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表達上我逐漸找到了我要努力和超越的偶像,那就是當今很紅的相聲演員嶽雲鵬。外形上,我倆都稍微有一點胖;表演上,我的口才已經和他不相上下;風格上,我有望超越他,因為我不太喜歡他那種『賤賤』的感覺!我的目標是成為新一代的相聲領軍人物!」在日前舉辦的一場以「說寫創造未來」為主題的「童喜喜說寫課程」全國高端研討會上,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六年級學生何朝偉在北京清華附小的舞臺上侃侃而談。今年11歲的何朝偉幾年前可不是這個樣子。「那時的我,不太喜歡讀書,看到一大頁紙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漢字,頭皮就發麻。也不太愛說話,因為嘴巴沒把門的,沒注意就把自己僅存的一點點小隱私都說出去了。當然就更不喜歡寫了,因為我很懶!一二年級時,老師布置我們每天寫日記,每天我總是拖到最後才做這項作業,像擠牙膏一樣,拼命擠出幾句話,算是完成了老師的作業。」
三年級那一年,何朝偉的語文老師換成了王豔,她帶領學生開展口頭作文,也就是「童喜喜說寫課程」的訓練。「第一周,王老師就通過一些好玩好聽的繪本故事融化了我心裡的那座冰山,我發現書中的故事竟然如此生動有趣。」之後,王豔把原來班上的「每天寫日記」改成了「每天說一段話」,並鼓勵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漸漸地,小朝偉說得越來越大膽,從地上的紅綠燈說到天上的飛機、海上的艦艇,再到外太空的外星人……再後來,王老師開始教他們畫思維導圖、列簡單的提綱。在說之前,先確定一個題目:凡是有趣的事情、奇怪的事情、或者特別的心理感受等都可以作為題目,然後把題目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再想一想自己想說哪幾個方面,就畫幾條分支,再去細細分叉。漸漸地,學生們越來越敢說,越來越想說,也越來越會說。
在王老師的課堂上,語文不會有很多的書面作業,而讀書、看電影就是學生的作業。她組織學生每月到學校大禮堂看一部電影,周末作業中的一項也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一部電影。看完電影後,學生們會把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瞬間說出來,說自己對故事主角想說的話,為影片配音,改編故事情節……「每次,玩過、看過後,就是我們即興表達的時間,那時的我們都不願意下課,而是在教室盡情表達。」何朝偉說,「今年7月,我還代表學校,參加了淮安市第三屆中小學體育藝術文化節展演。媽媽說我每次上臺,都自帶光芒。」自帶光芒的何朝偉看起來是那樣的開心而自信。
以「讀寫之間說為橋」為理念的「童喜喜說寫課程」,歷時8年精心研發,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的萬餘師生和父母中成功實踐。這個課程以自我教育為核心,通過共情生活、藝術觀察、智慧傾聽、邏輯閱讀、哲學思考、精準表達、優美書寫等七大原則,同時實現深化閱讀、精練口才、輕鬆寫作三大妙用,在塑造兒童人格、經營現代家庭、提升教師幸福感上,均顯示出非凡效果。8年來,童喜喜和夥伴們深耕教育第一線,所研發的「童喜喜說寫課程」以強化說寫技能為抓手,為兒童賦能,為家長分憂,為教師助力,受到廣泛好評。
「『童喜喜說寫課程』讓孩子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當然,受益的還有我自己。最顯著的變化是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表達自我。」何朝偉的語文老師王豔說。以前的王豔在陌生人面前,基本是沉默、微笑、點頭或搖頭。上中學時,有一次走親戚,親戚直接問王豔爸爸:「這孩子是啞巴嗎?」現在的王豔,能在公眾場合自如地表達自己,也開始有意識地傾聽,有了有詳略、有重點的講述意識,而這一切的蛻變都得益於「童喜喜說寫課程」。王豔說:「我幾乎年年獲得江蘇省中小學生詩歌競賽『優秀指導獎』。更重要的是,我的教育生活,已經變了。」為了引導學生說得精彩,必須要先讓學生的學校生活更加精彩。因此,王豔的語文教學、作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課堂也更加開放。她的課堂不再局限於一本語文教材,而是將廣闊的生活作為課程資源。學校的地下停車場、滿是白霜的大操場、出差帶回的地方特產、經典的童書、電影……都是學生們的說寫素材。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作為語文老師,王豔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年。當看到兒童文學作家童喜喜在文章中說自己的創作得益於童年時期的這項訓練,還分享了一些操作方法時,王豔感覺眼前一亮,並立刻決定嘗試。為了讓孩子們「想說話,有話說,敢張口」,王豔首先把語文課前的5分鐘改為「即興表達課」,王豔發現,一旦拋出的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後面根本不需要她做什麼特別指導,「我只要準備好聆聽的耳朵,準備好讚美的大拇指,孩子們就能讓我享受到一場特別的口頭表達盛宴」。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讓學生學會藝術地觀察生活,王豔帶著孩子們開始了「午間20分鐘觀察」訓練,隨後又採取「每天10分鐘頭腦風暴式」的說寫作文選題實驗,每天一篇不間斷的口頭練習,加上每周一篇學校規定的課堂作文的精寫訓練,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孩子們都進步飛速。「現在,我們班的很多孩子能在頭腦風暴式的作文選題後,在5分鐘之內快速構思,當堂進行口語作文的展示。」王豔驕傲地說。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來自教育、文學、播音主持三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提升孩子的說寫能力和說寫對兒童教育成長的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對中國、美國、芬蘭、德國、丹麥五個國家在口才與寫作方面的教育實踐經驗和方式,進行了交流分享。與會專家通過分析比較發現,童喜喜提出的「讀寫之間說為橋」的理念,是對解決讀寫轉化、從輸入到輸出的完美轉換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一大研究貢獻。兩度獲得美國富布萊特高級學者獎、美國波士頓麻州大學教育領導學系嚴文蕃教授說:「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的四個重要環節。如何有效提高寫的能力,歷來是美國教育,也是世界教育的難題。童喜喜說寫課程,梳理四大元素間的關係,把聽納入說中,以說架起讀和寫的橋梁,這是真正的整合。在攻克世界難題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談到「童喜喜說寫課程」的緣起,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專家童喜喜結合自身成長經歷介紹說:「我只上過一天的幼兒園,從小就被送到外婆家,是在鄉鎮讀的中小學。但我從小就不怕作文,覺得寫作文很有趣。這得益於童年時受過的『口頭作文』訓練。」童喜喜在2003年,僅用6天時間便完成了她的第一本10萬字的兒童文學作品《嘭嘭嘭》。該書獲大小獎項數十項,被評為「中國十大品牌童書」「冰心文學圖書獎」等,迄今暢銷不衰。之後,她又用很短時間完成了《我想做個新的孩子》《那些新教育的花兒》《新父母孕育新世界》等教育專著,作為一位圖書銷量500餘萬冊的作家,童喜喜在寫作上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自1999年起她資助失學女童而進入教育公益事業,2009年起開始擔任新教育實驗的義工,18年的教育經歷,讓她同時以教育專家的理性,研發如何打開寫作黑匣子,推出了「童喜喜說寫課程」。
本次會議上,推出了童喜喜帶領名師團隊研磨的首個面向兒童的說寫讀本《童喜喜說寫手帳》和《讀寫之間說為橋——童喜喜說寫課程實戰攻略》。作為這套書的第一讀者,國際兒童讀物聯盟副主席、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張明舟評價說:「能說會寫,不應是少數人的特權。閱讀《童喜喜說寫手帳》,讓我發現,兒童與理想、自然、閱讀、親情、友情、協作、尊重、感恩、遊戲、規則、儀式感之間,原本沒有距離。」(本報記者 梁傑)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3日第9版