變

還有更隱秘的模式

從表面上看,這個人似乎很擅於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實際上ta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ta的內在需要被壓制到了潛意識

以至於在關係中,連自己都覺得自己的需要不重要,一味的討好滿足他人

但終有一日,ta會感到很累、感到壓抑、感到委屈、感到抑鬱,甚至是憤怒

那些被隱藏的需要,變成了內心衝突,引發深層的痛苦體驗

從心理動力上說,「取悅症」的根源來源於對真實自我的攻擊

內在的自我評價是

「我不夠好,我不配」

「我害怕表達真實的自己,會造成關係的破裂」

「只有順從聽話,滿足別人,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我們要把真實的「我」隱藏起來,用一個看似「更好、更友善的」形象去扮演自己

所以,成為自己,是一個人此生最難卻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真的需要取悅

那也許取悅自己才是最該上癮的事




下一期我們來說說——「偏執」

下期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照心心理

(ID:zhaoxinpsy)

探索生命內在本質的通道

真實而自由 | 緩慢而堅定

預約心理諮詢

可點擊公眾號菜單:「預約諮詢」


合作或轉載請私信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
    」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對他人的認可上癮。」的心態。這類人把取悅他人當做一種習慣,甚至帶有自我強迫性質。他們對自己缺乏客觀評價的能力,想通過持續取悅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能夠讓這類人獲得極大的心理快感。
  • 被綁架的心理情緒
    取悅症患者的思想,受到種種「別人認為他該做的事」毒害和扭曲。奉行這些「別人認為他該做的事」會帶來高壓,也讓你永遠擺脫不了他人的要求操弄。而忘了真正該取悅的對象是"神"而不是人。取悅症的心智思考模式可歸結為兩個信條,其中之一我稱之為「取悅症的十誡」:「取悅症的十誡」1. 我應該永遠遵行其他人想要、期望或需要我去做的事。2. 我應該永遠照顧周遭的每個人,不論他們是否向我求助。3.
  • 心理學:擺脫「取悅強迫症」
    大多數習慣取悅於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這種過分取悅於他人的好人常常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取悅者會執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是這麼看的。但你的與人為善可能會讓你看不到別人正在利用你。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么正當。
  • 成為自己渴望成為的人,做取悅自己的事
    這期間我也沒閒著,利用難得的超長假期持續思考,不斷寫下自己思考的火花。今天的「輝哥頓悟」有的與人生意義相關,也有不少有關兒童教育——這是我在假期長時間帶娃的過程中思考的結果。希望可以給你帶來啟發。起床之後突然明白一兩件事,其一:原來我「是否做一件事」的標準是問自己「這件事是否願意做10年?是否願意做終生?」如果連10年都不願意做,則根本不會開始。
  • 一塵快讀47《取悅症》
    取悅症,是指取悅者的取悅傾向和取悅行為。取悅者會努力想除自已以外的每個人都滿意,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取悅別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或喜歡,從而導致自我虧空、自我虧待,人際關係事與願違。認知型取悅者,認為我對他人好,他人就會對我好。習慣型取悅者,對他人提出的請求,很少說不。逃避型取悅者,害怕陷入矛盾衝突而選擇取悅他人。怎麼辦?
  • 取悅症患者:一個公式讓你學會拒絕別人
    02A同我說這故事時,內心還帶著一種自責,她覺得自己那股「莫名其妙的委屈」顯得有點小肚雞腸。其實,取悅症的痛苦就在於,自己實際上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大方,你會計較,你會不悅。而漠視了自己的委屈,選擇了取悅別人,會帶來更大的傷害。首先,別人會索取得更多。比方說我向你討個紅包,你給我一百。下一次我對你的期待值絕對不能比一百低。
  • 《操縱心理學》擺脫操縱,奪回人生主導權,你才能找回最初的自己
    1、取悅症:有取悅他人的習慣和傾向的人 我們其實經常可以聽到一個詞,那就是「取悅症」,有這種性格的人都習慣或傾向於取悅他人,這種人聽上去是很正常的,但是取悅他人的人會習慣於獲取別人的允許 我們經常聽到的「老好人」其實就是擁有這種心理的人,為了滿足他人的要求,或者照顧他人的需求時,會讓有「取悅症」的人受到某些傷害。 而且,好人的代價就是別人可以操縱並利用你想要取悅他們的意願,他們會利用你的善良來達到操縱你的目的。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下面是正文,大家去看吧:在每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都能聽到家長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前,我教 TA「怎麼做」了嗎?如果說中國式育兒文化中有什麼「毒雞湯」,想必只教孩子要獨立、不教孩子怎麼獨立,一定能進入毒雞湯前三。今天我們就請來鄒麗娜老師跟大家聊一聊,教孩子學會求助有多重要!
  • 「我不為了取悅別人,我就是我自己」|百家故事
    陳宇文有管控全場的能力,他擅長用理性思維完成品牌的感性「練團」。創業對他來說,不是偶然的決定,畢業花了5年時間在證券公司做投資,他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觀察行業趨勢。2012年前後,他看到大量資金湧入網際網路行業,覺得非常有意思,「整個商業模式是重構的。」最大的投資就是人,陳宇文把自己投了進去。
  • 性上癮——是心理疾病還是社會構建?
    因此對於父母不開心自己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是自慰,在臨床醫生的眼裡夠不上『性癮的』標準的。簡而言之,雖然性上癮這個詞語已為大眾所接受,但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仍在爭論失控性行為的性質。如果習慣性性行為只是表面上的一種癮,那麼以這種方式粗略地描述這種行為就有危險。
  • 心理學:四個方式告別討好型人格,喚醒內心強大自己
    以致很多男性跟她在一起覺得很沒有意思,她很苦惱,問我該怎麼辦,她原以為自己的配合是一種對異性的尊重,但是反而讓異性不想與之交往。這就是有取悅型人格的君,她總是不斷去滿足她人,她的自我價值體現在別人對她的觀感上,她儘量讓其他人高興,但是她並不一定開心,她害怕別人生氣,甚至害怕別人認為她自私。
  • 很多人說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恐怕是對自己有誤解
    不過,當這種焦慮與不安的感覺令我們不能從容地去做一些事,從而嚴重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時候,它便可能成了恐懼症。患有這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會有如下特徵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社交恐懼症的原因鳳紅邪用中國特有的教育方式談到家庭對於社交恐懼症的影響,其邏輯建立在他認為社交恐懼症的本質原因在於「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上。他說「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環境、或者說世界上大部分精神文明程度、教育理念不是那麼發達的地方,人們的自我認同度與自信心普遍不高」作為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 莎莎秀川字腹肌,靠「多做3件事」提升代謝!
    身為美食節目主持人,莎莎說大家看她每天吃吃喝喝好像很開心,其實隨著年齡增加、代謝力降低,以前怎麼吃都不怕,現在肉肉都會跑出來,曾因「職災」爆肥10公斤,還被取綽號說是「人肉千斤頂」!但從日前莎莎曝光的比基尼辣照來看,身材根本維持得超級好~~她說自己飲食、運動都差不多,但就是多做了3件事,才讓自己的川字腹肌越來越明顯,到底是哪3件事?
  • 「家庭」送孩子上學,比「乖乖聽老師的話」更該對孩子說的3句話
    然而,左一句,「記得要聽老師的話」,右一句,「上課專心認真一點」。卻很容易讓孩子視上學為畏途,好生壓力。送孩子上學,爸媽可以怎麼說呢?適合說什麼呢?就讓我們仔細來思考,吸引孩子願意上學的誘因會是什麼?試著和孩子分享、討論這些關鍵因素。
  • 韓國「N號房」,最不尋常的N件事
    在「青瓦臺全國請願」政府平臺上,針對這次事件,民眾發出了兩條請願:一是公開嫌犯的照片;二是公布26萬涉事人員的信息。發出請願後一周之內,這兩條請願的人數分別達到260萬人和190萬人。這是韓國有史以來之最。也正是因為請願,警方才在民眾的輿論壓力下,將「博士」趙主彬移交檢方時,公布其真人。
  • 川久保玲:自己夠強大,夠自由,就不需要去取悅任何人
    取悅他人偶有為之,但至少在穿衣上,只為了自己。自己夠強大,夠自由,就不需要去取悅任何人。請用心和靈魂去工作。永遠不要聽信規則。因為經濟低迷,無所是事的窮孩子年輕人為了引人注目,便開始在身體上做起文章,譬如誇張染髮、紋身、穿洞打釘等,讓普羅社會中湧現出一派後來稱之為「新浪漫主義」的街頭浪潮。雖然這股浪潮的文化充斥著無秩序、乖張且粗鄙的面貌,但這些看在川久保玲的眼裡,卻成了令她興奮異常的奇特養分。直至後來,這股新現代風潮便與她無窮無盡的創意有了打也打不散的連結。
  • 上癮60年!「國民飲品」奶茶的進階之旅
    面對著永無上限的 KPI 和 996 也難以完成工作量的沉重壓力,許多格子間裡的年輕人都在找尋屬於自己的解壓方式。對其中的一些人而言,能讓他們從沮喪的情緒逃離,鼓足勇氣,迎接生活下一番磋磨的,不過是一杯奶茶而已。又一個換房季來臨,資深北漂人士小陳在找房的時候,對中介直說:「反正房租都這麼貴了,麻煩你給我找一個在喜茶和 COCO 配送範圍之內的房子。」
  • 「3分鐘說心理」「拖延症」是在表達什麼?
    (每次3分鐘左右,與你分享一個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或觀點,可點擊以下音頻收聽或直接瀏覽文字)很多人都有「拖延症」,甚至是人人都可能有拖延的心理需求通常我們說一個人拖延,是指明知道截止日期臨近,卻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完成的行為還有一種拖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被看到的「deadline」,比如發展一段關係,學習一門語言或掌握一項技能,這種拖延不易被察覺,卻更深層地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可能體驗到遺憾和悔恨。
  • 【證嚴上人說故事】吃蒜頭上癮的修行人
  • 比「贏在起跑點」更重要的事 ↓
    當記者單獨問小女孩這個問題時,身心疲累的孩子卻扭捏著不願袒露心聲,許久,她才表示:「有些願意,有些不願意。」這些話,孩子並不敢對自己的媽媽說,因為她無比清楚,媽媽不但會反對,並且還會很不開心。說到自己之所以喜歡西班牙語課,小女孩面露神採,她說:「那是因為可以塗色可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